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人间暖情”征文】年味(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人间暖情”征文】年味(散文)


作者:淡水 童生,933.7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25发表时间:2019-01-29 15:16:58
摘要:什么是年味呢?我的认识是,年味是对过去过年的一种追忆,是童年一种留恋,是一种想返老还童的憧憬。过去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物资贫乏,生活极其困难,只有到过年,家家户户才能吃到白面馒头,年三十年夜饭才能吃到一顿肉馅水饺,在春节这天孩子们才能穿上新衣服,串门子走亲戚,得到压岁钱。

都说现在过年没年味,可是年年还得过。
   什么是年味呢?我的认识是,年味是对过去过年的一种追忆,是童年一种留恋,是一种想返老还童的憧憬。过去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物资贫乏,生活极其困难,只有到过年,家家户户才能吃到白面馒头,年三十年夜饭才能吃到一顿肉馅水饺,在春节这天孩子们才能穿上新衣服,串门子走亲戚,得到压岁钱。如果是在城镇或者矿区还能看到舞狮,踩高跷,唱大戏等娱乐节目。过年的物质文化大餐,鼓舞人们整个来年,回味着,憧憬着,盼望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这就是在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过年的真实写照。
   说过年没年味的大都是60后、70后,到了这个年龄段,开始留恋过去,追忆往事,总觉得童年的乐趣最纯真,所以,说过年没年味也就不奇怪了。
   我也是这个年代的人,我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每到过年,年少的乐趣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摘取两朵,幽香你我,串联时空,以抒情怀。
  
   写对子
   对子,学名对联,古时称为桃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起源于秦朝,盛行于唐代,源远流长至今。对子都是用毛笔字体书写而成,因此,对现在年轻人来说,观赏有余,提笔欠功。
   记得小时候,每当过完腊月二十三小年,家家户户开始找人写对子。每年到了这时候,村西头袁老师家天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有拿着一卷红纸进去的,有高高兴兴提着书写好的对子出来的。一到放假,乐坏了我们同龄的调皮蛋,不是满野追跑,就是去塘池溜冰,跑累了就来到袁老师家门口的小场院扛拐,挤油,打懒老婆(玩陀螺);女生好好地在踢毽子,丢沙包,我们这些调皮蛋跑上去抢走正飞舞的毽子、沙包就跑了,急得女生们哇哇大叫。这时,在家忙碌办年货的袁老师的妈妈——我称呼奶奶,德高望重——走出大门,勒令我们不要捣乱,影响袁老师等人写对子。记得有一年,爸爸让妹妹拿着红纸找到我,让我去找袁老师帮忙写对子,由于贪玩,未答应妹妹,急得妹妹大哭起来,这时袁奶奶出来,把红纸接过去,安慰了妹妹几句,很很批评了我:“光知道贪玩,进来帮你袁老师打打下手。”袁奶奶的话我是听得,在我们村西边半个村庄,袁奶奶威望最高,谁家有需要调解的事,只要她出面,再大的困难也迎刃而解。我恋恋不舍地和小朋友们告别,跟着袁奶奶不情愿来到袁老师家中。
   小小的屋子里,有四个人在忙活,袁老师正伏在房屋中间大方桌上挥毫书写,另一边有个大哥哥在打下手,袁老师写一个字,顿笔时,大哥哥向自己这边拽一下对子,袁老师再下笔恰好落在合适的位置;大方桌的下前方,摆着一个小方桌,有一人面背着门口,手里的剪子摆弄成剪刀差,用剪子的一侧刷刷刷的把偌大的红纸割成一绺一绺的宽纸条,在地面上整整齐齐安放了一大摞;还有一人把袁老师写好的对联小心翼翼的排在地面上,很有规律的在晾干,满地的成品对子,无下脚之地,连炕上都排满了,红彤彤的纸条,黑压压的狂草行书,满屋子的墨香。我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袁老师主动和我打招呼:“又来了个帮手,春叶,你把院子扫扫,腾出一块地方,晾晒对子。”
   袁老师很好师,一边书写,一边给我们讲解,对子又称对偶,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云云;袁老师也很幽默,一边给我们讲解毛笔的起笔,顿笔,提笔,挑,勾等,一边夸张的动作嘴里配合着“嗯”“啊”的声音,引得我们哈哈大笑。在饭屋蒸干粮、出豆腐的师母进来,也不知我们笑的啥,也掺合着一起笑。到了中午饭时,袁老师一家都不让我们走,吃了师母蒸的馒头接着干,一直干到天黑时才回家。就这样忙忙碌碌到大年二十九,袁老师基本打发完帮人家写的对子,这才想起自家对子还没写。
   大年初一,我们小孩,满街的跑,在评头论足谁家的对子写得好。基本分成两派,村西基本都是袁老师的字体,村东大都是郭老师书写的。年幼的我们碰到了村东也同样评价对子的小朋友们,谈着,论者,矛盾出现了,我们说袁老师的字体好,他们说郭老师写得好,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吐沫星飞舞,手指空中乱画,大有“黑云压城城已摧”的不妙,幸好串街拜年的大人们把我们拆离。
   多年后,我回老家过年碰到当年村东的小朋友之一,现在已为人师表,谈起此事,捧腹大笑,童言无忌,我们共同的感受,都说,两位老师各有特色,都不错。人长大了,世故了,年味淡了。
   这样过年写对子,持续了好几年。随着国家对教师政策的落实,袁老师所在学校给予安排了房子,家属也农转非进城了,不能再给村西村民写对子了。这让村民很不适应,无奈,只有各自自找出路。父亲鼓励我自己写,没办法,只能赶着鸭子上架,买来好几张大红纸,妹妹给我当下手,学着袁老师的动作,字体歪歪扭扭,用了好几张大红纸,最后矬子里拔将军,选了几副,贴在门框上,丑就丑吧,过年不能不贴对子。然而,听到来拜年的一家一户的赞美声、鼓励声,由衷的感到自豪和欣慰。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慢慢的,写对子的少了,集市上,工工整整书写或者印刷的对子,既便宜有好看。这些年来,我养成贴对子的习惯,尽管住在城里,但是每到春节我都在自家门口贴上一幅对子,当然不再自己书写,每年在春节来临之际,农行向客户送福送对联已成惯例,我也顺便得到一副。一边贴,一边回味,没有了童年的趣味。
  
   请家堂
   我们家乡有一个习惯,过年要请家堂。年三十早晨,把所有列祖列宗都请回家来过年,大年初二下午,在鞭炮声中再把列祖列宗送走。在家族最长的家中的正房(北屋),方桌靠墙摆放着列祖列宗的牌位,按照辈分,从高位向低位,也就是从东往西依次排开,这样,列祖列宗就算回家了,方桌两侧的椅子就不能再坐人了,那是列祖列宗的座位。方桌上面摆放着整鸡,整鱼,肉蛋,炸货,豆腐、青菜,水果,馒头,点心等供列祖列宗品尝。有多少列祖列宗就有几双筷子,并摆放茶碗,酒盅,茶壶,酒壶。每到饭时,各家各户吃饭前都拿来饭菜上供,这样一直维持到大年初二下午,送来水饺供列祖列宗吃好喝好,打发上路。
   每年三十我都带着妻女回家参加请家堂,摆菜,磕头。让孩子知道一些家族史,并从中悟出点什么。
   有人说,请家堂是迷信,但我不这样认为,所谓迷信,是指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也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再看看请家堂,有谁痴迷的认为列祖列宗真能回来吃喝,显然没有,只不过各个家族借助这种形式,对列宗列宗及过世老人的一种尊敬和缅怀,是我们活着人的一种寄托和释怀,也是对后人的警示和教育,对老人要孝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请家堂,流传在汶河上游广袤的流域,在鲁中的莱芜、新泰、沂蒙山区一带。在这些地方,每年春节两天,从大年初三才开始走亲访友;农历七月十五过鬼节,请家堂,企事业单位当天下午放半天假,形成了全国独特的地方节日。据我所知,请家堂在这些地区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流转而变得越来越淡,相反大有愈延愈裂之势,各家族在外的游子也借过年请家堂纷纷回家乡看看,追忆一下童年,分享家乡的变化,共同为家乡的明天出谋划策,添砖加瓦。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在这片山清水秀的大地上,一群勤劳智慧的人民把尊老爱幼,孝敬不忘本,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的大孝敬篇演绎的朴素有形,淋漓尽致。
   今年春节后,和莱芜的同学相聚。谈话中,提到了请家堂。他们也认同我的以上观点,也很佩服请家堂是一种好的孝敬篇。我追问他们,近几年家乡的政府还有民间为了宣传莱芜,绞尽脑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什么中共中央设在莱钢,联合国在杨庄;一环在泰安,二环在济南,三环就到了北京;雪野水库刚制造完航空母舰,又马不停蹄淹咸鱼。不可否认,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宣传了莱芜,但用这种调侃的方式,能持久吗?有内涵吗?能反映出勤劳智慧的莱芜人民吗?问得他们面面相觑哑口无言,特别是莱芜宣传部的某同学更是低头深思。接着,我又继续说,为什么不对家乡的“请家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种精神推广开来,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使之发扬光大,惠及后人。打破思想顾虑,这不是迷信,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和清明扫墓,五月五吃粽子一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承文化。同时,它又起源于汶河上游,岂不是大汶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申请非物质文化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可一促成就,但是在申办的过程中,岂不就宣传了家乡,宣传了孝敬文化,这种文化来自于民间,起源于人民,这才是接地气,这才是弘扬正能量。让这种年味绵绵流长,芬香四方!

共 33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有关年味的散文。过年的习俗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抓住童年时代过年写对子和请家堂两件事来表现年味。写对子,历史悠久,起源于秦朝,盛行于唐代。每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写春联、贴春联,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作者曾亲眼看袁老师为乡亲们写对子,无论是村西头的袁老师还是村东头的郭老师,他们的字体各有千秋,也是孩子争论的焦点。如今,人们生活好了,对子却写得少了。请家堂,是一种家乡文化的传承。对于教育晚辈孝老爱亲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在申办的过程中也是对家乡的一种很好的宣传。文章选材典型,语言生动妙趣,富有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传统年文化的回味。值得细品,倾情推荐!【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9-01-29 15:21:07
  感谢淡水老师的佳作分享!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9-01-29 15:30:59
  年味,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的味道来。年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为人们所喜爱和津津乐道。作者选材典型,不落俗套,老话题却写出了新意。语言生动妙趣,注重细节描写,画面感强,有情节,引人入胜。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2 楼        文友:淡水        2019-01-29 15:52:49
  谢谢阿巧老师的编辑。
3 楼        文友:官平        2019-01-29 15:54:33
  “春晚”、“春运”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新“年味”。时代在前进,年味在变革。
官平
回复3 楼        文友:淡水        2019-01-30 08:41:09
  年味与时俱进,年长者回味旧时,年少者追逐新潮。
4 楼        文友:天龙        2019-01-29 16:37:02
  欣赏品味老乡充满浓郁年味的真情散文!祝老乡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回复4 楼        文友:淡水        2019-01-30 08:39:23
  遥祝老乡猪年快乐,荷塘绕池,芬香四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