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忙年(散文)

精品 【心灵】忙年(散文)


作者:雨春 进士,1148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46发表时间:2019-03-01 09:12:27
摘要:年三十的晚餐,在龙王荡没有什么讲究,就是稀饭包子草草而过。首先是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一起动手包弯弯顺(水饺)和元宝(汤圆),准备好大年初一的早餐。二是因为年轻人要去村庄的社场上去观看土生土长的淮海戏演出,三是还要接灶神回归,还有一连串的准备工作要做。


   年,是中国最大的节日,是一个举国同庆的节日,也是华夏民族的盛事,但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老家龙王荡,原本是一个龙王游弋放牧的场所,到处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升高,海水退出了领地,风吹日晒,雨水荡涤,河水冲击,使得土壤不断淡化,成为了一块“东海福地”。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一场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为龙王荡带来了首批北方移民;到了大明帝国的初年,朱洪武的一场“赶红绳”,龙王荡又涌来大批姑苏城的“难民”;从而使得龙王荡形成了一种南北文化从冲击到融合局面,也形成了独特的年俗。
   忙年,是家乡人为过年做准备的浓缩语。说起忙年,时光得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得从每年的腊月十八算起,那是因为龙王荡有着一个叫做“扫尘”的习俗,“要得发,扫十八;要得有,扫十九。”发也好,有也罢,其实就是图这二个数字的谐音很吉庆:实发实有!这两天龙王荡人总是忙个不停,家里的桌、椅、条、台,以及箱、柜、厨,统统都要搬到场院清洗一番,补漆的补漆,维修的维修。
   与此同时,小扫把、鸡毛掸一起上,从屋脊到墙面,从门窗到地面,无一例外地清扫一遍,一年的尘土和灰垢全部清理掉,连墙上的那些年画也大多撕下,重新更换。我们家虽然说不上是什么书香门第,但,兄弟几个都能写会画,你画上松,我涂上竹,他点上梅,左上角冒出的笔在小楷,右下角出现的印章在盖笺,这边在裱字,那边在挂画……笑语上画轴,欢声落中堂。兄弟六人在父亲的指挥下,也要忙碌一整天,到了晚饭时才算结束,慌慌忙忙地将家具抬回家中。等到吃过晚饭后,三个嫂子和三个姐姐才去铺床叠被,将衣物重新整理到衣柜里。
   到了第二天,才可以去清扫厨房、磨房、工具房,以及过道和场院等场所。磨房的重点是清洗上下磨盘,工具房和过道主要是整理各种农具,重中之重是那三间厨房。厨房除了正常清扫外,锅要从灶台上拆下来,铲去锅底比墨还要黑几倍的厚厚的积灰;爬上屋顶,用带有荻花的长长的芦苇,从烟囱上部逐渐向下搅,让黑灰脱落下来;无论灶膛是否有损坏,都要用熟泥重新镗一次;最后再将锅重新装起来。由于我们家人口多,所以当时厨房里一共安装着五口锅,如同单位的食堂一般。另外,厨房间还有两口直径在一米八左右的大缸,在厨房整理好后,也要旋转到场院内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一句话,扫尘是先把家里来个地朝天,过后再恢复天朝地。
   到了腊月二十左右的晚上,父亲请来几位身强力壮劳动力,来家中小酌,在晚餐上就吩咐几位和哥哥们,要早些睡觉,明天清晨准备起鱼塘。晚餐后,当哥哥们各自回房后,父亲拿出了几个戽水斗,仔细检查绳系完好后,才将戽水斗放进一桶清水中浸泡,方便使用。大约凌晨一点,四五张戽水斗同时舞动,此起彼伏的戽水声伴随着他们的号子声,打破了村庄的夜空,待到我从梦中醒来时,二米多深的水已经被戽去了大半,水空冰断,发出了雷一般的脆响,既让人惊悸又让人震撼。
   当我来到了自家的鱼塘边,戽水斗已经大多停下,就剩下一张戽水斗在缓慢地戽水。戽水的人大多穿着水鞋,站在大大小小的冰块上在抓鱼了,鱼塘的边缘早已围拢着许多人在观看。俗话说“鱼头有火”,尽管冰天冻地,可人一到了水干拿鱼的时候,不仅不感觉到冷,多数捕鱼的人反而满头大汗起来。
   那时候,我家那个大约有两亩地大的鱼塘,每年要起出三百斤左右的草鱼、鲢鱼、鲫鱼、鲤鱼,可从来不会拿到也不敢拿到市场上去卖(在当时属于资本主义的尾巴),除了分摊一份给帮助戽水的人外,左邻右舍也少不了,特别是那些孤寡老人,父亲不仅会送去一些鱼,还要将病人送给自己的礼物捎去一些(父亲是一个祖传的医生,过年时总有好多康复的病人表达自己的心意)。鱼被抓完后,随便要清理一下塘淤,以便开春后继续养鱼,为明年的丰产打好基础。
   就在父亲带领人起鱼塘之时,母亲把平时舍不得食用的黄豆到了二十斤出来,再次晾晒一下的同时,去除了不好的破、瘪的豆粒,然后洗净,浸泡。第二天早餐就吩咐姐姐和嫂子们到磨房去磨豆糊,然后晃浆、烧浆、点卤、冷却、装包、压包……总之,在当天晚上十点左右,就加工出两筐热气腾腾的鲜嫩洁白的豆腐。左邻右舍总是要来品尝一下,甚至还要喝上几杯小酒,新出来的豆腐,有着一种特殊的豆香味,特别爽口。当然,别人家做豆腐时,也是要请我们家人过去品尝他们家的豆腐。曾经的乡情乡风就是这么淳朴,不需要过分的客套,平素也总是一家有事百家帮,甚至好多人会为别人家的事废寝忘食。
   那时候,好多衣服是请专业的裁坊做的,那棉衣、棉裤则经过裁坊裁剪后,要拿回家让家人缝制,问题也不大,就是那棉鞋则往往让嫂子们和姐姐们忙个不简单。特别是纳鞋底最是烦人的事,千针万线,既要密集,还要规整,又要图案,常常要挑灯夜战。其实她们在刚入秋时,就开始为棉鞋而忙碌。
   在龙王荡,腊月二十三那一天有着一个送灶的习俗,那就是恭送灶王爷回天述职。传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的晚餐后,灶王爷将回天宫汇报龙王荡一年的情况,人们为了堵住灶王爷的嘴:好话多说,坏话少说,争取玉皇大帝能够恩赐降福,为龙王荡来年带来好的年景,龙王荡人不仅在当天中午要烧上几碗大菜,到了下午二三点钟,就要乒乒乓乓剁上一些荤素搭配的馅料,准备晚上包馅饼,一大八小的饼上桌摆好后,长辈总会双手合一地默念祷告一会,然后燃放一串鞭炮,面向西南继续祷告一会,才允许开始晚餐。其实,到了我父亲那辈人,不光是我父亲,乡亲们也一样心知肚明,根本没有什么灶王爷,但数百年传承下来的习俗,还真的无法放弃,反正要过年了,只是图一个喜庆的氛围罢了。
   到了二十五、六这两天,忙年就进入了高潮。白天要搋面、发面,蒸馒头、包子和年糕,家家户户热气腾腾,烟笼雾罩,无论你走过哪一家门口,主人都会热情地邀请你品尝一下他家的包子和年糕。食量再大,估计你走过三家后,就不敢再从人家门口经过了,尽管包子的馅料不同、口感也各有千秋,但当时的包子往往有一抓那么大,如果按重量起码有三四两,再能吃的人,第四个包子总会让你怕。
   到了晚上,杀猪铊(土语:屠夫)往往要干通宵,在一个夜晚要到七八家去杀年猪。虽然当时猪按规定要销售给食品站,统一屠杀,统一分配,但统一供应的猪肉,一口人只有那么八两肉票,相对过年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的事。于是就出现了夜晚杀年猪的现象,基层的干部也就只好睁一眼闭一眼,得过且过,何况他们也在为过年的猪肉着急,悄悄地买上三五斤,也好饱一下自家人的口福。
   曾经的年代,几乎是所有的物质都在计划着供应,你就是有钱也往往无处可买。我们的生产队的队长有一个共性,一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一面还要为社员们想方设法地谋取一点福利。为了让社员们能够在逢年过节时,吃上一点“额外”的猪肉,总要偷偷地让饲养员饲养一只老母猪和老母牛,每年除了为社员解决一点猪肉外,还会把老得无法再用的牛杀掉,分摊给家家户户。在那个有点鸡毛蒜皮的事就会被批斗的年代里,也许是天意的恩赐,更是一种人心的向背,这件事还就是无人去曝光过。
   二十七八杀鸡鸭,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养上一些鸡鸭,四时八节,这些鸡鸭都会派上用场,生出的蛋,不仅解决了家庭的日常灯油火耗等零花钱,还应付了突然光临的亲亲友友。到了过年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鸡鸭不再下蛋,如果再继续养下去,是白白浪费饲料的事。所以,在即将过年时,除了留下几只种鸡、鸭外,往往要多杀几只。
   到了腊月的二十九那天,满村庄都弥漫着油炸的香味。首先油炸的是一种甜食,不是酥裹,就是麻花,勤快的人家二样都会炸一些,它们既是儿童的一种口福,也是一种待客拜年的糕点。在甜食炸完后,才会依次去炸喷香的肉圆、鱼圆,以及待红烧的鱼儿。
   除夕,龙王荡人叫它大年三十,也有人叫它三十晚上。这一天是过年的顶峰,大清早,妈妈就早早地烧好粥,馏上一些馒头,吩咐并催促一家老小赶紧洗漱和吃饭。九点不到,就开始忙碌烹饪午餐,这顿午餐是一年中最后一餐午饭,而明明是午餐,龙王荡人奇怪地叫它为年夜饭。嫂子、姐姐和妈妈一起挽袖上阵,烧火的烧火,淘洗的淘洗,主厨的主厨,配菜的配菜,忙得不可开交,又不亦乐乎。同时还要哥哥们帮忙,挑水的挑水,劈柴的劈柴,端菜的端菜……
   一直要忙碌到十二点左右,妈妈才会满头大汗地从烧锅屋走进堂屋,吩咐摆出一张八仙桌,首先端上了八碗主菜,四套碗筷和酒杯(很是汗颜,我至今不明,为什么八仙桌上是八个位置,却只摆上四套餐具?),同时在桌子的东南角上点燃一盏煤油灯(后来是蜡烛,再后来是电灯。即使是晴天丽日也是如此。)然后母亲又走回了烧锅屋,并吩咐嫂子和姐姐们:一定要看好家中的猫和狗后,再通知父亲可以开始了。只见父亲跪倒在西边的门轴石前,念念有词地烧起预先叠好的冥币,父亲磕完头后,赶紧让我们兄弟依次跪倒磕头。最后父亲自己亲自动手,将冥币的灰烬清扫,并倒到院落外的西南角去。这就是年三十祭祀祖先和已故亲人的仪式,也正是这种祭祀方式的存在,在吃年夜饭时段,不是嫡系子孙是绝不会出入别人家的庭院。
   当八碗主菜端回烧锅屋后,父亲吩咐我们兄弟将两张八仙桌平行摆放(因为我们家人口众多,就是二张八仙桌当时还要加座),并摆好凳子后,父亲才让上菜。当时的年夜饭,格式一般是按照宴席安排的八碟八碗,当然大多是一些自给自足的菜肴。八碟冷盘有:冷拌香菜(柴火遮盖着时蔬)、糖醋萝卜皮(源自秋霜后的窖藏)、糖大蒜(来自孟夏时分的腌制)、椒盐花生米(中秋节时的收藏)、生呛黄莹蟹(盐碱滩涂的钩捕)、猪耳朵和猪肝(都是杀年猪时专门制作)、海带丝(春夏拾海时的剩余);这八碗则大多是刚刚忙出来的家庭大菜:红烧肉和肉圆,红烧鱼和鱼圆,鸡脯扣碗,油爆藕饼,铁雀荷花,牛肉土豆。有人会不清楚这铁雀荷花是什么,那就是油炸麻雀(当时的麻雀多到成灾难,被认定为四害之一。)排放成为荷花盛开的姿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少不了要和上几杯,当时的酒都是公社酒厂的散装酒,足足用六十几度,老远就可以闻到酒香。年三十的村庄,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酒楼,氤氲着菜香和酒香……
   午餐过后,一边收拾碗碟的同时,妈妈早已用面粉制作出了浆糊,放置在室外凉着,贴春联是午饭后的第一件事,贴春联有一个讲究,无论是主房还是厢房,首先要将二扇板门上贴好,然后在贴门口而侧的仰墙和上方的横联,最后再贴房间的门窗。无论是大门还是房门,讲究的人家会在横联下方紧挨着贴上挂廊(类似北方的剪纸艺术,用五彩的纸雕琢而出吉祥如意的图案,每帧独立成画,有前呼后应。)门后贴上财神,粮囤上是“五谷丰登”,水缸上贴上禾合,连鸡鸭猪圈的门上也贴上了“六畜旺盛”……当你贴完自家春联后,一转身,才发现整个村庄都红了。
   只要门上的春联贴上了,须臾,就会有几路人马涌来,为首的人肩膀上扛着一只色彩艳丽的、似龙若狮又像鹿的麒麟,后面紧跟着六人手里各自敲打着锣鼓镲,铿锵的旋律,叠加上他们那洪亮的唱腔,瞬间就让村庄沸腾起来。别看这些唱麒麟的人,平素都是些地地道道的泥腿子,可一旦亮起嗓子来,赛比信天游的歌手,穿透力极强。同时他们眼见情生,见到任何场景,都能够浑然而出,贴近生活贴近喜庆的恭贺唱词,让主人心服口服地发过香烟,再发红包。如果二个队伍一不小心走碰头了,强龙也好,地头蛇也罢,少不得要来一场刘三姐对歌般的比赛。不一会,不仅还迎来众多人围观,还回引来各自助阵而来队伍,一决胜负,高兴起来,还会挑灯夜战。
   年三十的晚餐,在龙王荡没有什么讲究,就是稀饭包子草草而过。首先是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一起动手包弯弯顺(水饺)和元宝(汤圆),准备好大年初一的早餐。二是因为年轻人要去村庄的社场上去观看土生土长的淮海戏演出,三是还要接灶神回归,还有一连串的准备工作要做。接灶神虽然庄重,但仪式比较简单,就是要燃放一串鞭炮,然后在烟囱的龛里贴上灶神的图像,寓意着灶神归位,继续掌控着新年的人家烟火。一番祷告后,重新燃起灶膛的火,开始爆炒米花、玉米花,它们氤氲香气还未失去,烧锅屋有弥漫起炒葵花籽、瓜子的气息,最后开始炒花生果,因为炒花生果时里面要拌进一些黄沙,目的是不让花生果的外壳被炒焦。所有这些爆炒的东西,都要在火候达到后,迅速出锅,并迅速冷却。
   当出去的孩子陆续回家时,父母才将用红纸包着压岁钱和一块云片糕,分给每一个子女,并叮嘱:“明天是大年初一,开口说话前一定要先吃口糕!”当年年三十有一个守岁的习俗,就是要等到零点以后才去睡觉,暗示着新年开始,接纳新岁。可我总是那么稀里糊涂,早早地钻进了被窝,打算着有了压岁钱,明天是买冰糖葫芦,还是去看场电影,那场清梦不是被“发五更子”(就是零点时放鞭炮)的炮仗给打扰,就是被大年初一的开门鞭炮给惊醒。
   当一家大大小小都去睡觉后,父母则悄悄地走进了烧锅屋,在已经冷却的锅里,分别放进一碗豆腐和一条灌云大糕,寓意着新年大吉、发财陡富、步步高升。然后燃起用芦苇(土语中叫柴,与财谐音。)扎成为的财神把,逐一到各个房间去照一照,意在财神高照,财源滚滚。然后才披衣坐到被窝里,随时准备接收财神(这是龙王荡的一种习俗,就是在红色的纸条上写上财神二个字,孩童拿着它递给主人,主人会给上象征行的红包。)。
   大年初一,龙王荡的人家一般都起得很早,天刚麻花亮,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彻云天,一派喜气祥和。孩子们穿红戴绿,新衣新裤新鞋,纷纷跑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并高高兴兴地从长辈的手里接过红包。一旦吃过早餐,人们往往成群结队地涌向集镇,成年人去听书、观戏、看电影,孩童们则喜欢望万花筒、看皮影戏,年走上了欢庆的顶峰,年味到了初五才渐渐消散,消失在元宵节的灯火里,到了正月十六,种田的下地,工作的回城,上学的走进了课堂……

共 552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将往事一一道来,把乡俗细细说来,一篇充满了乡土气息的优美散文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忙年”,顾名思意,应该就是为了过年而忙碌的意思,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讲究传统和传承的龙王荡老辈人看来,只有按照祖辈传下来的风俗,一一去做,这个年过得才顺,才能够在来年过得更好。于是,从腊月十七、八开始,家家就开始的忙碌。作者是散文的高手,在他的笔下,这些陈年旧事被描述得清晰可见,就像是发生在昨天。跟随着这用方块字组合成的图画,我们自己也似乎成了龙王荡的一员,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忙碌。作品不光回忆了作者的童年的记忆,表达了对长辈的怀念之情,更是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细看一遍,你会觉得对那个时候又多了几份了解。作品优美流畅,作者用灵动的语言,将过往娓娓道来,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享受,不愧是一篇难得的佳作,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302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3-01 09:13:16
  怀念过去,怀念那一个个忙年!拜读了!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3-01 09:13:49
  一篇散发着浓浓乡情和亲情的佳作,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3-01 09:15:18
  年味到了初五才渐渐消散,消失在元宵节的灯火里……好浓的年味,今天回忆起来,倍感亲切。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