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心酸的地契(随笔)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家里的那些摆设、家具几乎闭上眼睛都能清清楚楚地知道它们在什么地方,什么形状、甚至有什么用途。但至今尤其让我铭记在心的是奶奶的那个黑匣子。奶奶说:“这匣子里盛着咱家的宝贝,小孩子可不许乱翻!”这愈加增强了我的好奇心。终于有一天,我趁奶奶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把匣子搬了出来。通体黑亮的匣子高大约四寸,长不足一尺,匣子上面有一个凹槽,我摁住它使劲向外推那块盖板,感觉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把它拽开。嗬,匣子里是一卷泛黄的纸!小心翼翼地打开:是一张地契,上面详细地写着土地的具体位置及面积,还有好几个人的名字及有些晕开的红红的印章。正在我看得入神时,一声咳嗦让我紧张地转过身挡住了黑匣子。父亲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说:“这是文书匣子,里面这东西比我的岁数都大,但早就没用了!你奶奶留着它,无非就是个念想。”父亲叹了口气,给我讲述了爷爷奶奶年轻时的故事。
我爷爷兄弟二人,排行老二,老爷爷给他兄弟俩分家时说:“咱家就一处老宅,二亩薄田,你们哥俩,一家要地,一家要房。”直到我长大后才懂得老爷爷的良苦用心,老人家是想用这样的方式让两个儿子相互帮携,和睦相处。后来,大爷爷选了老宅,那二亩薄田自然就归了我爷爷。
爷爷凭着年轻力壮,勤俭节约,十几年的时间里又添置了几亩耕田,还买了一块宅基地,并备下了盖房子所需的砖瓦、木料。眼看着就能住上自己梦寐以求的房子了,爷爷却得了一场大病,离开了人世。我不知道我那小脚的奶奶,带着当时只有七岁的我父亲,面对着空地上那一堆堆的建筑材料,心底该是怎样的凄惶?"屋漏偏逢连夜雨"。恰恰在这个时候又赶上1952年土地改革,凡是没有房子的私人宅基统统都归集体所有。这意味着孤儿寡母盖房的日子将遥遥无期。事实亦是如此。直到父亲十八岁那年,经村支部书记的说和,寡居而又无儿无女的大奶奶才让我奶奶和我父亲搬回了老宅。
改革开放以后,奶奶几次拿着地契想要找村委会讨个说法,都被父亲拦住了,他劝慰奶奶说:“这都是解放之前的地契,没用了。再说,咱又不是没住的地方,现在那块地上已经有好几户人家盖上了房子,怎么可能要得回来?”奶奶虽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依稀记得,每年的秋天,奶奶颠着小脚,挎着篮子,领着我去那块宅基地上打枣儿。那是爷爷生前种下的一棵枣树,它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昭示着黑匣子里的地契,是多么重要的“法律依据”。
每每想起爷爷奶奶的遭遇,我就感慨颇多:一纸地契,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曾经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