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冷娃”浴血中条山,马革裹尸几人还(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冷娃”浴血中条山,马革裹尸几人还(散文)


作者:王国平 童生,869.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72发表时间:2019-02-22 13:20:03
摘要: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总会带走许多陈旧的记忆,然而有些往事是不能忘记的。我的老父亲已离开多年了,记得小时候,他常常讲起他逃难的经历,在抗战时期,他延着中条山脉前行一直到永济,然后经风陵渡过黄河到陕西洛南求生。 当时家乡生灵涂炭,无法生存,当他逃难到中条山区一个村庄时,被日军包围,村子还驻有国民党军一个连。午夜时分,国军六挺捷克机枪在前面开路,喊杀声冲天,他和村里的群众跟着打开的缺口,冲出了日军的包围,保住了性命。从此我就关注起这座山脉,去了解那里的历史和传奇。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总会带走许多陈旧的记忆,然而有些往事是不能忘记的。我的老父亲已离开多年了,记得小时候,他常常讲起他逃难的经历,在抗战时期,他延着中条山脉前行一直到永济,然后经风陵渡过黄河到陕西洛南求生。
   当时家乡生灵涂炭,无法生存,当他逃难到中条山区一个村庄时,被日军包围,村子还驻有国民党军一个连。午夜时分,国军六挺捷克机枪在前面开路,喊杀声冲天,他和村里的群众跟着打开的缺口,冲出了日军的包围,保住了性命。从此我就关注起这座山脉,去了解那里的历史和传奇。
   中条山位于晋南,横亘在黄河北岸,因山势狭长而得名,依山势分为三段:东段的历山和王屋太行相连,中段是垣曲断陷盆地,西段称中条山。它是屏蔽中原,拱卫西北的一道天险屏障,特别是在抗战期间,因陕西“冷娃”在这里坚守,阻止了日军继续南犯西侵,拱卫了大后方的安全,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从此就和陕西有了割不断的情缘。
   今年春节,我利用假期,沿着中条山的山脉走向穿越中条山,去探幽吊古。大年初二,我从济源出发开车沿着垣孙高速进入到中条山东段的垣曲境内,寻找一个叫西阳河谷的地方。
   西阳河谷位于济源垣曲的交界之处,沿途森林茂密,山环水绕,风光迤逦,关隘重叠,有着秀甲山水的迷人景色。
   下了高速,经过艰难的行驶,来到了西阳河谷,面前的一条小河流淌于山林之中,河水清清,一眼可望到河底五颜六色、圆润光滑的鹅卵石,两岸多为狭窄的河谷平原。可能因天气寒冷和过大年的原因,路上少见行人,好象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
   在和当地人闲聊中,听到一个关于两县地界之争的有趣故事。在清代时期,两县要划分县界,垣曲方坚持西至横岭关,东到封门口,以西阳河为界。济源方不同意,于是双方议定一个划界办法,定于某月某日,两县县令各自从自己的县城出发,相向而行,双方相遇之地便是两县的地界。
   到了规定的前一日,济源县令晚上就来到距划界很近的村子,翌日一早出发,到天明之时,已进了垣曲县城,直奔县衙而来。当时垣曲县令才刚刚起床,匆忙出迎。就央求道:“无论如何,你不能管辖到我的城池之内吧?”济源县令得理饶人:“我后退十里如何?”划界就这样确定,这也成了后人的笑谈。故事的真伪不去考证,但说明了两县山水相依、习风相近、人缘相亲、民风淳厚的密切关系。
   西阳河流域背倚历山天堑,面临滔滔黄河,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穿行于河谷之中,欣赏着两岸美丽的风景,我若梦所思,在八十多年前,这里曾发生的一场著名的战役,使无数先烈献出了生命。在沿途经过之地,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当时的战壕、碉堡和一些弹片的战争遗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阳河战役”,日本称作“南羊圈战役”,并编入他国的教科书内。
   那是1938年的6月初,日军具结2万多兵力,延垣曲大道向中条山进犯。先期入晋的陕西部队38军17师和81师,按照战区总司令卫立煌的部署,在王屋山区迅速占领封门口、西耀门、邵原等地,逐次抵抗,把日军引诱到西阳河王古垛山谷地带,随即卫立煌组织5万多军队把2万日军团团围住,使日军补给中断,惊慌失措,仅靠飞机空投维持供给。
   6月17日,卫立煌下令全线攻击,战斗十分惨烈,阵地多次易手。期间38军17师大刀队,夜袭了纸房头的日军大本营,17师98团一营营长呼品一,带领全营200名战士冲入敌阵,英勇杀敌,全部壮烈牺牲。此次战役先后在王古垛河谷毙敌800余人,俘虏200余人,在老虎头一线毙敌1000多人。6月28日,日军增援部队1.5万人突破了横岭关防线,为了防止腹背受敌,放弃了围歼。
   这次围歼战是中国部队在中条山抗日战役中取得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历时十八天,由于中日军队武器相差悬殊,中国军人在付出了重大牺牲后,依然没能全歼日寇,但彻底打击了日寇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对以后中条山坚持抗战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我站在这寂静的西阳河边,看到微风吹拂下的河水泛起层层涟漪,看到那山间盆地一片片绿油油的麦苗,水肥土厚,看到远处村庄升起的袅袅炊烟,显得那么的祥和而美丽。想到那曾经可歌可泣的英雄牺牲,究竟有多少陕西“冷娃”的英灵白骨永远埋藏在了这里。面前的古战场,昨日的硝烟早已消失散尽,血染的群山已花团锦簇,那些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的家人是否会知道他们的埋藏之地。据我在陕西多年了解,那时好多陕西冷娃的家里,因为战争的残酷,他们即没有收到阵亡的战报,也从此杳无音信,只留下了亲人扶门的等待和流不尽的眼泪,有些老人在期盼中走完了一生。
   这里没有纪念馆,也没有纪念碑,只有巍巍群山和流淌不息的河水。当今在和平年代生活的人们,究竟还有多少人会记起他们,逢年过节还有谁会去祭奠那些亡灵呢?他们已掩埋在时间的长河里,但他们是壮烈的、是高大的,那气势恢宏的群山应该就是他们的丰碑。我想真应该在他们战斗过的地方立碑留念,让后来的人们在享受和平阳光的同时,不要忘记,时时唤起人们对那段民族屈辱抗争历史的记忆。
   离开西阳河,沿着汾河谷地的大道继续向西前行,看到中条山沿途有许多旅游景点。从景点介绍知道,在远古时期,中条山就是我们先祖尧、舜、禹、汤的活动区域,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清代诗人张尔墉曾写这里是“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举头高山近,极目乱峰低。花径闻幽径,泉声过远溪。黄河遥入望,天际一江霓”,赞誉了中条山悠久的历史和山水秀丽的美景。
   沿着父辈的脚步,又行驶300余里,来到黄河大拐弯处的晋南重镇永济市,这是座繁华的小城,也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里有黄河第一楼鹳雀楼,有《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还有历史上著名的渡口蒲津渡、风陵渡。这里的永济道情优美动听,享誉全国,在2018年永济还获得了全国最具魅力城市的赞誉。走进小城,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过大年的节日氛围之中,街上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张灯结彩、红红火火、歌舞升平的景象。
   走在年味浓郁的城市中,体会着过大年的欢乐,可谁会想到八十多年前,新年刚过的永济城就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全城人心惶惶,争相逃命。那是1938年3月,日军攻占了永济,占领了黄河要津风陵渡,准备进攻西安,一时黄河两岸风声鹤唳。
   在国破家亡之时,3万多西北子弟怀着“以血肉之躯报效国家,誓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义无反顾地渡过黄河,开进了中条山,过河后就开始反攻,经过十多天的浴血战斗,收复了永济,夺回了风陵渡。
   然而,日军不甘心失败,又一次组织攻打永济。当永济保卫战打响时,96军已分散到中条山区,38军还在东线战场,仅有独立46旅和一个教导团及少量警卫部队。为了保住永济,决定背水一战。但由于日军火力强大,还是攻入城内,守城的五百名陕西官兵誓死不退,表现出了真正的“血性”,全部壮烈殉国,虽然永济失守,但为中条山防线的形成争取了时间。
   从陕军抗日作战始起,中条山这个鲜为人知的山脉,就成了陕西人魂牵梦绕的地方,知道了它是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屏障,更知道了那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残酷的战争;当时有多少陕西人在翘首以盼,在祈祷胜利归来。而这场战争的胜负将直接关系到陕西的安危,古长安的安危;这场战争的侵略者是灭绝人性的日本鬼子,而以血肉之躯与之血战的则是陕西的几万多名英勇不屈的三秦子弟。
   从永济离开,来到了芮城陌南镇八百勇士跳黄河的地方,这里有一座纪念八百勇士跳黄河的纪念碑,据说是一名华侨捐建的。站在黄河岸边的纪念碑前,看到那坚实的碑身,及远处绵延不绝的重叠山峦,以及滔滔黄河之水,心情笼罩在一片庄严肃穆之中。我在纪念碑上认真追寻那些英雄的名字,想去更多了解更多他们的故事,看到碑前祭奠留下鲜花食果,感到他们并没有被忘记,这里的一名附近村的群众告诉我,我们不能让英雄们做孤魂野鬼,逢年过节,村民都会来烧些纸钱,告慰亡灵,听后心情感慨,脑海中仿佛看到了那无数壮烈血战的场面。
   1939年,一场史称“六六战役”的恶战再次在中条山打响,战役开始,第96军就被日军包围,战斗十分惨烈。96军利用38军在敌后的反击,瞬间出现的缺口,冲出了日军包围圈。但有一个新兵团没有冲出,被日军包围,当这800余名陕西冷娃被逼到黄河岸边的悬崖上时,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面对鬼子威逼投降的狂吠,他们全部投入了滚滚黄河,有些落入沟畔没有牺牲的,也被赶来的日军乱枪打死,无一生还。听当地看到这个场面的人讲述记载,那是一个血染残阳的下午,时间为他们凝固,黄河为他们呜咽,那是多么撞击灵魂的震撼,“风萧萧兮,壮士一去不复返,”八百勇士舍生取义的壮举鼓舞着中国人的决心,也打击了日军膨胀起来的狂妄,使他们感到中国人的精神永远不会屈服的,灭亡中国只是痴心梦想。
   随后38军、96军主动出击,经过十昼夜激战,完全恢复原有阵地,打破了日军扫荡中条山的企图。“六六战役”打出了中国人的军威,光日军骨灰盒就堆了1700多具,从此,陕军被盛赞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现在想来,在中条山坚守的三年期间,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陕西冷娃以其简陋的装备、少得可怜的补给,坚持积极顽强地作战,先后粉碎了日军的11次进攻,把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拒阻于黄河以北,使其进入关中掠占西北的梦想死于胎中,对整个中国战局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些陕西“冷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西北人的血性。
   三年中,先后有两万多陕西冷娃的鲜血撒在了那片土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那座英雄的中条山,是值得永远不能忘记的。陈忠实曾评论道:“这些关中将士无论性格性情,具备什么样儿的地域性特质,在民族生死存亡的血战中,体现出来的凛然不可侵侮的大义,正是中华民族辉煌千古存立不灭的主体精神。”
   这是陕西人的骄傲,冷娃的冷字,其实就是说话办事不察言观色、直来直去;就是外表冷峻,寡言少语,刚板硬正,宁折不弯;就是拼命硬干,倔犟劲上来敢把天戳个窟窿。鲁迅曾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人的脊梁。”在国难当头,陕西冷娃挺起的是中国人的脊梁。
   沿着父辈逃难所走过的路,一路了解了许多震撼的过去,重温那个时期的抗争,有着生与死、爱与恨、悲与愤的难忘,知道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是由多少人的鲜血和生命浇灌而成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八十多年过去了,是一颗树可能已长成参天大树,是一个人可能已度过了一生的辉煌。岁月苍苍,但中条山那不屈的记忆就象刻在龟甲上的文字,永远会得到传承和记忆,因为那是一个民族坚强的历史,那是一个民族艰难的过去。
  

共 42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因父亲逃难的经历让作者关注一座山脉,了解一段历史。血雨腥风的年代铸就传奇,震惊中外的“西阳河战役”,让历史铭记“陕西冷娃”。气势恢宏的群山是英雄的丰碑,滔滔不绝的黄河奔腾着先烈的鲜血。岁月悠长,父辈走过的路承载艰难,中条山那不屈的民族精神永远传承。作者游山是回顾历史,在和平富有的年代不忘国耻,值得我们学习。好文推荐赏读,欢迎留评。【编辑 千年月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千年月色        2019-02-22 13:22:10
  问候老师,新年快乐!感谢赐稿星月
2 楼        文友:千年月色        2019-02-22 13:25:16
  老师的佳作有浓浓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拜读学习了。
3 楼        文友:王国平        2019-02-22 15:13:29
  我利用春节假期,沿着父辈曾经走过的路,穿越了中条山,心情有许多感悟,废寝忘食加班写了一万多字的四篇散文,去借古喻今。这是个有意义的假期,在旅行中更体会了传统年的味道,短短几天,我领略了山河之秀的风景和文化悠悠的厚重,也重温了民族过去的灾难和抗争,抒发了心中的情感。看到了锁钥要津风陵渡的滔滔黄河,叹息了千年沧桑蒲州城的变迁,感悟了普救寺《西厢记》中传奇爱情故事的美好,登临了鹳雀楼的更上一层楼的气概。在秀佳天下的群山中,凭吊了那些牺牲的先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条山的英雄事迹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是一颗树可能已长成参天大树,是一个人可能已度过了一生的辉煌。岁月苍苍,但中条山那不屈的记忆就象刻在龟甲上的文字,永远会得到传承和记忆,因为那是一个民族坚强的历史,那是一个民族艰难的过去。记住一个民族的过去,才会有好的将来。
  
4 楼        文友:淡淡一笑        2019-02-22 18:06:44
  历史不应忘记,这里保家卫国的呐喊,狼烟烽火的战事,都己收入古渡记忆,你为此又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让我们为英雄"冷娃"点赞!
张明颖
5 楼        文友:柏丫        2019-02-23 07:54:52
  佳作连连,这个假期收获颇丰,向王老师学习。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