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我的插队日记(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我的插队日记(散文)


作者:黄皮人 秀才,1123.8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90发表时间:2019-04-20 09:08:54

【心灵】我的插队日记(散文) 1974年10月20日,阴有小雨。
   今天,我就要离开武汉,去洪湖县麻田口渔场插队,汇入知青行列。
   清晨,我背着行李来到硚口百货大楼门前,这里早已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马路一旁聚集着欢送的队伍,人群挥动着彩色三角旗高喊着口号。但我一句也没有听清楚,因为声音完全被震耳欲聋的锣鼓声淹没了,几名年轻人正在使劲地敲打着锣鼓。这声音节奏感强烈,铿锵有力,仿佛前进的号角,擂得我热血沸腾。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今天,毛主席挥手号召知识分子到广阔天地里去,扎根农村闹革命;我决心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革命洪流中。想到这里,我不由加快了脚步,朝停在马路边的车辆大步走去。
   隔着马路就能看到送我们的是一辆解放牌大货车,车箱和车顶用军绿色的帆布搭建成篷子。车箱上贴着红底黄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标语,看见它,想到即将投身的这场战斗,我心里充满自豪感!
   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大货车载着我们缓慢行走在坑洼不平的碎石路上。由于颠簸摇摆得十分厉害,我们人贴着人站在车箱里,两腿紧紧地蹬着箱底,两手死死地拽牢扶手,尽力地维持着身体平衡。不知行驶了多久,车辆停住了,下车后发现前面是一条河流,由于没有桥,只有通过轮船摆渡才能过去。因此,汽车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于是,我们下车活动身子骨,缓解长途乘车的疲劳。
   足足等了4个多小时,重新登车启程,继续忍受路途的颠簸之苦。经过总共9个多小时的长途奔波,我们终于到达了插队的地方--洪湖县麻田口渔场。这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黑色的圆桶,不知哪是天哪是地,只感觉到有阴冷的细雨飘落在脸上,潮湿的空气中有一股浓浓的草腥味。精疲力竭的我们,被当地村民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接到了他们的家,在昏暗的油灯光下我们看到,村民们住的房子是用草和泥垒建的。我们睡觉没有床板,只是在潮湿的地面铺上一层厚厚的干草,再在草上铺上我们带来的被褥。就这样,来到广阔天地插队的第一天夜晚,我们与贫下中农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了。
  
   1974年10月21日,阴转晴。
   由于昨天的路途劳顿,我们睡得特别香,突然有人大声地喊我们起床,催促我们出工。我极不情愿地爬起来,走出大门。天已经亮了,雨已经歇了,我被眼前的环境惊呆了:我们的房前是一望无际的湖水,水里长着茂密的水草(听房东介绍才知道叫蒲草)和荷叶,村民们的房子呈一字形搭建在一块平坦宽阔的岸上。
   叫醒我们出工的是知青队长王湖森,当地人,渔场革委会委员,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中,他是最年轻的。他安排我们修建知青住房,他说:要赶在冬季来临之前将房子修建好,使我们尽快从村民的住房里搬出来。所有的人都进行了分工,有挖房子地基的,割蒲草的,还有去砖场搬运砖的。王湖森带着我和另外4个知青去搬运砖。他说:这活最累,男知青轮流干。
   随他上了一条渔船,我们坐在船舱内。王湖森站在船头,手拿一根长长的竹竿,往水里轻轻一撑,船稳稳地朝前划动。他说:“这叫撑船,是行船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千万记住,两条腿要像钉子一样站稳,不能随着船来回摇摆,否则行船不稳容易翻。”
   “嘻、嘻、嘻”,是知青队个子最小的郭小飞在讪笑,很明显他有点不以为然。
   “你们每个人必须学会”,王湖森继续说,“下面请郭小飞同志按我说的上来试试。”
   郭小飞有点犹豫,环顾了一下大家,往手心里吐了一口唾沫,步履蹒跚地走到了船头,接过队长递给他的竹竿。船在上下左右摇摆,他趔趔趄趄地挪动双脚,还没有站稳,就慌乱地将竹竿撑向水里。船在水面调转了90度;再撑,在原地打圈;他急得一头的汗水,伸伸舌头,不好意思地将竹竿交还给队长。
   王湖森接过竹竿,说:“撑船比起你们学习课本知识来说要简单得多,技术含量也不大,只不过熟能生巧而已。”说着,他轻点竹竿,船箭一样向前划过,水面被犁开两条波浪,呈八字形向两岸扩散开去。
   正值秋季,天高云淡,阳光透过岸边高大的树林投射在河面上。洪湖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周边密布着众多的小河,河里水草丰茂,荷莲盛开。此时虽已过季,但芦苇呈青黄色,密密麻麻沿河而立,芦花在轻风中摇曳;荷莲呈红褐色,圆形的荷叶、拳头般大小的莲蓬布满河面。一条水道从中间穿过,那是常年行驶的船只碾出来的。
   船顺风顺水,走了一个多小时到了砖场,开始搬砖上船。我们5个人的任务是将砖从岸上挑到船上,队长负责将砖码放在船舱里。从岸上到船上是一条50多米长的斜面土坡路,上面长着青草,非常湿滑,挑着担子下坡时须紧绷着劲。我们每一趟都要挑30块砖,有150斤重,刚开始咬紧牙还能坚持,走了几趟后肩膀、腰和腿痛疼难忍。腿脚越来越沉重,每走一步都要喘着粗气,汗水湿透了衣服,贴在磨破了皮的肩膀上火辣辣地痛。这种超强度的体力活,对于我们这些年龄刚满18岁的知青来说,真是一次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我们互相鼓励,边走边高声地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船装满了,我们累得象散了架一样,瘫躺在斜坡上不想动弹,无限怀念昔日悠闲的城市生活。队长将砖码放整齐后,朝我们喊道:“走了。”我们极不情愿地爬起来,朝船走去,准备上船。可是走近船一看,都傻眼了:船舱全都装满了砖,根本容纳不下一个人。队长站在船头,扔给我们两根粗绳子,说:“拉纤。”
   我们5个人呆呆地看着队长:天啦!这里离麻田口渔场有十多公里路程,船回去逆风逆水不说,还是重载,这不是要我们的小命吗?
   队长见我们呆站在原地不动,跳下船,右手紧紧抓住纤绳,高举过头顶,对我们说:“是英雄拉着纤绳走回去,是狗熊坐在船头载回去。你们自己挑选吧?”在这种场合,谁愿意当狗熊?!谁愿意丢知青的脸?!我们受到强烈地刺激,毅然决然打起精神,套上纤绳,拉着重船往前走。我们清楚:队长用的是激将法;而我们更清楚:我们靠的是意志,是永不服输!永往直前的革命意志!
   有句成语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是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逆水行舟的艰难令我永生不忘:一根绳子死死地勒在本来就十分痛疼的肩膀上,腰弯成了九十度,岸边的坡路崎岖难行,我们一会儿趟水踏泥、一会儿跳沟越坎,一会儿攀岩爬壁;遇上风大浪急,5个人几乎是匍匐而行。
   我边拉着纤绳边想:纵然前面还有千难万险,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1974年12月30日,阴有小雪。
   今天清早,像往常一样我们都来到食堂门前等着开饭,肚子实在太饿了(知青的房子已经修建好了,大家搬进了新居)。食堂门前有一条小河,有一百多米宽。初冬,天色灰暗,旷野萧条,四周阴沉沉、风嗖嗖;河面上结了一层薄冰,上面还有白色的霜花。这时,知青闫宝生恶作剧地说:“谁敢游过去?”平时,我们常在这条河里洗澡,一口气游10个来回没有问题。今天,天气这么寒冷,谁还敢下去游泳?除非有病!
   见没人理采他,闫宝生提高声音,用挑战的口吻说:“谁敢游过去,我奖励他20元钱。”
   郭小飞从人群里站出来,说:“我敢。”
   闫宝生看了看郭小飞,又看了看结冰的河面,说:“你真敢?”
   郭小飞没有理他,迅速脱下鞋子袜子,光着赤脚踩在冰冷的地上;又脱下棉衣棉裤,露出秋衣秋裤。他在原地做了一个深呼吸,几步跨到河边,毫不犹豫地踩着冰面往前走,脚下发出咔嚓、咔嚓、咔嚓的响声。岸上的人都惊得呆呆地看着这一幕,吓得心里透凉透凉的,。只见他,双手平伸出,身子往水里一跃,身体推破冰面,划着蛙泳朝前蹿;所过之处,冰破水出,身后留下一条长长的水面。岸上的人群不约而同地大声喊道:“郭小飞,加油!”
   郭小飞没有辜负大家的鼓励,游过去,又游回来了。闫宝生没有失言,当场掏出20元钱,送到郭小飞手里。令在场的人没有想到的是,郭小飞没有接钱,宣布道:“钱交给食堂管理员,今天晚上我请客,请大家尝一尝我的厨艺。”说完,他神秘地冲大家一笑。在场的所有人都拍手大声叫好,甚至有的人狂喊:“郭小飞,谢谢你!你是我们的知青英雄。”这话有点道理,我也觉得,郭小飞的这种豪爽之举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英雄之举。
   来渔场插队两个多月,我深深体会到:真正难受难熬的并不是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而是填饱肚皮的问题。渔场不生产粮食,靠打鱼和养殖鱼的收入来买粮食,因此,粮食完全由渔场定量分配。男知青每人每天一斤大米,女知青8两,每餐基本只有一个菜:不是炖东瓜、就是炖南瓜,再就是烧白菜、炒藕丁。菜里面绝少放肉,肚子里严重缺油水,饭后不到一个小时就饿得心发慌、头发晕。最难熬的是漫漫长夜,几乎每天深夜我都被饥饿搅醒了,肠胃咕咕叫唤,猛烈地撕扯着你,那种钻心地痛疼折磨得你彻夜难眠。
   郭小飞让食堂管理员买了5斤五花肉,20多斤糯米,晚餐由他亲自操刀掌勺,给大家做饭。知青们出于好奇,不约而同聚集到食堂里观看郭小飞做饭。只见郭小飞腰间系一块蓝色围兜,袖口挽至胳膊肘处,麻利地忙碌着,俨然一个大厨师。他熟练地将五花肉切成小肉丁,在锅里用慢火炖熟后盛在一边放着;再将糯米倒进锅里煮熟,当贴着锅的糯米形成一层金黄色的锅巴后,再将肉倒进锅里,与糯米一起用小火炒。这时,我的嗅觉闻到了浓浓的肉、锅巴和糯米饭的香味,不由口水泛起,吞下;又涌起,肚子咕咕叫唤。一直忙着没有说话的郭小飞终于腾出时间说道:“这是我家祖传的郭氏五花肉炒糯米饭,下面,请大家尽情享用吧。”
   这餐饭,每个人确实都尽情地享用了,吃得一颗饭都不剩。在我的记忆里,这是我自插队以来吃得最饱最好的一餐。以前只知道饿着肚皮时晚上睡不着觉,而今天晚上,有好多人吃撑了睡不着觉。
  
   1975年7月15日,大雨到暴雨。
   天像被捅破了一个窟窿,大雨从昨天夜里一直下到今天白天;午后更是风助雨势,瓢泼暴雨自天上横飞下来,拍打在地面上噼啪作响,宿舍的窗户和门都不敢打开。房顶的泥草经不住雨水的浸泡,有的地方开始渗水漏雨了。
   宿舍门前的河水涨高了两米,流速明显加快,平时碧绿的颜色此时也变成土黄色了。似乎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一样,我们忐忑不安地呆在屋子里。
   这时,队长王湖森吹响了紧急集合的哨子。在雨中,他只简单地说了一句话:“男知青扛上草包、女知青拿上铁锹跟在我后面。”
   队伍朝着养殖场的方向跑去,由于风大雨猛,穿雨衣根本没有作用,许多知青都是穿着单衣,雨水打在脸上和身上有点生痛生痛的。沿着堤坝来到水沟通道处,这里的情形令大家触目惊心:养殖场变成了一片汪洋,所有的养鱼池都积满了水,池埂全部淹没在雨水中。由于整个养殖场只有连接洪湖的水沟通道处才能排水,因此,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水流,到了1米宽的通道处变成了汹涌澎湃地激流,呼啸奔腾地狂泄而出,形成了2米多高的水柱。站在堤坝上能够感觉到脚下在颤抖,耳边的水流在咆哮,我们的心也在剧烈地狂跳。
   王湖森站在队伍前大声喊道:“同志们都看到了,养殖场里的水正往洪湖里倒流,如果不尽快堵上,我们养的鱼全部跑光,集体的财产受到巨大损失;要是堤坝被冲毁,危及到村民和我们自身的安全。我们的任务是尽快用装满土的草袋将水沟通道堵住。下面,女知青负责往草袋里装土,男知青负责扛草袋。”
   一场抢险救灾的战斗打响了,所有的人都顶着暴风雨投入了战斗。往水里投放了半个小时的草包后,效果似乎不明显,水的流速流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郭小飞说:“可能水的流速太快,将草包冲走了。”
   一句话提醒了王湖森,他说:“单个往水里投放不行,改为集中投放呢?”
   郭小飞说:“集中投放恐怕也不行,因为水流的能量远远大于草袋的重量,除非减轻水的流速。”
   王湖森点头称是,但用什么办法才能减轻水的流速呢?除非在通道口上游对水进行拦截。
   郭小飞拍了一下头,说:“有办法,组织一帮会游泳的人,跳到水里进行拦截。”
   王湖森问道:“谁会游泳,你知道吗?”
   郭小飞说:“放心吧!我们都是喝长江水长大的。我是共青团员,我带头。”说完,他“卟嗵”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还没等他站稳,巨大的水流将他卷起、又吞没,随着水势冲走。岸上的人都瞪着大大的眼睛紧张地盯着水面,搜寻他的人影。过了好一阵子,在距离他跳水的20多米处,发现了他的头,他已经被冲出了养鱼池,进入了洪湖。随着水的翻腾起伏,他的头像一个黑色的皮球,一会儿飘在水尖上,一会儿落到水底,渐渐地皮球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正当大家万分着急、替他的生死安危担忧时,他却突然出现在通道的另一边。他朝这边示意:水流太大,扔一根粗大的绳子过去。我们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将绳子扔了过去,用绳子缠死在通道两边的大树上。于是,我们拽紧绳子,一个紧贴着一个地下到养殖池里,排成了人墙,挡住了水流。堤坝上早已装满土的草袋纷纷投进了水里,一会儿就垒得高出了水面,桀骜不驯的流水终于被我们治服了。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只有1米宽的水沟被冲成了3米宽。

共 750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日记体的散文作品,作品用朴实且又生动的语言,述说了自己当知青时的那段经历。作品截取了知青生涯中的几个典型事例,重温了那段历史,也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随着这笔触进入到了那个年代中。在两年的时间里,作者经历了平时更长时间都难以经历的事情,有青春的迷惘,在痛苦的磨砺,有英雄的壮举……当时过境迁,这些都成了美好的回忆。作品语言流畅,所述事例生动,描述细腻,文中的几个人物,虽然着墨不能像小说那样,但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郭小飞,因为抢险救灾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更是令人唏嘘。一篇值得细读的作品,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4-20 09:09:44
  一篇感人的作品,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4-20 09:10:35
  拜读大作,很好的作品,推荐大家阅读!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4-20 09:11:03
  为我们共同的记忆,远握致意!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