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诗词古韵 >> 【家园】书香馥郁祭清明(五古新韵)

编辑推荐 【家园】书香馥郁祭清明(五古新韵) ——(五古 新韵)


作者:南晓 布衣,152.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11发表时间:2019-04-03 11:35:22

【家园】书香馥郁祭清明(五古新韵)
   夜读逾三更,先父语梦魂:吾书圈点处,喜见儿注纹。
   慈母音容现,叮嘱亦称扬: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飞花梦中落,小院幽径香。朝雨浥清明,梦回思绪扬。
  
   祖居济宁府,世代承书香。十五志于学,吾父初露芒。
   孰料飞来祸,日寇侵我疆。故乡遭践踏,校园亦芜荒。
   报仇雪国耻,尤在少年强。陪都举国力,办学图救亡。①
  
   父亦随校迁,风雪登武当。秦岭巴山月,犹照衾被凉。
   新址眉山坳,茅寮亦为房。松明照夜读,梅香透寒窗。
   中大提金榜②,南开登讲堂③。遂了平生愿,执教迎曙光。
  
   生我复育我,南开乃故乡。父母即师长,家园亦学堂。
   学步三友路,晨读桃李湖。阿爸释辞赋,阿妈正句读。
   拜别双亲去,插队涉泥涂。怅然伫歧路,翘首盼鸿鹄。
  
   羁旅不眠夜,家书似灯烛。经年复累月,积攒如尺牍。
   开卷聆父吟,掩卷思母嘱。音容宛若昔,翰墨香如故。
   年年清明雨,岁岁涤尘俗。人事有代谢,书香岂能无?
  
  
   【注释】
  
   ①“陪都”二句 :陪都即重庆,亦指代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为了救亡图存,保护中国文化命脉,国民政府将沦陷区的大学、中学内迁至大后方,进驻深山古寺中,以躲避敌机轰炸。由于学生皆是背井离乡,大多无依无靠,所以全部享受公费,由国家供给食宿直到毕业。抗战八年,各国立中学克服经费不足、设施欠缺等等困难,为民族复兴培养出大批栋梁之材。(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诗人贺敬之、郭小川等,当年都曾就读于国立中学。)——详见网文“鲜为人知的抗战时期国立中学”
  
   ②中大:即国立中央大学。它不仅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学府,也是抗战时期国内规模最大、系科最全的大学。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面对强敌的进犯和血腥屠杀,为了保存与延续科学的火种,该校随国民政府搬迁至陪都重庆。——详见网文“抗战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
  
   ③南开:即重庆南开中学。上世纪初,张伯苓(近代著名教育家)在天津办学,建成自成完整体系的南开学校。30年代,日本侵华日亟,张“为谋教育事业不因时局变化而中断”,预见地于1936年在重庆开设南渝中学。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南开津校被毁。1938年,南渝中学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在张伯苓的关心、指导下,该校继承和发扬此前南开的优良传统,成为战时中学教育的楷模。——详见网文“张伯苓与抗战时期的重庆南开中学”。
  
  

共 9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组五古新韵,优美的诗句,深情的吟诵,厚重的意蕴,书香馥郁祭清明,回忆父亲的人生,抒发对父母的感恩和怀念,深情感悟自己要继承父母的书香传承。诗中叙述了父亲的人生,抗战时期随学校从北方内迁至重庆,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在重庆南开中学从教,遂了平生愿,执教迎曙光。诗人在家中的书香环境中成长,回望人生,感恩父母。优美的诗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9-04-03 11:37:05
  优美的诗句,深情的吟诵,厚重的意蕴,书香馥郁祭清明,回忆父亲的人生,抒发对父母的感恩和怀念,深情感悟自己要继承父母的书香传承。诗人回望人生,感恩父母,优美的诗篇,感谢赐稿支持,欣赏佳作美文,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南晓        2019-04-04 10:18:25
  诚谢赠言!感谢您深情详尽的解读!感谢江山博大深厚的情怀!每至江山,总似回家一般!传承书香,回望人生;感恩父母,感戴家园!
2 楼        文友:南晓        2019-04-04 15:45:35
  “书香馥郁祭清明”祭奠的不止是我的父母,更是可歌可泣的民国教育。在抗日战争那样的酷烈年代,莘莘学子还受到政府的竭力保护,教育大业还由政府倾力维系(详见文中“注释”)委实感人至深!
   人事有代谢,书香岂能无!
3 楼        文友:南晓        2019-04-04 19:43:54
  祭父母,忆当年;民国文革两重天……
   人事有代谢,书香岂能无?!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