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指间★杂谈』关于徐静蕾的“剽窃”

编辑推荐 『指间★杂谈』关于徐静蕾的“剽窃”


作者:醉玉如雪 进士,9088.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58发表时间:2010-01-10 09:02:45

『指间★杂谈』关于徐静蕾的“剽窃” ??
   ??
   几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叫《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当时很喜欢电影中的大段独白,为了记录下来,还不止一次地将播放器给调到暂停,后来,模模糊糊之间,觉得那部电影好像跟外国小说有瓜葛,终于,不久前,在当当网寻查新书时,发现了与电影同名的那部小说——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将书买到手,看过后才知道,电影和小说在内容上基本同出一辙,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致和兴趣,虽然在这之前,神尾叶子的日版漫画被一度改编成台湾版的《流星花园》、韩剧版的《花样男子》以及大陆版的《一起来看流星雨》,改编本身早就无可厚非成时尚,只是重新在网上将电影点开一字一句地看过来,才发现,徐静蕾还真是了得,基本上原封不动地照般不说,还在电影的开头和海报上,大言不惭地标明自己为编剧。
   我真是糊涂了,同名、同内容、同情节、同开头的同一个故事,怎么以电影的形式出现就变成了徐静蕾自己的了,那么,是不是所有人类的文化遗产,只要是通过自己的某种再现后,都可以冠以自己的头衔和标签。
   我不得不开始怀疑徐静蕾的学识或只能称其为“知识”。
   原创的定义是:作者首创,非抄袭模仿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独特个性的,物质或精神成果,它的价值在于它完全是新生命的诞生,因为,获取别人的成果只需几秒的时间,而原创一个作品则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和付出;而自编,顾名思义就应该是自己编的,我想,徐静蕾之所以要以“自编”自居,一定是她误以为自己将原著中的维也纳改为北京四合院、将仆人端上来的茶改为一碗面、将离开女主人的男作家由去北非改为张家口等等就可以自诩为“自编”,但即便如此,也只能叫改编也绝对不能等同于自编。
   这应该是无知惹的祸。
   或许也不能完全怪徐静蕾张扬无比地引用“自编”这个令她无限神往且充满了魅惑的辞藻,因为,无论是词典还是网上搜索引擎,都很难给出“自编”两字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但自编程序、自编指标之类的问题却有着比较详尽的解答,我想,但凡在中国这块国土上都很难找出“自编”的很好诠释,徐静蕾也应该没错,只是在世界电影范围内,1948年由美国出品的同名电影,先不说它的演员阵容有多强大,单凭有着传奇人生的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以及参与过《卡萨布兰卡》制作的编剧霍华德·科克,都没忘记在电影海报的显著位置上标明——根据奥地利名作家茨威格原著第一次改编。
   一个刚刚出道的中国年轻人有什么不可以说明作品的出处和来源呢,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之上,即便无缘生存在同一个时空领域,差别和差距怎么会如此之大,更令人不得不思考的是,有着如此大纰漏和瑕疵的残物怎么能堂而皇之地通过审批关卡。
   据说,国家广电总局在审查电影时,一向本着意见越少就说明越好的原则来评判电影,如果一部电影少到没有意见,就可以直接通过,不知道徐静蕾的这部自编在前自导和自演在后的电影,究竟是达到了意见少还是根本没有意见,反正,电影公映许可证她是拿到了手。
   据网络媒体公布的与中国电影有关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申报审批的电影有213部,通过的数量为212部,如果这个数据确实属实,徐静蕾的电影注定会通过的结果就不得而知了,只是在《解密中国电影流程》一文中作者提到:“中国电影无法通过审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内容上涉及了色情、暴力、迷信以及黑社会等话题。”由此看来,内容上的剽窃在这样一个审查程序里显得很不重要甚至不值一提。
   这形同虚设的机构不仅仅是不作为,更是对剽窃这种现象的纵容和赞赏,这样看来,无知或愚昧之人,不仅此徐静蕾一人,只是,但凡一个人无知也就无知了,一个人愚昧也就愚昧了,可如此快捷又迅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对这样的结果如果从始至终都不能很好地自检和自省,错误导向的结果就不仅仅是错误地引导,更会阻碍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壮大。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的一种悲哀。
   如此看来,所谓的徐静蕾电影,必是顶着无论怎样的剽窃嫌疑,在茨威格大师的文字面前,也断然不想有任何意义上的悔改之心,不怪一位叫“我爱夏天”的网友在时尚网论坛提到徐静蕾电影时不无遗憾地感叹道:一路看着她在艺术上的毁灭,再也不会购买甚至是观看她本人的影片了。
   “我爱夏天”还引用了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所说的那句:“对任何艺术家和艺术形式而言,内涵和良知都应先优于技巧……”
   这样的讽刺和挖苦,无不是对徐静蕾的行为进行着和颜悦色的斥责和指责,如果到现在还没看到这样评价或看到也装作没看见的徐静蕾依然自诩或干脆自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艺术家,那么,对这样的评价就不能不面对现实和事实地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思索和思考,不然,这样的曾经历史会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强大而成为一个必须圈上和点上的笑耻和愚诞,这不仅仅是一个确实想努力出成绩要名气且已经黑白不分是非不懂之人的最大可悲之处,更是一种无法战胜他人也无法超越自己的可恨及可怜相,因为,茨威格的永远是茨威格的,虽然已经死去的茨威格不可能为了自己的小说再活一次地站出来为自己说话,但灵魂不灭的恒久文字是不容被任何后人用来肆意践踏和亵渎的。
   这不人道,也不道德。
   试想,如果没有原作,徐静蕾这部自编电影是否会产生,答案自然是——不能,因为,中国电影之所以不吸引人是因为其文学性不够好,而徐静蕾恰好抓住了中国电影这一软肋,拿着茨威格文字诗意细腻的长处借花献的不是佛,而是被蒙蔽的广大观众。
   这样的故事如果出现一次可以算是一种意外,但获奖之后仍大言不惭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耻辱,虽然随着该电影的一次次获奖,倾力打造这部电影的徐静蕾已经有所思悟地进行了某种补救,但亡羊补牢的最初印象依然无法改变,偷窃者偷得理直气壮且心安理得,上当受骗者不知蹊跷地跟着喝彩叫好,连作者本人从一开始都没能面对真实,又怎么能表现出真实,尤其是电影这集文学、摄影、音乐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缺少了本真的气度,又怎么可以谈成功。
   即便获得了暂时的成功。
   我想,如果不是茨威格在1922年完成了受人欢迎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前,相信,徐静蕾即便是再有才有学问有思想有能力也断然不会在小说问世八十多年后突然前人托梦般地出炉一部无论形式和内容都几乎完全相同的同名电影,虽然获奖后的电影海报里确实出现了茨威格的名字,但如果刚刚看到这部电影的人如我先前一般地对原著之类没有丝毫了解,就绝对不可能知道这样一部完全中国式的电影竟然还有着一个老外的原始付出和辛苦,因为,从电影开头引领的大名鼎鼎及珠冠闪光大人物到片尾详详尽尽的所有小人物,甚至原著翻译和出纳的名字都一一呈现,茨威格的名字却千呼万唤都没能在胶片尽头给始出来,这对茨威格来说,不公平也不公正。
   ??
   “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而你一无所知。你从来也没有认识我,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要是我还活着,我会把这封信撕掉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的沉默一样,可是,如果你拿到这封信,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已死的女人在向你诉说她的身世。看到我这些话,你不要害怕,一个死者别无所求,她既不要求别人的爱也不要求同情和慰藉,只对你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相信我所告诉你的一切。”;“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骄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聚集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我心里只有一个人。”;“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曾经有一度我以为我可以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地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可是,谁还会在每年你生日的时候老送你白玫瑰呢。花瓶将空空地供在那里,一年一度地在你四周吹拂着微弱的气息。”
   这电影里随处可见到处都有的一段段、一行行、一句句,完全可以从原著中直接翻找出来的原滋原味的全盘端来、完整再现,实在跟徐静蕾的“自编”两字贴不上边,一向对社会道德沦丧最深恶痛绝的茨威格在他的有生之年一定不会想到,很多年后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浪潮里,在一部部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的一部同名电影里,他的作品会成为地地道道的牺牲品。作为深爱茨威格小说和文字的读者,我觉得,有必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和形式,为茨威格曾经的努力和付出鸣不平,毕竟,写字为文的终极,不是为了受到巧取豪夺般的盗骗和掠占。
   虽然徐静蕾也爱茨威格的文字。
   ??
   “中国电影很感性。”当中国的电影人为这句外国导演的评价欣喜若狂到津津乐道时,我想,确实也在努力也在付出的中国电影人更应思想和思考的是怎样稳住自己的精神和情绪让自己完全静下心来,仔细地品味出另一个没有说出口的隐性评价,那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真正差别和距离。
   有人说,中国电影华而不实已走上末路穷途,还有的人说中国电影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内容,只要商业效益不要艺术内涵,我虽然不喜欢中国电影,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毕竟,中国电影有它自身发展的客观条件及约束限制,但永远强调客观而忽略了主观,对这种随意拿来且不知正确回报的现象可以熟视到无睹并对此举不存有任何怯怕,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就永远会是一句空谈。
   ??
   这样的一篇文章本不该产生,就像徐静蕾的“自编”不该发生一样,但我想,如果在电影完成的最初,徐静蕾能在自编、自导、自演那一项项桂冠之前或之后加上必须也是必要的注解,我会非常敬重她,一方面,为她把自己喜欢的外国文学作品通过中国电影的方式给新天新地地呈现出来的那份勇气和胆略,另一方面,也要敬重她能将外国故事给天衣无缝嫁接到中国电影的毅力和能力,但是,她没有像她确实也为这部电影付出很多努力地那般诚实和本分,她原滋原味地照搬原著却从始到终都不肯将原著作人的辛苦和付出给予任何公正到哪怕是一个名字的尊重,毕竟,她还是该电影的制片之一。
   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会有如此结果,只能将之归结为制片人的虚伪,甚至是愚昧。
   “我爱夏天”说徐静蕾的“有才”不是绝对的有才,而是相对意义上的“有才”,我赞同,赞同的原因是有才的本身是“人”的“才”,而“人才”本身,又是做“人”在前,有“才”在后。
   但愿为中国前赴后继的电影人以及不断完善中的电影行政机构,能谦逊地在这种不能为国增光反而给国人丢脸的事实面前,改掉不良行为和习惯,让拥有二千多年的中国式礼教和礼节继续发扬光大,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曾经的过错成为一种确实可以被谅解的过失。
   ??
   ??
   ??

共 44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以细致的文笔,犀利的语言讲明了道理,阐述了自己的诸多想法,结合时事,很有启发。问好作者,欢迎来这里,希望你可以感受到来自指间的温暖。我们永远的指间微凉!【编辑:清醒的爱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长沙开福之路        2010-01-10 09:51:04
  鲁迅用拿来主义,如他的狂人日记也是借来的!至于文中的徐,看过她的花边,你的关注引起遗忘?正如一位文友说文联主席在某网注册一天点率二十万,而文友她经营三年才二十万。有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之因素!正如徐的花边炒后,从理论上讲借拿来主义体现人和才!这里所说的人是外表,才是可借,把小说改为电影!市场经济的社会,凡有市场的是明星!如小沈阳、如争议可、如明星的花边等,有动用行政资源的,有明星之间互相捧场,连张导的故事片在新闻联播中做联播的免费广告,而市场和消费可上一当,谁会上第二次?媒体的假新闻成为自导自演自播自娱乐!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互相理解!
以文会友,互相交流,共同精彩!
2 楼        文友:蓝婷        2010-01-10 13:58:53
  盗用别人东西的人,良心很可悲……大言不惭到家了。
昨夜听雨难入眠,明朝歌舞醉他乡。恍若一梦惊醒起,千愁万绪无从理。
3 楼        文友:戈壁风情        2010-01-10 14:27:28
  怎么这样,汗啊!
4 楼        文友:戈壁风情        2010-01-10 14:27:51
  问好大姐,新年快乐,谢谢支持!
5 楼        文友:紫河流        2010-01-11 11:48:49
  评价中肯而见地深刻。
喜欢文字,喜欢冥想,喜欢一切美好而真实的东西!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