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墨派文学 >> 短篇 >> 传奇小说 >> 迷雾数十载、争议几十年

编辑推荐 迷雾数十载、争议几十年 ——海南岛战役真相揭秘!


作者:百祺 白丁,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800发表时间:2019-01-29 10:30:30
摘要:几十年来,海南岛战役的大小争议较多。其中涉及我军名将韩先楚、邓华之间所谓“是非”功过,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为了维护我军形象及军史研究的严肃性,笔者认为,应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将海南岛战役的主要来龙去脉、重要争议点,作一番清晰地梳理,去伪存真,对历史作出真实交代,对英模给出公正评价!

迷雾数十载、争议几十年——海南岛战役真相揭秘!
   百祺
   一、争议的由来
   几十年来,海南岛战役的大小争议较多。最重要的,关于发动大规模登陆进攻的决策问题,就有3种说法:有不少文章说是邓华的独自决断;一些40军老将士认为是邓华听从了韩先楚的意见,做的决定;还有文章说,是韩先楚给中央军委的电报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而作出了决断。但这3种说法,都与事实不符。《第四野战军战史》说的明白:对海南岛战役,“毛泽东要求负责指挥战役的前线指挥员,从战场的实际出发,积极对中共中央军委制定的作战方针提出建议。”可见,邓华只有建议的职责,没有决断的权力。笔者认为,是韩先楚的报告,说服林彪收回继续偷渡的指令,而作出了立即发动大规模登陆进攻的军事决断,并得到最终拍板定案人毛泽东的支持。
   由于这是我军第一次进行的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因此,最后的军事决断,必须要林彪下决心。林彪能够接受韩先楚的意见,改变自己的作战方案,实属不易;这表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气度和眼光。多年来,围绕着韩先楚、邓华和林彪在海南岛战役中所起的作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曾著有《邓华将军传》的罗印文先生【1】,也发表了一篇“海南岛解放战役后的是是非非”的文章【2】,经人转载在网上流传,该文提出“随着时间推移,宦海浮沉,世事变化,海南岛战役进程、战役指挥中的是是非非,越来越模糊,甚至出现‘扬韩贬邓’,‘扬40军贬43军’的趋势”的惊人之语,其中涉及我军名将韩先楚、邓华之间所谓“是非”功过。由于作者从事过军史研究,并有相关著作,有一定影响力,其语言火爆,因此撩拨了一些网友的猎奇之心,各种议论、猜测、甚至抹黑纷至沓来,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为了维护我军形象及军史研究的严肃性,笔者认为,应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将海南岛战役的主要来龙去脉、重要争议点,作一番清晰地梳理,去伪存真,对历史作出真实交代,对英模给出公正评价!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间世事的沉浮和相关史料的缺失,真实、准确地还原海南岛战役,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为此,笔者曾系统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浏览、梳理,结果发现,许多战后回忆、著述,由于年代久远、当事人记忆差异、看问题角度不同等原因,对同一事件、人物的记述,存在着一些矛盾,引发不少争议。另外,一些专门研究海南岛战役的文章,对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战役指导方针,便大书特书;对不太周全、不太妥当的决策,往往视而不见、予以“忽略”。为了真实地还原历史,笔者通过参考一些战时电报、战役总结、军史战史等可靠性较高的原始材料和战事记录,将各种文献资料相互对比、分析,从多种角度客观地求证不同论述的准确性。如,有貌似“权威”的个人回忆,其中多个重要事件的论述,与权威的战史记录不符,或与众多亲历者的记述相左;因此,该材料的价值就要打上问号了。
   在对各种材料的研究中,主要苦于在关键的高层决策内容方面,缺少相关史料佐证,即使在权威的军史战史中,也是语焉不详;这可能是受当时的环境条件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环境的宽松,笔者终于发现了新的线索,并与已掌握的材料互为印证,这为科学严谨地研究海南岛战役提供了可靠依据。笔者想通过还原真实的海南解放历史,让各种所谓“是非”、争议不辩自明,让一些歪曲历史、丑化英模的蜚短流长不攻自破!
   二、海南岛战役的真相
   1949年10月,我军攻击金门岛失利,损失惨重。11月3日夜,我军又对登步岛发动突袭;由于缺乏有效侦察手段,对敌情判断失误(以为敌人只有4个营),我军以5个营兵力2500余人,与有海空军支援的国民党军6个多团激战两天三夜,占领岛屿大部,虽伤亡1487人,却毙伤俘敌3200多人。基于兵力相差悬殊,不可能完成攻占全岛的作战目标,我军主动撤退,避免了重大损失。11月14日,毛泽东致电粟裕并告陈毅、饶漱石:“鉴于金门岛及最近定海附近某岛作战的失利,你们须严重注视对定海作战的兵力,部署,准备情况及攻击时机等项问题。如果准备未周,宁可推迟时间。”(上述“定海附近某岛作战”,即指登步岛战斗。)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三野司令部决定推迟发起攻击舟山群岛的时间【3】。12月18日,毛泽东又致电承担解放海南岛任务的四野司令员林彪:“渡海作战,完全与过去我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相同”,“三野叶飞兵团,于占领厦门后,不明上述情况,以三个半团九千人进攻金门岛上之敌三万人,无援无粮,被敌围攻,全军覆灭。你们必须研究这一教训。”【3-5】
   经过慎重考虑,1950年1月10日,毛泽东从正在访问的苏联发回电报,将原定春节前后进行的解放海南作战计划推迟,“争取于春夏两季解决海南岛问题”【4-5】。1950年2月1日至2日,15兵团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在广州主持召开作战会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到会作了重要指示。邓华等人提出偷渡的设想,得到大家认同。然而,对渡海运载工具和大规模作战的时机等问题,43军军长李作鹏和40军军长韩先楚争论激烈;李作鹏觉得只有装备登陆艇和机帆船,才能大打,这样风险小、把握大。韩先楚认为等装备延误战机,应尽快大举登陆,木帆船是唯一的选择。双方争执不下,交林彪裁决:按李作鹏的办【6】。会议最终决定,采取“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作战方针;渡海登陆工具以改装机帆船为主,渡海作战时间延长到6月【4-5,7-8】,甚至是“以争取1950年完成任务为原则”。【5,7-8】
   韩先楚觉得大量改装机帆船不现实,最终只能用木帆船。他了解到,在谷雨(4月20日)前一段时间,常有北风或东北风可利用,帆船顺风顺浪,一夜可抵对岸;过了谷雨,南渡便是逆风了。延迟渡海、夜长梦多、后事难料。韩先楚机断专行,他和军党委统一意见,不向下传达广州会议内容,规定在3月份前,必须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工作。40军一直在抓紧作战训练,节假日也不休息。3月5日,40军一个加强营偷渡成功;3月10日,43军一个加强营也登上海南岛。
   3月20日,韩先楚和副军长蔡正国联名致电15兵团及四野司令部,主动请战:“大规模登陆作战,在有力的内应条件下,我两军就在风向季节(旧历二月底三月初清明前)各以主力由正面并肩作战,估计无大问题……不知四十三军准备工作及意见如何?”然而不见回音。3月22日,韩先楚要求40军提前大举登陆作战,与邓华发生激烈争论;林彪来电支持邓华,并命令继续偷渡。3月31日,见40军和43军各有2批共8000余人偷渡上岛,韩先楚便以40军党委名义致电15兵团:“大规模渡海作战条件已经成熟”。无果。
   谷雨将至,韩先楚心急如焚、朝思暮想、夜不能寐。4月6日晚,韩先楚口授,40军作战科长尹灿贞记录,完成韩先楚独自署名的长篇电文;4月7日凌晨,分别致电15兵团、四野、军委【5】,要求立即发起海南岛战役,并立下“军令状”:“如果43军未准备好,我愿率40军主力渡海作战。”他已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就是用一个军,他也要拼死一搏全力拿下海南岛!韩先楚一而再、再而三的强烈要求、犯颜苦谏,甚至越级报告;重点做了林彪的说服工作:继续偷渡,风险增大;船只有去无回,难以为继。如错过谷雨,海南解放将长期拖延,后果难料。一直对常胜将军韩先楚欣赏有加的林彪终于被打动了,当即批示“按先楚同志意见办!”毛主席也表示同意【9-11】。4月10日,中央军委下达大举强渡作战命令,告知15兵团立即实施【11-12】。决策见证人罗荣桓曾对陈云说:“海南战役……在战役指挥上韩先楚同志起了主导作用”【13-14】。
   与此同时,邓华司令员也接受了尽快发起海南岛战役的建议。《第四野战军战史》记载:“3月21日至4月7日,第40、第43军领导根据第一、第二批偷渡成功和岛上守军情况,向第15兵团和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提出了集中力量,实行第三次强行登陆作战……邓华根据两批偷渡和两军船只准备情况,采纳了两个军的建议。”【15】由于43军是按广州会议决定布置的,仓促改变计划,只能派2个团渡海;40军事先有准备,可出动6个团参战,这才保障了足够的兵力。4月15日,15兵团司令员邓华下达强渡琼州海峡、大举登岛作战的命令。4月16日19时30分,12兵团副司令员兼40军军长韩先楚、第一副军长解方(12兵团参谋长),率领该军6个团,乘300多条双桅篷木船,从雷州半岛南端准时启渡。43军副军长龙书金率该军2个团81条帆船也同时起航。
   琼州海峡战火纷飞、炮声隆隆,敌舰炮弹从指挥船上空呼啸而过,敌机丢下的炸弹在船旁海面爆炸;韩先楚站立船甲板,沉着镇定,亲自指挥“土炮艇”击退敌阻拦舰队。当船队已逼近海岸时,遭敌强大火力更猛烈的攻击,军指挥船桅杆被敌炮打断,韩先楚奋不顾身地指挥部队加速前进,船离岸还有五六十米,他跳入水中和战士们一起冲击,40军率先成功登陆,国民党名将薛岳苦心经营了几个月的“立体防线”被突破。
   海南全岛解放的日子是1950年5月1日;其后不到2个月,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若将解放海南作战时间推迟到6月以后,美军同样也会切断琼州海峡,那么海南岛就成为“第二个台湾”。祸不单行的是,我军偷渡部队加上琼崖纵队(1950年1月以前为1.5万人,后为配合渡海作战大力扩充发展,至全岛解放已达2.5万余人——《第四野战军战史》,第586页)【15】,共3万多人,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中,将遭受灭顶之灾!蓦然回首,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触目惊心!我们确实是擦着险境边缘走过来的!正是由于韩先楚将军特有的战略眼光,以及毛主席、林彪在关键时刻,对韩先楚锲而不舍、执着求战意图的理解和支持,才使新中国惊险地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挫折!
   百战名将韩先楚,为了海南人民早日解放,而置个人生死和军事荣誉于度外,血胆忠魂天地可鉴!著名军事学者金一南将军曾感慨道:“我们过去说过,万幸有毛泽东这样的领袖。今天还要加一句:万幸有韩先楚这样的战将。”【11】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三、讨论
   罗印文先生出于对邓华将军的敬仰之心,要为崇拜的英雄“出头”,争一口气。但整篇文章,能拿出来的,只有两件事。首先韩先楚与邓华曾有两次争论,罗先生认为:“这两次争论,难免给双方留下不愉快的记忆。”然而,作为我党忠诚战士、我军著名战将的韩先楚、邓华,在进攻海南岛的战机选择上产生争论,这在战争年代是常有的、很正常的现象,是对革命事业负责的表现。邓华作为战役负责人,自然要听从四野司令部的指示,不得随意更改作战计划。韩先楚唯恐错失战机,求战心切,也是难能可贵!为此出现矛盾、发生争论,为的都是胜利的目标;最终意见统一,取得了海南岛战役的胜利。当年的威远堡战斗,与韩先楚发生过激烈争论的罗舜初将军,在战后总结会,号召大家好好地向韩先楚学习。但是“这丝毫也不影响这一对老搭档在后来的岁月中继续争论,据说有时争论得更激烈,简直是面红耳赤。这是两个共产党人纯净心灵的披现,是两个杰出的将军聪明才智的尽情发挥。”【16】这是长期研究军史的学者张正隆采访当年的见证者,所留下的记述;在四野将领中,类似情况比比皆是,没人当个问题。第二件事,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军委扩大会议,据说韩先楚对邓华“攻得很凶”。但那是什么年代?当时为了维护领袖的威望,大家都参加过批判,都说过头话。然而,人们也看到了一个侠肝义胆的韩先楚;彭德怀在庐山出事后,唯有韩先楚和黄克诚去看望了彭老总。许多人对此由衷地敬佩!杨得志撰文回忆:“1959年的庐山会议,先楚、世友和我都是后来赶去的……先楚的话语尖锐,心中的不平溢于言表。有一天晚上,他去看望了彭老总。这种举动,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多么难能可贵!”【17】韩先楚在看望彭德怀的同时,也看望、安慰了黄克诚。黄克诚复出后,曾多次称赞韩先楚,在那种非常时刻也不说过头话;【18】因此和他保持着深厚的情谊。谁想到,他们曾是“积怨甚深”的“冤家”啊!早年,因部下有人叛逃,韩先楚遭猜疑,并与黄克诚产生矛盾。后来,韩先楚愤然申请离开最热衷的战斗岗位,到延安学习多年。抗战胜利后,上级安排归心似箭的他,回原部队,黄克诚却让他吃了闭门羹;韩先楚又受委屈,隔阂骤升。庐山会议黄克诚落难,在他最孤独、最无助时,韩先楚捐弃前嫌,对昔日的战友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其后还专程探望、慰抚;落难时刻见真情,黄克诚非常感动!韩先楚的侠义及胸襟,不是常人可以想象和理解的。

共 680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以大量数据与材料写下一篇经得起考验的历史故事。作者用力颇深,可见对于这段历史研究下过功夫。感谢来稿!期待更多佳作。(东方叔)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百祺        2019-01-30 16:36:53
  感谢总编的评点!
百祺,曾用网名“武科大人”。 以文会友、相互交流!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