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春之梦”征文】从春天开到夏天的花(随笔)
春天是给人创造好心情的季节,从迎春花开第一朵花起,各种花就陆陆续续、快快乐乐地开了,婆婆纳、连翘、桃花、梨花、玉兰,泡桐、牡丹,以及山野的葛花、洋槐花,和现在的月季花……
花太多了,美丽中带着妙曼,优雅中透着疏懒,从春天一直开到夏天,没有罢工的意思。
我追着赶着,把一朵朵芳香藏进书页里,留存这世间顶级的美好。
儿子微信窗口弹出笑脸,说要点票子花花,待我红包递过去,他又迅速退回来,说:“几天没和你说话,想你了,我以这样的方式取闹一下哦!”我很欣慰,儿子度过了春天的稚嫩期,生出几叶翠绿了。
看到儿子,想起前些天上海那个十七岁跳河的孩子。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四季,那么十七岁正是人生最灿烂的季节,夏花开得热闹的时节。
我不想指责那个可怜的母亲,失去儿子她比谁都痛苦。也许后半生都会活在自责中,为什么当时要不停地骂孩子?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为什么要把车停在桥上边?多大的事情就不能回家再说吗?
一切假设都毫无意义,孩子没了,母亲的天也塌了。
很多人都在说,这个社会怎么了,孩子们变得如此脆弱,就像瓷器一样经不起摔打,从前一双父母能养育六七个孩子,也没有生出各种自杀事件,这或许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吧。
我记得小时候,兄妹几个刚能提动篮子就开始下地干活了。农活不需要技巧,有一把力气即可。每个孩子按照力量的大小分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活,每天忙忙碌碌的,更有甚者上学也提着篮子,放学后抓住篮子奔向田间地头,用最快的速度割一篮子草,然后回到教室写作业。
如今生活好了,不需要为吃穿发愁,学习成了第一要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于是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应运而生。不大的孩子挎着比体重还重的书包,奔波在不同的辅导班之间。
上海那个跳河的孩子,据说是和同学发生矛盾,老师批评过后,给家长说了。我能理解家长的心,孩子打架是一件闹心的事儿,或许因这个事儿导致老师对孩子有意见,从此就不管了。妈妈一而再再而三地骂孩子。
我很心疼孩子,母亲的骂或许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在学校打架是什么原因?老师是怎么批评他的?他可能也想给母亲倾诉一下,只是还没有等他开口,就听到母亲喋喋不休的怒骂,让十七岁的孩子绝望了,寻了短见。如夏花刚刚开花,蓓蕾还顶着呢,就这么折落了。
楼下邻居奶奶住院了,原因令人哭笑不得。十二岁的小孙子拿着手机玩,奶奶不让玩,说一遍,孩子不听,又说一遍,孩子还是玩,最后奶奶生气了,就去夺孩子手里的手机,结果脚一滑摔倒在地。
七十岁的老人身子骨经不起这么狠命的一摔,躺在地上起不来。几个邻居听到响声,把奶奶搀起来,怕摔坏骨头,急忙送到医院,幸好骨头没事儿。
奶奶躺在医院还不停地叨叨,“初中正是学习的时机,现在不搞好学习,考不上好高中,以后咋办?”
爷爷大发雷霆,给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媳妇打电话,好一通责备:“管不住孩子了,你们自己回来管吧,不让你们给孩子买手机非要买,如今成绩下滑成这样,怎么办?”
我听不见电话那头怎么说,却从另外一个邻居那里得知,孩子妈妈其实并不赞同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说爷爷奶奶把孩子管得太紧了,周末要上三个辅导班,还不给看电视,那么小的孩子整天像机器人似的忙得晕头转向。
我也时常给爷爷奶奶说:“孩子需要张弛有度的生活,不能把孩子的神经拉得太紧,适当让孩子看看电视,舒缓下节奏,是有益身心的。督促孩子学习是好事,但是太紧了,反而适得其反。”
奶奶还好,能接受我这种教育方式。爷爷不行,他教书一辈子,满脑子都是成绩。他家里有十来个废弃的挂历,记录着孙女、孙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考试分数,小至周考测试、各种模拟,大至升学成绩。各科名字,考试日期,分数多少,是进步,还是下降,备注得清清楚楚的。
那厚厚的一叠挂历就像枷锁一般,牢牢地锁着两个孩子的心。
把分数看得如此之重,孩子能不累吗?
对于孩子来说,身心健康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
让孩子和季节一样按班就步,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到了,不用催,自己就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