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八一】美学与文学(随笔· 家园)

编辑推荐 【八一】美学与文学(随笔· 家园)


作者:乱世繁华 白丁,0.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76发表时间:2019-02-20 13:23:35
摘要:论述美学和文学关系,从较专业的意义上讲,所谓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是形象来反映社生活, 表达作者界想情感的一种艺术.而利用这种艺求所表现出来的用来反映现实但又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个体情感的意志表现方式就是一种美学艺术.就是通过美学艺术的情感感染力来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审美价,使文学实践当中 的个体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文学作品由美学的承载体---语言,最终升华为一种普遍可以反映现实, 并在一定 意义上能够指导现实的美学形态。

【八一】美学与文学(随笔· 家园) 摘要:从较专业的意义上讲,所谓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是形象来反映社生活, 表达作者界想情感的一种艺术.而利用这种艺求所表现出来的用来反映现实但又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个体情感的意志表现方式就是一种美学艺术.就是通过美学艺术的情感感染力来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审美价,使文学实践当中 的个体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文学作品由美学的承载体---语言,最终升华为一种普遍可以反映现实, 并在一定 意义上能够指导现实的美学形态。
   关键词:情感美学文学艺术意志美学观
   引言:文学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活动之前,就有心理上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的心理图式,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主观意志上利用文学手段将这一心理活动过程的图式展示给读者,在这一过程中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影响着文学的组织结构,表现手法。实际上文学也就在为蕴含在文章中的美学观服务。
   一、文工作品是美学表达和传递最真接的载体
   文学作品是文学实践当中美的表达和传递最直接的载体,首先,当文学创作者要进行文学创作时内心要萌生对外界事物“美”的看法、要有能够鉴赏“美”和表达这种“美”的欲望,要具备这种美的思想情感素质,也就是就文学创作者本能地产生“美”的动因。其次,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素质通过语言手段-美的物化形式,把这种自身产生的“美”的想法很大程度上能够比较贴切地展现出来,这是将文学中的“美”实现从无形到有形,从情感到艺术的承载体的物化和传递,其三,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文能创作者的作品最终能够被文学创作的对象-读者所能接受,将自身的情感观点传递给读者,完成文学创作,这就要求文学创作者本身不仅有能用语言手段很大程度上贴切地表现自身“思想情感美”意识的能力, 还要有通过语言手段 将这种创作者认知上所谓的情感美传递给文学创作对象-读者。以上的这一过程中文学语言无疑充当了传递文学创作者这种“美”的意识形态的最为直接的载体,脱离这个载体文学中的情感美和形态美都将不能被传递,意识形态上的文学就不能向语言文艺术的形态文学应转化,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就不复存在。
   二、文是作品不会有较强的、甚至完全统一的审美观的存在
   文学作品中的客观事实可以、而且大多时候必须有较统一的存在,但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情感不应该有绝对统一的存在。而且工因如此,文学作品才有了可读性.才能被赋予新的情感认知,况且、因为文学作品接受对象的个体思想形态意识的差异,从形态意识来说,这种个体的审美观,情感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就根本不可能达到统一性,即使有看似较高的统一性,那只不过是外在的环境因素,强加给文学作品接受对象的一种“机械性”的,没有文学“美”的感知力的教条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文学已经失去了文学作品被创作的最原始的传递“美”的特证,文学创作的灵魂-表现美已经不复存在,文学再也不能谓之文学, 只能是没有“灵性”的僵化的以语言文字形式存在的客体。
   三、作者眼中的“美”难以通过文学作品再现
   再怎么精美的语言, 华丽的辞藻都不能完全彻底地表现作者眼中的文学“美”,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1.创作个体的情感是非常微妙、细腻、复杂而抽象地内心情感的存在,是一种 无论运用何种语言都无法“忠实翻译”的精神意志的存在,所以当创作者运用一种有形的物项-语言文字来表现这种无形的,抽象的精神意志的存在时,就对自身的美学理念进行了某种“背叛”。具体表现为内心情感的夸大或缩小。
   2.文学创作个体的文字功底欠缺。由于创作个体的文字功底欠缺,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难免或多或少地对自己文学创作时,最初感生的要表现某种美的情感进行“背叛”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的个体就很难将自己进行文学创作的情感进行完整再现,这是每一位创作者都不能避免的问题。比如“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就比“推”用得更巧妙。僧人“敲”着寺门,更能突出月夜的寂静,反映作者的心情,而“摊”却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3.创作个体和作品中人物具有差异性。这使得创作个体不能完全掌握在某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有一些以第三方经历为文学作品创作线索的创作中,就创作者本身和第三方个体存在着情感差异、甚至在叙述时,进行想象,添加或改变某些事实.再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创作者在创作时对作品所做出的这种“性生”就决定了此作品很难再现忠于客观现实的文学“美”。比此莫言的《红高粱》全文都以前辈所讲故事线所来写,自己并未亲身经历,而且在创作过程中,出于某种需要又或多或少地加入某种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情感,所以这种表现出的情感美又很难避免地“背叛”着文学作品中的客观事实。
   4.文学作品创的对象和创作主体的差异性决定文学作品的情感美,不能被完全彻底的传递 ,这种美是复杂多样的,快乐的、幸福的、悲伤的等一系列情感意志。这种个体的差异就包括时间的差异,社会环境的差异,个体经历的差异,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何发出如此感叹,又如此情怀?也只有杜甫本人能够体会,而且也必须发生在那种特定的时代环境下,也只有生活在那个特殊时代的创作对象较之于今天的我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更加深入的情感感知力,而对于今天的接受个体,包括笔者在内,我们只是表面的知道或是以我们的情感主观的对接。杜甫愿意牺牲自己换取天下寒士的温饱生活,但是这种情感的具体滋味,具体感受我们无法超越时空身同感受,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情感不能完全被再现。
   四、哲学作品中有没有美学成分
   文学的创作往往和哲学交识在一起, 每一部文学作品最终都作用于现实,甚至成为哲学的某个部分或是来源,那么哲学性的文学作品到底有没有蕴含文学中的美学思想?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哲学是非常理性的一门学科,但是当它成为一种文学被创作和阅读的时候,它就包含进去了创作者的思想美学,并且创作者会尽能地充分地利用语言文字手段让创作对象最大程度地认同这种美,创作主体是人,是感情的动物,就难免有自己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情感,这也将较大程度地体现在自身的创作中。
   其次, 创作对象-个体的人。创作对象在接受吸收创作主体的作品时,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会因个体的生活经历不同而赋予作品各种情感,因此、就算是一部较为理性的哲学性文学作品也含有丰富的美学色彩。
   五、开放性,包容性是文学创作中美学的生命
   一部成形的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应当允许被讨论,被质疑。在这种不断的讨论和质疑中文学作品会因为个体的审美差异,个体所具备的审美素质差异而被赋予新的美学意义,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历史性的灵魂,我们应当充分允许个体的情感认知被注入,反对定义权威的刚性认知,只有这样文学作品才能有生机,不“死”去。因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所以每个时代的审美观价值观都有它自身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文学创作中实践中的每一位参与者依自己的情感需求,精神文化需要为最直接的目的,赋予文学作品以自己的实际的特殊个体美学情怀,这种情感美能反作用于社会,给文学作品的再创作提供新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视角,也是文学作品中情感美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杜甫.杜甫诗集[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共 30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一篇作品,对所有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值得一读。全文立意鲜明,有理有据,语言铿锵有力。作者运用翔实的资料,来说明美学与文学的关系,作者从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文采飞扬,思维宽广,是一篇富有浓郁的哲学思考的作品,更是一篇厚重的宏篇大作,文字很有渗透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是一篇文辞华美的上乘之作。推荐阅读。【编辑:闲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19-02-20 13:24:51
  欢迎赐稿八一社团,期待更多佳作。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2 楼        文友:乱世繁华        2019-02-20 14:20:02
  挺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