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狗怕弯腰人怕敬(随笔)
小时候,一放寒暑假,忙不迭的就会回到定州农村的姥姥家。那里,留存了我太多的儿时记忆。村子不大,养狗的人家可不少。也不分啥品种,多是按狗的皮毛的颜色或者有啥特征随便起个名儿,大黄、小黑、四眼儿啥的。那个时候养狗可不是当宠物,主要就是看个门儿。基本上养的都是笨狗,纯一点儿的是柴狗,现在都叫它中华田园犬,更多的还是串儿,就是杂交的那种小狗。到街上玩儿或者去别人家串门,姥姥总会叮嘱几句:“小心谁谁谁家的狗,看狗冲你叫唤,甭怕,更嫑跑,你就弯下腰假装捡块儿石头,它就吓跑啦。”您还别说,这个招数忒灵,还真就是屡试不爽。哈哈,真真儿的应验了那句俗语——“狗怕弯腰”。
说来也怪,狗怎么就怕人弯腰了呢?问过搞动物学的朋友,他们讲,狗是人类驯化的比较早的一种动物,由狼驯化而来。想想犬牙交错那个成语,再看看我自家养的这只秋田犬,倒也确实有几分相像。早期的狩猎活动,人们就把狗当成了非常好的助手,朋友说有考古显示,东北地区是豢养狗最早的地方,可以上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大约公元前1万年以前。
在远古的狩猎生活中,驱赶或者抓捕野兽的家伙什儿肯定是既简陋又有限。那些大大小小、遍地都是、俯拾即得的石块儿,自然就成了最廉价也最得心应手的武器。这狗的IQ、CQ那可是极高的,据说,狗的嗅觉的敏感度大体是人的1200倍,狗鼻子大约能辨别200万种不同的气味,听觉感应力是人的16倍,听的最远距离大约是人的400倍。狗对于声音方向的辨别能力也是人类的2倍,能分辨32个方向。凭藉这样出色的能力,久而久之,它们就把弯腰捡石块的动作当成人类要发起攻击的前兆,慢慢的形成条件反射,并且铭刻在了它们的遗传基因里,成了一种习性。
至于现在城市里的那些宠物狗,似乎对于弯腰的这个动作没啥反应,这大概也是它们长期受宠于主人,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造成的吧,这也算是狗狗们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吧。
狗,在十二生肖中位列11。在传统文化中,狗的形象始终是比较复杂甚至是矛盾的,人们对它们的情感似乎也一直很是纠结。既喜欢它的忠诚,让它们看家护院,追随狩猎,拉爬犁,拉雪橇,也把它领回家当宠物,增加生活的乐趣,填充情感的缺失。但是,到了语言表达上,带狗和犬字的成语、谚语、俗语,却大多又都是贬义的,什么鸡鸣狗盗、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狗肚鸡肠、狂犬吠日、痛打落水狗、狗改不了吃屎、狗眼看人低啥的;也有一些相对中性一点儿的,比如鸡犬升天、犬马之劳。反正是该用人家的时候就尽情的用,可劲儿的用,转过脸就骂街,比狗脸变的还快,还离谱,你说这个事儿是不是怪的有点儿邪性?哎,人啊人……
说到这些成语,倒引出了另外一个一直以来的疑惑,这一会儿“狗”一会儿“犬”的,它们俩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儿呢?
《说文解字》中说:“狗,犬也,小者为狗,大者为犬。”对于许慎的说法,我是一直抱怀疑态度的。其一,犬字,早在甲骨文里就有了,至少上溯到了五千多年前,而狗字的使用才二千多年,只能算是派生称谓;其二,现实的语言中,大的并不一定就叫犬,比如天狗,小的也不一定就叫狗,比如小不点儿的泰迪犬;其三,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工作犬都被称为“犬”,像警犬、搜救犬、导盲犬、防爆犬、缉毒犬,这里边可没有太明显的大小区别,这种称谓似乎更多反映的倒是人们对这些工作犬的尊重;其四,古代神话中明摆着就既有一只瑞兽叫天狗,又有一只恶兽叫天犬,它俩可绝对都算得上超级个头儿啊!这显然也不是按大小区分的。
传说中的天犬是一种凶兽,满身红色,它的出没基本都跟战争相伴随,似乎只要有它在,这世界就不得安宁,它几乎成了战争的代名词,这在《山海经》里是有详细记载的。天狗则是个瑞兽,头部白色,外形有点儿像狐狸,它的吼叫声也不像普通的狗,是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着的通灵神兽,可以保护主人、驱邪避恶,牠明辨是非,通晓天地,可以广开财路。神话中吃月亮的天狗,原是后羿在凡间养的一只猎狗,牠舍身取义替嫦娥尝了那个长生不老药,才变成天狗被带到了天上。这个故事也凸显了狗狗忠诚的特性。日本电影《八公的故事》向人们描述的那只誓死追随、忠诚于主人的秋田犬,堪称经典。
关于犬和狗的区别,说法很多,没有定论,比较流行的说法有这样几种:一说,犬是泛称,包括了狗;二说,犬是书面语,狗是口语。我个人更倾向于这个说法。因为在并不特指哪一种狗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说“看这狗狗挺可爱的啊”,如果说到狗的品种,那都会说“拉布拉多雪橇犬”、“博美犬”、大型犬,工作犬等等;三说,狗跟犬不是一回事,在生理特征上有区别,狗有18个脚趾头,犬是20个,犬的两条后爪再上边一点会多一个爪,现在的人们把这个爪称为狼爪,古人则管它叫“獠”。
不管那么多了,咱还是回到俗语上来吧。人们借用狗怕弯腰这个动作做了个比兴,目的在于形象的引出后面的这个“人怕敬”。敬这个字的初意,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说法,左边的“茍”是一条狗的形状,右边的“攴”指棍棒,也就是用棍棒教训狗,对主人要顺从、恭敬。其本义也是要对人尊重、有礼貌。现代文字学家郭沫若就认为“茍”是狗的象形文。
现代语言中,敬,一般就是指有礼貌地进献,虔诚地供奉、尊敬。生活中,对对方表达敬意,或者表示谦卑,或者敬献礼物,除了举手作揖,最诚恳的肢体语言,也就是弯腰鞠躬了,那这句俗语的意思也就显而易见啦:不仅狗怕人弯腰,人啊,也是怕你给他弯腰的,谁都怕你对他恭敬三分。就像另外一些俗话说的一样,伸手不打笑脸人,好汉不打上门客,当官不打送礼人。这一个“敬”字,深刻的、实实在在的、活灵活现的反映了中华文明构成中最基本的一个要素——礼。
做为礼仪之邦,中国自古尚礼,“礼”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精神,也是古代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把礼看做了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的伦理文化从某种角度看完全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又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孔老先生毕生所致力的事业就是号召社会公民人人守礼,强调要约束自己,讲究仪礼,做人不仅要懂理、会讲理,更要讲仪礼、会施礼。
“礼”,做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称之为“礼制”、“礼教”;做为待人接物的形式,称之为“礼节”、“礼仪”;做为个体的品格修养,可以称作“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则为“礼让”。“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虽然,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民俗不同,民风不同,民情不同,在礼貌、礼让、礼节的表现形式上会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做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共通象征,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以相互尊敬为内核的礼貌,是维系社会和谐而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良言一句三冬暖,以谦卑之姿态,再配合上“谢谢你”、“对不起”、“请”这些礼貌用语,对表达诚意、调和气氛以及融洽人际关系十分有益。在西方国家和日本,几乎在任何需要麻烦他人的时候,“请”都是必须挂在嘴边的礼貌语。面含微笑的一个“请”字,会使话语变得委婉而礼貌,辅之以一个诚意十足的鞠躬弯腰,就会更加自然地把自己的位置降低,而将对方的位置抬高。要知道,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是很渴求别人的尊重的,没有谁会生硬的拒绝你送来的致意和赞赏。
以敬为先,以礼敬人。弯下去的是腰,直起来的却是你的修养,立起来的是你的德行,建树起的是你的人格。这一敬一弯腰之间,抛却的是傲慢与偏见,打开的是陌生与猜忌的藩篱,拉近的是人与人的距离,传递的是心与心的真诚,温暖的是你和他的情感,弥合的是误解与间隙,获取的是温润与和谐,放飞的是你的视野,拓展的是你更宽广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