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又见麦黄(散文)

精品 【心灵】又见麦黄(散文)


作者:雨春 进士,1148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24发表时间:2019-02-11 07:08:26
摘要:形容夏收夏种的情节就是一个“抢”字,就是一连串的抢收抢种,抢时间去收割小麦,抢时间去打谷扬场,是怕到手的丰收被天气祸害了。而抢时间去插秧,点种,又是怕耽误了庄稼种植的节气,从而也就会有减产的可能。一切靠人工的农作时代,一切都靠着体力和精力去拼搏,一切凭着人们的毅力,从而才有了丰收的可能。


   在这个世界上,唯恐什么情感也超越不了农人对土地的那份淳朴和炙热了。
   去年孟夏时节的一天上午,因为公干,要到乡下去例行检查,车行龙腾蛇游的高架,只二十分钟后,就头一低地下了高架,开进了满目金黄的麦海边。这里,就是全国著名的西太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两侧栽种着一行行常绿的香樟,倒映在路行水流的河面上,如同相框一般地镶嵌着,也将麦海分割为一块块规整的金箔,在晴天丽日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倘若你俯视大地,道路和河水之间,青樟,红枫,黄槐,翠柳,绿竹与嫣蕖相互间植,似一根根绸带舞动着,又似一个个五线谱上的音符流淌着旋律,也灵动着旷野的片片金黄。
   凡是领略过江南水乡风韵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道路的两侧除了种植高大的树木外,都一应地种植着各种花花草草,将曾经属于山野的风,吹拂在烟雨江南的城乡,不仅春光明媚时百花争妍,其它三个季节同样馨香馥郁。当下正是孟夏时分,道路两旁依然是花绽蕊吐,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的花儿次第开放,芬芳扑鼻,也引来蝶舞、蜂飞和鸟唱。
   你看,这一条路的树梢上,高杯玉盏,飘逸着洁白荷韵的广玉兰;那一条路依傍着一簇簇素雅圣洁的栀子花;这一段燃烧着石榴花的艳红火焰,那一段清波绿浪中漂浮着萱草的橙红花朵;这里玲珑的吊钟白中泛紫地夹道欢迎,那里美人蕉高举着鹅黄的火炬在欢呼着过往的你我……那些说不出名字的花儿,更是色彩缤纷,散发着各自独有的气息。车行画中,扬起的是一句句诗行,人走诗意,领略的是一幅幅画卷。
   人在车里,欣赏的是悦目赏心的画卷;走下车来,则享受着氤氲芳香的氛围,一种特有的气息立刻就弥漫你的心房。土生土长的麦香吟唱着《诗经》的“贻我来牟”,清新,淡雅,洗心。一台台康拜因发出轰轰隆隆的机声,一边将前面的金色波浪夷平,一边扬起喉咙吐出金色的麦粒,撒进张口的麻袋里……农人的欢声笑语和机器的欢唱,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我童年的时光码头,那里有着泛黄的麦收场景。
   穿越时空隧道,目光回眸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那里也有一个麦黄季节,那里也有一个收麦的场景,麦子的收割完全是靠手工作业,如果一定要说有设备,那就是老黄牛拉的木头大车,叽里咕噜叫的轴上旋转着木头制作的轮子,诉说着比《诗经》还要古老的故事。
   曾经的麦黄时节,一般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的孟夏时分。在开镰的前一天,老队长就会拿起圆锥状的广播筒子,站在村庄的上风口,首先来一句: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接着就会扯开嗓子,在村头做起了麦收的宣传发动工作,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最好是全民上阵,共同打好夏收夏种这一仗。
   勤劳的社员们在老队长的发动下,尽管那些镰刀是生产队刚刚购买发放下来,崭新的,但为了趁手,为了不耽误麦收进程,还是在放工回家后,在家院的磨刀石上仔细地研磨,磨成为一弯明月,其心情犹如战前的枪手一般,悉心擦拭自己的枪支。
   一旦麦收战斗打响,社员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早上踏着晨光露水出门,晚上披星戴月回家,连中午饭也常常是在田头将就着,吃一点自家带来干饼,喝上一些凉开水,累了最多在割倒的麦秸上仰躺一会,眯着眼睛看着太阳笑一笑,其实目的就是直一直酸痛的腰,根本谈不上休息二字。
   走进麦田的社员们,往往自发地分成为数个小组,一个个收割组的成员都在暗中比赛着,在心里叫着劲,起码在力争我不比你快,也不愿落后别的组。汗水不仅流过发梢,也湿透了脊背的衣衫。麦灰青了社员们的手臂,也黑了每一位社员的面孔……
   那个场景,到现在说起,仍然让我感到,感到当时社员们不怕苦、不怕累的那种精神。一块百亩的小麦,就在一把把镰刀的“嚓、嚓、嚓”声音里,往往一个白天就被收割掉。当金色的海洋被镰刀挥舞成为一条条溪流后,一把把草叉又争先恐后地将溪流舞上了牛拉的大车上,堆积成为金山,然后,车把手一拽缰绳,扬起手中的大鞭子,“啪”地一声脆响,扯起嗓子,唱起了连自己也听不懂而牛却明白的“信天游”,高亢而洪亮的声音响彻云天,起于麦田终于社场,牛拉的大车刚刚停稳,四五个压车的社员“嗖”地从金山上站起,七手八脚地将金山挥下大车,摊晒在社场上,等待着晒干后打谷。
   七十年代的家乡,小麦脱粒仍然采用着原始的方法,一头头老牛拉石头磙子的轮流碾压,为了抓紧进度,有时还要安排强壮的劳力去拉,携带着数千年的古韵。赶牛的人一般都是些由丰富经验的老农担任,因为他们不仅要有规则地牵着牛,次第碾压麦秆,还要知道牛的习性,一旦牛要拉撒,他们都会急中生智地拿来粪桶,取走牛的粪便。看似赶牛的人一只哼唱着地方小调,高兴起来还会高唱起半生不熟的“样板戏”,可整天陪着牛近乎小跑地走动着,好多人一季麦子打下来,不是满脚板血泡,就是一脚掌老茧,嗓子更是要沙哑多少天!
   在牛拉磙子碾压几次后,手拿草叉的社员们蜂拥而上,将麦秸兜底翻身,同时还要将麦秸抖开,这个过程叫做饭“翻场”。一旦翻起的麦秆被阳光晒透,社场上又唱起了赶牛人“戏剧”,直到麦秸变成了一根根软绵绵的金条一般,草叉再次上阵,将金条叉到社场的一侧,再次堆积成为绵延起伏的金山。
   放下草叉的社员们,又拿起一把把用竹梢制作而成的扫帚,巧妙地扫去麦叶,留下了一粒粒麦粒。另一批社员惊喜地拿起探木(打谷工具,一块长约一米宽约二十公分的面板上,垂直安装上一根柄子),说说笑笑地将麦粒向一个指定的地方,收集成堆。
   接下来的工序就是扬场,扬场也是一个技术活,不会的人就是大风中扬起的谷物也不会扬干净,而擅长的人就是无风也可以将谷尘分开,正如那句农谚说的那样:“会扬扬一片,不会一条线。”但,再好的扬场手也要有一个会略场的人配合,在扬场手一锨接一锨扬起谷物时,略场的人要轻轻地舞动扫帚,纤尘掸走,重杂扫去,成堆的始终是金黄的麦粒。
   扬好的干净的麦子堆积好后,只要天气晴好,一般是不会立即搬运进仓库,老队长往往会吩咐将麦堆的表面摊平整,拿来灰印(就是一个木盒子里装着石灰粉,可以撒下一定的图案。)盖印封好。其目的倒不全是防止偷盗,更多的是为了让刚刚打下的麦子散尽热量,以防麦子变质,同时也是为了次日的晾晒。
   谷物扬出来的杂质都是些细细碎碎的麦叶和麦粒壳子,可能够用来烧饭炒菜,就是这样的东西老队长也会吩咐社员,用木锨将它们堆积起来,并从社场的围沟里捞起淤泥,封存起来。别看近乎无用的当地叫做草莚子的东西,一旦遇上谁家建土墙房时,可派上大用场了,无论是垒墙还是缮顶,抑或是饰面,都离不开它。
   当经过几次晾晒后,小麦就被社员们用笆斗扛进仓库,囤积起来。表面上看脱粒打场就结束了,其实远非是这样的。只要天气晴好,还要进行“闹二穰”。所谓的闹二穰,就是将第一次打谷的堆积起来的麦秸重新摊放社场上,再次让太阳晒透,重新让牛拉着磙子继续碾压,目的是爱惜粮食,做到颗粒归仓。如果闹二穰还没有全部让麦子脱粒,可能还要再闹穰一次,才会将麦穰分草到户。
   那个年代,农村的中小学要比城市的学校多出二个假期,一个是小麦成熟时的夏收夏种时节,还有一个是水稻成熟时的秋收秋种时节,每一个农假都是二个星期的时间。假期时间,老师要和社员们一起挥汗如雨地参加劳动;而我们学生则被老队长按年龄分成为二组,岁数小的一组,要提着口袋,到田间和路边去捡拾遗落下来的麦穗子,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而高年级的学生则要背起篓子,不是要去割牛草,就是被派去剐猪菜,去顶替参加麦收的饲养员的那份工作。农村的孩子一是曾经受到生活的考验,而是受到长辈的熏陶,大多有着吃苦耐劳的体能,也有着爱惜粮食和集体主义精神,都会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只有几个别的孩子还会惦记着麦田里还有自己曾经看到了鸟窝里的雏儿,或者是自己为野兔准备的那些套儿。所有的劳力都走进了麦田和社场上,家里只剩下看管孩子的老人。就是老人们也会将孩子集中到一起,腾出人手去烧些盐开水,送给社员们解渴解乏。
   一旦集中人力抢收完小麦,社场上除了留下几个专门管理晒粮食的人外,棉田要派人去为棉花打头去岔,稻秧地要人去灌溉拔草,山芋格子上要去翻秧施肥,而大豆玉米还要寻找机会去点种……特别辛苦的工作还是用牛的人,牵着老水牛,踏进及膝的泥水中,去犁地耕田,还要用耙子将水田耘平,为栽插水稻做前期工作,别说牛成为了泥牛,人也成为了泥猴子一般……
   形容夏收夏种的情节就是一个“抢”字,就是一连串的抢收抢种,抢时间去收割小麦,抢时间去打谷扬场,是怕到手的丰收被天气祸害了。而抢时间去插秧,点种,又是怕耽误了庄稼种植的节气,从而也就会有减产的可能。一切靠人工的农作时代,一切都靠着体力和精力去拼搏,一切凭着人们的毅力,从而才有了丰收的可能。
   1980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下户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麦子产量一下子提高了二到三倍,高产是一个欢天喜地的事,可也增加了农人的劳动强度,收割麦子仍然靠镰刀,而运输则只能够使用独轮车去推,或者用扁担和绳子去挑。
   那一年,正是我高中毕业的时间,刚出校门的我,也拿起了镰刀参加了收麦,尽管戴着手套,半天下来,左手被划出了几道血痕,右手更是布满了血泡,一场麦收下来,几乎把我累散了架,不要说夜晚倒头便睡,就是中午吃饭时都会打盹。
   经过三年的积累,家家户户开始购买了农业机械,终于可以站在田头,叉着腰看着机械收割小麦,彻底将农人从苦累的农忙中解放了出来,从而更好地奠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
   前几天,老家人电话告诉我:“又见麦黄了,马上准备收麦子了。”我说:“悠着点,别太累了!”他哈哈一笑:“你还认为是以前呀,现在收割播种已经全部机械化了,就是农忙季节也闲得很,只要站在田头告诉那些商人那块小麦是自己的就行,然后等到机械停了,去收一下钱就可以了,而且就是遇上三两天阴天也不要紧,收割机照样可以应急抢收,可以确保小麦安全入库!”

共 39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佳作把久违的情感带到了人们的面前,一个美篇述说着曾经农村的故事。作者用质朴灵动的语言,将过去年代麦收的故事娓娓道来,随着这优美的文字,我们就进入的田间地头,仿佛也成了麦收大军中的一员了。作品语言优美流畅,将写景抒情纪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特别是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展示了现今农村的风貌,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让我们知道了,机械化在现今农村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把现今农村的真实情况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作者对麦收的场景描述得很细,让人有一种身入其景的感觉。佳作,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212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2-11 07:08:59
  又见麦黄,又品佳作。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2-11 07:09:27
  那个时节,麦收总是非常地忙碌……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2-11 07:11:28
  机械化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将许多劳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