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重游灵岩寺(散文)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近些年流行很广的一句话。正因为世界太大,可去的地方太多,我一般不做重游之旅。
然而,2017年5月7日,我和几位好友却是破例重游了灵岩寺。
三十年前我游灵岩寺时,灵岩寺清幽、宁静的气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重游,就是为了寻找当年的那种感觉。
我走过的地方不算太多,也不是太少。在我走过的地方中,若说三个气场好的地方,就是泰山、济南的灵岩寺及北京的白云观。当然,有种说法是“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其游也”,灵岩寺的方山,属泰山余脉,泰山和灵岩寺,也可看作一体。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一千六百多年,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寺院修建在东西走向的山谷内,院落南北短、东西长,各处建筑错落有致,但高低起伏不大。进得山门,一路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等惯见的建筑。千佛殿内四十尊宋代罗汉塑像,其大小和真人相仿,动作各异、神情不一、栩栩如生,不愧“海内第一名塑”之誉。大雄宝殿外,有几株高大的柏树和银杏树,郁郁葱葱,直径有六、七十公分的样子,见证了灵岩寺的悠久。
出千佛殿往西,拾阶而上,来到一平整空旷处,便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辟支塔的所在。辟支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高55.7米,塔身为青砖砌就。辟支塔初建于唐,重建于宋,虽经千年风雨,但看上去还是那么光鲜,气势雄伟。引起我注意的是“群燕绕塔”现象。灵岩寺有所谓的“镜池春晴”、“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其实,那只是公式化的俗套。我两次游灵岩寺,也没看到上述的胜景。“群燕绕塔”方可称得上是灵岩寺第一胜景。我当年游灵岩寺,也看到了群燕绕塔。三十年过去,当年的燕子肯定不再,今天仍有一群燕子绕着辟支塔飞翔。
一般而言,燕子逐虫而飞。我单位办公楼西侧,有一处桃林,我们常见到燕子在桃林上方飞舞。单位的院子里,燕子很少光顾,因为那里全是水泥地面,没有草木,也就没有昆虫。而辟支塔周围也是石板地面,干净得没有一颗杂草,那燕子为什么绕着辟支塔飞舞呢?
这次重游,是为了寻找当年的那种感觉,所以当我走近灵岩寺山门,就注意感受着周围的气场。进了灵岩寺,感觉到当年的气场还在:清幽、安祥、宁静……总之,是一种让人舒服、让人容易去掉烦躁、容易入静的气息。既然有这种气场,那么,这种气场的源头在哪里?看着群燕绕塔,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我本想在辟支塔附近打坐一会儿,怎奈此地较为狭小,游人较多,很难找一处较为清净的地方。我只好绕塔三圈,接着往西行,到了墓塔林。墓塔林已到了灵岩寺的西边,离辟支塔也不远。这里空旷一些,柏木森森,游人较少,气场也不错。我在墓塔林的一角,发现了一个半米见方、离地约四十公分高的石台,就拿出带来的坐垫,铺在石台上,盘腿坐下,调心调息,逐渐入静。不一会儿,一种安祥、自在、宁静的感觉油然而生,周身舒畅、安泰……个中滋味,只可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时,我的同伴正好坐在一旁的石阶上休息一下。
不想让同伴久等,我打坐时间不长就结束了。与世人热衷的游一地美景,吃一地美食不同,我更向往于游一地美景,吸纳一地的山川灵气。“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我觉得灵岩寺是有灵气的。静坐深吸几口灵岩寺的灵气,才不枉到此一游。
离开墓塔林折返往东,过千佛殿,一路就走向了上山路。灵岩寺后山古称方山,现在亦称灵岩山,也很有特色。山顶不是常见的尖形,而是一条平线。方山从山胸部起,山石拔地而起,山胸部以上,全是垂直断崖,如一面方形屏障。“方山”之名,大概由此得来。方山不算高,海拔六百多米。山上植被很好,多为侧柏树。虽然出了灵岩寺院落,但那种宜人的气场仍在。山上自然有一番秀丽景色,在此不多赘述。
下得山来,出灵岩寺,驱车回返,已是下午一点左右。平时坐办公室,到中午下班时已有些饿了,此时我竟觉得不怎么饿。我们来到一饭店,点菜时,按通常情况,本可以点上几个硬食菜,大快朵颐。事不凑巧,这个饭店刚接待了一批过生日的客人,现成的硬食菜都没了。笼子里有店主自己养的笨鸡,要吃的话,还得现宰。我本不喜腥荤,其他人也都不愿意久等,大家一块儿点了四个清淡的菜。店家端上菜盘,量也不大。四人吃完菜,接着一人一碗面条。店主说是大碗,而端上来的就是平时吃饭用的中碗。我本想一碗不饱的话,就再要一碗,可当吃完以后,也就觉得饱了。别人也没有说再要一碗的,他们比我多喝了几瓶啤酒,大概都吃饱了吧。回到夏津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各自分开回家了,我还补了一个午觉。我本想晚饭多吃一点的,可到了晚饭时间,我竟一点不觉得饿,感觉不吃饭都可以。我随便吃了一点,饭后照常去散步。
活动量比平时大许多,午饭比平时还要少些,晚饭亦不觉饿。这几件事凑在一起,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也使我勾想起当年游泰山的情景:我们当时凌晨从德州火车站出发,先游岱庙,后游泰山。下午,其他人下山返回了。为了看日出,我晚上独自留在了山顶,第二天上午下山,中午左右坐火车返回德州。我只带了几包面包、饼干之类,就应付过去了五顿饭。当时只觉得浑身充斥着一种气,不觉饥饿。
“秀色可餐”,原义是指女子姿色非常美丽,看着美色可以使人忘了饥饿。后来亦指自然美景可以使人忘掉饥饿。但这些只是一种文学上的修辞手法,极言女子或风景美罢了。所谓“忘了饥饿”,或许暂时有之,等觉得饿了再吃饭时,肯定是狼吞虎咽。古往今来,赞美大好河山的诗文连篇累牍,有哪一篇说到美景真可以当饭吃?但仔细推究发生在我身上的现象(不知我的同伴晚饭时是否和我一样,是否加餐了),我觉得,“秀色”真的可餐。其实,所谓的秀色可餐,就是有着秀美景色的山川蕴含的天地灵气,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从而减少食物的摄入量。遥想吕洞宾等神仙人物,相传他们不食人间烟火。那他们吃什么呢?无非就是天地灵气。所谓“餐霞饮露”是也。只是人们大多不相信真有其人或真有其事罢了。
当年游泰山回来,我和同学们大谈阔论,提到人的潜意识或许可以凝聚、储备人体能量,以此来解释游泰山时发生在我身上的现象。上次游灵岩寺,是全班同学的集体游。午饭是七八个人一桌的集体餐,或许吃得比较饱,没有体验到“秀色可餐”的境界,只留下“清幽”的印象。这次重游灵岩寺,本来的计划是在去年秋天。可是,两次定好了日期,第二天都是大雾弥漫,因而取消了行程。如果去年秋天的计划成行,就餐的饭店就未必是这个饭店了,发生的情形也会不同了。
这次重游灵岩寺,我不但找到了当年的感觉,还在诸多因缘巧合之下,有了“秀色可餐”这个一窥仙家玄机的意外发现,十分难得、弥足珍贵。风月无边,江山无价,蕴含着天地灵气的秀美山川更会身价倍增!
在秀色可餐方面,泰山的气场胜于灵岩寺;在幽静、宁心方面,不及灵岩寺。白云观的气场也主要在后者:处闹市如在幽谷,让人远离尘嚣,宁心静气。将来有机会,说不得还要重游白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