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除夕絮语(散文)
今天是除夕,尽管取消了闹铃,仍然早早醒来。
世界静了不少,由车流声、鸣笛声、叫卖声、音响声、人闹声、狗吠声组成的城市背景音,从平日的高音降到了低音。
心上一片宁静,回想竟然一夜无梦,难得。
昨晚炸了油饼、麻花,这是故乡习俗,虽然味道无法复制,但按照记忆里母亲的方法和程序也做得像模像样。
小时候因为有好吃好玩的而盼望过节,长大后因为爱情、友情、工作而忽略了节日。这几年对节气和节日越来越有兴味,特别是春节、端午、中秋,依照故乡习俗不惜花费时间制作节日吃食和举行仪式,乐在其中。
在南方生活了十多年,当然也受到南方习俗的影响,比如过年买年花(寓意“发”),昨天在会展中心迎春花市逛了半天,花市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的。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不急不躁,挨个展厅逐一欣赏,最后买了一盆春兰、一盆百合、一盆康乃馨、一幅“福”字、一幅“尉迟恭和秦叔宝”门画。
公交站台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子独自等车,怀里抱着几枝银柳、美人蕉和桃花,衣着朴素,面容素净,目光投向车来的方向,眼神里有看过繁华的深邃宁静。我们相视微笑致意,确认过眼神,我们是同年代的人。
昨晚炸完油饼、麻花,又看看电视上天南地北过大年。从小年开始,吃晚饭时会打开电视,看看各地过年的风俗、游子回家的故事。当然,除夕的春晚是必看的,不论节目精彩与否,重要的是氛围和仪式。媒体的不断创新和精心策划,春节团圆和民俗的主题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生活如何花样翻新,那些温暖人心的晚会总会被人们所喜爱。
凛冽的风,苍茫的天地,红红的灯笼,欢庆的锣鼓,那是西北故乡年关的风景,因为寒冷,那中国红格外暖,那锣鼓格外欢,那年味格外浓。城市近期气温持续在二十度左右,满目是四季不变的郁郁葱葱、姹紫嫣红,暖得让人微醺,元旦过后年味就一天天浓起来了,公司举办尾牙、年会;同事互相询问过年是否回老家、开始抢票、陆续启程回家;人流、车流日渐减少,店铺陆续关闭了。这几天,我所在住宅乘电梯的人明显减少,整栋楼越来越安静了。
一年又一年,因为过年,人们像潮水一样呼啦啦退去,空出的城平日的喧嚣繁华恍然如梦,而来不及从恍惚中醒来,人们又呼啦啦而来,重新布满城市的每个角落。我珍惜这短暂的安静和空阔,初三开始每天走出家门,随意四处闲逛。公交车零落坐几个人,走得离市中心区远一些,几乎是专车。坐在窗边慵懒地看窗外风景,任由思绪游走,或随心所欲在某站下来,进入某条没到过的小街或巷子,或来到海边、园林之中徜徉。这样的时光真是惬意啊!
2016年突发一场疾病,半年的康复过程,第一次认真地内省,生命的意义和幸福究竟是什么。这场病,让我该放下的放下,该清空的清空,坦然接受平凡。让我懂得,最要紧的是安顿好内心,随性自在地生活。
不为又老去一年而悲叹,为能够平安健康迎接新的一年而喜悦。新的一年,送给大家和自己的祝福有四个字: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