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自豪吧,小镇(散文)
如果你偶尔到这儿来,打听起这个小镇,这儿的人们一定会自豪地告诉你:这是我们的“小香港”呢!
也许你听了,觉得这名儿有点大,或说法有点夸张。那我就毫不讳言地告诉你,平常时候,我们这地方的人自个儿谈论起来,也总是这般说。
平日里,偶尔有人去一趟镇上,回来后就感慨一句:“都说我们这镇,快成‘小香港’了,这话一点不假!”
听了的人就附和:“是呀,该有的应有尽有,价格还一点不比大城市便宜!”说得这镇上的消费,似乎早盖过大都市了。
于是有人就补充一句:“是呀,自古以来,远近就咱这镇子最大,交通也最便利,四面八方的人,都往这儿聚,能不赶上香港的繁华和热闹么!”说这话时,那语气,不亚于清朝当年的八旗子弟,说起他们的祖上是王爷一样得意。
有时候,我听了就想泼他们一盆冷水:你知道香港有多大么,就咱这小镇,还不及人家的一条街旮旯呢,就“小香港”了!但我不敢说,我怕他们会拿白眼乜我。
不过,倒还真不是他们吹,说起交通的集中和便利,附近还真没有哪个镇子能比的。
一条省级公路,从镇中心贯穿,岔开成一个三角交汇的路口,连接着附近的三座县城:东安县、邵阳县和新宁县(本县)。交汇点相距三座县城的距离,几乎相等,都是四十多公里。现在,你也许就不会怀疑,这镇地理位置的重要了。
这三角交汇的路口,镇上人习惯地称为“三角坪”。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期的地图上,这路口便被标注成一个小点——高木塘。这是镇上的一个小地名。
也许你不能在地图上找到这座小镇,但你一定能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小点。
小时候,我们就常常为这个小点感到自豪。为我们这丁点儿大的地方能标上全国地图而感到很了不起。
而小镇的人们,也历来就不谦虚。前些年,小镇上盛传,说我们镇最有发展前景,市里准备把市政府迁往我们镇上,在小镇重设市区。
不过,后来市区没有重设,倒是县上新开发了一个旅游区——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于是,在镇上最醒目的位置,三县公路交汇的路口——“三角坪”的正中,便塑起了一座“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风景赛桂林”的标志柱。
从此,往来于小镇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小镇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快。小镇的人们就常常自豪地说:“咱这镇,不光现在繁华,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的要道!”
这话不假。早在陆路交通尚未发达之前,这儿就一直是附近一带水上交通的要地。一条扶夷江,源起于广西猫儿山,经崀山,从县城溯流而下,然后淌过小镇,缓缓流经邵阳县,注人市内的资水河(资江)。
早年时,有从广西、或上游的一些地方砍伐了竹木,贩到下游去的,便编了筏子,放进河里,顺流而下。漂到小镇时,刚好天晚,于是便常常在这儿泊岸歇宿。
得水上交通的便利,小镇自古客运频繁、客商云集。于是即使在那个年代,小镇也一直是当地人流最集中、最繁华、最热闹的小镇。
后来,有了那条早年的泥石车路,衔接着三座县城,小镇的交通,便越来越便利。往东安方向,延伸到广西,便偶有广西大山里的药材,贩卖到小镇来的。往邵阳县方向,直通邵阳市(早年叫宝庆府),连接着邵东,便常常有邵东的刀餐具商人,来小镇做些家用小餐具生意的。镇上人常说:“邵东人最会作生意了,邵东人制作的刀,切菜、砍柴都最利。”
而那时,也常常有乡下的人家,挑些自个儿菜地里积攒下的玉米、红茹、萝卜白菜的,来小镇上卖的。那时候还没有市场,他们便挑着挑子,满街上叫卖。卖完了,再回去赶工。
一条扶夷江,将小镇和对岸隔开。这边是古镇,那边是乡下。于是便常常有那边的人家,一早摘些自家菜地的菜,坐渡船过这边来卖。卖完了,再坐渡船回到对岸。
人说:天不言自高,地不嫌自厚。可小镇的人们,向来就不低调。许是一直觉得自己的镇子够大、够气派,于是一个镇名,自古就取得让人听了后瞠目结舌。
镇不叫镇,而叫“市”,取名“回龙市”。试想,远近有哪一座镇,敢称“市”的。即便远近的县城,也没有一座称过“市”的。
于是那一年,上面来人勘查地名。许是怕误导民众,许是怕跟“市”一级的行政单位相冲突,于是把“回龙市”,改成了“回龙寺”。
可就在那一年,县里开发了崀山旅游区,有外藉游客来旅游观光,便四处打听“回龙寺”,问“寺”在哪里?镇民们听了就挠挠头,佯装不知。等外商走了后,镇民们才互相调笑了说:“咱可从来没说过咱们这儿有‘寺’的,谁让你想象力那么丰富呢!”说完了,就彼此一笑。
我向来佩服小镇人们的睿智与风趣。自古以来,在镇民们眼里,一条不足五平方公里的镇中心小街,便是他们眼中最大的都市了。
那一年,妹妹长大,有远近的乡邻上门提亲,母亲就说:“咱不挑人家,也不挑人,只要能把女儿嫁到街上去,那就是她最好的归宿了。”其似乎,只要妹妹能嫁到镇街上去,便一准能吃香的喝辣的了。
就因为母亲的一句话,后来经人撮合,妹妹便嫁到了镇街附近。
那一年,我准备修房子。妹妹便告诉我,说镇上正在规划,要对镇街进行开发扩大,镇街附近的一些荒地,早已纳入了规划范围。并且说,上面早已决定,要在镇街一旁的扶夷江上架一座桥,架通对岸。我于是想,那桥架通以后,交通就更方便了,县城离小镇的距离,就变得越来越近。
最后,妹让我在那儿买一块地,把房子修到镇街上去。我听了就想,到底是街上人了,消息就是比我们灵通,想法也对路。但后来,因为地价太贵,我没能把房子修到镇上去。
我在我山旮旯的村子里修好房子以后,便离开家,去了外面。等我回来后,一座对接两岸的跨镇大桥已经架通。正架在原来渡口的位置。
一座桥,拉近了镇街与对岸的距离,让对岸的发展越来越快。河对岸原有的沙滩和荒地,也渐渐地建起了房子。看着原来荒落的对岸与镇街连成一体,镇子变得越来越大,便让人真感觉到小镇越来越有大都市的气派了。
我站在桥上,看着两岸穿梭奔忙的车辆,看着重新规划的宽阔地街道与楼房,我就暗暗在心里说:自豪吧,我的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