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随笔三篇(随笔)
(一)随想经典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前经典作品那么多,而现在很少了呢?想了想罢,我个人觉得啊,以前读书识字的人很少,能认字的人很少。能写文章的人更少。能够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那时的人也不是很浮躁,愿意用心去品味,去创作,由内而外的产生信仰。而现在呢,随着文化的普及,认识字的人,逐渐增多,或长或短,或多或少,都可以写一些文章。阅读也越来越不走心,信仰越来越薄弱,文化也日趋多元化。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金钱更加追求。从而导致有不少人认为赚钱才是第一位,谁没事去弄那一些赚不来钱的玩意儿?没什么营养的快餐文化也就从此产生并越来越多,经典也就越来越少了。
(二)生日有感
又到生日,又老了一岁。
感谢陪伴我一路走来的亲朋好友。
诗中有一句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说的真好。岁月这个东西啊,看着没改变什么,却又改变了很多。真像极了一把刀,刻画着面貌,皱纹一道一道的。也刻划着心,伤痕中也有未干的血。当然,也是镜子,照出实虚真假。
高中的一位同学在我的同学录上写过一句话,最近总在我脑海中盘旋。原话我记不太清楚,但大概是这样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善良对待。”这句话说进我心缝里了。毕竟“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这个世界人很多,有多少人值得留恋的呢?但是话说回来,“善似青松恶似花,花笑青松不如他。待到寒霜冬雪来,只见青松不见花”,能留我身边,让我留恋的,又有多少?
罢了。
总之,就一句话罢,感谢陪伴我一路走来的亲朋好友罢。
(三)尴尬了
这几天在琢磨一件事:为啥总有人喜欢各种分析他们之前的文章,而不是过多地分析同时期的文章?
仔细想了想,也对,他们也不敢过多地分析同时期的文章,只能分析之前的文章。
郭德纲说过一句话:“健康是第一位的,谁活到最后谁有话语权!”说的对!就像史书一样,谁能保证写史书的都不是小说或者是说评书的当的史官?评论分析以前的文章也是同理——反正嘴和笔在自己手里面,该死的都死了,埋在哪儿都不确定,还怕他能蹦出来反驳?文章背景氛围如何如何,有什么内涵,作者想表达什么,评论分析再天花乱坠,也不怕作者蹦出来。不过估计也没人确定自己评论分析的完全正确。为啥?还问为啥?咋的,作者托梦了啊?
与其同时的作品就不一样了。作者还在呢!过多的分析,万一分析错了,而且错大了,一是可能自己名声坏了,以后难混了。二是万一作者急眼了,拎着板砖来找自己,自己又打不过他呢?整不好,就有一场像主流相声与非主流相声之间的战争呢?这样尴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