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华文部落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华文】我的青少年生话(散文)

编辑推荐 【华文】我的青少年生话(散文) ——谈书及刚入社会之回忆


作者:小龙 布衣,331.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28发表时间:2019-03-22 15:40:16
摘要:年轻的经历


   我的青少年生活
  
   一
  
   我是1966年统一分到市八中的,初到校,一切都很新奇。我们这届初中生,将近一千人,分为19个排(当时军事化管理,每排约有50来人)。我是12排(四连二排),在学校左侧教学大楼二楼拐角处,紧邻楼梯。进校没上几天课,就卷入那特殊年代的风云中。
  
   学校根据上面安排,要组织100余人,在国庆节前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我有幸被选中,与我排同学王经一、孟汉梅、我共3人参加。在九月下旬乘火车到了北京,住宿在东郊的一个部门招待所里。每天都进行队列训练,教官很负责,我们也很努力。经过一周的刻苦训练,终于由杂乱无章的队行,成功的做到了步伐齐整,横排有序的队列。在10月1日凌晨5点,由汽车将我们载到了西长安街侧边的路上,集结待命。上午九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排成九路纵队,齐步走过天安门,接受中央首长的检阅。大家终于看到了毛主席,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群情万分激动,这一幕,让我终身难忘。
  
   10月初,我们返校了,但是学校已经停课了,同学们都外出去串连,我们也组织了7个人,由王经一为组长,我、张捷等7个男生,由学校出具了一纸介绍信,带着学生证,去向了远方。我们先后去了上海,瞻仰了龙华革命烈士陵园,向先烈们默哀,回想那峥嵘岁月,新中国来之不易呀!在南昌,我们到了八一广场,缅怀那血与火的战争场面,在白色恐怖中,中国共产党向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由此开创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长沙,我们去了第一师范学校,深深崇敬领袖早期的革命活动。在韶山观看领袖毛主席的旧居,为一代伟人创立之奇功,致敬鞠躬!在外地一个半月,经历风雨,见了世面,让年轻的心灵,经受了升华。
   回校后,已是深秋。学校内,到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绿军装,红袖章,充视人眼。高音喇叭,此起彼伏,骚扰着平静的校园。
   此期间,我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只能卷入这场大变革中,感受着只有战争年代才能体验的激动场面。
  
   学校内,大辨论甚嚣尘上,无体止地争论着各种莫名其妙的观点。斗黑五类,反动权威的活剧,不断上演。
   就这样,经历了近3年的嘈杂生活,迎来了1969年“复课闹革命”的号令,大家刻苦求知,涉水学海,掌握知识。4月,回到了课堂。初中3年,仅剩6个月时光,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同学们个个磨拳擦掌。
   学校为了让我们认知社会实况,决定组织初三学生到农村劳动,初试农活,体验甘辛。
   4连2排的同学们来到汉阳扁担山对面的建设大队,参加1周的农村劳动实践。
   往宿在队里的大仓库,男女生分隔为2部分。二道大通辅,下垫稻草,上面是棉垫床单,很柔和。虽说屋外细雨绵绵,但室内倒是温暖如春,毕竟气温有十几度啊!
   吃饭则由各家各户包伙。农民兄弟很热情,当学生进餐总加1一2个菜,再不济也要炒几个鸡蛋。米饭自家囤下的新米,喷喷香。
   4月份,收麦,农耕两头忙。开工了,大家来到打谷场,由队长分配农活,有人耙田,有人放牛,大部分同学到秧田里扯秧,还有人去挑麦草头。
   挑麦草头的同学用冲担的尖角扎起一小捆麦草,再去挑另一头麦草时,怎么都上不了肩。多于农民兄弟帮忙才挑上肩,一步三晃地走向稻场。更辛苦的是扯秧苗,同学们脚踩淤泥,两手不停,弯着腾,别把多累了。更可怕的是蚂蟥叮腿上,又不能拉,只能用手使劲拍,啊,真惨!
   如此这般,过了1星期。虽然很劳累,但大家尝试了农活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深深懂得,农业是根本是基础,有了粮,一切不慌。也为我们幼小的心灵,烙下劳动光荣的印记。农村啊!永远的课堂。
   由于时间短暂,我们上了仅半年的课,刚踏入知识的门坎,就临近毕业季。本届近干名初中生,仅200人进入高中,其余的学友,则到了广阔天地,经历着严酷的人生考验。
   我因家庭出身,本人表现等等,上了高中,又迎来了人生又一个旅途。
  
   二
  
   1969年9月,我们留校的200来人,组成了高中连队,我排为5连2排,约50人。全连共4个排,一起进入了那如歌如泣的高中岁月,经历了美好的青春年华。
  
   高中两年,同学们都努力学习,钻研数理化,探讨语外乐,同时也不忘体育,真正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把荒废了的初中3年夺同来,一齐拼搏在知识的海洋。
   我排班主任刘燕萍老师,大我们5一6岁,眉清目秀,平易近人,带领全排同学,学文化,搞话动。全排人人刻苦,个个争先,勤奋学习蔚然成风。当时文学尖子袁善腊,周润柏的华丽文章,常常被大家传阅,共同欣赏。数学奇才韩志华,常常攻克难题,得到同学们的赞扬。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几何题,算了几遍都没成功。在同学们帮助下,群策群力,终于解开了题。那个高兴劲啊,真是爽!另外,彭启曙,扬传启等人则参加了校篮球队,拼搏在赛场。雷桂华、郑年等参加了女子羽毛球队,经常比赛,也取得过好成绩。学校的教学,也安排得很好,除了文化学习外,还请部队教员来军训,真枪实弹地打靶,
  
   记得1970年9月份,全民皆兵的浪潮席卷全国,主席的一首题女民兵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唱遍神州。
   8中在军代表的指挥下,从学校民兵营中抽调了部分学生,组建了基干民兵排,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紧张的训练开始了,大家集中到临时腾出的几间教室,学习军事条列,队列规范,枪械要领等等,初步掌握了基干民兵应达到的要求。战时应协助上级安排,作好后勤保障,必要时还得上战场,真枪实弹地干一场。
   队列训练,野营拉练,立正稍息,卧倒起立,拼刺持击,杀,杀,杀。大伙儿练得热火朝天,豪气满云天。
   过了半月,学校为了检验我们训练成果,组织了一次实弹射击。下午3时,我们乘坐军用卡车,来到黑泥湖靶场,由军事教员讲解了军事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呢,分班进行射击。轮到我时,手持56式半自动步枪,卧倒在地,凹槽,准星,靶心,击发。啪啪啪,一看靶,我居然打了42环(五枪)。别提多高兴了。
   打靶结束,已是晚霞满天,大家齐唱”打靶归来”,走上了归程。心中默默地呼到,如果敌人胆敢侵犯我中华,我们一定和人民子弟兵一道,坚决歼灭入侵之敌!
  
   1971年,国际形势巨变,两大霸权国,对我中华虎视眈眈。根据主席指示,全民皆兵,针锋相对,防患于未然。八中也组建了民兵营,高中学生为基干民兵连。
   在军代表的指挥下,我们进行了紧张的军事训练,排队列,练瞄准,齐步走,紧张刺激的生活,仿佛身处军营。记得一次夜间集合,几分钟,大家都背包齐整,成一路纵队,在夜色蒙胧中,向着城效走去。我排张建国同学因有轻微色盲,将田间小路的稻田水面的白色反光当成路,一脚踏进了水田,其他同学起紧拉起了他,略作整理,又踏上了征途,前后十公里,顺利返回校园。
   为了更好地加强锻炼,九月初,学校组织了一场拉练,目的地一革命老区红安。
   时值初秋,天气稍热乍寒。百余名师生在军事教员的带领下出发了,我们5连2排的肖建萍,张柏松,凌文涛,张迎婷等5人参加了此次训练,同时还负责带领初中生一个排。
   刚开始,大家对沿途田野景象,十分欣赏。过了两三天,略显疲惫,仿佛脚象灌了铅式的难以迈动。军事教员和老师们不断鼓励,用红军长征的故事教育大家,坚持就是胜利。第五天,我们终于来到了红安。
   当地政府热情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参观了革命历史博物馆,来到大别山麓,感受当年腥风血雨的战斗场面。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种田,誓灭白匪,红旗满天。(大革命时期,红安县名为黄安,著名的黄麻起义就是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之一。为新中国的成立,红安人民作出了莫大的牺牲,史称将军县)。
   在红安的几天里,我们受到了一场革命的传统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为祖国的建设,奉献青春,为我们的事业毕生贡献。
   在返程的路途中,我们高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向前,向前,向前!
  
   刻骨铭心的拉练。我们缅怀先烈事迹,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思想,受益匪浅呀!
  
   学校经常安排学农,1970年6月,我们来到武昌县土地堂果园,进行1周的社会劳动课程。
   刚到果园,我们就被那桃红李白的景色吸引,那一株株,一垅垅的果树,四处飘香,令人心神旌荡。
   首先,农场安排农艺师讲了一堂课,重点是果树栽培技艺,同时带我们到园内,对各种果树逐一讲解。通过这堂课,我们初步了解果树的生长周期,理论上有了印象。
   在住宿方面,果园领导腾出两间仓库,供男,女生分别居住。仓库高约10米,虽说临近酷夏,但走进仓库,仍觉得凉风习习,好舒服啊!
   接下来几天,我们与果农一起采摘熟了的梨。看着挂在树上似小铃铛,黄澄澄的黄冠梨,真想咬上一口,那甜滋味真爽。收工了,望着我们亲手摘下的一筐筐梨,真是高兴。果农们仿佛知道我们的心思,特意择出熟透的梨,让我们品尝,那滋味,香啊!
   晚上,繁星满天,微风习习。我们把竹床搬到院内,畅谈学习,品味着果园的阵阵幽香。
   7天的劳动结束,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允满着温馨的果园,又重返到紧张学习的课堂,为祖国为将来,书海拼搏,扬帆远航!
  
   根据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在1970年7月下旬,我们来到了东西湖的荷包湖农场,冒着酷暑,投入“双抢”。
   正值三伏天,天空湛蓝如洗,一丝微风都没有,连知了热得有气无力地吱呀吱呀叫两声。真是”赤日炎炎似火烧”呀。
   但当时,热血青年,怀系战天斗地雄心,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投入了战斗。
   白天,插秧战斗开始了,大家排成多列纵队,手拿秧把,一簇簇地插着。稍慢一点就被甩在了后面,搞得不的就被围住了(俗称困猪笼)。老师们也与我们一起奋战稻田,用意志斗三伏,拿汗水取米粮。曾记得,我排数学邹老师年近五旬,还昏倒在田边上。
   虽说住的简陋(牛棚),晚上蚊虫叮咬,同学们无法忍受,只好用清凉油涂抹身上,但仍无法抵御蚊子军团的侵扰。收工后,大家都跑到金水桥上,用大蒲扇使劲地摇。同时,大声唱着”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啊”。也许是青春的活力,让蚊虫也退避三舍。月上三竿,我们钻进蚊帐,入了梦乡。
   辛勤的劳动,终于取得丰硕成果。我校师生与农工一起,完成了”不插八一秧”的目标,为第二季的收成,打了漂亮仗。
   虽苦犹乐,磨炼出精钢。短暂的1周,斗伏魔,赢双抢,也为我们的人生,奏响又一曲华章!
  
   记得学工是中原机械厂,东方服装厂。据回忆,1970年9月,5连2排的同学,来到中原机械厂,学习相关技术,向工人们请教技艺,提升思想。
   该厂属军工厂,专门生产坦克车内的相关部件。我们分成几个小组,由师傅带着,装配一个控制盒(此部件颇象晨炼老太老爹们手拿的收音机盒)。师傅们从外观到内部结构,一一作了讲解,并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安装,钉铆钉,上罗丝。经过一天的观察,实践,我们每人都能在1小时内装配好十余台了,好高兴啊!
   第二次学工,是1971年10月,2排同学来到东方服装厂,体验繁忙的工厂生活。进入宽敞的厂房,我们被那一台台机械吸引了。哦,服装也能上流水线了。工人师傅把整匹布放工作台上,打好图纸码,用电剪一走,就成了衣柸。下一线,缝纫工脚蹬电踏板,几分钟,一件衣服就成功了。
   根据领导安排,我们分别跟不同的师傅学艺。刚开始手忙脚乱,熟悉后,逐步也能操作了。但很慢,是啊,手艺是日积月累才能成啊。熟能生巧,要勤操作才行。
   经过2次学工,我们体会到工人阶级的伟大。他们的勤奋,诲人不倦,扎实功底,都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让我们共同努力吧,用双手创造社会财富,让祖国更富强。
   学农是武昌县土地堂园艺场,深山打柴
   曾记得,在羊楼洞茶场劳动时,我们打过一次柴。
   那是燥热初始的5月,晨曦初上,明月弯弯,仿佛凝视着我们这些青春少年。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由场部向导代队,向那鄂湘交界的深山进发。
   刚开始,大家还笑语涟涟。走了十多里,大家背上都沁出细微汗珠,但还未觉燥热。一路上,深山景色,映入眼帘。奇峰异树,溪水潺潺。侧边悬崖,急流似箭。身旁高山,林葱悠天。泉水激石,冷冷作响,鸟儿啾鸣,如上云天。
   到了目的地,只见山村乡民,均似土,苗族打扮。细问方知汉族也。只因深山风寒,头上非裹几层布才行。

共 637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一生都生活在回忆中,特别是中年以后,年少的轻狂,冲动,美好都会时不时的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那些回不去的过往成为午夜梦回之际,让人泪目的一刻!我们一直在总结,在回顾,捡拾那些成长中的贝壳,感谢曾经的留存,让我们的记忆得以延续,让我们的美好不断地生长!有时候,那些消散的青春就是我们不停息的脚步,催促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寻找,学会回眸,学会感恩!【编辑:胥婉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胥婉城        2019-03-22 15:41:17
  感谢分享,辛苦了,期待你娓娓道来的文字
婉若倾城。
2 楼        文友:小龙        2019-03-24 17:13:47
  谢谢老师!
   往事值得回味,有苦更有甜。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