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 求 学 之 路(散文)

编辑推荐 【浪花】 求 学 之 路(散文)


作者:陈兵 秀才,1637.9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12发表时间:2019-04-15 16:45:40
摘要:2020年起,中国将普及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义务教育。《求学之路》以一个普通人的求学经历印证了我国教育事业所走过的艰难而漫长的道路。


   1986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实施了三十二年之后,于2018年底又颁布了经几次修改的最新版本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为推进这项事业制定的义务教育法,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上学接受教育。这是义务,具有强制性,不是你想学就学,不想学就可以不学的。另一方面,适龄儿童和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必须依照本法规定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无正当理由而未照做的将会被追究责任。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不久前教育部提出了新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全面普及包括高中在内的十二年义务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行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由之路。
   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走过了艰难而漫长的道路。
   教育是依附于经济的。没有发达的经济,不可能有发达的教育。解放前,我国国民的文盲率是80%。基于这种现实,新中国刚刚成立,在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情况下,党中央就把教育工作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要扫除文盲,要普及义务教育。体现了国家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坚定信念。
   油田职工郭强的老家虽然也在农村,但和边远山区比起来,还不算是落后的。
   他的求学之路也足以见证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农村多数都没有学校。有学校的,可能只是个初小,即只有一至四年级,没有五、六年级。五、六年级是高小。一至六年级全有的,那是完全小学(完小)。在那里,读完高小的就算是高学历了。
   农民都是不识字的。所以他们都认为识字没有用,能种地认识秧苗就行了。郭鹏家里有四个孩子。他排行老二。有老大帮着父亲种地,他就有理由去上学了。郭鹏家乡的学校是完小。他顺利地读完了小学六年级。
   该上中学了。可是家乡没有中学,上中学得到县城去。郭鹏家里没有钱供他上中学。他也只能和大哥一样在家种地。恰在这时,县里成立了初级师范学校。那是政府为迅速培养干部临时成立的,各县都有。小学毕业的郭鹏只有十二岁,干不了什么活,又上不起中学,便去报考师范。师范学校不用交学费,吃饭也不花钱。他和他们家乡的十来个孩子到县城去考试。那是他们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到了县城住在一家小旅馆。男孩子睡的是大通铺。两个女孩睡在用木板隔出来的小房间。用现在的眼光看,那就是大车店。考试在县城的小学校里进行。这是全县第一完小,比郭鹏家乡的小学大多了,有大操场,还有秋千。
   郭鹏考上师范了,第二年春天入学。父亲给准备了行李。他在市场地滩上买了一张狍子皮,垫在褥子下面隔凉,还买了一双旧棉鞋。孩子们在家时都穿兀拉。兀拉不用穿袜子,在兀拉里边絮兀拉草。兀垃草长在野地里,冬天草干了割回来,用棒锤锤软了絮进兀垃里。每天晚上脱了兀垃之后,要把草掏出来在地上晾着,第二天再絮。穿过几天之后要把旧草扔掉换新草。住集体宿舍不比在家,都是集体活动,每天早晚在那里折腾兀垃草肯定是不行的。也不能把很多兀拉草带到学校去。为了上学,郭鹏第一次穿上了棉鞋。
   有民谣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兀拉草”。对穷人来说,兀拉草是宝。富人不穿兀拉,兀拉草对他们没有用。而且,有好棉鞋过冬,谁愿意穿兀拉?现在不仅没有人穿兀拉了,连“兀拉”这两个字也找不到了。“兀拉”是两个专用字,革字旁,右边各加一个象声字“兀”和“拉”。字典里可以查到,电脑里没有了,只好用“兀拉”两个字代替。
   走的那天,父亲扛着行李卷把郭鹏送上火车,把行李卷放到行李架上,和车上的旅客打了声招呼才下车。
   从家乡到县城,火车慢车七站,开行将近两小时,票价不足一元。
   从这天开始,郭鹏就离开了家乡。只有寒暑假期,参加工作以后只有四年一次的探亲假期,他才回来一趟,最多住一个月。
   师范学校的生活十分艰苦。一天三顿饭不是高粮米就是苞米面窝头,没有细粮没有肉。夏天青菜稍多一点,冬天全是白菜萝卜土豆。这些倒也不算什么。学生们都来自农村,在家里也不过如此。不同的是,这里面临着家乡没有的诱惑。学校教室的后面就是居民的住房。那里常有卖香烟瓜子糖果和油条麻花的摊贩在街道上出现。学生们坐在教室里就能看见。也有个别学生去买回来在教室里吃。郭鹏也想买一点零食,可是没有钱。他们班有一个姓马的同学,年龄比郭鹏大得多,可能有二十岁了,也像是结了婚的。郭鹏知道他有钱,想跟他借两角钱,说了几次他都不借。他知道郭鹏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放假回家买车票都得临时给家里写信要钱。借钱给他,他根本还不了。
   难抵御的是严寒。东北冬天的气温常在零下二、三十度。学生宿舍虽有火炉。可是白天不生火,夜间也没有人加柴。每天晚上学生放学之前点起炉子,不等屋子烧暖炉子就灭火了。清晨学生起床时,宿舍的水缸都结了冰。为了能用那特别凉的水洗脸,同学们想了一个办法,舀水洗脸时,别舀得太多,只一捧水就够了,这样就不会感到水太凉。
   入冬不久,郭鹏的两只脚就被冻伤了。父亲买的那双鞋太旧,皮毛全磨光了,只能算是一双单皮鞋。学生宿舍离学校很远,要走过几个街区。郭鹏的两只脚生了冻疮,肿胀流脓没法走路,来回都得同学们背着。后来,学校让他住到炊事班的宿舍里。这里有火炕,屋子也暖和,不用走路回学生宿舍了。放寒假回家以后,郭鹏一直待在炕上没出门。邻居告诉母亲一个治冻疮的偏方:把土豆捣成泥敷在疮上可以拔脓,脓拔完了疮自然就好了。
   师范学校是速成的,原本三年的学制,一年半就结业了。全校二百个学生大多数都分配了工作。郭鹏等一些年纪小的学生,被送到省行政干部学校去继续学习。行政干部学校是对全省在职干部进行政治和文化培训的。那里有个会计统计培训班,简称会统培训班,俗称“饭桶培训班”。后来这个培训班独立出来,成立了财经干部学校,学制三年,算是正规的中等专业学校。在这里学习和师范学校一样,学费和生活费也是全免的。
   中专学校毕业之后,大部分学生都分配了工作。其余的七十名学生被保送到沈阳东北财经学院继续学习。郭鹏也在其中,那年他十七岁。
   郭鹏再也坐不住了。他再也不想上学了。他要工作,要挣钱养家。他鼓足了勇气,壮起胆子去找校长要求工作。校长微笑着,温和地问了他的家庭情况之后说:“你的家庭还不算最困难嘛。”
   很快就有了结果。郭鹏给分配了工作,是最后一批离校的。
   后来,当他想起当初这个决定的时候有一点惋惜。因为那次上大学是保送,和师范学校一样也是不收学费和生活费的。可是他并不后悔。他没有做错什么。他的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身不由己,别无选择。他挣扎着、也是幸运地念了十一年书,得了一个中专学历。他的家里,大哥和三弟都是小学毕业就找了工作。只有小弟念完了中学。那时候家乡已经有中学了。
   今年是2019年。从明年开始就要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了。这就意味着,中国十三亿多的人口,将全都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这是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在文化建设中创造的另一个奇迹。
  

共 28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别开生面的对中国教育,做出了一个合理而又客观的剖析。语言犀利,言辞有度,条理清晰,引起读者深深地感触,阐述了的观点,值得人深思。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在文化建设中创造的另一个奇迹。”笔者由中国前些年的教育出发,引申出近年和未来求学的趋势以及更改后的种种好处,好文值得推荐阅读、品评,感谢来稿,期待下次精彩呈现浪花,遥握,顺问春安【浪花编辑:一江秋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兵        2019-04-15 17:48:24
   感谢一江秋枫编辑的点评。遥祝春安!
陈兵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