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找准自身的人生位置(随笔·外一篇)

编辑推荐 【看点】找准自身的人生位置(随笔·外一篇)


作者:光风霁月正扬帆 童生,634.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32发表时间:2019-01-27 13:16:39


   我曾被借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写过两年县志。后来又主动要求回到原单位任教。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我的亲朋好友却深深为我遗憾。不久,和我一块被借调的几位同志正式调到政府办公室,由于合理安排,不久他们的工作便崭露头角。这下,本来对我快平息的议论又一次掀起风波:别人找门子扒窗户还跳不出去,你倒好,偏偏要离开那炙手可热的地方,看看,人家都当了官,你可落了个什么?我这样“有负众望”,在别人看来真是不可思议。
   “让别人去说吧,走你自己的路。”我这个人算不上旷达,但还乐观。在这件事上倒不是自命清高,而是为了找准自身的人生位置。
   在县政府工作期间,我经常受委派帮办公室处理一些行政事务,但操持起来,总表现得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大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而有些同志却能很有分寸地把类似的事务处理得那么娴熟。相比之下,爬起格子来我又往往比他们略胜一筹,常常受到领导的称赞。思虑再三,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只有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自身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投身商海,有人钟情于艺术,有人献身科学,有人对官场格外痴迷。其实行政管理也是一门极深的学问,把官当出水平还真不易。诚然,“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当元帅还必须具备当元帅的素质,士兵不会都成元帅,事情也不都会“心想事成”。自己本是一位教师,除了笔耘就是嘴耕。等笔耘任务(写县志)完成,便再回去嘴耕,也算顺理成章。何况,在这江河万里,过尽千帆,改革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自己放弃潮头戏水,又倾心到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本身就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追求,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没有遗憾,更没有失落感,又回到了我原来的学校。看来是生就的教师命,大有“此心安处是我乡”的感觉。以知识为资本,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立于三尺讲台,运筹方寸之间,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望着台下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的讲解有时会达到忘我的境地。有一次曾被一处中学请去讲授写作课,我就把自己过去的习作当做教材。这写作课上得异常活跃,中学生们听得格外开心,课堂上漾起一阵阵开怀的大笑和一声声真诚的感叹。大概是本性使然,工作的同时,总忘不了笔耘,忙中偷闲,把自己的心语化作汩汩清泉,不断撰写成文,而后投寄报社,偶尔便有自己的铅字见诸报端。嘴耕使学生如醍醐灌顶,笔耘变为铅字表露心声,便有了一种自得其乐近乎陶醉的心情,那种感觉是局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还有比这更适合我的位置吗?我将心甘情愿地努力耕耘不辍。“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真想成为教师行里的状元哩。
   或许有人说我英雄气短,干不了大事还老王卖瓜,自卖自夸。那些改行从政的朋友们,对社会的贡献不是更大吗?但应看到,朋友们改行从政并做出成绩,是因为他们具备从政的素质和技能;我回到学校工作,才能获得“卖瓜”的资本和市场,何来“英雄气短”?我们都找准了自身的人生位置,只是形式上不同罢了。记得有位朋友说过:“每人一生,都有些翻不过的高山,那就在山下耕耘吧,创造出比山那边更美的风景。”我是赞成这说法的。
  
   积德
   我退休以后,曾和老伴回农村老家住了几年。后来,为了帮着在县城安了家的儿子料理家务,就又回到县城和儿子住到一起了。
   这天早晨起来,透过玻璃窗一望,外边落了一层白茫茫的雪。我就开门来到楼下,到锅炉房找来一把扫帚,从我们住的单元门口“刷刷”地朝前扫雪。
   比起平常我在农村的劳动来,这样的扫雪只是举手之劳。我正继续朝前扫着,就见从前边的单元门口里走出一位老大姐,笑吟吟地对我说:“扫扫啊?看来你也是个爱积德的人。我听说你积了个大孙子,不错。”
   我朝老大姐点点头,笑了。心想,这老大姐真会说话,如果这也算是积德,我积下的孙子能有一个连了。
   我望着老大姐朝前走去的背影,不由得想起了前几天一位老哥们儿和我的一次谈话。
   那天,这位老哥们儿和我谈的也是关于积德的事。
   这位老哥们儿说,前些年,他们村的村民们在离河不远的地方挖了一个池塘,河里一来水,池塘里就灌得满满的,村民们随时都可以浇地,非常方便。可是,后来一位村干部却在里边养鱼,池塘成了他家的了。每逢有人用池塘里的水浇地,他就硬加干预。这一次,这位老哥们儿需要浇地,村干部又出来阻拦。偏这位老哥们儿是位爱较真的人,和村干部理论了一番。他说,他给这位村干部留了面子,才没把这事反映到镇里、县里。
   他为什么要给村干部留面子呢?老哥们儿告诉我,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困难时期时,他家揭不开锅,家里的人饿得要命。他从地里掰了一筐头子玉米,上面盖上草,背着回家。那时,这位村干部的父亲给队上看青,还负责查路口,他当着众人,把手插进老哥们儿的筐头里摸了摸,什么也没说,就放他过去了。老哥们儿说,这位村干部的父亲没有揭发我,因为有了这筐头子玉米,我们全家人才没被饿死。说到底,当时是村干部的父亲救了我们,我永远忘不了人家的阴德。可现在,他的儿子却干出这样的损事。要不是他积下了阴德,我非把他儿子告垮了不可。
   我甴扫雪想到了和老哥们儿的谈话,非常感慨。是啊,因为村干部的父亲积下了阴德,村干部才被人放过了一马。但如果他父亲的阴德被他这当儿子的挥霍完了,或者他父亲本来就是缺德的人,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所以,趁着阳寿未尽,还是自己多积点德吧!
  

共 21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写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为找准自身的人生位置。作者曾经被借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写过两年县志,确实,在一般人的眼中,这是鲤鱼跃龙门的美事,可作者一挨任务完成,还是回到了自己原先的教育岗位。为此,有很多的人不理解,但对于作者来说,却是甘之如饴。文章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老母亲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许多年前,在面临工作的抉择时,我母亲说,不要纠结于一时一事的得失,要我说,一处衣服晒得干,处处衣服晒得干。对照此文,我想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随笔的第二件事是写的积德,其实,套用一句俗话,那应该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随笔语言朴实,文笔晓畅。欣赏荐读。【编辑:兰花悠悠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光风霁月正扬帆        2019-01-27 13:31:43
  衷心感谢兰花悠悠香老师的荐读和美按!顺祝冬祺,编创愉快!
2 楼        文友:鹰鸣老师        2019-01-28 08:36:23
  两篇短文,各有特长。第一篇找准自身位置,写自己的经历和感触,很现实,中肯。人各有特长,不可能什么都行,不要凭空去羡慕别人,应根据自己特点,找准自己位置。教师干得得心应手就是例证。第二篇积德,农村气息浓郁,很接地气。一件偷玉米没被揭发,救一家人的故事。让人想起那艰苦的岁月。知恩图报,农民的纯朴憨厚跃然纸上。用对比手法,写两代人的差异。可谓神来之笔,余味无穷,耐人深思。佩服作者才华,欣赏 ,学习!
鹰鸣老师
3 楼        文友:光风霁月正扬帆        2019-01-30 16:54:33
  衷心感谢鹰鸣老师的一贯支持和鼓励!问好鹰鸣老师 ,向您致意、学习!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