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荷塘】天下文章,在于先生(赏析)

编辑推荐 【荷塘】天下文章,在于先生(赏析) ——吴敏树所敬重的梅伯言先生


作者:铜盆孤雁 举人,4966.7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39发表时间:2019-01-30 13:25:06

梅曾亮,字伯言。江苏上元人,1822年进士。梅曾亮少喜骈文,与同邑管同交好,转攻古文。姚鼐主讲钟山书院,二人俱出其门。管同早卒,梅伯言居京师二十余年,承姚鼐余势,文名颇盛,治古文者多从之问义法,有继主文坛之势。
   上述文字是百度提供的资料。
   梅伯言比吴敏树大二十岁,算是吴敏树的长辈,他们是1844年在京城认识的,吴敏树那时候在京城参加会试,而梅伯言那时候早就是个京官了。
   那时候的梅伯言在京城名声很大,他是文坛霸主,又是姚鼐的嫡传弟子,文人莫不唯他马首是瞻。
   那时候的吴敏树在京城也小有名气了,一是他来过三次京城,许多人知道他很能写古文古诗,二是这一次来京城,他还带来了手抄本归有光文集,而归有光则是人们熟知的桐城派领袖人物,因此,梅伯言就和吴敏树在这个基础上认识了,并且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以至吴敏树回去的时候,请托梅伯言为他父亲写一篇墓志铭,梅伯言都答应了。
   1845年,吴敏树致信梅伯言,信曰:
   敏树再拜奉书伯言先生座前:
   在都,于项君几山所,得见先生,既乃因缘进谒,遂蒙赐示大著文集。伏而读之,皆若古人之作,非今世之所有者,于是乃知天下之文章,固在于先生。随又得接侍一二次,备闻指论,览及鄙作,亦荷许与之言。时方落第春官,意思乃复轩起,将归而求之古人,究竟其平生所欲为者,未敢自悲其不遇也。因窃念前此尝两至都下,身名孤寂,不获一睹海内大君子而奉教焉。
   今乃得见先生,诚平生万幸,而又自计南归之日,将长侍老母,无宜复偕上计,以数望左右之清光。故遂不自忖度,冒以先人墓表为请,而先生则已幸而许之矣。敢具述事行如状,伏惟矜怜而终惠赐之,其为感戴,岂可涯量?
   尝试观古今文章叙述之家,所传之人,大抵历官治行,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铭志之作,与史相参,不可以或还也。至于穷贱幽隐之士,而有闻于世者,必谈道著书,其人为学者所师。否则多奇怪可喜之行,及他技能殊特,而人乐称道之耳。然近世人尤务名,虽乡里鄙夫,苟其钱财足用,而子孙能自达于搢绅者,往往附饰虚美,假宠于当世巨人之文章,而有识者观之,诚无以为也。
   夫既为乡里之恒人矣,其生平行事,不足为乡之子弟所仰法,徒以气力雄长闾伍之间耳,则及其死也,固无流风余思之存焉,而何铭志之为?虽或有人焉,善为之文辞,其邻之厕贱,犹将笑之,况欲侥幸于无穷者耶?
   且夫文章之果有重于世者,何以哉?岂不以其中之存者,其至诚之积也。而求者掩饰以售欺,应者牵率以塞诺,何诚之与有?则其于文也,抑岂能以至于工耶?抑今世之有述者,其所为善,亦多有出于其乡人之所推举,其善或有迹,而非出于欺者之为。然孔子恶乡原者,岂非不取其善也哉?今之世,有能窃乡原之似,必获一乡之誉,而君子宜慎取焉!
   若夫诚有善者,斯不然矣。其有善,如无善,虽知其善,不易知其所以善,乃其乡之贤者,则知之矣。其家人子孙观于庭户之间,则得之矣。得而述之,不夸张,不惊诡,必有合于性情之所以然而深明文理者。因而著之,发挥幽潜,震动耳目,世皆服其为言,人莫不以兴感夫。是故其文可传,而其事足贵也。
   今若敏树,不肖无状,诚不足以知其先人。然先人之殁,逮今二十年,而敏树当时,年已二十一矣。怀弃养之痛,追维行实,以谓必得当世大贤,为之纪录,乃无憾耳。抱阙至今,未敢妄求于人,今幸获请于先生。几所为状,固未敢有一言之欺,以辱高文而滋罪谤,先生其亦多谅之也。
   昔欧阳文忠,表应山连处士之墓,处士诚贤人,而声光至今者,以文之为也。先人行义,差不愧处士。先生表而章之,比于处士之遇欧,固相似也。里人毛西垣孝廉入都,谨附书状,属令面呈。毛君下邑之俊才,为诗甚有古风。先生宏奖士类,并敢以闻。临书无任恳切遥仰之至,十二月十有二日,敏树顿首。
   吴敏树首先在信里将梅伯言大大夸赞一番,说在京城见过梅先生几面,交谈过几次,才知道天下美文,尽在先生;才知道自己回去后更加要发狠读古文;才知道自己文章在梅先生面前不值一提。
   接着,吴敏树就说自己的请托,在京城当面请托梅先生为其父写墓表,梅先生答应了,回到家这才有胆量将资料配齐给先生寄过去。
   再接着说刻碑人的身份,检阅古书发现,有政声的人可刻碑,文采斐然的人可刻碑。然而,世人不是这样,只做官而毫无政绩可言的人也刻碑,在乡里称王称霸的人也刻碑,于是,墓碑里的话就刻意把墓里的死人装饰一番,打扮一番,其言词实在令人作呕。
   然后,笔锋一转说,也有墓碑写得好的,主要是那人在世时是个良善之辈,做了许多好事,墓碑上的话又相一致,于是,碑文和那个人的事迹就一起流传开来。
   在做了大量的铺垫后,吴敏树最后说自己的请托,“我”为什么要请托梅先生的高文呢?主要缘于先人的生平事迹值得一写,让后人记住,“我”不敢有半句夸大的话辱没梅先生的文笔。
   最后拿欧阳修和连处士来比况梅先生和“我”先人,连处士是个贤人,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欧阳修为他写了墓碑;“我”先人也确实是个贤人,一点也不差于连处士,如果能借助梅先生的文笔,“我”先人也会流传千古的。
   这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铺垫来说明道理,把请托的理由说足,以至于被请托者无法拒绝请托,这就是吴敏树此文的妙处。
   1856年,梅伯言去世,吴敏树为他写了一篇《梅伯言先生诔辞》,诔辞者,哀祭文也,相当于今日的悼词,诔辞曰:
   为古义词之学于今日,或日当有所授受,盖近代数明昆山归太仆,我朝桐城方侍郎,于诸家为得文体之正。侍郎之后,有刘教谕、姚郎中,各传侍郎之学,皆桐城人.故世言古文有桐城宗派之目。
   而上元梅郎中伯言伪,又称得法于姚氏。余囊在京师.见时学治古文者,必趋梅先生,以求归、方之所传。而余颇亦好事,顾心窃隘薄时贤,以为文必古于词,则自我求之古人而已,奚近时宗派之云?果若是,是文之大厄也。而余闲从梅先生语,独有以发余意。又读其文数十篇,知先生于文自得于古人,而寻声相逐者,或未之识也。余自是益求之古书。
   自道光甲辰.又九年咸丰壬子,余复入都,则梅先生已去官归金陵,而粤寇之乱大作。明年金陵陷,闻先生得出。丁巴,余寓长沙,孙侍读子余告余日:“梅先生以前二岁卒矣。”余于先生才数面,而与先生游京师者,称先生语未尝不及余。余穷老于世,今且避徙无所,而先生亦可谓不得志以死者。其才俊伟明达,固非但文人,而趣寄尤高,以进士不欲为县令,更求为赞郎,及补官,老矣。而归又逢世之乱,可伤也。
   乃为之诔曰:才问以兮不施,名何为兮大驰。独为文章之人兮,世安赖而有斯。呜呼哀哉,伯言父其文之好耶,其志之墩耶,其又以逢天之忌,而卒于颠倒者耶!
   吴敏树先说桐城派的来由,接着写梅伯言对自己的帮助,那年在京城,我空闲的时候与梅先生讨论,独有先生能启发我的心胸。又读了几十篇他的文章,知道先生在古文上得益于古人,但那些随声附和没有见地的人,有的是不知道这些的。
   再接着写梅伯言对自己的影响,从京城回家后,更加发愤学习古文,1856年,梅先生去世,熟悉他的人告诉“我”,说先生说话每次都提到我。
   吴敏树说。梅先生也可以说是因为不得志而死的人。他才能高伟明达,本来不是一般的文人,加上兴趣、寄托高远,中了进士不想做县令,又缴纳资财捐官为户部郎中,等到填补官位空缺时,已经年纪大了。回到家乡又赶上乱世,很令人伤感。就为他写诛辞:
   才能、学问啊不能实施,名气为何传世?只是因为是写文章的人啊,世上哪有依赖这个出名的呢?悲伤啊梅伯言。他的文章写得好啊,他的志向高洁;他又因为遭到老天的忌恨,最终在混乱的世界中去世。
   1868年,邓守之在金陵见到吴敏树,拿出他父亲完白先生的石交图请求吴敏树题诗,完白先生与梅伯言父亲是世交,吴敏树听罢由来,遂赋诗一首,诗曰:昔我知伯言,京师作合朋。坐间今来见守之,江南相逢为客时。伯言文章别先学,守之篆隶传家璞。两家父祖百年外,图写风神未遐邈。二石相将为石交,隐者杖笠同逍遥。到今题卷慕高士,公侯雅意如投醪。守之山泽臞,我亦村野夫,接榻同餐公府居。斯缘莫非等闲有,并作一图君肯否?
   吴敏树说,过去我知道梅伯言,在京师我们好得如同夫妻。座席之中现在来见邓守之,江南相逢在做客之时。梅伯言的文章别先学,邓守之的篆隶是传家之宝。两家父祖在百年之前,图写风采神韵并未久远。二石相随为交谊坚固的朋友,隐者杖笠一起悠游自得。到现在题在卷上仰慕高士,公侯雅意如投醪酒。邓守之在山泽消耗,我也是个村野之夫,接榻同餐居住在公府上。这缘份莫不是寻常有,并作一图你肯吗?
   吴敏树在这诗里给他和梅伯言的关系做了定位,亲密的朋友关系,好得像夫妻一样。
   才能高伟明达而抑郁不得志的梅伯言去世了,吴敏树心里只有疼痛,他敬重这个不朽的文人。
  
  

共 35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介绍了梅伯言和吴敏树的初识以及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的缘由,然后叙述了吴敏树致信梅伯言的一封信、梅伯言去世后吴敏树为他写的《梅伯言先生诔辞》和吴敏树给石交图题诗的经过和内容,通过对这三者内容的解释和赏析,让读者不仅了解了梅伯言的人生经历,更感受到了吴敏树对梅伯言的敬重,两个人的深厚友情在文字中表现得真实感人。梅伯言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是他学术思想和文学思想形成的基础,这也决定了成为他一个不朽的文人,在当时及后世均享有很高的评价。文章在赏析中有自己的观点,解读原文,抒发情感,表现了“天下文章,在于先生”这一主题,推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9-01-30 13:27:15
  读作者的文章,学习一代文学家的诗文,受益匪浅。感谢老师带来精彩文章,融知识与历史于一体。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9-01-30 13:27:38
  问好老师,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铜盆孤雁        2019-01-30 22:04:58
  谢谢红叶女士的编审,恭祝编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