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荷塘】即看湖水流沅水,只在巴陵忆武陵(赏析)

编辑推荐 【荷塘】即看湖水流沅水,只在巴陵忆武陵(赏析) ——吴敏树与杨性农的诤友情


作者:铜盆孤雁 举人,4966.7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19发表时间:2019-01-29 16:14:58
摘要:能够以直言规劝人的朋友叫诤友,纵观吴敏树和杨性农的友情可以看出,他们就是一对诤友,而且主要是吴敏树为杨性农的诤友,在一系列重大人生观方面,吴敏树总是循循善诱和帮助这位朋友的。

杨性农是湖南武陵人,晚清文学家吴敏树和他是好朋友,二人在1832年乡试中举。杨性农一生嗜好古文,在古文一途与吴敏树神交很久。杨性农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是个少见的高寿之人,居然活到了九十岁,同辈都死了,他却活着。
   1844年,吴敏树和杨性农同在京城考试进士,吴敏树赋诗一首《至京晤杨性农彝珍同年》,诗曰:芷生沅江流,兰发澧浦侧。沅澧有合流,兰芷不相识。芬芗本同气,根叶乃殊色。凉风动秋波,浩露递芳息。猗欤杨季子,秉志好正直。访才京洛中,美士恒所得。独余举同岁,形迹乖莫值。囊侪构新知,欢爱神理极。商文刘柳俦,校韵颜谢则。乃知违俗人,终亦未孤特。我歌杕杜章,君意甚饮食。千秋其如何,自今各努力。
   吴敏树说,香芷生在沅江岸上,兰草长在澧水旁边。沅水和澧水会合流进洞庭湖,兰草和香芷竟不相认。它们的芬香是相同的,树根树叶的颜色却不相同。秋风吹起秋波,浩霜传递着芳香。哎呀那个杨性农啊,他的秉志非常的正直。探访才子来到京城中,才德好的读书人都为他访得。只有我和他是同一年中举的,事迹行为不顺,很不值当。过去的同辈成了新知,欢爱的灵魂达到极点。读商文刘禹锡柳宗元是同伴,校韵的话,颜延之和谢灵运是模范。才知道这样做违背了俗人,最终也不能特出孤高。我歌颂这大树的独立特出,你是不是更喜欢饮食?如果情谊超过千年又如何,今日起,我们各自努力吧!
   芷草和兰花是屈原诗歌中的被赞美的两种香草,吴敏树拿这两种香草来比况才德好的读书人和杨性农,杨性农秉志正直,来到京城,一为考试,二为交友,才德好的读书人都为他访得。
   读完这首诗,杨性农这人的形象在读者的脑海里就形成了:独立特出!
   吴敏树说,有没有超过千年的情谊?我们的情谊超过千年又如何,今日起,我们各自努力吧!
   1845年,吴敏树写了一首小诗《寄杨性农》,诗曰:去岁东城酒盏腾,今年秋色别怀增。即看湖水流沅水,只在巴陵忆武陵。
   沅水和洞庭湖是相连的,武陵和巴陵只隔了一座湖,吴敏树说,杨性农呀,我想你啊!
   1845年,吴敏树母亲去世。1846年,杨性农给吴敏树寄来他的文集,请求吴敏树点校,后来又寄来许多稿子,并写信说,你不要拿居喪的理由拒绝,古制,居丧期间是不废讲学的。
   吴敏树遂写《与杨性农书》,致信杨性农,信曰:
   敏树再拜奉覆性农年仁兄左右:
   前承委点校大文,负恃爱好,辄竭愚虑,惟无以仰称高明之怀,而妄庸訾议是惧。不谓过蒙鉴许,以为粗知文事,重复增寄巨稿,手教谆谕以古人居丧不废讲学之义。敏树近以小祥在庐下,未遂辍弃文史也,而于性农深推谢之,可乎?敢复妄有商订,伏惟宽谅而览究之,幸甚!
   窃惟古文云者,非其体之殊也。所以为之文者,古人为言之道耳。抑非独言之似于古人而已,乃其见之行事,宜无有不合者焉。今性农之文,于古人之言,庶乎近矣。虽然,窃独有所甚疑,而以为未至于古人之为者。则送陈吉安之序之所云也,性农岂有求托于吉安,假光宠于吉安者?性农非有求托于吉安者,非假光宠于吉安者。其亲贤善友,而欲偕之于道,素意固然也。而愚所不然者,性农学于古人,则当从孟氏之道,立身名于时,而今也师宋鈃之余教,以强说为高,行无益之谋,而滋俗人之议,甚可怪也。不观《孟子》乎?《孟子》陈先王仁义,运天下如反掌。当世之人,苟得而用之,其利泽于人,至无穷也。然而王公卿相,非先礼焉弗往见也,其人苟自可就见者,虽先礼焉,犹弗见也。《孟子》岂不欲以其道救当世之急哉!所以然者,身不重,则道不尊,虽日持道以强语于人,犹暗投夜光而遭按剑,于世奚益?而于己甚伤,故弗为也。
   夫当世之人稍贵达者,其庭下走趋之人必多,彼直以一世之人皆然,无有异者。故其居己甚恃,而视人也甚轻,亦势使然也。吉安以三十之年,出翰林,守名郡,意气故如盛矣。性农偶道长沙与之旧识,一投刺焉其可也,至再不遇,不俟其答谒而终往造焉,则何怪他人之讥议也。性农固曰,此吾友也,能好善者也。其官位又非骤高,不至简礼于我,其有他故焉?未可以是罪而弃之也。则未知彼其亦曰,此吾友也,是其来也,将进我以善者,我之官位不足以骄此者也。其然乎?其未必然也。然则性农待彼诚过,而所以自予,乃非君子之道矣。
   夫君子之行,岂一端而已?其于世人,岂能无受其非诋?要于嫌疑之际,犹有可以自处者焉。尝怪韩子之言道,必称《孟子》。孟子不见诸侯,而韩子促数呼号于当世大官之门,求衣食焉!何哉?唐之世,士率家于官宦,无乡里之业以资其生。为韩子计者,不若是,则家口数十,皆将穷饿以死。韩子以为饿而死者小道也,不足以明吾之志节,故遂往求焉。然犹大声疾呼之,高自期许,不屑屑卑乞,岂不以其所为若是者,且贬吾志而乏吾气哉?然则韩子之心,可谓甚苦,而其事犹可以无讥焉!若夫君子将用其所学,以博济一世之人,则必曰请之而后告也,求之而后与也,道未有不出于是者矣。故尝试论之,今之世,朝廷设科举以待士,士或伏处岩穴,养高名以待征请,虽近似于古,究之于义则未然也。何则?科举之设,上之人固请而求之矣。虽公车十上,君臣之义,犹无害也。至于诸公贵人之交游,窃以为不见之义,当在于此。其或穷困待馆谷以活身家,则韩子之事,可择而取焉,其他则非吾之所敢知也。性农往在京师,以亲贤取善为名,高名士为达官者,交之殆遍,议者遂有名士经纪之目。其言遍于人人,辱相与商治古文,当以古之道相切劘者。故因送吉安序极论之,伏惟鉴其狂愚,少留意焉。梅郎中所撰先墓表,谨录奉览,所谕卜地毋惑风水之说,敢不敬承?渐寒,惟珍重,不宣。
   这是一封长信,也是一封很重要的信,对于研究吴敏树的文风诗风至关重要。
   吴敏树先讲由来,接着就讲关于写文章的要点,吴敏树尊崇古文,为什么尊崇古文呢?古人写文章,没有弯弯绕,只写心里话,而且古人重视言行合一。吴敏树说,杨性农几乎接近古人了,这其实就是委婉的批评,他一边批评一边提议他要重视学习《孟子》,《孟子》不但文好,孟子处事最为人榜样,所以,为文为人都要学孟子。杨性农的好朋友陈吉安在长沙做太守,杨性农去拜访他,没见到人,杨性农留下口信,又去拜访他,还是没见到人。吴敏树就这事展开论说,孟子不愿意拜见诸侯,唐朝的韩愈却奔走于权贵之门,他们都是伟人,为什么有这大的区别?韩愈要是不这么做,那么他家数十口人,都将会因为贫穷而饿死。韩愈认为饿死是邪路,不足以表明我们的志向和节操,所以就去官宦人家求食。最后论及杨性农在京城的交往。
   吴敏树写过这书信后,杨性农在当年冬天回过吴敏树一封信,新年过后,杨性农的母亲去世了,直到三月十九日,才抽出空又给吴敏树写来字纸,这两封书信都是对吴敏树上一封信的辩解,吴敏树在上一封信里提到杨性农几次拜见长沙太守陈吉安没见到人的事,杨性农似乎不同意吴敏树的看法,于是,吴敏树在1847年再次复信杨性农,信曰:
   敏树复白性农同年兄:
   庐下忍斋教授所递到去冬赐覆手书,及今三月十九日寄字,乃知我兄已奉尊太孺人之讳,相去一湖外,吊唁阙然,身既祥除,而前书事理,尚有须分明者。夫人有狂率如敏树,肆为苛议,以绳批我兄,我兄不惟重受其意,而又能爱好其文辞,此其如为人,岂今世之所有哉?此余所以心折,尤欲终厚之也。
   前书论亟谒陈吉安之非,岂不知吉安官不过一郡守,而又我兄宿交,非他达官未识面者比耶?所以啧啧言者,徒见兄平生雅游,以为于古大贤之道,或有未尽合者,故借规之云尔。且往者兄与吉安,交相贤也。至如前岁简礼于兄,乃其中情得,毋有不相贤者与?吉安之为人,尝窃闻之毛君西垣,云其人温雅纯实,君子人也。兄贤之不为过,亦以见兄之勤勤于吉安者,果无他也。然则彼之于兄,乃似有不相贤者,则何与?噫,此岂不可以知矣哉?微独我兄,虽敏树亦与有惧于此也。
   往者癸巳丙申之岁,会试京师,时余方诩诩挟文卷自好,私愿观览天下英贤,以壮其意。顾独谬妄喜自矜重,不肯望门陈谒,以此寂无知遇。当时同乡喜名之人,或务为收召联络,欲邀致之,乃至变色相拒。所以然者,彼非有道义文章,足为一世楷模之实,乌足走趋天下士耶?此固鄙人素意然也。而甲辰赴选之日,携有所钞选归文之本,项君几山,浙士喜学,见之兄所,首来乞录此书。余因于彼处见梅翁伯言,与语意合,遂相往来。朱伯韩闻风好事,亟来相就。邵舍人王户部辈,自以类牵引耳。然而当时侪伍之间,已有疑余皆缘我兄,以猎取时名者矣。世风衰薄,士率千百人无一二能自树立者,大都仰人气息,以壮容颜而已耳,固宜或者之指及我也。
   何太史子贞,余自重其能书,往访不值,即无答礼,而伯韩居台中有声,为人意度洒然,又与余一面,即以事别去。南归之后,意未能已。曾一寓书傍缘古文之说,勉以韩欧立朝之事,遂尔寂寥,无复回问。用此观之人之情,竟如何哉?眼前官职声名小欲过我,何须深心避之,无得轻与酬酢,何则彼诚有所不能忘者,而又以我为不忘乎彼也。区区之心,尤欲切磋我兄者以此,敏树再拜。
   吴敏树首先说事情的来由,承认自己狂放直率,过于严厉。再说杨性农几次拜见陈吉安不得见这件事,吴敏树说,陈吉安这人应该是讲道德人,毛西垣就说他这人温雅纯良诚实,是个谦谦君子。你杨性农讲道德几次去拜见他,又不是去巴结他,不为过错。而陈吉安不予理睬似乎又不道德,与毛西垣讲的相反,吴敏树说他也找不出原因。
   吴敏树接着讲1844年在京城遇到的事。去京城赶考的没大本事的文人,总想结交名文人以渲染自己,吴敏树不屑于这样做,所以,1833年和1836年那两次在京城就没交到朋友,很孤独。1844年,吴敏树带着手抄的的归有光文集进京,杨性农借去看,被浙江人项几山发现抄本,就来到吴敏树寓所,请求借去自己也抄一本。后来,喜欢多事的朱伯韩知道这事后就来亲近吴敏树,还带来了邵位西、王户部那些名人。这期间,吴敏树已经和当时著名文人梅伯言相识并结为好友,这样一来,吴敏树就有了一群名朋友,都是当时闻人,而且大家都认为他就是桐城派一员。吴敏树说,当时有人怀疑他攀缘杨性农,用来猎取当时的声望。
   吴敏树在这里要说清的就是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
   天国战争期间,杨性农也在家乡组织乡勇进行训练,协助曾国藩武装保卫家乡。战争之初,吴敏树和杨性农见过一面。1857年,杨性农还在从事军队工作,吴敏树也在忠信团服务。杨性农给吴敏树寄来一些诗文和一封书信,要吴敏树给他点校斧正,吴敏树遂复信一封,信曰:
   未晤间四更岁矣,日月波驰,不足嗟惜,所恨遭时多难,不获为友朋闲暇之娱耳。今当安定可期乎!曾涤生真是人间伟丈夫,奋于万分艰难之中,平日亲旧,略无与从事者,卒能以书生一旅,而几李、郭之勋,岂不贤哉?
   阁下前日以便宜引归,非无与于世者,亦既能纠合子弟,保守乡聚矣,何不遂以此先后戎行,为涤公之援助乎?至若敏树辈人,既以不才摈弃于时,甘分老死乡里,何能复如诸少年人?阶时多事,因缘功名之路,此又与阁下所处,未可同论者也。然自前二岁公车罢归,属里中匪徒煽乱之后,余党四散,皆桀黠者,犹远通江右之贼,阴召其徒,欲戕官反城应之。乡人知其事者,莫敢先发。敏树以大义不敢旋避,首列之官,先期戒备,敝郡得以一时无事,而匪踪旋露,党皆就执,官府中于贿属,不肯竟狱。舍弟又以土港之役,大为匪人所忌,及去春贼至,而我家首被焚洗之祸,幸家人先避去之。阁下尤愚兄弟不能素备,转徙失策者,未知其实也。秋冬间地方设有团局,敝里清查,较为切实,然犹未得所以为弭乱久安之术也。惟是心意散漫,偷得从容,日与文字为缘。一切颠顿愁苦之状,过去几欲忘之。
   前蒙寄示大箸文诗,会团务乍紧,未暇细读。昨以过年还舍,即依来命,妄加评点。凡大文之深妙,未及多赞者,知阁下之不以此相望,而欲令自尽其愚也,故敢率其狂直,伏惟鉴谅,不宣。
   吴敏树在信的开头提出曾国藩是近似于李光弼和郭子仪的人物,是人间伟丈夫,建立了莫大的功勋。接着说他二人近况,批评杨性农不该率军回乡,而应该去辅助曾国藩的,至于他自己,因为没有才能被世道摈弃,甘愿本分地老死乡里,心意散漫,偷得从容,天天与文字为缘。再说起1854年自家房子被太平军焚烧的缘故。最后说到本题,杨性农寄来了诗文,还没好好地欣赏,容日后慢慢来。
   1857年,杨性农寄给吴敏树书信和各位朋友唱和的诗篇,这时,吴敏树住到了长沙,杨性农还说,此前给吴敏树写过七八封书信,却没收到,战乱的缘故。
   吴敏树遂复信杨性农说,孙琴西侍讲诗的原韵,现在勉强和诗献上,老弟我素来很少写趁韵诗,很是生疏。郭伯子近来也拿曾国藩侍郎前年的会合诗韵来嘱咐和诗,会合诗已编成连续的诗卷,这些诗附和的人也不少,倘若也是一时的谈话资料吗?承蒙告诉学使张公普遍接连不断寻觅不得,叫人惭愧辜负学使。前不久他巡按岳州,曾经向午桥学博询问到我。这期间左宗棠,也拿学使的话告诉我,然而实在没有可以去拜谒的道理,不敢胡乱地用来自高。

共 771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描写友情的精彩散文。文章描写了晚清文学家吴敏树和他的好朋友杨性农的真挚友情。两人一同考上了进士。杨性农是一个独立特出的人,他们两个人的友谊万古长青。吴敏树和杨性农都喜欢尊崇古文,因为古文重视言行合一。两个人书信来往频繁,谈人生,谈到理想,可谓是人生路上的知己。吴敏树对于杨性农总是循循善诱地劝说,告诉他为人处世的道理,内心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如果没有过失,不用担心别人说什么。吴敏树不喜欢做官,他自己是出世之人,他却劝杨性农入世,让杨性农做官发挥他的才能。文章构思独到,以书信为载体,内涵丰富,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值得细品,倾情推荐!【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9-01-29 16:19:30
  感谢老师带来的文学家吴敏树系列文章,每篇构思各不相同,人物各有特点,借不同人的眼和口,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吴敏树其人其事。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9-01-29 16:22:41
  文章以书信的方式呈现,文如其人,人物的品行跃然纸上。文章构思独到,立意新颖,人物形象鲜明,以小见大,平凡之中蕴含着伟大。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3 楼        文友:铜盆孤雁        2019-01-29 22:16:36
  谢谢阿巧女士的编审。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