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南山之歌(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南山之歌(散文)


作者:春燕蓓蕾 秀才,258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05发表时间:2019-03-19 07:11:28
摘要:南山三个穷村借着改革扶贫移民搬迁的春风,搬出了大山,走出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柳岸】南山之歌(散文)
     差沟、槐坪、和平三个村位于南山深处,居住分散,贫穷落后,是党的扶贫政策鼓起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三个村全部搬出大山。又经过十年的戮力拼搏,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走出了一条发展致富的新路子。
   一一题记
  
   一、差沟,脱贫先锋
   时间跌进2017年腊月,人们购物忙了起来,各村的扶贫工作也进入攻坚阶段。差沟,这个南山原来最穷的山村,在年终总结会上,按最低年人均收入4044元的标准,要求评出两个贫困户,上级和联系单位要给予帮扶。那天,搬迁后的新村部聚集着全村的百姓,大家评过来议过去,而谁家都超过了这个最低收入标准。村干部要求大家在收入低的村民中选出两家贫困户,但无论怎样选、怎样评,怎么也选不出来,没有人再愿意当贫困户了。
   我是南山人,老家槐坪与和平、差沟三村一样,一起在扶贫移民中,搬进了县城郊区东峰山舜乡小区。搬迁十几年来,每每走进这个也有着自己新家的移民新村,看着那一座座气派的独家小院二层小楼,总以为是国家的扶贫政策支持着乡亲们盖起的楼房,总有“驴粪蛋外面光”的感觉。那些自己曾身同感受的山里贫穷百姓,搬到这里就真的脱贫了吗?他们辈辈世世当农民,没有了土地的依赖,没有文化的支撑,没有手艺的谋生财路,住进那小楼就能当饭吃吗?
   于是,当我听到村里选贫困户的小故事时,既惊喜又半信半疑!这是真的吗?现在的扶贫可叫精准扶贫呀!山里人厚道是真的,但山里的老百姓真的有这么高的觉悟吗?我虽然在外工作,但这几年村里的奇闻轶事也听了不少,因扶贫财物分不均,低保户照顾不匀,意见重重。吵架的有之,告状的有之,走后门的有之……而差沟村可是深山老林里最贫的村,当年有的人家连盐都吃不起呀!
   为了探个究竟,今年五月中旬,我独自走进移民村,进行了釆访。我采访的第一站,就是搬迁前最穷的差沟村,第一位采访对象就是那时的村支书张社。
   五月是鲜花盛开的时节,小区里一座花卉簇拥的庭院里,走出来老书记张社,他一脸喜色地把我迎进家门。我们老家南山有一句民谣:“进了门俩眼抡,先看锅头后看人。”他家的厨房不大,但配置很现代化,冰箱,电磁炉,煤气灶,油烟机,用啥有啥。掀开橱柜,米面油俱全;拉开冰箱,肉蛋菜样样都有。我打趣地说:“兄弟这是提前奔小康了,看你现在的生活,比县城的公务员不差。”
   “都一样,群众家里也不赖。”他笑着说。明亮的客厅里,那个半球状的大摇篮吸引了我,他家孙儿正在里边晃荡,他爱人说:“搬迁后没地种了,我做生意卖儿童用品,这是卖剩下的,自己用了。”我说:“弟妹适应能力挺强呀,不仅走出大山,现在也会做生意了。”张社笑着说:“这都是扶贫移民政策好,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搭上了第一班扶贫移民的顺风车,咱村人得福了。”
   “说说咱村的过去吧。”我说。“要说过去,我真是穷怕了!”他打开了话匣子。
   搬迁前的差沟,贫穷的最大原因是路不通。蜀道难,差沟的路比蜀道还难。路难走的程度凭我的文字也难以描述。出山的路一半在沟沟坎坎上,一半在乱石河滩里。路是年年修,但年年修不好。晴天,山路上三轮车勉强能开出去,但一路左摇右颠能把人骨头摇散,车轮下扬起的尘土迷得人眼睛睁不开,呛得人直喘。雨雪天,成了“水泥路”、“雪疙瘩路”又粘又滑。河滩路那是九里十八河,顺河道绕过来再绕过去。坐在“蹦蹦车”上,那跌宕起伏能把人肠子墩断。那些年,翻车、陷沟、毁车、伤人时有发生,弄得人不敢坐车,就靠两个肩膀两条腿出山进山,把山货粮食卖出去,把化肥农药等物资弄回来。
   说到这里,他说起了小时侯上学,一个人走山路的遭遇。那时,初中在乡政府所在地解村,距离差沟三十多里。冬天天短,星期六中午放假,紧走慢跑不到家天就黑了,山里有狼出没。那次他听到狼学小孩哭,头发都竖起来了,手里握根木棍以防攻击,顾不得哭也不敢哭,怕把狼引来。回到家时浑身像从河里捞出来一样。母亲抱住他心疼得眼泪直流。还有一年冬天,他搭乘拉木头的顺车去学校,车绕着河床摇晃。过河时车前轮突然掉进一个坑里,车身歪了,他从车上掉了下来,上学带的干粮全掉到河里。他父亲得知后,急忙赶到现场,万幸的是他只受了皮外伤,头上身上好几处流血了,父亲撕开棉衣拽出一块棉花,用火柴点燃烧成灰按在他流血的地方……
   说到看病难,张社动情地说,山里人治病真难呐!全村只有一个赤脚医生,没有好药,也没有好手艺。好多人本是小病,因出不了山,得不到及时治疗,只好听天由命。他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第一次得了急病,从山上用担架抬了三十多里,路窄难走母亲又比较胖,抬担架的亲戚老乡为了救母亲的命,一路跑一路喘,抬到解村卫生院时肩膀都渗血了,衣服都被挂得稀巴烂,几个人累成一滩泥。幸亏赶在了时间前头,母亲被及时送到县医院,捡了一条命。第二次犯病就不那么幸运了,连家里人发现时,母亲摔倒脑出血已昏迷了,没来得及救治就撒手西去,“母亲不到五十就到天堂享福去了,唉!”他眼里含满了泪水。
   他还说,村里那个赤脚医生常英贤,常年穿梭于各个村庄,谁家有病人,随叫随到,大病小病他都得去瞧瞧,没有药就上山去采,最后积劳成疾,给人瞧了一辈子病,自己得了急病,没送到医院就咽气了。
   “兄弟你讲点山里有趣的事吧。”我想缓解一下这种沉闷的气氛。他笑着说,咱南山山环水绕,确实藏了不少故事。中条山战役时,小日本指挥官在地图上一看,就用笔圈住了差沟“万家堡”这个山庄,下令避实就虚,作战绕过这个万家居住的大山庄,于是整个差沟避免了战火燃烧。其实万家堡就是姓万的一户独家庄。
   古人有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张社觉得差沟这一方水土却养不好一方人。山里的水土好空气好,养出的姑娘都水灵灵的,可金凤凰是不能放飞的!当年差沟陆青林家有七个女儿,个个出落得像仙女下凡,人称“七仙女”。常良谋家有五个女儿,个个长得像花儿一样,那是“五朵金花”。姑娘是好看,可婚烟却自己做不了主。因为山里的男孩娶媳妇难,大人们要留下姑娘“换亲”“转亲”。这就是亲结亲,姑姑姨姨当婆婆,侄女外甥做媳妇;既是小姑又是嫂,俩女婿都是大舅哥。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交集,这种尴尬,弄得谁也无法称呼,有的“打哑舌”说话一辈子。那用“转亲”的方式娶媳妇,更是残酷。好生生的铁哥儿们,为了娶媳妇,甲乙丙丁轮流转一圈,姑娘不愿意由不得她。为了家里的香火延续,姑娘小伙子委曲求全,酿成了一起起不幸的婚姻,那咽到肚子里的眼泪带着血呀!
   “要说难,山里娃上学最难。娃们被耽误的学业,真让大人心疼呀!”张社说到这里,一脸凝重。全村十五个自然庄,四个居民组,四座小学,哪个庄子里的孩子上学都得步行好几里山路。学校都是窑洞、泥坯房,教室里摆得都是土墩墩垫木板。一个教室五个年级,叫复式班,都是民办教师,工资少得可怜还给不了。一拖就是好几年。有些民办代课教师的工资,直到改革了,村里把山林转让了才兑现。上学难,逼得人们想方设法出山投亲靠友,以求孩子有学上,到2002年般迁时,祖辈人丁兴旺的差沟村,由五百多口人减到二百多口人了。
   穷则思变。树挪死,人挪活,罪受够了,苦吃尽了,就要寻找出路。那年,张社从运城市扶贫办得知,国家有扶贫移民政策。从运城回来,他找到了当时垣曲县管扶贫的副县长王维学,表示差沟要率先移民。得到政府支持后,他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希望。但是“金窝银窝不如老祖宗留下的土窝”,这一观念在老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移民新村选址遇到了阻力。人们就是舍不得南山,选址总是在槐坪、解村这些较为宽阔的山沟里徘徊。而张社在王维学副县长的支持下,决心把村民们搬出大山,迁移到县城的东峰山去,因为那里是矿区的商业地带,那里有乡亲们的发展之路。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做了几个月,他几乎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才把村民们思想做通了。
   做通了群众思想工作,建设资金又成了棘手的大问题。政府只给了宅基地,没给生产用地,盖房子的钱也没有着落。老百姓要在县城盖起楼房,这牛皮可不是吹的!“娶媳妇盖厦,经过的害怕”。村民们又退缩了,村干部也气短了。咋办?政府出面支持了。县政府领导经过多次考察后,决定除差沟外,槐坪、和平两村也要搬迁,彻底让南山这三个最穷的村拔掉穷根。他们亲自为村民协调贷款,扶贫部门也按照国家规定及时把村民搬迁补贴发放到位。这样,资金大部分解决了。但群众很多家仍然解决不了资金缺口,还在观望,迟迟不动。
   扶贫移民的关键是要解决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基于这一认识,县、乡、村干部意识到,要稳得住百姓,就先得把他们的愁帽卸了。经过三级干部反复磋商,多次征求群众意见,决定把三村的荒山以“转租”的形式,整体租借给大型企业,时间为五十年。这一下,老百姓有钱了,不仅还清了信用社的贷款,建新房的钱也落实了。
   差沟村搬出来了,槐坪、和平紧接着搬出来了,新的家园——舜乡移民新村建起来了。可扶贫移民搬迁的目的是能致富,但从大山里走出来住在小楼里的老百姓靠什么致富?他们自己心里没底。大家的目光盯着村里的党员干部,就看他们往哪儿领?作为百姓的当家人,张社当时思想压力大了,平时作梦都在想着让全村人有事做,有饭吃。现在有机会了,能不抓住它吗?一次次的群众会上,他动员大家没饭碗找饭碗,没手艺学手艺,那怕去工地搬砖也能挣钱,也得去干,不能坐吃山空,不能住在小楼里饿肚子,让人看笑话。他觉得自己的话不给力,就和槐坪、和平的村干部一起,请县上的领导来做工作。政府副县长王维学来了,在三村共同召开的脱贫会上,他苦口婆心地给乡亲们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政府扶贫是授人以“渔”,给你下蛋的“鸡”。大家要辛勤地去打鱼,要养好下蛋的鸡,不能再等着政府扶贫。新生的婴儿迟早得断奶。娘不给奶吃了,就得自己学着吃饭……
   群众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靠天靠地都不如靠自己。这样,跑运输的,搞建筑的,木工装修的,经商的,养殖的,出门打工的,各类人才都出来了,大家一门心思图发展,慢慢的就摸着了挣钱的门路。
   我问张社,你们最后是怎么走上致富路的?他说,差沟虽然是个穷村,但面积大。土地一千三百多亩,林地一万二千七百亩。林地转让了,土地还是全体村民的,老百姓搬走了,作为村干部若让土地荒芜了,那老祖宗的家业败在了咱手里,是要遭后人唾骂的。有了这种认识,他又找到市扶贫主任韩晓东,韩主任为他指出了在闲置的土地上发展干果经济林,带动群众产业致富的路子。并为他联系了免费的核桃苗。当时没有技术员,他自己查资料,走访有经验的人。他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办法,谁家的地谁栽苗,而且下了死任务,苗儿必须栽活,栽不活自己掏钱买苗补栽。那一年全部土地栽上了苗木,而且成活率很高。
   为了管护这些核桃树,张社在老家泡了三年。他深有感触地告诉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核桃树生长周期较长,管护修剪就必须年年定期坚持。为了修剪核桃树,他和技术人员经常一两个月回不了家。有付出就有回报,等几年后他看到绿油油的核桃挂满枝头,那真叫人心里高兴。他觉得,自己又为乡亲们做了一件实事,乡亲们又朝小康的路上迈进了一步。
   张社没有满足,为了让老百姓都富起来,前二年他又办起了“怡坤林业有限公司”,当上了老板。
   “那你的公司有多少人,发得是哪一路的财?”我问。他告诉我,成立公司的目的是带动村民共同富裕。公司成立后,安排了剩余老动力三十多人。和他一起长大走出大山的张刘强、张兵、杨雷东等也加入进来,成了他的合作伙伴。工作场地还是家乡一万二千多亩林地。在那里,他们伐木、栽树、修树、园林绿化、销售苗木、种植养殖……
   我的采访目的快达到了,而张社的兴致越来越高,打不住话头。他列举了好多致富能手,说家猪山养已在差沟老家形成气候,山上放养的猪就在山上跑,山林那么大,猪能吃的东西多了,像麻茹、橡果之类就是猪的好食品。猪渴了,自己下山喝水,那比圈在栏里的猪自由多了,这样运动的猪肉好吃,绝对的绿色食品。而价格也高出家养猪肉的一倍,而且非常畅销。杨小光、常新民、常来法、李红军、张云峰、李廷义等人,都是靠这条路发了家,最好的家一年纯收入十几万元呢!还有跑运输的月收入八千元工资,搞建筑的月收入五六千元。连收入最低的户,也超过了扶贫最低生活标准。
  
   二、槐坪,致富有路
   我的老家槐坪村,移民搬迁,住进了城里。祖辈的老屋和坟茔被丢在穷山沟里,它们是我不尽的乡愁。多少回,魂牵梦绕,回归故里;多少次,梦里看到小脚奶奶颤巍巍、孤零零地站在老家的门口,我张开双臂扑向她的怀抱……而常常是梦中醒来泪长流,只剩下一门心思忆乡愁。

共 1225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洋洋洒洒的万字文,把读者带进了“扶贫移民搬迁”的事宜上来了。作者用第一人称,拿起沾满浓浓乡音的笔墨,抒发了家乡在改革开放中呈现出的惊人变化,真情实感流淌于纸,文情并茂飞扬于笔。文中首先说明“我”是南山人,老家在槐坪。而槐坪与差沟、和平这三个村位于南山深处,原本居住分散,非常贫穷落后,是党的扶贫政策鼓起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三个穷村人借着改革扶贫移民搬迁的春风,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三个村全部搬出了大山。又经过十年的戮力拼搏,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走出了一条发展致富的新路子。处于对家乡的深爱,对家乡人的关怀,担心乡亲们离开祖祖辈辈养育自己的大山来到陌生的新城里会不会不习惯,没有一技之长的庄稼人远离了靠山吃山、靠地吃地的山和土地,拿什么养家糊口?凭什么致富?会不会更穷?带着这些疑问,作者走访了一些乡亲,让他惊喜万分的是这些农村人进城后借着政策的优势,开动脑筋想办法,施展拳脚,发挥出了自身原本就有的能量,还真真切切地过上了好日子。有道是:“穷则思变”树挪死,人挪活,罪受够了,苦吃尽了,就要寻找出路。文章分了三个章节,从这三个穷村分别叙述,一说差沟,是脱贫先锋。二说槐坪,致富有路。三说和平,燃亮梦想。一个“动”让那些以往的交通堵塞、看病难、上学难、用电难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摆在眼前的事实,让搬迁前后的差别一目了然,真让作者喜出望外,无限欣慰。文章以真挚淳朴的笔写到这个脱变的过程不容易,心底厚道的村民对外面突飞猛进的世界不太了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自然差一些,但在各村领导们的带动和一步步努力下,终于转变思想,转变了观念,才迎合了改革扶贫移民的的政策,在新的家园——舜乡移民新村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好日子。散文《南山之歌》确实唱出了南山人的心声,是一篇内容丰厚,乡味浓郁的佳作。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农村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洪流变迁中新旧两重天的真实画卷,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果实,无疑,文章弘扬了正能量,引人入胜,催人奋进。同时,彰显了作者丰厚的写作功底和美好情怀。问候作者,感谢赐稿柳岸,力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03-19 07:13:02
  拜读佳作,问候作者!感谢您投稿柳岸,祝您写作快乐,再创佳品!
回复1 楼        文友:春燕蓓蕾        2019-03-20 23:18:07
  谢谢平安君的精彩编按和留言故励!
2 楼        文友:老百        2019-03-19 10:02:53
  一篇精彩的纪实散文,很有正能量,现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推荐!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春燕蓓蕾        2019-03-20 23:16:38
  谢谢老百,辛苦了!
3 楼        文友:春燕蓓蕾        2019-03-20 21:32:24
  谢谢江山柳岸推出我的纪实散文,谢过老百的鼎力提携支持,谢谢安平静好君的精彩编按!其实此文在山西扶贫刊物,运城日报,舜乡纸媒都已发表过,引起广泛关注。写此文我也化费了好长时间,多次走进乡村采访。多次投稿我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穷山沟里的人走出山沟,靠自己发家致富,奔向小康生活。
4 楼        文友:春燕蓓蕾        2019-03-21 06:34:00
  为写这篇文章,我走访了不知多少次,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和精力。南山三个穷村,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搬出了大山。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走访当中,南山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想了解山里人搬出大山是怎么致富的,耐心读文!
5 楼        文友:王友明        2019-03-21 15:38:49
  读过王小燕妹妹的许多文章,大多是散文作品,也有民间传说故事。报告文学作品,我是第一次读到。总的感觉,还是不错的,语言朴实,事件真实,情感充沛,叙述自然。报告文学释义: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特点是真实,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我认为,《南山之歌》较好地把握了报告文学的特点。从来没有写过报告文学的王小燕妹妹,初次写成这样的篇章,可喜可贺!
回复5 楼        文友:春燕蓓蕾        2019-03-21 16:09:47
  谢谢哥哥的鼓励留言支持!写此文前,我心里是没有把握的。通过一次次釆访,南山人吃苦耐劳的精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