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赶集(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赶集(散文)


作者:李彦良 布衣,11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86发表时间:2019-01-28 18:04:49

我小时候记忆里的“集”,就是村里的贸易市场,所说的“赶集”就是人们到集市上自由买卖东西。我的出生地东冶头村赶的是“三八集”,所谓“三八集”就是每月逢三日、八日都有集,即初三、十三、二十三和初八、十八、二十八,每隔五天就赶一次集,每月六次,一年里即使不闰月,也有七十二次的物资交流和贸易的机会。如此频繁的集市贸易,不难让人想象出东冶头村曾经繁荣昌盛过的赶集景象。
   东冶头村北依卧龙山南临松溪水,村前有贯通晋冀的出省公路,交通便利,既是文化教育重镇,又是经济物资交流的集散地。肥美的田园,不只种玉茭、谷子、蔬菜,还种水稻和麦子、棉花。村子东接丁峪王寨,直至河北的井陉赞皇,南连闫庄皋落,也可到达河北的邢台邯郸,西面通过瓦邱界都直抵昔阳城,北面与平定县的东回床泉乡村接壤,是昔阳县的东大门,自古就是四围村寨物产的集散地,集市贸易古来有之,东冶头村的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赶开的,我无从可考。在1996年由任永福修编的《中华民国四年本 昔阳县县志修编》第114页上有这样的叙述:“春秋时,肥子故封,古昔阳城在焉。经泥澄口抵九龙关,东至直隶赞皇界,皆属古肥。今冶头为肥都,集市颇盛,东山一带皆于是趁墟焉……”可见其历史很是悠久。
   东冶头村中的乡政府大门前和旧供销社前面曾有很大的赶集场,还有上街和下街,前街和后街,及沟通上下前后四条街的十字街,旧街道全由青石砌就。十字街头还竖有阎锡山整敕社会治安的警示碑,上刻“督军兼省长阎示:贪官污吏劣绅土棍为人群大害,依法律的手续非除了他不可。民国十年署昔阳知事梁寿国立石”。可以由此推测在阎锡山统治山西的时期,这里就是昔阳县东的政治经贸中心了。村里的集在日伪时期也没有关闭,当地的很多抗日故事,例如进步学生散发抗日传单和上街演讲,抗日干部秘密接头联络,甚至刺探日本人情报,锄奸反霸等活动,都是利用赶集进行的。
   解放初期东冶头的集市就更繁华了。在我小的时候,日常用品,小至一分钱两个的糖果,贱至一毛六分一斤的食盐,方便到二分钱一盒的火柴,或是有几毛钱就给你打几毛钱的煤油,以及写仿的毛边纸,写字的石笔、石板,只要是到了集市上就能够买到。至于人们日常用的载筐、挎篮、锄头、铁锹,或布匹、针线,还有烧饼、麻花等吃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有的摆摊设点,有的提篮叫卖,有的走门串户,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那时候,粮食买卖也很红火,有专门的粮食交易场地。大桩的用大秤称,少点的用斗量,再少的用升子挖。凡用秤称、用斗量的买卖双方都得由“牙行”来维持公平和公道,自己的称称过不算。我的一个叔伯外公毛映渊(毛驴老汉)就是当牙行的,老人家热心公益,做事公道,所以常有人用他主持买卖。我记得,逢赶集,他总是很忙,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我也认为他不简单,在市场里看见他的脚全埋到玉茭豆里了,可还在不停地过秤和抹斗,买卖双方都尊敬地注视着他。
   一直让我不解的就是在村外河边的牲口贸易方式了,骡、马、驴、牛,大小都有,它们在那里悠闲地吃草,买卖双方却在一边用神秘的方式讨价还价,他们谈定了,就叫来交易员做证,付款交换牲口的缰绳。为什么说牲口买卖中讨价还价的方式神秘呢?因为他们是在衣服的袖筒里通过揣指头来确定价格的。听爹爹说,那套约定俗成的、买卖双方和整个市场都认可的办法,运用的地面很广很广,流传的年代也很久很久了。爹爹懂得,但他不会告诉我这个女孩子的。
   平日的集,属于跟着大人看热闹。我最盼的是去赶年根岁末的集了,妈说腊月二十三赶的是“花集”,也叫“画集”,腊月二十八赶的是“穷集”,也叫“末集”。顾名思义,“画集”和“花集”是买年画和买鲜花的,“穷集”和“末集”是穷人在近年关为过年做必要的添置的。因此,腊月二十三的集,人山人海,而腊月二十八的集,街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我自己赶过画集,也赶过穷集。那时候的画,虽然才几毛钱一张,可买不起的人还是多数。我买过的是一张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手里捧着和平鸽的画,后来懂得了那是在宣传世界和平。当时正值抗美援朝的历史阶段。记得把画贴在墙上后,我真也高兴过好一阵,但是第二年,就没有再买新的了。妈掸掸画上的土,说:“这不和新的一样吗?”我的鼻子酸酸的,心里知道,爹妈没有钱了。赶过的穷集,无非就是买写对联的红纸和买雕版印刷的二十四节气的年历之类过年必备的东西。记得最真切的那次是买食盐,妈对小叔说:“等鸡多下个蛋哇,可它也吃不上,卖鸡蛋也攒不下几个钱,你先拿这点钱去称点盐吧,能称多少就称多少。带上瓦妮。”我就和小叔一起赶集去了,结果只称回不多一点的盐。长大了,才明白了那年月,国家在搞统购统销,好多人家已没有了隔夜之粮,只好吃糠咽菜,过年有盐吃,也是奢侈的享受。但是,小孩子年幼,是不更事的。
   我上小学后学校组织宣传队,跟着政治形势做宣传,特别是大跃进那几年,逢到赶集,老师就带着学生上街扭秧歌,歌唱“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还记得“总路线的口号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老英国。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是“一大二公”。孩子们最喜欢唱的歌是“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离不开藤,藤儿离不开瓜,藤儿越肥瓜越大,藤儿越肥瓜越大啊,啊啊啊……”围观的人越多,我们的秧歌扭得越起劲。
   我的老父亲擅长调养大牲畜,在六十年代初期,爹常受村干部的派遣赶着集体的骡马替生产大队到东冶头周边集贸市场赶集赚钱。记得和他一起赶牲口的人还有有卜狗头叔叔等人。他们先是到昔阳城的北河口,或者平定县张庄的集市上买好上等的无烟煤大炭块,往牲口驮的架上捆绑利索,然后连夜走,去赶赞皇县野草湾、南佐或者元氏县城的集。卖了炭块后给村里购回粮食和布匹等当地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货物。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十分辛苦,所以每天能够赚一个满劳动日,记10分工,年终分红时很让人羡慕。记得爹还从河北南佐的集市上买给我回过一棵木槿花苗,栽在红土沟旧家的土台子上,曾经开的十分繁盛。
   后来东冶头村的集,在“文化大革命”中以“四旧”被扫除,接着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中,彻底地关闭了。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也有有识之士呼吁和尝试过重新开放,可是到集市上收税和收费的官员比赶集的人还多,结果折腾了几年也没有恢复起来。后来也只有到了腊月二十三那天,才会出现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繁荣昌盛的景象。
   最近几年似乎比前今年赶集的次数多了点,但还是没有恢复到月月“三八”开的程度。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童年的故土一定会越发展越好的。说不定,在哪年哪月的三、六、九日里,东冶头村的集贸市场又会繁荣昌盛起来。

共 26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说起赶集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我们老家把赶集叫“逢圩”。小时候,每次到“逢圩”的时间,小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不仅热闹,还有很多好吃的。大部分各县的乡镇以前都流行逢圩,如今很多乡镇还是很流行,由于农村村落幅员面积宽,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离乡镇较远,加之平时农活太忙,不可能天天上街去。需要买生活日用品或者销售自家农产品,都会在约定俗成的逢圩时间,集中到乡镇街道。镇上人山人海,叫卖声、讨价声。砍肉声、吵闹声...绝于耳。我们走进了市场,只见灯光四射,菜贩们大声的吆喝着自己的菜便宜新鲜。一些顾客还在讨价还价。看,那边竟然有人用杂耍来吸引顾客呢真是好不热闹。来到菜市场,只见菜市场可真热闹哇!吆喝声此起彼伏。摊位一个接着一个,有卖菜的,有卖胡萝卜的,有卖鱼的,还有卖肉的....各种各样的都有,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来买菜的人更是多得像潮水一般,每一-个摊位前几乎都挤满了人,把菜市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读了李老师的赶集故事,尤如身临其境。東冶头是肥子国古都。东冶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很多,有些被列为省级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以前也读过李老师童年故事片断,李老师很会讲故事,虽是她的童年经历和深情回忆,但她能以讲故事的载体叙述给大家,读起来感到十分亲切感人和真实可信。推荐欣赏!【编辑:素心若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9-01-28 18:08:22
  跟着彦良老师去“赶大集″热闹的集市、热闹的场景、热闹的童年故事,尽在彦良老师“热闹″的文字里。问好李彦良大姐新春快乐!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2 楼        文友:远近        2019-01-28 21:54:28
  我们这边也叫赶集,也是三八集。赶集很热闹,很多东西都比日常的便宜点,数量多还好,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鱼和肉也都是新鲜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19-01-28 22:55:00
  富有生活!好文章
活到老学到老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