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远年的一眼红薯窖(散文)

精品 【流年】远年的一眼红薯窖(散文)


作者:丑石 秀才,2318.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56发表时间:2019-02-07 19:57:14

【流年】远年的一眼红薯窖(散文) 红薯窖是贮藏红薯的地方,在院子里靠近角落处划一个十字,开挖。有时我想,人能不能听到大地的心跳,就像古人,在地上埋上一面鼓,侧耳倾听,就能听见远处传来金戈铁马的回声。大地上万物蓬勃,大地应该是一个具有更大生命的事物,作为隐形存在,大地能听懂天籁及万物之语,哪一只飞鸟死在迁徙的航道,哪一个孩子循着母亲的呼唤找到家门。
   只是大地沉默,在更大的沉默中蕴积着力量。你不能僭越或者怀疑,每一次灾难来临都有其发生的缘由与因果。
   我们信,生活在村庄里的我们是一茬茬弱不禁风的草民,所以会爱惜草木与谷物,所以敬畏大地与神明。挖到多深了,母亲在上面喊。直起腰,身上肯定是一层层的泥土。我说,就快好了,贴着土壁,似乎能听见水流的声音。母亲点燃一炷香,母亲和村庄里所有的母亲一样信奉土地。土地爷爷、土地奶奶端坐在村口的破庙里,这么多年不因村庄贫瘠而有半点差池,掌管着村庄里的鸡鸭牛羊,掌管着大地上的庄稼,也掌管着我们——作为草民的生生死死。
   红薯窖挖好,像一个中空的人字,人从撇的那一笔爬上爬下,红薯就放在撇和捺的两端。大地上,秋色泼墨般催熟了高粱、大豆和玉米,每一株红薯都像一个小小的乳房。蜿蜒的茎蔓是绿衣裳,母亲用镰刀收割,晾晒在树上,墙上,留作猪羊过冬的食物。红薯呢,一部分略带伤痕的,小的,先用来食用,人吃,猪也吃。以至于过了很多年我还保留着这样一个习惯:但凡好吃的、喜欢吃的东西总是放在最后。先苦后甜嘛,这是一个屡试不爽的乡村教条,让我们潜移默化传承了下来。一部分在初冬的清晨淘洗,运到卧龙村加工成红薯渣,回来过滤成淀粉,等到冬至前后由黑叔的粉条加工作坊做成粉条,青展展挂满老河滩,像是一片片青鸟的羽毛。
   最重要的那部分,作为我们越冬的食粮被放进红薯窖。我喜欢冬日的红薯窖,掀开盖冒出腾腾的热气,好像地心里埋着一口大铁锅,岩浆是加热的燃料,人钻进红薯窖就像重返子宫的婴孩。那一刻,天地宁静,偶尔能听见一两声缥缈的鸡鸣,待母亲唤时,才知道在红薯窖里睡了一觉。
   红薯窖应该起源于井,或许是生活在村庄里的先民凿井取水,挖了很多天也没能找到水脉,不得已放弃时却发现前几日留在井下的饭菜竟还保存完好,一点也没变色变味。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并不比一口水井所带来价值有所逊色。
   再早可以追溯到两万年前,也就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复合生产工具诸如流星索、石矛和弓箭的普遍使用,狩猎经济进入旺盛阶段,促使人类去寻求久藏猎获物的方法。这从山顶洞遗址的分层便能一眼看明白。从洞口进去有上中下三室。上室面积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2米,等同于现在的中小户型面积,留有火塘遗迹,相当于厨房;中室遗留三个头骨和其他残骨,大概是卧室;下室则没有人类遗骨,而有许多动物化石,更有窖穴,比上层低温,又能保持恒温,是理想的肉类贮藏室。
   仔细想来,竟有些让人灰心丧气,却原来我们的生活竟然还不如几万年前的祖先。村子里一年很少有肉吃,即使有我们也没有换肉的钱,所以只能眼巴巴盼着逢年过节,才能从屠夫胡三那里割点肉打打牙祭。粮食呢,公粮不能不交,他们称之为皇粮,皇有粮吃,谁还能顾得上民?勒紧裤腰带还是有那么长长一段青黄不接的时光。这时红薯当家,红薯粥,红薯窝头,我三姐还发明了炒红薯丝,与酸辣土豆丝一个做法。
   夏天的红薯窖是一个秘境。我说了,我喜欢红薯窖的安静,一个人呆在里面,倾听潜流的水声,浪花时隐时现,在路过一块润滑的卵石时水花四溅,没有游鱼,也没有繁花绿树,只有若隐若无的微光照亮流水的前方。这时红薯已经很少了,偶尔会有一只青蛙或者一条蛇抖落身上的泥土,睁开眼,才知道已是夏天。人若能像它们一样冬眠多好,就可以躲过那么多贫穷的岁月。
   红薯窖也是一个暗黑之地。母亲不知从哪儿学来的一手,告诉我打开红薯窖时要点燃一盏煤油灯,系在绳上放进去,如果拉上来灯还亮着,下去就没问题;如果灯灭了,那么则需要把盖子掀开通一上午风才可以下去。我不解,但我遵守母亲的下红薯窖守则,就像现在,每当我遇见不能解释的问题,从不无理咬三分,不纠结,我会在书里找,毕竟沿途走来那么多思想的斗士与先哲,他们所遵从的大地秩序无须再做更多诠释。
   猛子则没那么幸运,猛子和我一样的年纪,也喜欢往大地深处躲藏。捉迷藏,五六个孩子寻找了很久没有猛子的影子,天就黑了,人们手持灯盏四处寻找,最后在孟子爷爷家的红薯窖里发现一只鞋子,让人下去,猛子婴孩般蜷缩在红薯窖里,眼睛闭着。这是一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口,除了忧伤、遗憾,我甚至有那么一点点向往,沉睡或醒来,只不过是两个世界的分水岭,一厘米之外,生死两重天。
   由此看来,我们村的生活质量可见一斑,只能以一眼通向地下的洞口贮藏保鲜越冬的食粮与菜蔬。过年时,母亲嘱我把藕节,芹菜,生姜放进红薯窖,和红薯一起冬眠。不知红薯是否也做了一个千年莲开的梦,地脉深处的水声漫上来,漫上来,没过寂静的光阴,就看见青碧的荷叶了,就听见夏日的风声了,就和胡萝卜辣萝卜紧紧拥抱在一起,顺着流水的方向,逐水而去。
   古人冷藏,除了山顶洞人的天然冷库,我们村的红薯窖,还有藏冰的方式可以略作一叙。“井非冰而不能全其净,冰非井而不能应其时”,这是唐代史宏《冰井赋》中的话。为了夏天祛暑和制备冷饮凉食,历代王室必设藏冰机构,并有专人处理相关事务。隋唐之际,是藏冰发扬光大的时代,不止王公贵族,富有的市民也有了这种追求。《隋炀帝迷楼》有这样一个故事,说隋炀帝杨广有一次吃了方士进贡的大丹丸,一时急火攻心,饮下上百杯凉水也不能止渴。御医怕了,赶紧开方调治,并在寝宫放了两个大冰盘,让杨广看着,望冰止渴。后宫的妃子们开始乱套,为了引诱皇上争相买冰为盘,结果“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借获千金”。诗人白居易,时为太子少傅,“每逢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如此看,白大爷若放到现在也不是善茬,有钱,任性,你酷热难耐,我自冰天雪地,要的就是那么一个范儿。
   冰鉴,就是暑天用来盛冰,并置放食物的容器,大概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有陶制,青铜制。内壁挂锡,箱底有小孔,暑热来临,可将冰鉴上面的活板取下,并将新鲜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吃西瓜,把西瓜放进我家的红薯窖,第二天取出来沙甜、冰爽,绝不亚于冰鉴的功效。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那么以冰为鉴呢,我看见的是富者的奢靡与浮华;以我们村的红薯窖鉴,我看见命运多舛的乡亲一步步挣扎走到现在。
   村庄能否永在让我陷入了疑惑,只剩下远年的一眼红薯窖,直通大地深处。

共 26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远年的一眼红薯窖,窖藏着贫瘠岁月里,我对村庄对土地的全部记忆。他窖藏着贫以果腹的红薯,还有和红薯一起冬眠的蔬菜。薯窖,在炎夏时还有冰鉴的功效。以薯窖为鉴,映照着我的童稚光阴,我的快乐和村人的伤痛,也映照着父老乡亲的命运。文章从一眼红薯窖写起,融入很深的个人情感,又贯古通今,使一眼红薯窖,别有一般深意。感谢老师赐稿流年。【编辑:伊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209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蘭        2019-02-07 19:59:23
  一眼可以为鉴的薯窖,很有深意。
万人如海一身藏。
2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9-02-09 10:34:37
  不知红薯是否也做了一个千年莲开的梦,地脉深处的水声漫上来,漫上来,没过寂静的光阴,就看见青碧的荷叶了,就听见夏日的风声了,就和胡萝卜辣萝卜紧紧拥抱在一起,顺着流水的方向,逐水而去。
   一眼为鉴,深意,诗意。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3 楼        文友:浩歌        2019-02-09 14:43:26
  所谓红薯窖,彰显着村庄的淳朴,承载着岁月的年轮,寄托着作者的乡情。通观全文,以小见大,寓深于浅,文质兼美。读来,让人不由想起故乡的苹果窖、白菜窖和萝卜窖。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9-02-09 19:33:04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