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春】回家过年(散文)

精品 【柳岸•春】回家过年(散文)


作者:守山人 童生,810.7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58发表时间:2019-02-22 07:44:25


   包完最后一盘饺子,正好是春晚主持人在倒数十个数,当电视屏幕上的钟声敲响,新的一年就这么轰轰烈烈的来了,辞旧迎新,所有人的脸上都是满足的笑容。
  
   一、入乡随俗
   自从公公那年摔跤骨折后,每年春节,都回河南老家过年,趁着春节长假,能在家里多住几天,以便能够在膝前多尽些孝,让老人在有生之年多享受些天伦之乐。
   新年钟声敲响时,全村的鞭炮集体炸响,轰轰隆隆、噼里啪啦,整个村庄的上空,弥漫着浓烈的火药的味道,夜空仿佛一下子高远了很多。
   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在乡下,过年放炮,仍然是孩子们期盼的大事,父母外出打工,难得过年几天团聚,作为补偿,父母不管在外挣没挣到钱,都会在除夕夜尽量满足孩子的心愿,放炮便是其中之一。
   外甥虽然已经成年,却仍然童心未泯,拿了一截钢管,埋在地上,把一个拳头大的礼花弹点燃药捻,扔进立好的钢管内,随着一声沉闷的炸响,一个火球飞上天空,仰头望去,目光所及处一个红红的圆点,小圆点似乎闪了一下,满天五颜六色的星星飞奔着向地面聚拢来,伴随着星星与空气的摩擦而发出的噼啪声,还有大人的欢笑、孩子的欢呼。热烈的气氛让外甥情绪亢奋,带着一群的孩子,走到每家的门前,都燃放一颗礼花弹,欢笑声像汹涌的浪潮,此起彼伏。
   乡下买炮,不像大城市那么讲究,要正规厂家的,要看生产资质,只要响,声音好,花色新颖,就是受欢迎的,存在的安全隐患自然是难免的,所以,在乡下放炮,大人千叮咛万嘱咐,像礼花弹、二踢脚之类的,小孩子不可亲手操作,见有大人放炮,小孩子当然是高兴的,每人从家里拿出自己心仪的花炮,吵嚷着跟在外甥的身后,叔叔、伯伯地叫着,为放炮的先后顺序而争论不休。外甥也乐得孩子们的追捧,带着全村的孩子,拿着各家的炮竹,一路放过去,鞭炮声、大人孩子的欢笑声、受惊的犬吠声,伴着礼花璀璨的色彩,在村子里弥漫开去,浓烈的喜庆溢满每个人的脸。
   当炮声停息下来,人们相继散去,整个村子安静下来。暗蓝色缀着星星的天空,像一块大幕,把整个村子包裹着,每家门前通红的灯笼散着暖意,稀疏的犬吠声,告诉人们村庄还没有睡意。
   饺子已经出锅,男人们围坐在饭桌前,几盘下酒菜端端正正的摆在桌上,公公坐在上位,专等着菜上齐,人到位。孙辈们大概是耍饿了(河南的方言把开心的玩儿叫做耍),忙不迭的上前给老祖爷、祖爷拜年,讨得压岁钱后,急着吃饺子。
   姑姐还在厨房忙着,我跟在后边,转来转去,也不知道干点什么,反正女人是不可上桌的,这是乡下的传统,作为外来的媳妇,别人不强求规矩,自己也不好公然破坏。听到姑姐召唤,赶紧过去,轮到儿女辈拜年了,看到姑姐和姐夫跪在棉垫上磕头拜年,心里有点犯怵,脚不自觉地往后退。老公看出了我的心思,使了个眼色,我装作没看见,站在原地不动,心里盘算着:不磕头不让吃饭吗?那就不吃呗!反正我现在也不饿。姑姐拜完年,从公公手里接过红包,转身笑着过来拉我,错误的信息随着她的动作迅速传入中枢神经,我坚决不磕头,打小到大,我家都没这规矩,磕头拜年的旧传统,在我奶奶那就给废了,这么想着,脚钉在地上似的,一动不动。
   “赶紧上桌吃饭,一会就凉了。”咱家可没这多规矩,说着,把我按在凳子上。然后转身返回了厨房。
   虽然不磕头,但年还是要拜的,我站起身,恭恭敬敬地给公公鞠一躬,说了一声:“爹,过年好!”公公放下筷子,从衣兜里摸出一个红纸包递过来,笑得满脸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乱麻似的,把眼睛都淹没了。
   公公换着姑姐的名字,要她也过来一起上桌。一家大小、老少、男女十几口人围坐在桌前,男人们把酒言欢,孩子们嬉笑打闹,女人坐在桌旁忙着斟酒、布菜,年就这么老规矩、新做派混杂着,热热闹闹的过来了。
  
   二、老家莫沟
   在河南老家过年,初一开祠堂祭祖,是头等大事,因为女人是不能进祠堂的,所以落得清闲,送走了几波拜年的街坊邻居,就和外甥一起,到附近的莫沟去耍(河南方言,就是玩的意思)
   莫沟,是一个不大的村子,百十户人家,村里大部分人姓苗。曾是孟州市几个贫困村之一,焦作地区重点扶贫村。听着外甥一路上介绍着,于是就呐呐地问:“一个贫困村,有什么好玩的?去看穷乡僻壤,还是去看旧街陋巷?”“猜对了,就是去看旧街,还有经过整修后的陋巷。”外甥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来到村前,一个醒目的老旧牌匾,上面是农村惯用的朱红大字:老家莫沟欢迎你。字写得不是很周正,按书法的讲究,行、草、隶、篆,皆不挨边,但看上去,有一种朴拙的亲切感。街面不宽,是用形状不一的青石,随形就势铺成的,走在上边感觉很平整,但汽车走在上边,石头的凹凸感就尤为突出,所以,不用设卡,不用提示,汽车自动知难而退。
   正街的两边,都是新建的二层小楼,灰砖,白灰勾缝,屋顶高脊,深灰色砖瓦,檐瓦雕花,图案大多是富贵牡丹、喜鹊登枝等传统的吉祥图案。每家门前有一小片空地,扎着半米高的篱笆,篱笆是用竹片材料,统一的规制,但空地上种的东西却五花八门,但大多数都种有蒜苗、菠菜,蒜苗是翠绿的,有一种蓬勃的气息,菠菜肥厚的、深绿色的叶子匍匐在黄土的地面上,一种老成持重,但是绿色给人的直观感觉仍是生机盎然的。
   走到村子的尽头,才是“老家莫沟”真正独特之处。村子按风水来说,应该是块宝地:东、西、北三面丘陵,形成一个“C”形朝阳的怀抱状分布着一家一户的窑洞;南面一条宽度适中的河从村边流过,这条河叫“莫沟河”。据说这村苗姓的先人是个富庶的商人,经商路过这里,看中这里的风水,于是安顿下来,在这里休养生息,挖窑造舍,繁衍子嗣,流传至今,形成了现在的村落。也有人说村里初始的村民是当年愚公把王屋山搬到河南境内,给他的儿孙们每人分得一块土地,因为一个叫“苗”的孩子在搬山的过程中勤勤恳恳、出力最多,所以,愚公把这块富庶之地奖励给他。这些终是传说,也无从考证,但依坡而建的窑洞规模,村外临河开阔的、平坦坦的黄土地,可以遥想当年的富庶,至于怎么衰落和贫困的缘由,没有人愿意细说。
   走进村子的旧居,三面厚实的黄土坡环成半圆形,前面一大片、约有百十亩的农田,田边围拢着几排杨树,高高耸耸的;依坡势错落安住着大大小小的窑洞,窑洞如今大多已经废弃了,有些因年久失修门面已经坍塌,也有的依然完好,厚重的老榆树木门两扇对掩着,一对锈迹斑斑的门环和一根同样锈迹的门闩述说着岁月的沧桑。每个窑洞除了门以外,还有一个拱形的窗,窗棱是木制的、方块形,全部是榆木制成,从窗棱上干硬的浆糊痕迹可知,窗户从前是糊纸的。讲究一些的窑洞,窗户的正中装有一块玻璃,门上开一个顶窗,也是装玻璃的,而且窗户是活动的,可开启,便于通风和采光。
   别看外面只有一窗一门,进到里边,确是别有洞天:厨房、正堂、卧房一应俱全,每间房屋都是土炕,可以烧柴取暖,因土层厚实,加之冬天刮北风,门面一律朝南、向阳,所以冬天住在里边,即使不生火也是不冷的。每个窑洞的门前都有两棵阔叶的桐树,夏天,硕大的桐树叶把窗和门遮掩的严严实实,外面再高的温度,也传不到窑里,所以,住窑洞,冬暖夏凉,住着很舒适。
   逛完老窑洞,一个旧牌匾吸引了我的眼光:老苗书馆,眼前顿时一亮,在这穷困的旧街陋巷,还有书馆,搁谁都会被吸引眼球。绕过一片菜地,沿着坡路来到院前,虽也是窑洞,但是只从门楣就可知这是一个“大户人家”,厚重的大门两边,各有一个脚门,脚门紧闭,已经失去了功能,“吱吱嘎嘎”地推开大门,正对的是一个影壁墙,影壁墙正中是一个拱形的、雕有祥云图案的砖雕佛龛,里面供着门神。再往里,是一个三进的院子,院中一棵核桃树,树龄无从考证,但从突起的粗壮树根,暴露了树的年代感。两间朝北的窑洞,想必是当年仆人的住房,进二道门,院子东西两侧各有一排三间的窑洞,因为是过年期间,大门紧锁,隔窗望进去,靠墙一排书架,上面是匣装的书籍,从书脊的破旧程度,可以判断出那是馆藏的老书,因为“闭门谢客”,也就只能与这些老书“失之交臂”了,心里不免惋惜。转过二道影壁墙,后面是一个宽大的院子,院中有东西两座窑洞,院正中朱漆大门,很气派,拱形的门楣上挂着黑底、金字的四个大字:老苗书馆。窑洞的门面装饰都是全新的。现代气息很浓,窑洞已经改造成电子阅览室。进得门,是一个宽敞的过道,过道旁边一座老式的灶台,灶台上有个叫做“温罐”的小缸,灶台旁有两个水缸,一个缸上横压着一块木板,缸里盛满着水,另一个缸里漂着一个水瓢;熏得发黑的墙上也挂着一个水瓢,旁边是一个小阁间,里边是一张泛着亮光的乌黑色书桌,一把木制的与书桌年代相仿的圈椅,想必这里就是当年书馆主人的书房吧?
   再往里,光线豁然明亮,粗重的木梁支撑着阳光棚,不用灯光,室内也一片光明。窑洞的三面墙高大的书架豪华气派,书架上的图书排放整齐,完全一个现代图书馆的架构,几个孩子攒头在看“动漫”书籍,两三个年轻人面前的书是翻开的,仔细看时,发现他们在看手机。走到书架前,想选本书坐下来感受一下这里的书香氛围,可是,书架上的书虽然摆放整齐,但是只是整齐而已,完全不分类的,到电脑去查阅,只能查到书的目录,其它再无可查信息。在书架旁草草地浏览了一番,从五花八门的图书扉页的印章和签目标识的信息得知,这些图书都是来自河南省各学校及机关单位的捐赠。书架部分类别的摆放,出于十多年的职业习惯,真想给这些书好好分分类。于是迅速捡下几本,仔细查看临近的书目,毫无规律,只好无奈地又放了回去。这么好的书馆、这么好的环境,不选几本书读,岂不是浪费,就近选了一本《艾青文集》,坐下来认真读起来。因为书只能在馆里读,不外借的,只好悻悻地把书还回去。
   走出书馆,在宽宅大院里观赏一番,比起这院落的古朴,总感觉与里面的现代装饰不很和谐,于是心有所憾。
   当太阳懒散地歇息在村后的高大的桐树顶上时,我们走出村子。回看村前悬挂的厚重的老木牌匾上朱红的毫无规制大字:老家莫沟,心生快慰,新与旧、古老和现代就这么奇怪地融合,相互间突兀地映衬,表面上极不和谐,真正融入其中,才能洞悉其间的美感,也许这才是老家纯正的味道。
  
   三、感受寒冷
   整整一个冬天,严寒不知畏惧什么,总是不敢露出本来的面目,整个冬天除了雾霾,似乎没个正型,于是,开始抱怨暖冬的种种不是。
   读肖江红的《百鸟朝凤》,里边有一段描写冬天的文字,用来描写今年的冬天最是恰当:如今的冬天是越来越不像个样子……水庄的冬天又来了,水庄的冬天如今是越来越随便了,连一场像样的雪都没……整个冬天都邋里邋遢,只知道一个劲的落冰雨……读到这一段,更是心里烦闷,今年的冬天,比水庄的冬天更加邋遢,整天灰头土脸地示人,别说冰雨,整个冬天似乎连个雨星都没有,一个冬天快过去了,似乎都忘记了冷是什么感觉。
   人真是不能随便吹嘴的,就在回老家过年的几天,就真切地感觉到了彻骨的寒冷。
   今年的春节来得早,俗话说:春打六九头,立春前,都算冬天,所以,今年的春节,虽然已经立了春,但是还在数九寒天的范畴,冬天的冷却并不因为李春而退却。
   在河南老家,冬天屋里是不生炉火的,虽说是暖冬,没有取暖设施,还是冷的。坐在屋子里穿着厚重的羽绒服,总是觉得笨重,刚敞开外衣的扣,一股寒气直锵锵地与身体来了个亲密接触,下意识地打了个寒战,赶紧穿好羽绒服,围巾也紧跟着紧了紧,闲了一冬的手套也有了用场。
   可能习惯了暖气的屋子,到老家的第二天,身体就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症状:喷嚏接二连三,鼻涕像两条溪流,源源不断,使劲地往回“吸溜”,却仍然势不可挡。于是开始向往温暖。而寻找温暖的唯一的途径,就是晒太阳。
   回家过年的几天,大抵是这样过的:早晨起床,厚重的羽绒服、围巾、手套、带毛的棉皮鞋穿戴整齐,搬一把小凳,揣着手,靠着西墙根面向东;到了中午,保持着这个姿势,靠着北墙根,面向南;等到了下午,不用教,自然就知道挪到东墙根,脸朝西。一天的时间都是靠着墙,追逐着阳光,只要晴天,就是太阳忠实的粉丝。等太阳下山,收拾起板凳,进屋吃饭,吃完饭稍事休息,便简单洗漱,然后逃也似的躲到被窝里。幸好褥子底下铺一个电热毯,否则,被窝是无法容身的。
   如果说白天追着太阳还可以忍受寒冷,到了夜里,便是长夜难捱:身下的电热毯感觉浑身燥热难耐,而稍有暴露,便冻得寒凉彻骨,脸缩在被子下,不敢露面,生怕生出冻疮而颜面受损。虽然不是靠脸吃饭,但是,脸面还是要顾忌的。终于盼到天光大亮,扒开窗帘,看见外面太阳已经高照,赶紧起床,穿戴整齐,继续去做太阳的粉丝。
   一个春节假期,就这么抄着手,靠着墙,追着太阳,过着无所事事地日子,感觉人都有点颓废。其实人就是在不能正视面前的困境才消沉,以至于意志全无。
   看看村里的乡亲,似乎已经对寒冷没有了感觉,日子就这么在忙、闲的变换中过活,快乐着平凡人的快乐,烦恼着平凡人的烦恼,但从不抱怨,用最淳朴的态度去适应环境,这种达观的生活态度,也许只有摒弃了眼前微不足道的困窘,内心才是豁达的,才会真正体会生活中满满的幸福。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信念,它需要付诸行动,需要在行动中细细体味。这其中有一种超越物质的满足,一种不受环境制约的温情;一种只有置身其中,才会真切地感知的幸福。这就是无数人克服任何阻碍,千里迢迢回家过年的意义所在。

共 536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散文以回家过年为线索,写了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当新年的鞭炮“噼里啪啦”地到处炸响,当新年的钟声进入倒计时,当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一阵乡村特有的过年风俗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喜庆、祥和,这种气氛,每年只有一次,辞旧迎新,令人不胜感慨。作者借回乡过年,游览了老家莫沟,看到的是古朴的过去,虽然这里还很贫困,但还是给人们留下了岁月的美好。就连家乡的寒冷都是那么值得留恋。这篇散文线索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家乡的风俗画,清新而美好。在清新美好中透着真挚,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真挚之情。语言准确,构思巧妙。推荐欣赏!【编辑:宫国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224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宫国军        2019-02-22 07:47:31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过年,是对亲人、家乡的想念!感谢作者精彩散文,问候作者!
2 楼        文友:守山人        2019-02-22 08:02:33
  谢谢国军老师的点评,问安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2-22 08:37:40
  过年是意义是什么?作者说,有一种超越物质的满足,一种不受环境制约的温情;一种只有置身其中,才会真切地感知的幸福。的确,读了纸片散文,作者对姑奶奶的感悟提升了一个层次,让我们顿悟其情。精美的散文,从人人都过年的平常里脱颖。怀才抱器拜读留言,问候作者。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守山人        2019-02-22 19:21:53
  谢谢老师的点评,问安
4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02-22 09:18:30
  拜读欣赏老师佳作,感悟您的文采,点赞您贴近生活的“过年”作品!祝福您!写作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守山人        2019-02-22 19:27:51
  感谢您的点评,问安老师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2-23 16:41:35
  有一种超越物质的满足,多么深刻的感悟,喜欢作者对过年的感受。
怀才抱器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