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一曲悲歌祭娘亲(散文)
总以为日子还很长,没曾想一去无来日。直到母亲闭上了双眼,我才意识到再也没有机会陪伴她老人家了。
2018年11月9日那个漆黑的冬夜,母亲带着对儿子儿媳、孙儿孙女的无限期盼,带着对至亲好友的无比留念,在我面前溘然地闭上了双眼。“肝肠寸断”这个词以前对我来说仅仅只是个词汇,但在那个冬夜我有了切身的体会,那种切肤之痛真的让我悲痛欲绝……
得知噩耗,您的儿子儿媳、孙儿孙女从各地赶回,至亲好友、出门在外的族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塆上塆下邻近几个村子的父老乡亲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您的灵前祭拜。
第二天凄风冷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天,家乡那条倒水河里的水足足涨了三尺,那是苍天和亲人们流下的悲伤的泪;花草树木全都挂满了泪水,在北风中轻轻地呜咽;缕缕白色的雾霭,如一幕幕巨幅的白纱,缭绕在空中,久久不愿散去。天地为之动容,草木为之含悲,整个场面庄严肃穆。
我的母亲出生在旧社会一个穷苦人家,自幼命苦。在她两岁多的时候就没了父亲,留下她和有孕在身的母亲以及一个弟弟共同生活。在她三岁的时候,母亲生下了一个遗腹子,贫寒之家又多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孤儿寡母一家四口艰难度日。在她10岁的时候,更大的悲痛接踵而至,相依为命的母亲因积劳成疾撒手而去。
惨绝人寰,欲哭无泪,她彻底地成为了孤儿,自己还是一个孩子,还带着两个年幼无知的弟弟。亲戚和族人都悲哀地摇着头,感叹她的命苦,担心这三个年幼的孩子难以长大成人。
可她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倔强地在苦难的日子里求生。她俨然一个小大人,带着两个弟弟挖野菜、拔树皮吃。在缺衣少食的冬天,她和弟弟一起到河边破冰捉鱼,在冻土如刀的田间地头寻找庄户人家收割时撒落的粮食,手脚冻得通红,失去了知觉。有好心人施舍一些米糠,她舍不得一下子吃完,常常拌一些野菜或树皮煮粥吃。
她深知自己是家里的老大,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好两个弟弟。虽然是个柔弱女子,但她像男儿一样有主见和担当。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她就学会了纺线织布、纳鞋绣花、裁布做衣、缝缝补补,凭借这些技能帮人干活换回一些粮食。
吃尽了千般苦,遭受了万般难,她带着两个弟弟一起长大成人了。到了成婚论嫁的年龄,她为自己置办嫁妆,准备将自己嫁出去。后来由于有人为她大弟弟说合了一门亲事,急于成婚,她毅然决然地推迟了自己的婚期,成全了大弟弟,将自己的嫁妆全部给大弟做聘礼,张罗着给大弟弟结婚,直到大弟结婚添了孩子后她才和我父亲结婚。
和我父亲结婚后,她孝敬公婆,善待小叔小姑,与邻里和睦相处。我父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家中也十分贫穷,是家中长子,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为了帮助家里分摊负担,他只读了一年零三个月书,便辍学在家种田。来到这个新家后,她和我父亲一起挑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供大叔子上学读书,一直供到他在北京读完大学参加了工作;送小叔子读书、参军,直到退伍在城里安排了工作,只有她和父亲一直留在农村耕田种地赡养老人。
母亲生养了我们兄弟三人,虽然她没读过一天书不认识一个字,但她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尽管当时家里生活条件非常差,她还是坚持让我们兄弟三人上学读书,这在全村是绝无仅有的。很多家庭都早早地让孩子辍学在家种田,不时有人嘲讽我母亲:“还真只望读出三个秀才?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年代,知识青年都下乡了。”母亲没有顾及别人的闲言碎语,要我们安心上学读书。为了供我们读书,母亲吃尽了苦头,常常起五更睡半夜不停地劳作着。半夜醒来,仍看见母亲纺线织布的身影;清晨起床后,发现母亲早已将一家人的早饭都做好了。
不知道流过多少汗、流过多少泪,忍受了多少委屈,母亲终于将我们兄弟三人养大成人了,先后留在了城里工作,也都成了自己的小家。为了不给我们添麻烦,父母依然生活在农村里。
2012年5月25日,父亲因病逝世,母亲悲痛欲绝,整整三天三夜粒米未进,泪流满面地守在父亲的遗体旁……
父亲去世后母亲倍感孤独,我们兄弟三人便轮流接她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可她过不惯城里的生活,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将母亲送回乡下老家,请了一个保姆陪伴照料她。保姆毕竟代替不了亲人,因没有一个亲人在跟前,母亲又陷入了对儿子儿媳、孙儿孙女的无限思念中。
我们隔三岔五地回乡陪伴看望她。尽管如此,我们给予母亲的陪伴是有限的。人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觉得亏欠母亲最多的就是没有好好地陪伴她老人家,这是我心里永远的痛,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按照我们乡下的风俗,今年春节是母亲的新年,我们兄弟三人带着各自的妻子儿女回乡,可再也见不到父母慈祥的面容,只有对着供奉在香龛上母亲的黑白肖像,庄重地燃上几炷香,虔诚地鞠上几个躬。
母亲走了,我再也看不到那踟躇的身影,再也看不到那期盼的眼神,再也听不到那谆谆细语,但她的音容笑貌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她的谆谆教诲已融入我的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