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盼红(小说·旗帜)
一、十六楼病床上
昇辉医院。
十六楼的隔离病房,三岁多的二丫不懂事,蹬跳着一闪进了病房。
哟,小朋友,你不能进来咯,这是病房,会传染病的哟!
护士小姐打招呼,贵父女俩连忙穿上隔离胶鞋袋,在护士的指引下走到父亲的病床。
整个透析区,贵的父亲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上机的病人,因刚开业不久,听说又是民办医院,多数病人都不敢来,贵的父亲是这个开业后的医院透析病人第一例。
其实贵的父亲原本在县医院透析,但老人家性情急,又因为当时医院在护疗方式上并不完善,服务态度又差。所以贵的父亲总想试一试昇辉医院刚开业不到一个月医生护士的服务态度。而最关键是医院领导和他商量好了,说是可以免一个月的费用,这也许才是父亲最终的目的。
贵的父亲得这个病,已有三年多!
关于父亲的病,贵想很可能与他工作近四十年的最好诠释。
贵的父亲从部队回来,隔不多久就当了生产队长、水库管理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大队支书、总支书记、村长这个职务三十多年,说他根红苗正,典型的共产党员、积极分子,一点不为过。贵的公、婆之辈原来是地主放牛砍材干苦活的穷杆子。
贵的父亲原本十兄妹,到现在只有三兄妹在人间。
贵的父亲在男丁中排行第三,又是老幺,村里上了岁数的人都喊他老三。
贵的父亲三年前退下来了,村里的大小事让他一身劳疾,高血压,心脏病,尿毒症诸多病,父亲内心却很固执,以为生个病不怎么样?但事实证明他理解错了。实事求是讲靠他那点养老保险金,一个月的钱还不够一次透析的费用!如今一个月每星期三次透析绝对不能少。每次一千肆百多元钱的费用,可想而之其难度。
贵的父亲退下来,百姓对他的评论比之前中肯许多,那些年都说他脾气爆,但做事一是一,二是二,对错分明,特别是在村民致富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
菜农春对当年父亲带他种蔬菜的经历仿佛就在眼前。
那年春在家种了二十多亩蔬菜,单是春上这一季,收入就达四万多元。
摆谈起父亲当村长时,种植蔬菜带来的好处,菜农春可高兴了。
可现在看到钢大棚生锈,村领导无人有能力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菜农春的心里十二万分无奈!
说实话父亲在当村长期间,为加快蔬菜特色产业发展,推进蔬菜生产标准化、产业化促进村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下了很大一番功夫的。
当年,县采取政府引导,种植大户为主体、企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
父亲托战友关系,聘请来省农科院、市农业局等多名蔬菜专家为该村专家组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户科技水平,提升项目经济效益,整合各级支农项目资金向特色产业倾斜,规模化发展特色蔬菜,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县城,只要提到父亲的名字,就会想到绿色蔬菜出产地一一坝村
前不久在父亲的同意下,翻阅他写的日记,其中就有一则村发展的产业数字。
根据草石蚕喜阴和10月开始旺长的生长特性,村里决定与县内的三仙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订单,种植1000亩草石蚕—玉米宽厢宽带特色产业基地,以草石蚕、玉米宽箱宽带套种高效种植模式,每亩可产玉米500公斤、草石蚕1000至1500公斤,按玉米市杨价格1.4元/公斤,可收入700元,按草石蚕订单价格2.0元/公斤,可收入2000至3000元,农户亩产可达2700至3700元,基地直接受益会员户230户。
这是一组怎么样的数字?
但这个问题,肯定有农户怀凝?
认为贵的父亲得了很大好处,父亲说那个时候咋解释都无用。
然而贵的父亲经过多次实地考查该基地,采取引导、农户自种、统一规划、干部包保、责任到块、田间指导、公司承诺、订单收购。
最终在收获季节时农户喜笑颜开,才让村民明白他才是一心一意帮他们致富的人。
医生办公室,负责贵的父亲床位的医生跟他交涉,叫今后一定注意平时他的病情,随时联系。
贵答应道,医生听你的安排,随时电话沟通。
其实父亲是好样的,贵知道他的情况,应该说对老百姓和对你们子女操过了心才有这么多的病因!
二、卖棺材
在村里,说起贵的父亲文忠玉,特别是七十年代生的娃,没有不知的。
甚至平时跳皮捣蛋的几个,还被用金竹丫丫打过,比如贵、新江、雨顺等几个同龄伙伴。
父亲因为坝村小学停学,那时的区委图书记又任命他当过二年的校长,在八十年代初期学生不愿意读书,家长又送不起,一个字村民穷,认为读书无用。
他就一家一家做思想工作,不到一年时间,近四百多名适学儿童汇聚一齐读书,郎郎的读书声又一次响起。才有了坝村第一批真正意义上考上中专、大学的学生(前面有一批国家保送的大学生)。可惜村志和坝村小学的校志至今没有提一个字,但那一批父亲教过的在外工作和居住的学生,时不时给父亲打电话交谈中让贵了解了事情的真实面。
一个小小的村官,能够有如此大的威望、魄力,这还得归功于他那一身的“怪脾气”。父亲办事向来都是雷厉风行、说一不二、这与他当六年兵的军队作风是分不开的。
坝村人以前有传说文发林牵龙进村解决缺吃水的故事,这个也无法考证!
但贵的父亲卖棺材付材料工钱的事,也是不久前一名乡邻无意中说出的真相。
一天贵到村中给村民接水管,没有收手续和材料费,这名六十几岁的老辈子对我讲:“你爷子俩一个德性?”
贵说老辈子,为何这样讲?
他说当年老三毛兄弟为了香湾水库的水能引出来,把你公婆置办的棺材都卖了,然后拿钱买炸材和付人工钱,硬是在不到一个月赶逢上打田栽秧的时节。
后来被你公骂说是个败家子!
记待在小时候的那些年月,能够看一场电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全村男女老幼都盼望着在学校坝子开会。
因为只要一开会,就会放电影,村民不用你去动员,到时间都会去看,贵的父亲趁此机会把要传达的上级指示精神准备好,天黑电影便马上开始,这样一来那些平时在家哆嗦惯了的,也养成了好习惯,村民们定会早点收拾完提根板凳到学校坝子。
但贵的父亲等放两集后,开始了他的开会讲解,这个时候人们也差不多到齐了。
贵的父亲一开口讲话,台下自然便是鸦雀无声了,他声音吐字清晰,而且讲话的内容听起来又头头是道。
时不时还不忘来两句幽默风趣的话,让村民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去接受问题,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贵的父亲办事说一不二,我是在一个好人发自肺腑写他的一篇散文中所了解到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六月,村民们稻田里的禾苗正是打胀鼓苞的时候,由于旱情严重家家都缺水灌溉。
为了防止村民到时候争水打架闹事造成伤害且浪费水资源,于是大队决定放电影开会。
在会上,老支书把两个水库所管辖的片区都排了轮值轮流换班放水,而且一再强调,如果在别的生产队(现改为村民组)灌溉轮值时,没在轮值的人家哪个去偷挖别人的水来灌溉自己的秧田,被偷挖的人家就有权把那家人秧田里原有的水都放掉。对于这一条,在今天看视无情,不过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是有一定因素和可操作性。
一个好人在文中是那样描述的:"那一天是个早晨,轮到他们生产队放水灌田了,按照原先的安排,放水的那几家人每家每户出一个人守一个水缺(水渠的缺口),他被安排在一户人家的房子背后,那里有一个大水缺,如果让人弄开后就很难堵上,可谓是任务艰巨了!一开始他坐在水渠边守着那个堵好的缺口,可是时间一长就坐不住了,想起父亲开会时说的那番话,便自作聪明的认为应该没有人敢来偷挖水,于是便东逛逛西游游地跑到别的水缺处找人摆龙门阵去了。没曾想到等他过一会儿再回来看自己守的水缺时,缺口的下面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有了一个大窟窿,一大股水正哗啦啦顺着一条支渠流了下去。他见四周空无一人,也不知是缺口自己开了还是让人捅开了,没办法只有先找点稀泥来堵上算了。那时的他毕竟尚小不谙世事,守了几分钟又跑去玩去了,等他再回来看时缺口的底部又开了,他就顺手从水渠旁边的土墙上挖泥下来堵缺口。这时屋背后这家人出来了一个老婆婆,她告诉我说不准挖她家的土来堵缺口,还与她理论她也不听(其实此时我已经知道缺口是她弄的了),一副倚老卖老的样子,她要他别把缺口都堵上了,让流一点下去。
三、村庄变迁史
坝村与风波村合并后,人数增至四千人左右。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到二零一三年以来,村庄的变化很大。
尽管贵的父亲退下来四年多了,但对村庄的发展很担忧!
特别是近三年多来,后坝的发展基本没有多大变化,村民怨声很大,不过已奈何不了这个靠政府个别领导所谓政治目的选的当家人的不作为的原因。
想当初: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二零一三年相比较便可得知结果。
眼下之前修的村庄街道垃圾成堆,你家门口一堆沙石,我家门口一堆木材,村委会视当没见,村民间纠纷四起,甚至前不久四六两村民把十年前已经处理过的事情又重提,要不是村委员多数不同意现村领导的本意(他要求重新处理),否则可能祖宗八代的事情都怕要重新拿来处理过。而村中真正有待急时处理的棘手事件,如村民集中火葬后进墓地的公路,村中河道沟底治理。当到提出整理的村民却推说没有立项无资金不好去办。整天就是把车开到村委会停起,坐在村办公室吹牛,上网,应付检查,不去与村民商量如何在原基础上加快产业发展。
贵的父亲知道到这个情况心里更着急!我劝他不在其位不谋其职,何必找个事情来做,你那几十年得罪的人还少?
到今年你重病缠身,哪个又同情过你?而且还有人至今都在信访局告你关于发展蔬菜产业,百姓自觉同意砍油菜的事呢?
贵的父亲对贵恨恨地说:你知道个屁,老子为百姓,还怕别人告?
贵只好灰溜溜地不言语!
而且这件事情人家还告到中央去呢?结果一查下来,父亲是清白的。
想当年父亲如何带领村委成员团结努力下,发展的产业,如今慢慢消失,两百亩蔬菜基地也只剩下生锈的光铁杆杆。
前些年间,贵的父亲多次出外省学习经验回来后,上报上级党委把坝村作为新农村示范点来打造。
进行“五通三改三建”,开展富、学、乐、美“四在农家”活动。才有了现在村里面貌根本性变化,房子粉刷装修,做饭用沼气,电。厕所用自来水冲洗,电视机进入每户家庭。用上了手机,有的还开上了摩托车和轿车。
那个时候只要到过坝村的客人,看到一条条水泥连户路,一垄垄整齐的蔬菜基地,一幢幢漂亮的农家小楼,令人赏心悦目。
农家小院中的水泥地面上,还晒着刚收割的稻谷,几个穿着时髦的妇女不时把稻谷进行翻晒。村中十字街娱乐场所,还有许多人在那里打球玩耍。
父亲每与人摆谈,就会提到村经济在当时,发展落后,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守旧的问题上下了苦功夫。
村民当时大多数只停留在“养猪为了过年,养鸡为了找盐巴钱,种菜为了嘴巴甜……”小农意识上。
一个村没有一个大胆敢担当的领头人,那么这个村村民永远走不出穷根!这是父亲的当时算大胆开放的思想。
思路决定出路,措施决定成败。
必须走出去请进来,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着力打造农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的致富方法。
充分发挥村委成员、党员等所有人才优势。深入组民家中分别就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种养殖技术、市场营销、加工业等知识进行讲解,还集中培训。
并编排好资源目录,打印成册,发放到农民手中。
同时,建立远程教育资源借阅制度,图书室。
群众可以根据分类目录查找自己想学习的课件,然后向管理人员借阅;建立学习开放制度,确保党员群众随到随学,让远程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还由包组干部采取入户调查了解和发放需求调查表等形式,及时掌握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村民们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不学不知道,一学才开朗。
近二十年来,村民外出打工多,经历广,从中有些村民活学活用,当起个体户,水泥砖瓦工师博,最终个人致富。
以前,坝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因为常年烧柴草,到河对门,洞门前,羊古寨,百人崖,冒火山,大丫口,大息崖等去砍材背回来后作烧火用,有些勤快点的,背到区街上换几块钱作零钱用,按现在的市价算还不够一碗羊肉粉的钱。
农户的厨房四处都是灰,卫生条件极差,偷盗事件时有发生。
父亲和村委成员、党员干部从2000年后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通过财政补助、部门帮扶、社会捐助及农民投资投劳的方式,社会投入,投工投劳分别从文发连洞把水引到了农户家中,引进资金硬化了入村、入组公路和连户路,建立了图书室、文化广播室和篮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