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那年丁香】大槐树游记(散文)
女儿新加坡的同事随团来中国西安旅游,游毕脱团来临汾,作为东道主的我们,对这位国际友人自然不可以怠慢,热情招待与全程陪同当然是必须的了。
20号中午1点多,我们从高铁站接到友人直接奔去洪洞“重八席大酒店”,品尝流传了几千年临汾特色文化美食。值得欣慰的是,这位友人对我们的这道特色宴席赞不绝口,对席间解说员的解说及双人快板欣赏尤佳。席罢,走出酒店,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好在车上备有雨伞。我们还是按计划驱车前往大槐树景区。打着雨伞漫游,多少增添几分浪漫色彩。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槐树造型入口大门,艺术美感,主题明确。进入大门,迎面是一个充满艺术韵味的大红“根”字。
看到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根”,导游小姐边走边讲述了来这里寻根的人越来越多,以及大槐树移民的原因……
元朝末年,由于农民起义频频爆发,元军屡屡镇压,连绵不断的战乱,造成中原地区战火沸沸,人口稀少,土地荒芜。几乎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而地处太行山以西的山西未遭战火,人口密度较大,所以,朝廷制定了由山西向中原强制移民的政策。迁至中原之前在洪洞大槐树下集中……
我们撑着雨伞,就这样在濛濛细雨中听着导游的讲解漫步前行。不知不觉来到一组主题为“朝堂决议”的雕像前,可以看出这是朱元璋与他的两个大臣。这位太祖高皇帝仿佛正在与大臣商议制定移民的政策与措施!形象地再现了当时高层决策者对移民的坚定态度。
顺着导游指引向前,主题为“大槐树下”的第二组雕像出现在眼前。这组雕像反映了大槐树下移民的情景:官员正在为移民办理迁民手续,老人折下槐枝送给即将远去的亲人,深情嘱托亲人不要忘记老家、永远记着大槐树;手捧槐枝的儿女们,泪水涟涟、依依不舍、驻足徘徊于大槐树下;思绪翩翩、不忍离去、只得把随身的饰物、丝带挂在槐树上以示牵挂。
第三组雕像的主题是《讲不完的故事》。多年之后,一位老爷爷正在给儿孙们讲述着曾经移民时发生的故事……,讲述着这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移民在当时是由朝廷公告决定的利于国家均衡发展的一件大事。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在当时通讯几乎没有,交通基本靠走的时代,骨肉分离就等于诀别!老百姓抵制移民也是可以理解的。官府采取了强制措施,将符合移民条件百姓的手用绳子绑起来,一个连一个成一长串,由官府官员负责押送到迁至地,中途有上厕所者,官员把手解开,完后继续绑上。人们至今称上厕所为“解手”。洪洞一带,关系比较好的朋友,称为“连手”,也是由当时大家手连在一起而得名的。
当年移民时的那颗大槐树,已经被1651年的一场洪水冲的无影无踪,这无疑给游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后人用水泥钢筋塑造了一颗形象逼真的大槐树。虽然是赝品,丝毫没有影响寻根者那颗赤诚的心。据导游介绍,上午她就接到了一拨45人的团。这45人年龄都在40多岁,是大学同班同学,听长辈讲他们祖先是从这里移民过去的,就组织了一场寻根之旅。这真是个好主意。值得庆幸的是,那场洪水留下了紧挨着那颗大槐树的八角高塔—石经幢,这座高9.4米,有着800年历史的石经幢,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我们虔诚绕石经幢一周,触摸着它的八个角,感受着它那古老厚重的文化气息。回头望着从这块土地的深层挖出的上亿年的槐树化石,忽然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站在古老而又矮小的南城门前,脚下就是当年的官道,想到苏三当年就是从这里离开洪洞县的,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惆怅。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雨越下越大,渐渐浸湿了我们鞋子,此时遥望那庄严神圣的祭祖殿,我们这位新加坡友人,虔诚地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感恩祖宗保佑,让我们生活在和平友好的时代,拥有自由富足的生活。
大雨中,我们匆匆结束了这次洪洞大槐树之旅。准备第二天的平遥古城之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