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观“山头赵”(散文)
世界很大,山村很小,不是圆月,不是星空,你不来,就看不见。
天气寒冷,邀三五圣贤挚友,携带葡萄美酒,怀着深深情意,驱车至河南郏县山头赵村。山头赵,是个村名,观山望村,世代赵家人,依山而居,傍水生息。
千年古树,老房古屋,石墙瓦房,砖木结构的建筑,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新式复古的寨门,大红灯笼高高挂着。山野朴实的民风民俗,新春喜庆的韵味,伴随着十里八乡的游客,顿时一片喧闹。
岁月变迁,星转斗移。穿越时空的村庄,如今旧貌换新颜,是山村人积年累月,长期辛勤劳作的结果。据村长讲述,从国家重视古老的传统村落的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县、镇领导响应国家号召,组织村民亲力亲为,改善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村长曾经挨家挨户做说服工作,以全村赵氏家族为主,倾力打造乡村旅游开发,挖掘民风民俗的潜力。
2018年9月,庆中秋大丰收的节日里,河南省电视台栏目组入村,要求村里三天时间排练表演节目。村民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其中。三天之后,录制歌舞表演的团体,都是本村人,他们手拿接地气的麦穗、红薯、谷穗等农作物登场表演,庆祝中秋大丰收的喜庆日子。
2019年1月,临近春节,央视第七频道《丰收中国过大年》栏目组,他们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录制节目,又是限制三天时间,要求村里拿出几个像样的节目,充分展现山村的民风民俗。朴实的村人不辞辛苦,积极响应央视要求,在三天之内,自发组织排演节目。因为连夜排演节目,有时吃饭,在村长开的小餐馆,他免费提供就餐。三天之后,一切表演有秩有序地进行,顺利登上央视,面对全国观众播放。村长还对着镜头,表达了老百姓的心声。
今年从大年初一到十五,村里不但唱戏舞龙等锣鼓喧天,充分展示当地民风民俗,而且又加演一个传统的表演节目:打铁花。村长说这个频临失传的打铁花,因为表演者操作不熟练,虽然穿着防护服给观众进行表演,仍然有人烫伤。有一位参加表演的村民,他手背上烧出一个酸枣大的血泡,真的很心疼人。留守的村里人,他们都在努力,是义务付出,不计报酬,十分辛苦。
村长谈起这一切,因为幕后辛勤付出,他久经沧桑的面部表情,充满自豪感,充满荣誉感。当然,他付出的背后,有辛酸,也有哀叹:农村工作不好做,村里人需要解放思想,辞旧迎新,改变过去的一切。他说过去村里很安静,自从被央视宣传,这个小山村再也无法安宁,每一天都接待很多远近闻名而来的游客。有人从很远的城市来游玩,这里配套设施跟不上,吃住的问题无法解决。因为是山村,突然喧嚣闹嚷起来,没有饭店宾馆,都是农家宅院,感觉做为一村之长,对不起远道而来的游客。村里曾经发动村民,要求各家各户做好接待工作,但是因为村民意识问题,不能做到顾全大局。村长说如果游客来,村民能自发做起接待工作,能给游客安排一顿可口的大锅菜,即使收个二十元钱,随便吃个粗茶淡饭,能请人家吃饱饭,也算是接待了游客。游客总是找不到饭店。虽然他家中开着小饭馆,也无法满足大批游人。有陌生人进他饭馆就餐,他的小餐馆无法接待,为此感到十分惭愧,就热情地送给客人烙馍卷大葱,烧开的蒲公英茶水免费供应。
因为游客实在太多,曾因慌乱,搞出笑谈。古老的村庄,村容村貌好起来,游人多起来。在摆设千人盛宴,庆中秋大丰收那天,没有供应茶水的地方,村里人急中生智,拿出一个新买的大垃圾桶当作茶水供应的设施。这一细节,被一暗访的市领导发现,语重心长地对村民谈话,闹出一个笑谈。
村长在家里开餐馆,他每天请厨师烧野兔、炖柴鸡、做手工面条、炒山野菜等接待游客。他说因为餐馆小,无法接待所有游客,感到工作不到位。他什么都不缺少,不想干这个村长,不想开这个餐馆。原来在矿上工作,月工资八千元,为了村里有序的发展,被村人请回来主持全村工作。村里突然闹嚷起来,全村人不适应,不能跟上村里旅游开发。他村长也不适应,接待任务重,一天到晚游泳的鱼,迎来送往,焦头烂额,十分的辛苦。
我们倾听村长一番长谈,感觉这山村小地方,急需几个餐馆,把家乡郏县的烧鸡、牛肉、豆腐菜、饸饹面等特色小吃,以及餐馆开办起来,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有吃的,品味传承已久的传统美食。如果再建几个宾馆,让游客逗留一段时光,小憩的日子更加美好。临走时,游客再把郏县的大铁锅背走一两个——郏县铁锅,闻名全国,都被苏泊尔抢走全国销售的冠名权。
暮色降临,村里的红灯笼亮起来。街道两旁,屋瓦的房檐下,古老槐树枝上,复古的寨门三个字“山头赵”,处处一片灯光,霓虹闪烁,十分幽美。农民崭新的生活气息,就这样迎面扑来。伴随着春节的气氛,喜庆的余味缭绕山村的夜晚。似潮水般涌来的游人,他们在村里游走观景,沉醉其中,乐不思蜀。
人们游街串巷,观灯赏景,心情愉悦。千金难买心情爽。
我们进村长家古老的瓦房石屋的餐馆,又被村长喊出来。他邀请我们观赏“打铁花”表演。原本寂静的山村,这个夜晚不同往日,舞龙的队伍,舞动的龙,是大龙,不是小龙;是双龙,不是一条龙;是农民心中腾飞的巨龙,不是远古时代的飞龙。
我兴奋之时,又接上地气儿,心中也有了一条巨龙飞舞,就跻身闹嚷的人群,凑一个热闹。村民舞动的巨龙在我身后,飞溅的铁花在眼前,锣鼓喧天的喧闹声,传遍山村的夜空。眼前火红闪亮的铁花似流星,似古代人流光剪影,似观众心中绚丽的梦,它们散落在我抻长脖子的头上,落在我很心情的新买的棉袄上,也落在游人心花怒放的心尖儿上。
天寒地冻的夜晚,人在火热中度过。夜幕笼罩的山村,别有一番风情。
现实生活中,第一次现场观“打铁花”表演,人在人流拥挤的江湖中,自然忘却新买的棉袄是否被飞落的铁花烧出破洞,迫不及待地抓拍芒光四射闪亮黑夜的“铁花”。村里一位练十年柳体的书法爱好者,伸手把我从梦幻般飞落的铁花中拉扯出来。我们游街串巷观景时,他曾指着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说:“山头赵全村的春联,都是我写的。这一个春节,我写春联写的腰疼。”
这个山村的夜晚,重演古代人的“打铁花”,据说春秋战国即有,鼎盛明清时期,新时代新时期频临失传。
恍然间,观罢“打铁花”,人潮散去。在一片喧嚣声里,人们固然陶醉。村长热情地款待,我们品尝着村长的烧野兔、炖柴鸡等山野菜,拿出郏县张裕酒庄的“白兰地”答谢。
随行友人微醺时,不知谁人吐露心声:我的家乡很美,有山、有水、有平原,四季分明,一世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