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祥】抚琴一曲为知音(散文)
夜色阑珊,喜欢独自一个人漫步河畔,静静地聆听着舒缓而悠扬的音乐,如身边清澈的河水缓缓注入心底,撩动心扉。不知道为什么,如诗般流淌的天籁之音,总会让人内心莫名地升起丝丝缕缕的遐想或难以言说的忧伤,亦或是对生活的某种向往。夜,未央,心,微恙。突然觉得,音乐在某些时候,真的可以疗伤。
文章表现的是思想,诗歌展现的是意境,音乐开启的是心情,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我想,创作者的初衷都是希望能得到观众的欣赏,认可和赞同,若能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更是无上的荣幸,无愧创作。可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现实中能与之产生心灵共鸣的人总是寥寥无几。这也难怪世人皆感叹,“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了。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首诗讲述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及世人对知音难觅的无奈和叹息。
春秋战国时期的琴师俞伯牙为没人懂他的曲子而郁郁寡欢。有一年,他奉命出使楚国,中秋节那天,坐船来到了汉江口。由于江上风浪大不能过江,只好将船停泊在江边的一座小山下,等待风平浪静。此时的汉江边,但见云开月出,景色迷人。俞伯牙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不禁琴兴大发,便专心致志地坐在地上抚琴一曲。优美的琴声,打动了砍柴人钟子期,他深深陶醉在俞伯牙的琴声中久久难以自拔。曲终,钟子期欣然上前与伯牙交流,没想到两人对曲子的理解是惊人的一致。俞伯牙开心极了,接着又为钟子期演奏了《高山流水》。子期虽然不知道曲名,但当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喜出望外,如此知音世上再难寻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随即二人结为知音,并且约定每年的中秋节都要来此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的第二年中秋,俞伯牙按照约定来到了汉阳江口。他等了很久,依然没有见到钟子期的影子。于是,俞伯牙依旧席地而坐,希望通过自己的琴声能召唤来这位知音。他弹了很久,一直未见人来,不免心伤。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过路的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这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在不久前因身染重病去世了。
钟子期临终前不忘留下遗言,让后人把坟墓修在江边,为的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天听都能到俞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一席话,俞伯牙万分悲痛,按照老人的指引,来到了钟子期的坟前。俞伯牙用凄楚的琴声重新演绎了一曲《高山流水》。弹完,他悲痛欲绝地挑断了琴弦,并仰天长叹一声,把自己心爱的瑶琴摔在了青石上,他悲泣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经不在人世了,我还弹琴给谁听呢?”从此,与琴永绝。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又被奉为知音难觅的典范。读来,不免让人唏嘘,感动,泪水潸潸。
人的一生谁不渴望能觅得知音呢?可人人都知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像伯牙子期这样,求而能得的人是何其幸运啊。世间有多少人是寻其一生也始终未得的,只有报憾而去,祈盼来世。
一切关系皆靠缘,靠珍惜。现实中,有些人刚开始交往时,确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这种感觉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时间在沉淀着美好的同时,也在去其着糟粕,遗憾的是世间许多的感情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感情世界里最怕的就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但请相信时间,它只会把最真的人留下,把最深的情珍藏。
两个人的感情就像是寒冬里点燃的一堆火,在一起的初衷就是为了相互懂得,相互取暖。你添一根柴,我扇一缕风,火苗才会保持着长燃不熄,恒久温暖。也许是缘分使然,可往往现实里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或早或晚变得懒散,不再往火中加薪。即使另一个人再热情,时间久了,慢慢也会心寒,最后只落得个曲终人散。好的感情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用心经营,共同珍惜的,决不容许敷衍,也最害怕冷淡。水凉了,可以再加热,心若凉了,想再回到从前,可就难如上青天了,只因看透所以看淡。
人生得一知音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今生的我们,若有幸得遇“知音”,请一定倾其真心去对待,赋予真意去珍惜。谁都知道,知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幸得到需用生命去珍惜。若可,愿如伯牙,倾尽一生抚琴一曲,只为知音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