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那年丁香】平遙古城游记(散文)
这次随友人来平遥,是我第三次游平遥古城了,第一次大概是03年随当时高三老师来平遥中学学习研讨。作为当时主管高中的副校长,我满脑子装的都是学生的高考成绩,自然注意力都放在了取经学习上了。对于这座小城古色古香的风景,只是走马观花,眼过而未走心。至于这座古城散发的文化气息更是感知很少。
第二次是2015年的冬天,女儿从新加坡回国休假,提出想看看平遥古城,特别指出想让爸爸妈妈一同前去。作为父母的我们当然是义不容辞了。但因为是冬天,对于怕冷的我,自然游玩的兴致与心情都不是很爽,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次陪同友人来平遥,正值暖阳高照,和风徐徐,春暖花开的季节,有沿路盛开的鲜花相伴,没有工作之压力,心情自然放松了许多。
这次我们仍然选择了自驾游。依旧是强大的手机导航将我们引到下榻处。下车就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这个古色古香的民俗客栈小院(说是小院,算是委屈了它,其实它是由三个小院串联而成的一个院落)让我们立刻感受到了浓浓的明清文化气息。
我们的计划行程是首先看大型情景再现剧《又见平遥》,然后漫游平遥古城。
放下行李稍加休息,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品尝了当地美食:平遥牛肉,莜面犒栳栳、碗团……。
剧院跟所有的旅游景点一样,熙熙攘攘,人满为患,进剧场应该是随人流挪动去的。虽然是第二次进来,但还是感到好奇与感动。在身着古装俊男靓女的迎引下,我们穿越到了清末时代。
故事讲述的是清朝末年,发生在平遥城的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故事。
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
整个演出通过“选妻”、“镖师洗浴”、“灵魂回家”、“面秀”等等片段,凸显了平遥人的道德传统,及因为这种传统而阐发的悲壮情怀。
作为既是观众又是剧情的参与者的我们,深深地被这宏大而壮烈的场面感染,剧情一开始,含泪送别232位镖师远赴沙俄,之后我们游逛这剧情中的平遥古城,好一个热闹:身着古装的演员与身着现代服装的观众混杂在一起,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街边小曲悠扬婉转,街头追逐打闹的孩童跌跌撞撞,一串串又大又红的糖葫芦十分诱人……此时仿佛自己置身于清末时代。正当人们兴致勃勃游兴正浓的时候,一声“镖师回来啦!”的叫喊把人们拉入下一个剧情;整个剧场昏暗无比,唯有一束灯光聚集在一个男孩身上。他说他是232位镖师救回来的王家小爷—王思平。他悲悲切切地讲述着回家路上的不易。当讲到只有他一人回来,232位镖师的灵魂都洒落在回家的路上的时候,忽然间雷鸣电闪,眼前浮现一堵城墙,忽隐忽现,从城墙裂缝不断的走出一个个面色苍白,飘忽不定的灵魂,他们分别讲述着他们的愿望以及躯体停留的地方。场面魔幻而感动……此时此刻,我已被导演巧妙的构思深深地折服!
接下来的剧情,讲述的是赵东家随镖师出行的前一年,赵家为东家赵易硕选妻的全过程,过程之繁琐,场面之壮观,标准之严格,再现了当年大户人家的气派不凡。新娘为赵易硕生子之时因难产而亡,却为赵家留下了繁衍后代的唯一血脉!而赵家因为缺乏掌舵人,从此生意逐渐败落!
剧情最后进入高潮,被救的王家小爷繁衍的后代,生生不息,延绵不断。子孙遍布海内外,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会记得长辈的嘱咐:“我们的根在山西平遥,那里是我们的家。”他们纷纷回到这古城寻根祭祖。无论现在的他们是习惯了当地中餐,还是异国他乡的西餐,都永远不会忘记山西老家的那碗——面。此时,演员挥洒的面粉在空中飞舞,灯光下似雪、似雾、又像霜,漂亮极了!
演出历时两个小时之久,剧情跌宕起伏,场面美轮美奂。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具有文学品位构思的作品。
随人流缓缓走出剧场,思绪慢慢回到现实。
漫步在古城的明清街头,两边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屋檐下都挂着形状各异的大红灯笼,十分美丽壮观。虽然这条街已经完全现代商业化了,但它散发着的那种传统的,古朴的明清时期文化气息还是扑面而来。随时可以看到的日升昌,协同庆,百川通等票号。似乎在炫耀当时古城雄厚的经济实力。走进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古城的十大镖局尽收眼帘。他们又仿佛在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县衙仍旧是县衙,不过不再是百姓撞钟喊冤叫屈,七品官断案的场所,它已成为模仿电视剧芝麻官断案的戏台,成为游客们必看的一个景点。
Luca仍然与我们一同来平遥,为了让它安静不影响大家,我们选择背着它。不曾想它却成了街头的一道风景,跟它打招呼的,拍照的,握手问候的一个接一个,给游人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晚上9点多,我们才意犹未尽地回到客栈,准备第二天赴西安送友人回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