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这一碗胡辣汤啊(散文)

精品 【流年】这一碗胡辣汤啊(散文)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653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18发表时间:2019-01-30 12:25:33

【流年】这一碗胡辣汤啊(散文)
   一
   “增山!老同学!”我排到了窗口前,看见里面一个戴口罩的人,尽管口罩遮住了半边脸,但是,那国字脸,又短又粗的眉毛,宽肩膀,中等胖身材,都是我曾经非常熟悉的。最显眼的,是他的头上白发很少,而且胖胖的白白净净的脸膛,绯红滋润,没有一丝皱纹。看起来,他并不显老,跟他年轻时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尽管他正低着头往碗里舀饭,但是他那熟悉的模样,还是让我一样就看出了,他真是我的高中老同学孙增山,他还在亲自站在汤锅前,掌勺舀饭。
   一晃眼,我和他高中同窗,是四十六年前的事儿了。
   我们俩同在一座小城,两家相距大约二里地。上高中时,是同班同学。高中毕业以后,我们俩很少正式见过面,大约偶尔碰见一两次,他也是低着头,红着脸,目光躲闪,好像很窘迫,对我点点头,匆匆寒暄几句,匆匆擦肩而过。记得那一年——大概得有三十多年,某一天早晨,我到西门菜市场去买菜。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闻到了非常熟悉的胡辣汤味道。走近了小时候非常熟悉的孙家胡辣汤摊点的地方,看见一溜两三个大饭桶,鼓状,上下略细,中间往外鼓,外面包着厚厚的棉絮套,桶高将近一米,被木架子撑着。旁边,摆着两溜大约十多个矮桌,坐满了人,都在喝胡辣汤。离摊点还有大约十米,就看见一个人在忙碌着给人往饭碗里舀胡辣汤,看那熟悉的身材,我就知道准是我的老同学孙增山。我听人说过,小县城里最有名的孙家胡辣汤,传给他了,他成了孙家胡辣汤的正宗传人。
   那之前,家在城里或者在城里工作的我们高中同班男同学建了个圈子,最多的时候,十二三个人,每年两次,都在一起聚会。而且,谁家里有了婚丧大事儿,都出个份子,尽尽老同学情谊。有一次,大家聚会的时候,觥筹交错之间,不知怎么的,就提起了孙增山,有个同学就说:“孙增山家也在城里,在城里的男同学,就剩他一个人没参加咱们的圈子了,谁问问他,看他想不想参加?”
   与他是邻居的一位老同学,当时就爽快答应下来:“放心吧,这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下一次再聚会,那位和孙增山是邻居的同学有些泄气地说:“丢面子了!增山不参加。”
   “为啥啊?”大家纷纷问。
   “他说,胡辣汤生意太忙,顾不得参加。”
   “不至于吧?咱们聚会,都是晚上,他那胡辣汤,都是早晨摆摊儿,最晚,九点多,也就收摊儿了。时间上,不冲突啊!”
   那位和孙增山是邻居的同学叹口气说:“唉!他还说了,参加聚会的同学,不是当官的,就是当老板的,一般的,也都端着国家的铁饭碗,他一个卖胡辣汤的,不想参和。”
   大家听了,唏嘘感叹一番,也就不再说与他有关的话题。而我,心里暗暗想,是不是他觉得自己卖胡辣汤,有点儿自卑呢?
   所以,那一次,在西门菜市场,看见了孙增山的身影,我怕走近了他,免不了相互打招呼,可能让他尴尬,就有意绕过去。
  
   二
   我爹曾经对我讲过:“西门里孙家胡辣汤,解放前,就是咱这小城里,最好喝的胡辣汤。我从小时候,到后来,在荣茂祥杂货铺里忙活的时候,都经常到西门菜市场去喝孙家胡辣汤。几个面坨(方言,也叫油馍头,与油条相似,模样是圆的,像陀螺),两碗胡辣汤,解馋,又挡饥。”
   我二叔,在郑州工作,六七十年代,只要回家探亲,他总是要和我爹还有我东智叔一起,去西门菜市场喝一碗孙家胡辣汤。前两年,他七十多岁了,回到故乡来,还曾经和我三叔四叔一起,去喝孙家胡辣汤。孙家胡辣汤,是他熟悉的老味道。他喝着孙家胡辣汤,在老味道里回味着小时候的旧时光,一定熟悉而又亲切。
   我小时候,也跟着我爹去过西门菜市场,喝孙家胡辣汤。那位掌勺舀胡辣汤的中年人,满脸胡茬,脸上也爬满了核桃纹,跟我眼前所看见的花甲过半的孙增山相比,还显得苍老许多。
   前不久,我们常聚会的老同学又聚在一起,不知怎么的,又说起了孙家胡辣汤和孙增山。我便感慨:“从高中毕业,我就没喝过一碗孙增山的胡辣汤。总怕他碍着老同学的面子,不好意思收钱,让来让去,尴尬。”
   另外一个家住南门里的同学就说:“我常喝他的胡辣汤,过去,把钱递给他孩子。现在,更不尴尬啦,都是刷手机,不用拿张纸币付钱了,你喝他的胡辣汤,手机一扫描,钱就过去了,不用再让来让去了。”
   “他的胡辣汤摊子,还在西门菜市场吗?”
   “整个西门都拆迁了,西门菜市场没了,他家的老房子也拆了。他的胡辣汤挪地方啦,挪到大润发超市后面,还买了大门市房,两层楼,上下各一间,挺大的门面。生意红火着呢,喝胡辣汤的,哄哄乱乱,天天排着老长的队,他一碗接一碗地舀胡辣汤,舀不及。”
   另外一个同学说:“他卖胡辣汤卖发啦。现在,他就住在大润发后面的金座广场。他在那里买了三套楼房,一套,自己和老伴儿而住,另外两套,给两个儿子住。”
   家住南门里的同学又告诉我:“孙增山的豆沫也挺好喝。”
   这四十多年,在我们小县城里,我喝过好些家的胡辣汤,甚至,还喝过孙增山妹妹家的胡辣汤,她家的摊子上,就挂着孙家胡辣汤的招牌。但是,喝来喝去,总觉得不过瘾,欠缺了我小时候喝过的胡辣汤的老滋味。人老了,总爱怀旧,也总是怀念小时候的老味道。我也未能免俗,走进花甲之后,在故乡,如果家里就剩下我和老伴儿,就图省事儿,经常和老伴儿在外面吃早餐,也经常想起孙增山老同学的胡辣汤,但是,每每又怕孙增山老同学不好意思收钱,就每一次都掐断了去喝他的胡辣汤的念头。
   正是因为那次家住南门里的老同学的提醒,这一次,我总算鼓起勇气,开着电轿,从小县城的西南角开到东北角,走了大约七八里地的路程,专门赶到大润发超市后面,找来找去,找到一间门面,上面挂着一块大横幅招牌:“西门里正宗孙家胡辣汤”。走进去,果然是孙增山老同学的门店,果然还是他在掌勺。
  
   三
   “哟,是俊明啊?你咋恁(方言,这么)稀罕啊?”孙增山听见我的叫声,应声抬起头来,看见我,有些惊奇。
   “高中毕业四十多年了,还没喝过老同学一碗胡辣汤呢,今天,来喝一碗。”
   “嘿嘿,还真不巧,老同学,胡辣汤卖完了。只剩下豆沫了。”
   我们两口子来得太晚,都九点多了,胡辣汤卖完了,也在情理之中。“豆沫就豆沫,来两碗吧!”
   “中,我这就给你舀!”孙增山一边说着,一边一只手端起一只碗,另一只手,操持着饭勺,给我舀豆沫。那饭勺,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旧模样,木头刻的,长把子,浅勺头,舀一勺子,正好一碗。
   盛好豆沫以后,他又朝窗口外面的饭桌巡视,指着一张没有坐人的空桌子,喊着我的名字,对我说:“东北角有张空桌子,你跟弟妹赶快过去吧。要不,一会儿,就又让人占了。”他还真挺细心,看见我老婆站在我身旁,就喊弟妹。我老婆也是我们高中同学,四十多年过去了,亏他还记得她的模样。
   后面还有好多人排队,我接过两碗豆沫,说:“行,你忙你的吧。”
   这一次,在没了胡辣汤的情况下,之所以爽快答应喝豆沫,也是有家住南门里的老同学的话在先。
   果不其然,孙家豆沫,也挺好喝。也是酸辣味道,辣,也是胡椒的辣,不过,味道比孙家胡辣汤略淡。汤汁,比胡辣汤更粘稠,似乎香头儿重些。
   我俩正喝着豆沫,孙增山走过来了,他手里拿着一卷餐巾纸,放在我们俩坐的餐桌上,对我们两口子说:“对不起啊,老同学!没让你们喝上胡辣汤。”
   “不怨你,怨俺两口子来得太晚,下次,来早些!”然后,彼此又互相打听了近况,扯了几句交情话。很明显,在他心里,很看重老同学前来喝他一碗胡辣汤。他说话的时候,显得自然随和,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的窘迫。看起来,随着家里经济的改善,他比过去自信多了,也大方多了。
   看到他现在的自信和大方,我想,大概是年龄大了,什么事儿都看开了,他也慢慢找回了自信。但转念一想,我心里又暗自怀疑我过去的感觉。也许是我书生气过重,产生了错觉,才会妄加臆测,觉得他过去有自卑心理,也许,这么些年,他对自己卖胡辣汤,觉得是很自然的事情呢,而且,打心眼里很喜欢呢。
  
   四
   又过了不到一周,有一天早晨,我和老伴儿又想出去吃早餐,我就问:“吃啥?去哪吃啊?”
   老伴儿扭头看看表,不到七点半,就笑着说:“这个点儿,孙增山那里,应该还有胡辣汤吧?上次去他那儿,咱没喝上胡辣汤,你又念叨好几次了,那就去喝胡辣汤呗!”
   我哈哈笑道:“知我者,老婆也!”
   老伴儿又笑着说:“喝不上他的胡辣汤,还不知道你得念叨多少回呢!”
   两口子说笑着,又驱车到了孙增山的胡辣汤店铺。
   这一次,因为时间比上次早,排队的人更多,等我排到窗口前,真是巧了,“俊明,胡辣汤又没了!”孙增山看见我排到了跟前,有些抱歉地说。
   “我咋就恁倒霉呢?上一次,来晚了,没喝上,这一次,还不到八点,咋就又没了呢?”
   “有还有,就是得等一会儿。还在楼上熬着呢,一会就下来。你看你是等一会儿,还是喝豆沫?”他用手指着楼上,又指着他身后的一根四方大立柱。
   我定睛看去,那根大立柱有一米多见方,最下面,还安着一道门。原来,不是立柱,是电梯。胡辣汤,可以在楼上现熬,然后,顺着电梯传送下来。“那就等会儿吧,今儿个,我就等着喝你的胡辣汤!”
   等待中,我仔细观察了一下餐厅里的环境。
   一个大开间,一道玻璃隔墙将门市隔为前后两部分。
   后面,东半部,架着一口大铁锅,炸油条。四个人,一个从一个大面盆里挑面,搅绕成圆形,放进滚烫的油锅里。另一个人,拿着一双长筷子,不停翻动,又不停往外叨。另外两个人,管售卖,不停地称秤,收钱。另外,还摆着几个笸箩,里面放着几样不同食材和味道的包子。西半部,摆着三个大不锈钢桶——过去的大木桶变成了不锈钢桶。分别装着胡辣汤、豆沫和八宝粥,是我的老同学孙增山和一个年轻妇女在掌勺。卖油馍头和卖粥饭的,分成两个窗口。
   两个窗口外面,都有十几个人在排队等候。前面的餐厅里,摆着四排餐桌,每排六张,总共有二十四张餐桌,一张桌子,对面可坐四人,坐满了人,就可以坐下九十六个人。又加上两个过道,窗口前还有顾客排队取饭、取油馍头的地方,区域宽绰得很,我大致估摸一下,整个门市得有大约七米多宽,十四五米深的样子。
   过去孙家胡辣汤的地摊,一个掌勺人,只卖胡辣汤和豆沫。油馍头,是别人经营。汤锅旁边,就摆着几张低矮桌,顾客只能坐在矮板凳上就餐。现在呢,不但地摊变成了宽阔敞亮的二层楼门市,而且,在品种上,汤粥还加了八宝粥,又和油馍头、包子一体化经营。过去,起大早,在家里熬好胡辣汤和豆沫,打进大木桶,抬到菜市场,卖完为止。现在,楼上可以连续熬汤粥,大量供应。而且,还靠电梯传送下来,也有了现代化经营的样子。我就在心里感慨:随着时代发展,我老同学也是与时俱进啊!
  
   五
   大约过了十来分钟,只听“咣当”一声,电梯上那道门开了,传送下来一个大不锈钢铁皮桶,那位年轻妇女便喊道:“胡辣汤来了!”待装着胡辣汤的不锈钢桶放停当之后,孙增山赶紧给我舀了两碗。
   接过来,端走,放到餐桌上,仔细端详。稠糊糊的汤汁表面,弯弯曲曲,沉浮着一些又宽又长的白面筋,细细的墨绿色海带丝,柔柔的浅棕色粉条,还飘着三两片鲜绿色菠菜叶。汤汁和食材,颜色和形状,有机搭配,相互映衬,视觉上,就是一种美的享受。用筷子抄一下,黏稠的汤里面,埋伏着很多面筋、海带丝、粉条,也有几片菠菜叶,一碗胡辣汤里,食材充足,非常实惠。不像我曾经喝过的一些胡辣汤,不但汤汁稀,而且食材少。
   浅浅地抿一口,任其在嘴里来回翻滚,仔细品味。香油的香,胡椒的辣,醋的酸,都浓淡合适,咸淡也正合适。我老伴儿,平时,对酸辣很敏感,喝别人家的胡辣汤,经常吵吵着,不是酸啦,就是辣啦,这一次,喝了半碗,我问她,“酸不酸?辣不辣?”
   她笑着回答:“有点儿,不过,正好!”
   我老伴儿所说的“正好”,其实也就是浓淡适中,恰到好处。
   老伴儿的话,让我想起先秦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里的一句话:“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碗胡辣汤里的各种调味料,也是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用量恰到好处的几种调味料混合一起,勾兑成复合多元的滋味,就像各种乐器一起演奏,发出不同的声音,交融汇合一起,组成和谐悦耳的交响乐。这碗胡辣汤,上升到艺术美的角度,既符合平衡的美学观,也符合和谐的美学观。
   我又想起了《中庸》里所提到的“中和”、“淡而不厌”。“中和”,就是中正平和。“淡而不厌”,就是既不过度热心也不冷淡嫌弃。这两个概念,用来形容人,就是中庸;用来形容这碗胡辣汤,就是味道适中。《中庸》里又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没有人不吃饭,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辨识出饭菜滋味的奥妙,饭菜滋味的奥妙在哪里,就在味道适中。上升到哲学角度,这碗胡辣汤和中庸理念也蛮契合呢。
   嚼起来,面筋,筋道;粉条,软滑;海带丝,带着海鲜味儿,又“嘎吱嘎吱”脆;菠菜,既保持了本色味儿,又没有一点儿发涩的感觉。各种食材的味道,也是情趣各异。但是,它们又都被调料滋润,被鲜香酸辣所包浆,一起融入胡辣汤的综合滋味中。犹如一个家族的成员,尽管各自有各自的秉性和脾气,但是,长期生活在一个家庭中,在家风的熏陶下,相濡以沫,身上自然又都浸润了一个家庭的共性特征。这大概也是哲学上的个性和共性的完美统一吧?
   这碗胡辣汤,就是我小时候喝过的孙家胡辣汤的原滋原味,而且,似乎比那时候还要可口。孙增山老同学不但保留了孙家胡辣汤的原滋原味,而且,似乎使它更加完美。
   我总算是又喝了一碗正宗的孙家胡辣汤!
   我老伴儿,一边喝着胡辣汤,一边瞅着坐满了人的桌子和依然陆陆续续走进来的人,感叹道:“生意咋恁好啊!”
   我回答她:“还不是因为质量好,滋味好,大家都喜欢这一口儿吗?”接着,我又感慨,“人啊,不管干什么,干哪一行,只要专心,只要认真踏实地去做,就能做好。你看,孙增山老同学,一碗胡辣汤,就能做得这么红火,这么吸引人,这不就证明他的人生是大成功吗?这两年,国家提倡工匠精神,孙增山也是典型的工匠精神的典范啊。”
   我老伴儿又问我:“这胡辣汤多少钱一碗啊?”
   “两块。”
   “两块?”我老伴儿瞪大了眼睛,非常诧异地问。
   也难怪她诧异,两块钱一碗,还是二三十年前的价格!城里其他人卖的胡辣汤,好多是两块五,个别的,都涨到三块了。
   我的老同学啊,他的一碗胡辣汤,不但质量是最优的,价格也是最低廉的呢。

共 577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碗正宗的孙家胡辣汤,让作者期盼了几十年。这期间,历经了很多波折。起初想去喝,怕老同学孙增山自卑。同学聚会,城里人单单缺他,他不肯加入,因为聚会的同学身份比他高。“我”体贴他的自尊,远远看见,总是绕过他,避免尴尬。然,他是孙家胡辣汤的正宗传人,小时候就喜欢喝孙家胡辣汤的“我”,想喝,总难以成行。因为还怕他碍于同学面子不收钱。在别的老同学口中得知孙增山日渐富足的近况,也感受到现代科技可以避免收钱时推来让去的尴尬。于是,“我”决定去满足自己的心愿。可惜好事多磨,第一次去,胡辣汤卖完了,喝了他家的豆沫,味道也很好。再次起意去,早到了,但是又卖完了,所幸还在继续熬。终于历经波折,“我”喝到了美味可口的正宗的孙家胡辣汤。在等待过程中,“我”观察到孙增山家的事业很是红火;在品味过程中,感受到了孙增山生意红火的秘诀。作者借写对美味的期盼到达成目标的波折,反映了时代变迁,经济的发展给人际交往带来的变化,歌颂了老同学身上宝贵的工匠精神,更展现了富足的生活带给主人公强烈的自信,而且也侧面反映了传统的传承不仅仅靠技术还需要有诚信的经营,更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这碗胡辣汤,不仅味道鲜美,蕴含也可谓十分丰富。文章以小见大,借生活中小小的饮食来反映社会变革的大主题,反映传统传承的大课题,同时也展现了哲学层面的思考。意蕴丰厚的力作,推荐赏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201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9-01-30 12:27:11
  轻舟老师,您文中写的正宗的孙家胡辣汤如此诱人,俺都垂涎八尺了,等何时有机会您领俺去喝哈。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9-01-30 13:00:45
  好的,真到我们家乡来做客,一定带你去喝一碗!
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9-01-30 12:59:44
  感谢风逝编辑的编审,编按语也准确而精彩。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9-02-01 20:44:2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9-02-01 21:05:07
  谢谢,新的一年,祝流年更美好!
4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9-02-01 20:57:24
  这一碗胡辣汤,道尽了生活的起伏与腾飞,也呈现了尊重与体谅的同学之情,还有时代变革中发家致富的主客观因素。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9-02-01 21:06:16
  谢谢,源自实实在在的生活!
5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9-02-03 06:12:05
  文章描写细腻,让人垂涎欲滴,也蕴含着生意人的诚信。欣赏学习了!
   文中的胡辣汤与西安的不一样,有机会也想去尝尝。大哥不亏是写作高手,生产精品的高手,写得文章又快又好,佩服!
   问候大哥,预祝新年快乐!
五十玫瑰
回复5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9-02-03 09:00:16
  谢谢,真有机会,一定得让你喝够啊????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