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礁石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礁石】光影·小巷·昔人

编辑推荐 【礁石】光影·小巷·昔人 ——绝品散文《小巷湮没于光影中》赏析


作者:梓烨灼灼 秀才,2324.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76发表时间:2019-04-09 21:08:18
摘要:小巷是全文结构的中心,是作者情感的支点。作者选择寒衣节回乡,为故去的父母送寒衣一事为行文主线。全文可分为三个节点:第一节,作者又见小巷,惊诧于他的“熟悉和陌生”“温暖和冰冷”,突出它的粗狂与沧桑。这一节中对光影的描写色彩鲜明,立体感极强,给人以视觉的美感,也把散文的意境美诠释得淋漓尽致。第二节,小巷的“物”勾起了作者的回忆,倚门呼唤自己的母亲和巷子东头住着的三汉爷爷是作者笔下浓墨重彩的人物。这一节点的描写,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第三节,作者回忆儿时的伙伴们,他们都是端着饭碗、在巷口吃百家饭长大的;他们又在听着三汉爷爷的故事,在“三国”和“水浒”喂养下长大的。这一节点,作者调动了群体描写和个体描写,优美的语言在作者的笔下像一朵朵盛开在小巷深处的蒲公英。

认识思绪飞扬淡墨痕老师还不到两个月,于他的文章,我却是只看一眼,就爱不释手。那种感觉,如林妹妹初进荣国府时,贾宝玉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熟识感油然而生。读淡墨痕老师的散文,惊诧于他对文字驾驭能力的同时,更喜欢他对于文章结构和形式的研究与设计。贾平凹先生说过:“散文的身价在于它的严肃和高尚,要扫除一切陈言、潜心探索它的结构、形式、文字、反复试验和实践,追求它应有的时空。”淡墨痕老师的绝品散文《小巷湮没于光影中》(以下简称《小巷》)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一、光影照通衢
   《小巷》开篇,作者以画面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黑白的光影图。黑的是小巷各家“低矮的院墙,熏黄的一溜儿土坯房;白的呢?是初冬的太阳。它冷而惨白,光线却极强。在它的照耀下,柏油马路“恍然变成了一带长条形的明镜”,迷乱了人眼,惨淡了归人的心。
   其实,柏油马路一定是通达的,惨淡的是作者的心情。这种心情,只有久别家乡的游子,归来时才可以体会到,真所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还是陪伴游子长大、送他离开的那条路吗?还是在游子梦中赶不走、挥之不去的那条路吗?
   我的记忆深处,也有一条路,从女儿脑际蜿蜒而出,通向七公里外向娘家。这条路,我一走就是三十年,并且希望永远走下去。十六年前,父亲患病,每逢周末,我蹬着自行车走在这条路上,心中总有一种隐隐担心,生怕回去晚了,再也见不到父亲。可最后一次,我还是晚了。当我踏进家门时,他老人家已经永远地闭上了双眼。顿时,黑色吞噬了我的灵魂。如血的残阳下,高挂的白幡拖着长长的黑影,宛如黑色的鬼魅,在初冬的风中扭动着腰肢。从此,对父亲深深的牵念永远留在了我的心境与梦境里。
   十六年过去了,我依然经常行走在这条路上,可我再也不敢选择傍晚回家,唯恐自己被无边的黑再次吞噬,再也见不到明媚的光影。我总是选择阳光下出发,一路默默心念:愿妈妈健康安泰!
   每一次梦到都热泪盈盈,每走近一步都战战兢兢。这就是游子通往家乡的路。读淡墨痕老师的文字,感觉就是一次灵魂的荡涤。光影下的路,有真情的感动,也有心灵压抑;有幸福的回忆,也有痛逝的哀伤。
   小说靠真相做主,而散文则靠真情支撑。通过淡墨痕老师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我仿佛触摸到他一颗柔软而细腻的心。他爱自己的家乡,爱脚下这片黄土,爱黄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更爱那些朝夕相处的乡亲。
   “光影暗相催”,时光最是无情物。一恍,作者离开家乡已是二十多载。当时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如今已是华发早生两鬓。再次归来,爹娘已作古多年,只能于短松冈献一束鲜花、送一套寒衣、化几叠冥钱。这种无奈,凡是失去父母的人,都能深刻体会到。
   于我,又何尝不是和作者一样的心情?每次看到父亲用过的旧物件,或者每次路过父亲的坟茔,“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凉立刻笼罩了我心。
   光影照通衢。这光影,是“时光的隐喻,生命的隐喻”。在这样的光影里,所有的生命——鸡、狗和鸽子都成了勾起作者旧时记忆的弯钩,勾起了作者对小巷以及小巷中生活的人的回忆。
  
   二、曲巷通幽处
   作者回到家乡,首先经过的是那条熟悉而又陌生的小巷,小巷也就成了作者回忆的载体。作者笔下,小巷是苍老的、衰朽的、失落的、死寂的。既没有江南水乡小巷的诗情画意,也没有戴望舒笔下“雨巷”的风情万种。它如同一个“头箍半新不旧白羊肚毛巾,身披羊皮大袄的北方汉子,刀刻的道道皱纹里嵌满了沙粒……”
   我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对这段文字的喜爱。因为我用自己的脚板叩击过湘西凤凰城的石板小巷,丈量过云南丽江家家垂柳、户户流水的烟雨小巷,也追寻过晋商大院方砖砌成的幽深小巷……可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仍然是通往姥姥家的那条小巷。蓝砖的地基是它裸露着棉絮的中式棉裤,黄土夯实的高墙是它的老羊皮棉袄。它和淡墨痕老师笔下的小巷是如此相似,简直一母同胞的难兄难弟。小巷是丑陋的,可它在我心中却充满了希望。当年我伏在姥姥背上,向两边张着双臂,走过小巷。姥姥微微佝偻的背就是我的停机坪,自己稚嫩的双臂就是高飞的羽翼。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姥姥教我背童谣、教我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的场景。正是姥姥的启蒙教育,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一粒小小的文学种子,支撑着我几十年如一日,一直行走在与文字相伴的路上。如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我在姥姥背上对着蓝天喊出的几个字:“我要高飞!”
   去年冬天,我再次回到了那条小巷。站立巷口,满眼都是灰墙红瓦的房子。这还是我记忆中的小巷吗?我再也找不到关于姥姥家温暖记忆的影子。真不知该为时代进步欣喜,还是为传统的沦丧悲哀!我唯有低叹,心头涌上“人物两非”的深痛。
   《小巷》一文,小巷是全文结构的中心,是作者情感的支点。作者选择寒衣节回乡,为故去的父母送寒衣一事为行文主线。全文可分为三个节点:第一节,作者又见小巷,惊诧于他的“熟悉和陌生”“温暖和冰冷”的同时,和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比较,突出它的粗狂与沧桑。这一节中最出彩之处是对光影的描写:真正的色彩鲜明,立体感极。给人以视觉美感的同时,也把散文的意境美诠释得淋漓尽致。第二节,小巷的“物”勾起了作者的回忆。倚门呼唤自己的母亲和巷子东头住着的三汉爷爷,是作者笔下两个浓墨重彩的人物。其中,有对母亲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有对三汉爷爷家院子里枣树的细致描绘,也有对三汉爷爷的外貌描摹。这一节点的描写,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第三节,作者对儿时的伙伴们念念不忘。他们都是端着饭碗、在巷口吃百家饭长大的;他们又在听着三汉爷爷的故事,在“三国”和“水浒”喂养下长大的。这群孩子中,作者着力渲染庆一家兄弟姐妹的数量。的确,那时孩子多成了社会的一大景观,八九个,甚至超过十个孩子的人家屡见不鲜。孩子多,自然矛盾也多,自己和大川打架,还在他额头留下了一道疤。这一节点,作者调动了群体描写和个体描写,优美的语言在作者的笔下像一朵朵盛开在小巷深处的蒲公英。
  
   三、昔时人已没
   小巷深处,仿佛母亲又在“扶住院门框,倾出半个身子”呼唤归来的儿子吃饭。那一声呼唤,“洞穿了悠远的时光隧道”,让归来的作者一霎时不知身在何处。
   这一声呼唤,我也恍如闻到一股农家饭的醇香。“晋中人爱喝和子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锅和子饭,不知撑大了多少人的肚皮,也让我留恋至今。烧开一锅水,下一勺小米,同时放入南瓜或土豆、红薯或豆角,煮到八成熟,再下入少许面条。那时,生产队分到每个人头的细粮屈指可数。没有小麦面粉,锅里只能煮和了榆皮面的高粱面剔尖。剔尖煮熟了,再用野韭菜花烹一点油,撒点香菜,顿时满院飘香,让人垂涎三尺。如今,我还会时不时做一顿豆面条或荞面条的和子饭,以纪念我逝去的童年。
   无疑,和淡墨痕老师相比,我是幸运的。上周,我还吃到了妈妈亲手包的饺子。吃饭间谈起当年我怀儿子害喜时,就想吃妈妈做的“和子饭”,真有点恍如隔世了。有妈在,家永远是温馨的。每次回家,望着妈头上日益增多的白发和逐渐脱落的牙齿,心中总会有一种淡淡的被撕裂的疼痛。
   淡墨痕老师的小巷里,还住着“长着山羊胡、满脸核桃褶子的”三汉爷爷,他家开满枣花的院落和他“摆龙门阵”的“三国”“水浒”都铭刻在了作者的记忆深处,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在那条小巷里,有伙伴们追逐打闹的欢欣,也有“我”拎着草纸糕,被大人拧着耳朵去赔礼道歉的尴尬。
   然而,一切熟悉的场景宛若浮云般,都从作者的记忆中飘走了。三汉爷爷、奶奶走了,院子被侄子卖给了外乡人;年轻的一代陆续在外面有了工作,搬离了小巷;就连作者的发小“庆”也因车祸离开了人间……
   昔时人已没,小巷若前尘。这还是那条人们端着饭碗,在墙根下边吃饭边听“摆龙门阵”的小巷吗?还是那条散发着浓浓枣花味的小巷吗?还是那个充满着欢声笑语的小巷吗?小巷只剩下了一具空空的躯壳,它的灵魂呢?莫非他的灵魂也随着小巷中的人而去了?
   如今,作者离开小巷已是二十余年。小巷在作者心中已如天上的浮云,不知由何处飘来,又不知向何处飘去。可我始终相信,作者总是在不经意间,会想到这条小巷,因为这条小巷早已铭刻在他灵魂深处。
   小巷已湮没于光影之中,流年已匆匆逝去,只留下越来越无奈的斯人。
   冯骥才先生说:“我喜欢这样的散文,它是悟出来的。”我要把这篇思绪飞扬淡墨痕老师经过千回百转悟出的散文,推荐给所有的江山读者,推荐给我的所有文友!
  
   原文地址:http://www.vsread.com/article-815822.html

共 34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梓烨灼灼的赏析文已渐渐形成了自己浓郁的特色:借他人之文,抒自己幽情——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借他人的醇酒,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她赏析思绪飞扬淡墨痕的散文《小巷淹没于光影中》也同样表现出这样的特色来。作者依然是精心设置了三个小标题——“光影照通衢”“曲巷通幽处”“昔时人已没”。在第一部分,抓住这光影,是“时光的隐喻,生命的隐喻”,深情回味了返回娘家的那条路,路过父亲的坟茔,唯祝年迈母亲安康!第二部分里,作者表达了激赏描摹小巷的文字,并顺带探讨了文章结构情感的匠心之处。同时又借助这独特的“小巷”,深度回忆了自己走过的大江南北各样各色的小巷,最后又归于“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仍然是通往姥姥家的那条小巷”,淋漓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千笔万笔、千言万语,最后都归于自我的生活,自家的情感!再比如第三部分中,欣赏了文中母亲“扶住院门框,倾出半个身子”呼唤儿子吃饭的情景细节,引出自己童年吃母亲做的和子饭,如今还能吃到母亲包的饺子的极大幸运和欣慰。同时为小巷斯人的逝去而伤感,“昔时人已没,小巷若前尘”。欣赏梓烨灼灼的真性情——生活的真性情、待人的真性情,甚至阅读写作的真性情。唯有这种真性情在,才时时刻刻兴发起这些灵性而纯净的文字,给我们以阅读的欣慰、启示和审美。感谢梓烨灼灼的辛勤付出,感谢她投稿礁石,祝她在礁石写作愉快【编辑:驴鸣】【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41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驴鸣        2019-04-09 21:12:28
  祝贺你的赏析文形成自己的独有特色!我应该加紧学习,像你一样,多付诸文字才是呢。
回复1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9-04-09 21:14:51
  辛苦了,谢谢精彩按语,春安!
2 楼        文友:猎户        2019-04-09 22:09:28
  嗯,不错呀,逐渐开创自己的赏析风格!
成绩属于过去,笔尖书写未来!
回复2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9-04-09 22:13:12
  过奖了,结合自己的特长,离风格还远,谢谢猎户老师!
3 楼        文友:若海若蓝        2019-04-10 02:31:34
  灼灼老师的文墨,烨而不腻,灼而不窒,学之赏之叹之。问好春祺。
只码字,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
回复3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9-04-10 06:10:21
  问好老师,感谢留评,早安!
4 楼        文友:若海若蓝        2019-04-10 02:35:24
  感谢作者赐稿礁石,快乐码字,快乐生活!
只码字,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
5 楼        文友:石寸雨        2019-04-10 08:16:20
  朴实的文字,精彩的总结。赏识作者文章的同时叙述了自己的情感与故事,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最大亮点。学习拜读了!
文学比海,我愿做一滴水。
回复5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9-04-10 09:27:20
  大姐好,我这是随笔,想哪儿写哪儿,其实我也不知道赏析该怎么写。感谢留评。
6 楼        文友:武冈冰糖葫芦        2019-04-11 15:59:44
  向老师学习来了,又是精品之作,点赞!
回复6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9-04-11 19:32:50
  精品在哪,出不来你要负责人的。呵呵。
7 楼        文友:武冈冰糖葫芦        2019-04-13 09:21:11
  精品了,快发红包。
回复7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9-04-13 11:54:39
  有人绝品还不发红包,精品怎么发?
8 楼        文友:箫音依依        2019-04-13 21:17:00
  梓烨老师真是身手不凡,赏析和散文写得都十分精彩,拜读学习了。期待征文奖品早日收入囊中,收获颇丰!
回复8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9-04-13 23:14:58
  谢依依老师关注,江山人才辈出,赏析高手也很多,不想奖品,只为心安。
9 楼        文友:峙榛起航        2019-04-21 07:36:56
  写作的风格逐渐凸显,牛!
坚持原创文学,梦想将在这里起航!
回复9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9-04-21 15:35:41
  哪有风格?东拉西扯,别笑话就行。
10 楼        文友:峙榛起航        2019-04-21 07:37:27
  抽时间自己也写一下,哈哈哈……
坚持原创文学,梦想将在这里起航!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