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凿在石壁上的历史(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凿在石壁上的历史(散文)


作者:黄皮人 秀才,1136.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08发表时间:2019-04-18 08:05:14

【心灵】凿在石壁上的历史(散文) 2013年4月下旬,我前来龙门石窟参观,站在龙门大桥上,凭栏望去:香山一片翠绿,青烟缭绕;龙门山石窟密如蜂窝,游人如蚂蚁般蠕动。面对伊阙峡谷,香山与龙门山隔河相守,伊河水从两山中间穿流而过,滋润着两岸的中原大地。我想起了开拓大运河的隋炀帝杨广,当初,他也许就是站在这里,以为走进了真龙天子的门户,便将此处命名为龙门。
   如今,两山如故,伊河常流,历史犹如这脚下的流水,带走了曾经的帝王和他们的那个朝代,却把他们的身影留在了山水之间。历史的凿头在龙门山陡峭的壁崖上凿就了千万个石窟,将帝王们的发愿固定在这座大山上,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帝王们的意志和神威。
   这是公元493年前后,北魏孝文帝从塞外平城迁都至洛阳,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在将鲜卑族文化融入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的同时,又将那个朝代的历史开凿于龙门石窟。谁不愿名留青史?更何况一国之君。至此,龙门石窟开始为历代帝王所青睐,纷纷效仿: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至宋等朝代,都在山壁之上雕凿了自己的历史印迹。前后历时400余年之久,使龙门石窟密布于伊水河畔东西两山的峭壁之上,南北达1公里之长,共有97000余尊佛像。于是,原本沉寂的山野变得门庭若市;原本默默无闻的伊阙变得扬名四海;原本无关轻重的山体变得价值连城。
   尽管前来参观的游人如过江之鲫,人贴人不易拍照,但我还是尽力定格每一尊佛像。因为这里汇集了自北魏至北宋各朝代的艺术精品和文化精髓,从那精湛的工艺、惟妙的造型和绝美的构图上,不难看到北魏的风骨、盛唐的神韵及北宋的灵性。如此浩大的工程委实令人叹为观止!在那个条件贫瘠的年代,在如此陡峭的山坡上,成百上千的工匠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手持铁锤和钢凿,在坚硬的石壁上雕琢着君王们的发愿,也将如烟的历史凝固在石窟之中。
   进入潜溪寺,这是一座幽静的院落,里面有三座石窟,名为宾阳三洞。洞中以释加牟尼佛像为主佛,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还有两只昂首挺胸的石狮。此处本为北魏年间初建,由于发生宫廷内乱,后由隋唐两朝续建完成。倒是“龙门二十品”最能彰显北魏之风,它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表达了造像者祈福消灾的意愿。该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其书法艺术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兼隶书格调,又孕楷书因素,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体的代表。
   最引我关注的是奉先寺,顾名思义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其布局有点像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中间的主佛为卢舍那大佛,系释迦牟尼的报身佛,佛像通高17.14米。据传说她是武则天的化身,是武则天自掏银两塑造的。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对秀目,嘴角微微上翘,笑而不露,头部稍低略作俯视状;她庄重而典雅,睿智而明朗,令人敬而不畏。这尊佛像将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结合在一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堪称盛唐时期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尽管龙门石窟的雕凿时间跨越多个朝代,然而,仔细看来不难发现,各朝各代有着明显的特征。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人物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唐代以胖为美,所以人物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而宋朝由于国力衰弱,加之统治者极力推崇新儒学,其人物造型既不及北魏潇洒又不及唐代富丽,有着沉着质朴、生活气息浓郁、刀法细腻的特征。
   龙门石窟还是一面折射历史真相的明镜,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历朝历代的社会环境,劳动人民在创造艺术珍品的同时,也有黑手在不断行破坏之能事。参观中,不难看到龙门石窟受到人为的盗凿损坏十分严重,许多雕塑缺胳膊少腿,没有人头像等。据介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受大难;清末民初年间石窟造像被盗十分严重;此外,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由于战乱管理空虚,1930年到1940年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国外文物商人收购。看到这里,你能不感到内心宛如刀绞般的疼痛吗?
   然而,瑕不掩瑜,小小缺陷丝毫掩饰不了龙门石窟的艺术光辉,人为破坏丝毫影响不了龙门石窟的历史价值!龙门石窟不愧为中原大地上的石凿珍品博物馆,将永远载于中华文明的史册。

共 18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作品用质朴且不失灵动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龙门石窟的情况,将“石窟密如蜂窝,游人如蚂蚁般蠕动”的景像展现在了人们面前。作品不长,但却从石窟400年余年的建造历史叙述得非常细腻,展现出了作者对语言的把控能力,作品还特别介绍了奉先寺的情况,把读者带到了岁月的深处。“龙门石窟还是一面折射历史真相的明镜,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历朝历代的社会环境”,作品对石窟的毁损情表现出了非常的痛心。这样体现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的心理,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4-18 08:05:41
  谢谢皮人老师带来的佳作。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4-18 08:05:54
  拜读了,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4-18 08:06:18
  期待更多美篇呈现!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刘德正        2019-04-18 09:30:04
  越来越有味道了!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