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知青小屋(散文)

精品 【心灵】知青小屋(散文) ——如烟往事


作者:透明秋语 举人,5819.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89发表时间:2019-03-20 21:51:07
摘要:在风的吹抚下,风铃发出一片和谐的声响。哦,小屋,我的知青小屋!我知道,它已经在我的生命中牢牢地生根,再也不会离我而去……

【心灵】知青小屋(散文) 这是一个深秋的上午,太阳还躲在厚重的云层里不愿出来,天阴沉着,四周迷漫着浓重的雾气。水库边的竹林里,成群的野画眉可着劲儿啼着,将一种悠深的感觉传递开来,似乎在告诉人们,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此刻,我们三个知青正站在离仁和水库不远的地方,守着一处垮塌了多年的房屋废墟,急切地等待着队长和社员们的到来。
   没有钟表,不知道现在的具体时间,估摸着计算,应该是上午九点多钟,因为水库对面的那个小学教学点里,学生已经开始上课,隐隐能听到那些朗诵课文的童音。
   今天要进行的工作,对于我们三个知青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今天,是给我们知青点盖新房的日子,这一天,我们已经盼望很久了。
   前些天就与队长协商过,对房屋的建造提出了我们的要求:墙要够厚实,以应付寒冷的冬天,屋顶要安装上几片玻璃亮瓦,不然采光会不好;窗户要够大,以便于通风。当然,安装玻璃窗也不现实,就免了。冬天来临之前,我们自己会在窗棂上糊上白纸。另外,厨房要尽量大一些,可以将餐厅的功能兼顾起来,灶台上要铺上石板,这样,放上碗筷就比较卫生,偶尔洒了点水也不怕,同时,还要修建一道后门……这些要求都是我们在看了好几户的农舍后提出来的。
   渡过了三个多月孤独的时光,两位读了高中的知青伙伴终于来了。我是提前得到这个消息,并按知青办的要求,前往城里与他们见了一面,并和他们一起来到生产队里的。
   新来的两位知青中,一个是熟人,石头仔吕健,他是我的小学同学,读初中时,我留在了学校的附设初中班,他则去了新的学校。那时的高中也不长,满打满算也就两年的时间。上山下乡的动员发出后,开始他还有些犹豫,但一听说他将分配到一个知青点里,那里已经有了一名先他们几个月下去的知青,且是他的小学同学后,就痛快地答应了。高个子的刘原勋则是新朋友,原勋的父亲是三八式的干部,时任南充师范学院的副院长,相当一级的干部。原勋的小名叫大山,我们也就这样称呼他了。说是新朋友,其实也不尽然,大山的母亲是我老爸所在单位的人事科长,因父亲的缘故,我见过她多次。只是我们后辈间没有见过面而已。他们二人将我和一起,在一口锅里抡马勺,一起渡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平日里冷清的暂住地一下热闹了起来,以前并不觉得狭小的厨房,由于增加了人口,显得有些打挤。用水也增加了不少,好在我们都是是舍得下力气的人。见到杨叔家的水缸中要见底了,都会主动地操起水桶,从井里挑几担回来,倒也没太多影响杨叔一家的生活。三个人的集体户终于冒出了比往日浓得多的饮烟,惹得不少小屁孩儿前来看热闹。
   与大山他们一批下乡的,还有好些高中毕业生,全都按照规划分到了另外的知青点里。也有的知青一开始就是一个人,或居住在已经上调回城的老知青的住处,或寄居在农民的家里。据说,这都是那些知青的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在两年后顺利回城,专门提出的要求。一人住在一边,也方便家长的照顾。
   秋收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胳膊的酸痛也时时提醒着我们,前段时间我们与队里的社员刚经历了一次忙碌。
   今年天旱,仁和水库的水位下降得厉害,随着水位的降低,那些平日淹没于水下的稻田就显露了出来。生产队抓紧时间,在因水淹没而变得更加肥沃的田里,抢栽下一季晚稻。经过数月的生长,这些额外的田里就变得一遍金黄。
   在秋收的季节,生产队出工的时间也提前了,每天清晨,当在竹林深处歇息的野画眉刚发出第一声吟唱不久,田野里就传来了打谷机欢快的鸣声。人们尽情地忙碌着,用辛勤的汗水换取着丰收的谷物。
   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正辛劳在一块不规则的水田中,这是一块泥脚较深的水田,尽管已经放去了多半的水,人踩下去,还是要陷很深。时光在慢慢游行移着,打谷机发出“呜呜”的鸣声,从声音上就听得出,拌桶里的转轮转动得有些吃力。
   我和石头仔相对而站,每人都伸出一支胳膊,使劲儿摇着打谷机上的摇把,让齿轮将青春的力量传递到用于脱粒的滚筒上。
   除去割稻的人,每一个组都安排了两人摇动打谷机,石头仔身体太弱,我们三个知青被安排在了一组。打谷相对要轻松些,但却需必要的技巧,每组两人也就够了。至于那些负责将收获的谷粒转运到山上晒场的人,就没有分到各组了,他们会在数个小组间寻查,哪个拌桶装满了,就招呼他们一声,由他们负责将收获的谷子担走。
   与我们一组的两个社员都是打谷的好手,他们拿起放在身旁的禾把,转身就伸放在滚筒上,让飞快转动的滚筒把上面的谷粒脱尽。这个时候,打谷机就显得更加沉重了。
   在这种靠人力摇动的打谷机推广之前,打谷子全是在近似四方形的拌桶里进行的。拌桶是木制的,都很大,属于队里大型农具。打谷的时候,要在它的边沿围上高高的挡席,以阻止谷粒的飞溅;而拌桶中则放着一个木制的类似小梯子一样的装置,人们就把禾把一下一下地在上面摔打,每摔打一下,就抖动着禾把,让上面的谷粒全掉进桶里。这种原始的方法打谷较慢,且不容易将谷粒全都打尽。随着新型打谷机的推广,这种打谷的方式已经不多见了。
   打谷机也是安放在拌桶上面的,四周围着竹子编成的挡席。此刻,里面的谷物已经装满,每摇一下,滚筒就会搅动起谷粒,是该腾空的时候了。于是,大家一起使劲儿,将已经装满了的打谷机拉到田边,那里,负责往晒场担谷子的两个精壮汉子已经等了一会儿了。在这收获的季节,整个生产队的人们都在忙碌,按照各自的分工,有序地劳作。
   想着自己以前当过抬工,也想过加入到转运谷子的行列,谁知看似轻松的两箩筐谷物却那么沉重,我试了好几次,愣是没有将担子挑起来,就是人高马大的大山,也只能挑起那担湿谷子踉跄地走上几步,这才知道挑谷子的活计并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只好老老实实地按照队长的安排来摇打谷机。
   太阳升起来很高了,衣衫早就被汗水打得精湿。阳光很强,映照着我们的脸。石头仔喘息着,我知道,他已经累了。虽然他和我同岁,只比我小两个多月,但他却没有打零工抬石头的经历,且在上小学时,就有着严重的肠炎,发作起来,便血也是常事。但在这个收割季,他却始终没有休息过,和我们一样劳作着。
   刚歇息不久的大山将他换了下来。这种活不光要靠暴发力,持久力也相当重要,要不然,滚筒的转动就无力,脱粒也就不能进行了。
   随着大山的加入,打谷机的鸣声轻快了许多,打谷的进度也加快了。
   在这个忙碌的季节里,我们和社员一样,起早摸黑地干着,任火辣辣的日光将赤裸的肩膀晒得脱去了一层皮。
   好在这些,现在都已经过去了……
   “只有经过了繁忙的白天,才配享有安睡的夜晚;只有经历颠沛的苦痛,才会渴望家的温暖……”秋收结束后,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诗行。
   队长终于来了,他笑容可掬地与我们打了招呼,就扯开喉咙喊了起来。随着这一声喊,生产队的男劳力们都先后从各自的家里走出,来到水库边上,全都聚集在了一起。刚刚经历了一个繁忙的秋收,此刻,人们的情绪都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在这样的心景中开始一项全新的工作,不论是效率还是质量都应该能得到保证的。
   随着人们的到来,打墙用的那副夹板也拿到了现场。建房的安排是周到的,人们在问明了要求后,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施工中。在生产队的社员里,泥工和石匠都不缺,大家都有垒墙建屋的经验。我们三人基本上插不上手。
   地基被清理了出来。我们的新屋是在生产队一处在风雨中垮去的公房原址上修建的。这样就节约了不少的时间。人们分工合作,很快就将夹板安放在了以前的基石上,开始往里面填充泥土。昨天下了场小雨,这让那堆曾经也是墙的泥土变得很润,干湿度正好符合打墙的要求。几个木制的杵棒起劲儿地捣着那些泥土,墙的边沿处则捣得特别认真。这种力度会让泥土牢固地粘合在一起。不大工夫,一节墙体就已经成形。
   在建筑工地上打过零工的我,也没有见过这种砌墙的,好奇地注视着,眼看着那墙一节节地拔高,一天下来,四周的墙体就见了雏形。
   建房工作只持续了一周的时间就完工了。按照乡里的规矩,起新房主人家是要请客的,但我们是知青,想请也没有这个能力。好在我下乡时,母亲塞了两条香烟在我那小藤箱里,说是让我用来和社员搞好关系。于是,就每天拿出两包来,犒劳那些社员们。就这样,在冬天来临之前,我们三名知青终于搬进了新居。
   至今仍然记得那三间屋子的模样,座南朝北,采光很好,墙体厚实,内外都用石灰浆涂之,显得那么白净。三间屋子一间作为卧室,摆放了两张大床。顺便说一句,石头仔是烟鬼,满身的烟味,我和大山都不愿和他睡一张床,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两个高个子的知青住在了一张床上,身材矮小的石头仔独占了一张床。好在农村的床够宽,就是睡上两人也有空余的。
   居中的一间是堂屋,类似现今的客厅,地方很大,却只放着一张八仙桌和几根条凳,显得空荡荡的。厨房虽然是茅屋,但真的够大,砌着宽大的灶台,一个石砌的猪圈就在边上。
   如果说刚下乡的那几个月,我们都还有个临时的观点,那么此刻,我们三人的心都安定了下来。我们用心布置着自己的小屋,尽量将它弄得舒适一些。与社员的房屋一样,我们的地板也是原色的,只进行了简单的夯实,没有进行任何硬化。我们就用锄头背面,一遍遍地在地上反复杵着,让它变得更平整一些,更坚硬一点。墙壁是白色的,石灰桨掩住了泥土的黄,让墙壁透出了一种城市的色彩。把一些竹钉钉进墙里,就成了挂零散东西的地方。而那个宽大的窗台,就成了天然的放书籍的地方,把专门配发给知青的马灯挂在进门的地方,就能照亮整间屋子。
   为了让知青小屋更有家的气氛,我们将装粮食用的扁桶挨着墙摆得整整齐齐的,不常开的那个扁桶上面,摆放上了牙具和一个竹壳热水瓶。配发的农具也有了专门的地方放置,锄头就挂在门外的屋梁下,方便随时取用。装水用的大石缸是我们花五元钱从区上买回来的,为了搬回它,队里专门安排了好几个壮劳力。现在它就放在厨房的外面,从位于厨房的后门出去,可以很方便地取用里面的水。
   乔迁的那个晚上,我们三人躺在铺了厚厚的新稻草的床上,天南海北的一阵胡侃。兴奋得久久不能入睡。
   我的思绪也飞了起来。那些过往全在眼前闪现着:散发着骡马体味的马厩,绿色的窝棚,埋在地表下的地窝子……全在眼前晃动。我似乎又听到了护卫犬小豹那报警的声音。正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之时,眼前一亮,又来二姐所住的那个庙里。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傍晚,姐姐她们知青点养的十来只鸡全钻进了楼板不面,怎么唤都不愿出来,为了避免被黄鼠狼逮去,我按二姐的吩咐穿上一件旧衣服钻了进去,将它们尽数逮回。多么鲜活的画面,多么温馨的回忆。于是,一种过来人的感觉就在心底升了起来,且越来越浓。
   自此,我们的生活终于全部理顺了。
   白天,我们三个知青和社员一起出工。我和大山身体壮些,就和一帮年轻人一样,干着壮劳力的农活;石头仔身体单薄,又有个肠炎的痼疾,多数时间就和妇女们在一起,干一些轻点的活儿。
   晚上,吃过饭后,乡村就进入了漫漫长夜,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时间。我会照例拉响二胡,大山则用悠长的小提琴和着,琴音飘出了窗外,在夜空中久久地回响。
   于是,知青小屋就成了一帮年轻人相聚的地方。那些青年男女,总是会在晚饭后来到这里,或听我们拉一会儿琴,或跟着学唱一首歌,心却随着那些歌声和琴音飞到了远方……
   大山特别爱阅读,犹其对政治经济学情有独钟,上高中的时候,就通读了一遍大部头《资本论》,下乡时,他带来了一箱的书籍。这种爱好也影响到了我们,每天临睡前的一个小时就成了我们的读书时间,赶上没有人来我们这儿的时候,看得就更久。就是贪玩的石头仔吕建,也会从大山那些书籍中挑上一本感兴趣的阅读。读书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时光荏苒,转眼就过去了四十多年,我们三名知青都先后离开了那里。几十年来,世事变迁,我们都也从青年时代步入的老年。然而,那知青小屋却始终在我的心头萦绕着,总是在不经意间回到我的梦里。
   昨夜,它又入梦了,在梦中,我的知青小屋还和才建起时一样的牢固,耐看。只是那窗户上多了一副风铃。在风的吹抚下,风铃发出一片和谐的声响。哦,小屋,我的知青小屋!我知道,它已经在我的生命中牢牢地生根,再也不会离我而去……

共 49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如烟往事》一篇长篇纪实性散文,作者运用沉稳的笔触,再现了自己曾经走过的岁月,同时也带来了那个时代的背景。该篇散文是其中的一篇,描述的是自己走上知青之路后第一站“风景”:知青小屋。一个清梦将作者带回了曾经的时代,独自背负行囊的作者终于在秋收秋种之际,等来了自己“战友”,并共同走进了那个燃烧激情的季节,金黄的稻谷终于成为丰收的囤积后,乡亲们终于腾出了手脚,为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的知青新建房屋,让作者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同时也因为作者和伙伴的存在,让乡村融入了新的血液,曾经死寂的农村也孕育了新的定义,同时那“大有作为”的土地上,也哺育出了新型的知识分子,那就是让他们成为了有底气又有地气的新一代知识青年。作品一直行走在曾经的年代,却蕴藏着无数值得现代社会值得借鉴的诸多内涵,也正因为如此,经历岁月沧桑的作者才分享了自己曾经的经历。该篇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笔墨清新,行文流畅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滞留,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美活生生地站在了我们读者的面前,从而展示了散文特有的美,也展示了作者遒劲而老道的作风。值得深度品茗和挖掘的精品散文,推荐共赏!【编辑:雨春】【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323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雨春        2019-03-20 21:52:33
  问候秋语社长:创作愉快,身体康健!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3-21 08:06:41
  谢谢雨春老师的辛苦编辑和精彩点评。
2 楼        文友:雨春        2019-03-20 21:55:51
  岁月的伤疤总是那么缠绵,有时候即便是痛,却在痛中倍感欣慰,那就是不为沧桑而沧桑的生活态度!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3-21 08:07:59
  在往事中徘徊,应该是老了的缘故。年轻时就没有这样的情感。
3 楼        文友:雨春        2019-03-20 22:01:15
  该篇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返璞归真,同时又在归真中还原了曾经的美,只有深度咀嚼的人才会领略到其中的个中味。感谢分享,期待精彩继续!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3-21 08:07:22
  谢谢雨社的解读。辛苦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