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向高原(散文)

精品 【柳岸】向高原(散文)


作者:鸿鲲 举人,347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29发表时间:2019-03-18 09:21:46


   一
   大运河以东,黄河以北,华北大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庄,是我的家乡。家乡是典型的平原,一望无际的原野躺在岁月的长河中,安然迎来送往着春夏秋冬。
   平原的物产丰富,盛产粮棉,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便利的交通也令大山里的人们羡慕。但生活的时间久了,就觉得单调。小时的自己,听大人们讲到,在课本里学到,知道平原之外还有高山、高原,心里一直充满着对外边世界的向往。好在故乡的村庄后边有几个起起伏伏的沙岗,稍能平抚少年向往高山、高原的的心。
   村子后面的几个沙土岗子,全是细细的黄沙,颗粒均匀,这是我见过最干净的沙土,抓一把沙土,伸开手,沙土从张开的指间落下去,不会留一点尘埃。沙岗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春天和夏天,赤了脚跑到岗顶上,找略陡峭的沙坡滑下去,玩起来比现在的滑梯要惬意得多。方圆十几公里的沙岗上,种满了果树,梨树,桃树,杏树,核桃,苹果,柿子,椹子……春天的花海,秋天的果实,把我们大半的闲暇光阴留在了沙岗果园里。
   春天里,县城的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我们村春游。在我们眼里的平常景色,竟惹的这些城里娃欢呼雀跃。
   上了学,跑得更远一点,才知道,周围村,只有我们村有沙土岗子,有果树。果树,那是副业。果子是既能解馋,又能增加收入的宝贝。难怪外村的姑娘都争着往我们村嫁,原来我们是生在一块宝地上。
   在享受沙岗带来乐趣的同时,心里也埋下一个疑问,这么大的沙土岗子是怎么来的。
   再大一点,走得远了,发现东北方向二十里路的邻近的乡,也有更大片的沙土岗子,只是离县城较远,没有我的村庄出名罢了。
   更大一点,走的更远,发现西南方向的邻县临清,也有大片的沙丘。
   后来读县志,终于知道,“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河南商胡埽决口,滔滔河水裹挟着滚滚泥沙流经今夏津境内。春秋战国时,为赵、齐等诸侯国会盟的关隘要津,夏津的名字也缘于此。公元11年,黄河改道而去,留下一片狭长荒芜的沙滩地”。
   原来家乡就建在古黄河的河底。起于青藏高原,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两千年前,就在我们村庄的上面流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海并不远,早已见过了。天上到底是什么样子,还不知道。海拔4800米的黄河发源地卡尔曲当然有天的高度,但这在是建国后才确定的,应该不是李白想象中的天。既然已经是黄的河,可见已在黄土高原之后,作为黄河主干流唯一的瀑布,壶口瀑布也许能代表吧。不知李白是否到过壶口瀑布,可去壶口看瀑布已经成了我多年的愿望。
   “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呀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首后来才在收音机听到,电视里看到的歌,是小时候母亲常唱的歌。当时只觉得母亲的歌唱得好听,现在想想,母亲的眼神里何尝不带有对南泥湾、对延安的向往之情呢。像那个时代里绝大多数人一样,建国前出生的父母,都是毛主席的崇拜者。去毛主席生活过的地方看看,去郭兰英歌里的南泥湾看看,一直是他们的愿望。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父亲嘴中的民谣遍及山东、河南、河北,家中族谱里记载也很明确,先辈是明朝时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去洪洞祭祖寻根是每个大槐树移民后裔的愿望。
   从《人生》中认识,在《信天游》《黄土高坡》感知,在《白鹿原》里加深……高原的影子清晰而又模糊,高原的神秘感逐日增强,去高原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什么时候能做高原行呢?
   向高原,没想到儿子的高考竟成就了我的高原梦。
   考取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儿子要去高原读书了。一家人商量决定,带上父母,开车去高原,为送儿子,也为自己和父母的高原梦。
  
   二
   离洪洞最近,就先去大槐树寻根。
   沿邢临高速一路向西,车过运河就是河北,仍是平坦的平原,一百多公里后进入邢台。再向西,就已经看见了山,并不高,起起伏伏平缓的山。很快,山高峻起来,山上的树木多起来,穿山的隧道也增多了。
   我们是穿行在太行山,当年的八路军曾经战斗的山中,这座英雄的山,还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
   走了很久,路旁的山由高俊慢慢变低,再变低,经过一段丘陵之后,山的影子完全隐去,车子像是在平原上行驶,山西高原到了。
   这里已是黄土高原。
   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西风带因青藏高原的隆起而向北扩展,经过干旱的戈壁,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卷扬起能带起的微小颗粒,千里跋涉,向东南而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也有人说,应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一定是遇到了“黄沙龙卷风”,一根根沙柱直上天空3500米,引领着遮天蔽日的黄沙云,铺天盖地,肆虐着扑向东南。可惜途中遭遇了六盘山、吕梁山的阻截,大的颗粒落在了陕北,细小的继续向前,层层筛选到太行山时已没了翻过太行山的力量,最细的黄沙堆积在吕梁和太行之间,形成了山西高原。
   车进山西,就感到山柔,水清,树绿,一片祥和气息。“人说山西好地方,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真是的,作为平遥人的郭兰英唱的歌里正是山西的样子。
   计划中并没有平遥,百度地图里显示平遥已经很近时,儿子嚷嚷着去看平遥古城。
   这确是一座古城。自西周大将尹吉甫建城,到明洪武三年由夯土重筑砖石,已有2700多年历史。山西的地上古建筑为全国最多,平遥则为山西之最,按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建造的古城保存完整。当地人说,平遥古城远望去像一只乌龟,日本侵华时攻到此处,从远处望远镜里看到的平遥城就是一只乌龟,以乌龟为吉祥物的日军才没有炮轰平遥,使古城得以保存。此言不知真假,不管怎样,只要平遥安好就好。
   坐落在古城中“日升昌”票号已被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家票号,其后才有祁县、太谷、南方的票号崛起,形成了全国的金融网络。黄土高原的智慧深深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由“日升昌”可见一斑,这也是高原独有的魅力。
   意外的收获了平遥之旅,一家人高兴地向洪洞大槐树赶去。
  
   三
   大槐树是明朝移民聚集出发之地。“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元朝,不平等对待自己的人民,采取残暴统治,终于激起民变。元朝末期十六年间,多地农民军起义,与元军展开殊死搏斗,双方伤亡惨重。人祸之外,水灾、旱灾、蝗灾也接踵而至,百姓非死即逃,河南、河北、两淮、山东人烟稀少,土地荒芜。
   明立朝后,于洪武年间,已开始向东部大量移民,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不想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加剧了中原地区尤其是山东的荒凉局面,山东对抗燕王最为激烈,受害最重,离我家乡三十公里的临清县志记载,南北的战争使当地“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当时的山西,即无兵乱,也无灾疫,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一省之人口,就比河南、河北之和还多。于是就有了洪武二年至永乐十五年的十七次移民。当然不止洪洞,山西多地都是移民出发之地,只是要经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再出发,洪洞的大槐树就成了一代代移民后裔心中共认的家乡标志。山东已空,靖难之役后的移民当然去山东的多,我的祖先就应该是那时迁过去的。
   平遥向南,并不远,就是洪洞,终于见到了大槐树。第一代古槐已经与顺治八年汾河发大水时冲毁,民国期间,人们在其原址修碑纪念。现在见到的是第二代,第二代大槐树也有四百年的历史,令人高兴的是,二代槐树上竟同根滋生的三代槐树,也已有一百多年,看来大槐树一定会同从大槐树走出去的中华儿女一样生生不息了。
   “一天摇落翠云收,萧瑟长街满目秋。信是西风吹不尽,年年乡思系枝头”。六百多年了,大槐树上,不知系着古今中外多少华夏儿女的乡愁。
   要判断是不是来自大槐树的移民,看一下小脚趾就行了。为防止移民逃跑,看护移民的官兵把每个移民的小脚趾砍开,指甲成了两半。我的指甲正是这样,周围的人很多也是这样。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脚指甲小指两半,是羌族人特有的遗传,我就怀疑当时的山西已经有了羌族人。地理学家谭其骧认为,“甲骨文里有很多‘羌’字,可能就在山西境内,西周时,已有很多少数民族在活动……”这就确实了,大槐树底下集合迁移的山西人身体里,已有了羌族的血统,中国的民族融合一步步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又到了华北平原。
  
   四
   在河套地区呈东西走向的黄河,自内蒙河口镇转向南行,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左边是吕梁山,右边是陕北黄土高原,至山西禹门口,构成了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晋陕大峡谷。该段黄河,黄土丘壑里泥沙俱下,来砂量竟占全黄河的一半多,可以说真正的“黄”河是在这里成就的。黄河在百米以下的谷底穿行,谷底高程由1000米逐渐降至400以下,河水汹涌,浊浪排空,黄河峡谷的典型风貌尽集于此。
   东边是山西临汾的壶口镇,西边是陕西延安宜川的壶口乡的壶口瀑布,为两省共有。这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全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以上的黄河在400米宽的河床上奔流,以下平整的河谷被冲成深30米,宽30至50米的深槽,400米的水面一下跌落汇集到狭窄的深槽里,形成了壶口瀑布。虽然落差只有10到17米,但黄河汪洋而下,恣肆奔流,霎时沙流滚滚,万马奔腾。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的诗写的是龙门,龙门在壶口以下65公里。既然已到了龙门,李白一定也到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壶口瀑布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诗让黄河自天而降的气势在炎黄子孙的心里奔流了1300多年。
   1938年,一个参加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热血青年光未然,也来到了壶口瀑布。武汉陷于日军之手,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之时。山西王阎锡山被日军追逼,已两次越过黄河逃入陕西保命。光未然则带抗敌演出队转向吕梁山抗日根据地抗战。就在壶口过黄河,光未然亲眼目睹黄河船工搏击狂风恶浪的情形,受到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的震动。1939年,回到延安,光未然创作了《黄河颂》。冼星海抱病连续创作六天,在延安简陋的窑洞里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黄河已从李白惊天的感慨里变成了共产党人凝聚民族魂魄,杀敌卫国的召唤。
   站在壮烈的壶口瀑布前,直面自天而降的激流怒涛,你才会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黄河,什么是真正的民族气魄。
   带着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的感慨,我们向延安行进。
  
   五
   离开黄河,沿兰青高速向西,就是在山间穿行了。正赶上下雨,山上的树木,一片葱绿,灰色的云,压低了天空。满天的山光水色,车行雨中,恍惚江南,一下忘了是在黄土高原。父母感叹陕西的风光,不像家中那样单调。原来上年纪的人,也有我儿时对平原的感觉,这次带他们出来,真是不虚此行了。
   不知不觉已转上了黄延高速,车正超延安方向飞奔。高原平坦,车是行驶在塬顶上,不时望见下陷的沟壑。再往北走,慢慢远近都是土山了,多数长了树,也有梯田,这里已是典型的高原丘壑地形。南泥湾,当看到高速路路牌上显示的标识时,母亲念出了声。她的心里想的一直是歌声中的南泥湾。
   去南泥湾的路,有点窄,也不好走。这么出名的地方,怎么不好好修修?母亲自言自语。远处是不高的土山,近处是平坦的庄稼地。青菜,玉米,连路边的花都和平原上的家乡差不多。路边村庄的房屋,也有点破旧,完全没有一点江南的样子,我心里有点失望,母亲应该也是一样。
   “南泥湾”,一块光润的黄色大石立在路旁,石上的红色的毛体字刚劲有力。旁边就是稻田,江南才有的稻子,在南泥湾种植成功,才让这里有了江南的影子。但水从哪里来呢?
   南泥湾的九龙泉,终年出水不绝。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进攻、国民党围剿八路军,我军缺衣少粮,党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朱老总亲自到南泥湾考察后,认为这个地方适合进行军垦。派三五九旅一万多人进驻垦荒,四年开垦荒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建了二十多家纺织厂,服装厂,兵工厂,造纸厂,打破了敌人的封锁。
   导游的介绍,终于让人知道,南泥湾本是最荒凉之地,是被一手拿枪,一手拿撅头的共产党人开垦成“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共 678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散文《向高原》是一篇优秀的丰富多彩的高原游记,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满怀深情的文字,讲述了我的家乡在华北大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庄,那里有北方壮丽的锦绣山河和无限风光。记得小的时候,我就很向往外面的世界,后来慢慢地逐渐了解到了家乡的历史和周围的一些人情世故与自然风光,并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高原行的梦想。儿子考上了大学,一家老少趁此机会开车送儿子上大学,看看没有见过的黄土高原。在去学校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风景,有山西的平遥古城、洪洞大槐树、壶口瀑布,有陕西的南泥湾、杨家岭、黄陵、秦岭,还有西安,一路上的风景看不够,还体验了不同风味的衣食住行,老父母非常满足,这是他们一辈子最远的出行,终于圆了一家人的高原梦。出游,开阔了视野,感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山水草木,都很寻常,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藏着离奇曲折的动人故事。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文情并茂,情感朴素真挚,形散而神聚,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层次合理,文脉清晰,文字描写唯妙唯俏,形象生动,价值取向积极向上,是一篇内容丰厚、文风唯美的散文游记。感谢赐稿柳岸,问候作者春安!力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320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03-18 09:23:56
  拜读佳作,问候作者!感谢您投稿柳岸,祝您写作快乐,再创佳品点缀柳岸,绽放文彩!
2 楼        文友:石门        2019-03-18 10:10:13
  西北农林啊,985,好学校!起点就这么高,已经甩同龄人很多了。多少人苦读十几年都圆不了一个名校梦啊,遥握祝好,前程似锦。
用故乡的名字做笔名,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份羁绊在
3 楼        文友:鸿鲲        2019-03-18 13:22:23
  感谢安平老师的精心编辑,辛苦。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4 楼        文友:若海若蓝        2019-03-18 22:58:19
  向高原,是灵魂的呼唤!生活的过往,许多人不再向往高原的生活,只有在那生活过的人们,才知道什么是高原和高原深处的品格。问好作者,春安万福。
只码字,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
5 楼        文友:老百        2019-03-19 10:06:58
  一篇精彩的散文,注意标点的正确使用,比如省略号不与逗号句号连用,已调整。现向江山精品审核组推荐!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