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春之梦”征文】窑科,我来送别你(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春之梦”征文】窑科,我来送别你(散文)


作者:榆社王跃东 秀才,26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90发表时间:2019-03-20 10:51:09
摘要:今天我来送别,但愿这里的族人天长地久,但愿这里的山水依旧庇佑着代代苍生!

这天春风习习,正是早春踏青的好日子,我们作协一行14人应故人倪志刚之邀,一起去走访窑科。
   对于我来说这是个陌生的名字、陌生的地方。一路上我不知幻想了多少次它的容颜,是藏在深闺我未识的少女?还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我的思绪就如同斗曲回肠的路,绵延不绝。
   沿着牛兰沟边的砼小路,不觉行了十多里,便到了窑科。一下车,纵目一眺,不禁有点伤感,但见小小的村落是那么沉寂而孤僻,零零落落的几排房屋,或静静地伫立于路边,或背倚北大梁山丘,给人以一种萧瑟之感,难怪乎这里要整村迁居。或许是早春之过,满山村的青枝上不见一丝绿意,然令我欣慰的是隔着岩壑而近在咫尺的南大梁山上,处处点缀着翠松,心中陡然升起了一股春天般的暖流。在一截立崖下,在人字水坝前,看到了一片未融的冰雪。不禁吟云:岭外早闻寒欲尽,山间冰雪尚惜春。长怜冬去无寻处,不料岩边护老根。沿沟壑远望,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于叠峦之上。乡人说,那里的山圪梁上有个牛家岭村,即将消失的山村。
   在岩壑的边上见到了一个一直流淌着的小井泉,这正是这一方热土的饮水之源。村人说,这泉水四季不涸十分甜美,我们争相畅饮,果然甘醇甜醉。有人笑着说,这清澈之泉就蕴含着商机,我们应该集股开发。这时我才真正理解故人所说,这里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一方风水宝地。我又细细地观看,这里依山傍水,幽静别致,恍若桃源。我不禁想在每一处都留下一首诗,留下一个轻轻的吻。
   然我们来到了离村不远处的一间观音堂,但见苍松环簇,经声缭绕于雕梁画栋之上。有六通古石碑,静静地伫立于观音堂左右,虽久经风雨,却依稀可读功德。从碑上可知,自乾隆三十五年始,经历代五次复修,其规模虽远逊当年,却彰显了邻近八个村落的民意。每年二月十九之庙会,香客云集。以其碑迹推测,窑科倪氏先祖三兄弟,从武乡东风沿村迁居至今,已然近两百年。在其封荫下,窑科人丁兴旺,至今已达三百三十九人,然外出谋生者甚多,村中仅留五十余人。只因多石、红土贫瘠,耕地也仅有三百余亩,所以这里的百姓生存艰难。幸逢盛世,普降甘霖,才得以告慰先祖。
   当诸君围着老人寻问之时,我独自一个人沿着村间的盘山小路信步。偶见一盘碾磨,便上去推了几圈,一边推着,一边还想象着先人的足迹。我忽然想起了磨石村的衰落,给人留下了不知多少眷恋。正如脚下的红土,即将消失的村落,也许不用数十年,成为代代游子的窑科人,有谁还能记得故里的山山水水?我继续踏着脚下的土径,一边想着独居在这里的倪氏先民,一边任轻风拂面,不知不觉来到了土窑前。我停下了脚步看着山腰处几十个崩塌的窑洞,不禁怅然伤怀。虽然近在咫尺,却隔着时空的距离,遥不可及。我想知晓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故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石一粒,都应该有自己的古老故事。我仿佛听到了先人的梦,盼子子孙孙登科及第,故名窑科。或者是以窑可居,淡泊尘外,即“窑可”。但不管是哪个梦,我都想用心与古人对语,却听到了不远处枝头上的鸣鹊声。我蹴然醒来,这一路上只见到了喜鹊、小麻雀及几只野鸽子。也许当旧燕归来的时候,这里早已是人去屋空,就如同眼前的窑洞。
   站在高处,临风远望,望着即将捐建成的荫子亭,禁不住遥吟俯畅、逸兴遄飞。我想象着二月十八族人聚首思根祭祖、续修族谱的盛况。但愿这里的族人天长地久,但愿这里的山水依旧庇佑着代代苍生。

共 13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叙述抒情散文,作者以行踪为线索,有重点有选择的描写走进窑科所见的萧瑟之景、岩壑边上的小井泉、村庄不远处的观音堂以及独自一个人沿着村间盘山小路信步等 所见所感所思,写景抒情,融情于景,在对各处所见景致的生动细描摹中,有一丝忧伤和一份关怀在里面。窑科,一个即将消失的村庄,作者这次前来是送别,看着山腰处几十个崩塌的窑洞,不禁怅然伤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石一粒,有一天终成了记忆中的故事。作者在伤感中又有一种美好的期愿,但愿这里的族人天长地久,但愿这里的山水依旧庇佑着代代苍生。作者行文流畅,层次清晰,语言诗意,叙述中情感自然流露,主题突出,抒发了作者对村庄现状的担忧。推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9-03-20 10:57:55
  乡村是每个中国人儿时的记忆,是大部分中国人度过童年的地方,那里有最美好的记忆,有我们挥之不去的乡愁,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那些曾经美好的一切离我们渐行渐远。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大部分去了资源丰富的大城市,留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村里几乎只剩一些老人小孩,有些偏僻的村子甚至出现了“空村”现象,有时候整个村子居然一个人也见不着。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9-03-20 10:59:38
  当我们在送别一个个村庄后,我们的乡愁去哪里找?村庄变空甚至消失,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9-03-20 11:00:15
  欣赏学习精彩文章,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19-03-20 15:23:03
  窑科 我来送别
   这天,天气氤氲,春风习习,正是早春踏青的好日子。我们作协一行14人应故人倪志刚之邀,一起去走访窑科。
   对于我来说,这是个陌生的名字,陌生的地方。一路上,我不知幻想了多少次她的容颜,是藏在深闺我未识的少女?还是白发苍苍的老者?皆浑然不知。但我却盼望着,她是个美丽而窈窕的淑女。我的思绪,就如同斗曲回肠的路,绵延不绝。
   沿着牛兰沟边的砼小路,不觉行了十多里,便到了窑科,真是山重壑复疑无路,柳暗花明见小村。一下车,纵目一眺,不禁有点伤感。但见小小的村落,是那么沉寂而孤僻,零零落落的几排房屋,或静静地伫立于路边,或背倚北大梁山丘,给人以一种萧瑟之景,难怪乎这里要整村迁居。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好处走,怡然。或许是早春之过,满山村的青枝上,不见一丝绿意。然令我欣慰的,是隔着岩壑而近在咫尺的南大梁山上,处处点缀着翠松,使心中陡然升起了一股春天般的暖流,袭遍了全身。干涸的岩沟里,在一截立崖下,在人字水坝前,看到了一片未融的冰雪,真是乍暖还寒。不禁吟云,岭外早闻寒欲尽,山间冰雪尚惜春。长怜冬去无寻处,不料村边护祖神。雪封下,潺潺的流水,定是冰凉刺骨,而引人向往。沿沟壑远望,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于叠峦之上,却不知深处。乡人说,那里的山圪梁上,有个牛家岭村。也许,我该去走一走这山的路;也许,我该去看看那也即将消失的山村。
   在岩壑的边上,见到了一个一直流淌着的小井泉,这正是这一方热土的饮水之源。故人说,这泉水四季不涸,十分甜美。我们不禁争相畅饮,果然甘醇甜醉。有人笑着说,这清澈之泉就蕴含着商机,我们应该集股开发。然而,这与韩庄“八路泉”同出一源,是否晚矣?此时的笑声,与枝头鸣鹊,皆充满了喜悦的气氛,从而一扫愁云。这时,我才真正理解故人所说,这里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一方风水宝地。也许,是他毫不掩饰的饱满的血脉之情感染了我。于是,我又细细地瞭望。这里的确依山傍水,幽静别致,恍若桃源。尤其是碧海白云,天然氧吧,使我不禁想起西藏的白云蓝天来,不禁想每一处都留下一首诗来,留下一个轻轻的吻来。天空就似纯净的琼海,重山就如伊甸园。云无意却时时惹人缱绻,啼有意却处处只闻其声。此时,最想做的,就是登高远望。
   然而,我们却来到了离村不远处的一间观音堂。但见苍松环簇,经声缭绕于雕梁画栋之上。有六通古石碑,静静地伫立于观音堂左右,虽久经风雨,却依稀可读功德。从碑上读知,这里曾有乐舜楼,可见一斑。从碑上可知,自乾隆三十五年始,经历代五次复修,其规模虽远逊当年,却彰显了邻近八个村落的民意。且每年二月十九之庙会,邻村、邻县香客云集。不仅商贸往来,更是展示武术的平台。以其碑迹推测,窑科倪氏先祖三兄弟,从武乡东风沿村迁居至今,已然近两百年。在其封荫下,窑科人丁兴旺,至今已达三百三十九人。然外出谋生者甚多,村中仅留五十余人。只因多石、红土贫瘠,耕地也仅有三百余亩,所以这里的百姓生存艰难。幸逢盛世,普降甘霖,才得以乔迁告慰先祖。但云,人老长思叶落根,奈何城里不安魂。只求故土埋忠骨,便与先人莫再分。
   当诸君围着老人寻问之时,我却独自一个人沿着村间的盘山小路信步。偶见一盘碾磨,便上去推了几圈,一边推着,一边还想象着先人的足迹。我忽然想起了磨石村的衰落,时代的步伐,时代的更替,给人留下了不知多少眷恋,却挡不住前进的潮流。正如脚下的红土,即将消失的村落,也许不用数十年,成为代代游子的窑科人,有谁还能记得故里的山山水水?有谁还会回来?又有谁对人说自己是窑科人?尤其老者老矣,而后人早已失去了在这里生存的环境,想来,必是黯然神伤。看见山下田垄上的羊群、牧人、牧犬,挥挥手,却似云烟。我继续踏着脚下的土径,一边想着独居在这里的倪氏先民,一边任轻风拂面,不知不觉来到了土窑前。我停下了脚步,看着山腰处几十个崩塌的窑洞,不禁怅然伤怀。虽然近在咫尺,却隔着时空的距离,一头是先人,一头是后来者,总是遥不可及。我想知晓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故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石一粒,都应该有自己的古老故事。我仿佛听到了先人的梦,盼子子孙孙登科及第,故名窑科。或者是以窑可居,淡泊尘外,即“窑可”。但不管是哪个梦,我都想用心与古人对语,却听到了不远处枝头上的鸣鹊。我蹴然醒来,这一路上只见到了喜鹊、小麻雀及几只野鸽子。也许,当旧燕归来的时候,这里早已是人去屋空,就如同眼前的窑洞。但就是在这片红土地上,曾听故人说起,这里民风淳朴勤俭,人杰地灵,文武鼎盛,人才辈出。出过刘伯承的警卫、晋中市财政局局长、商界的骄子、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等等,在这小小的山村里,如同飞出了凤凰。这里还是心意拳之乡。由此可见,这里的文武之风极好。诗曰,自古人杰辈辈出,天生谁愿做田奴?秉烛窗下勤为径,苦尽才能展凤图。
   站在高处,临风远望,望着即将捐建成的荫子亭,禁不住遥吟俯畅,逸兴遄飞。我想象着二月十八,族人聚首思根祭祖、续修族谱的盛况,不禁使我钦敬,更值得久久地去思索这未来的路。
   今天,我来送别,但愿这里的族人天长地久,但愿这里的山水,依旧庇佑着代代苍生!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