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剪烛西窗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西窗】解读河南之“河南大院”(杂文)

精品 【西窗】解读河南之“河南大院”(杂文)


作者:李锦恒 榜眼,2594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82发表时间:2019-04-28 07:45:19


   一
   说起大院,现今已经形成文化,如列为山西十大名胜之一的乔家大院,如福建广东客家人所建的围屋,如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等,枚不胜举,大都保留的比较完整,且都已经成为省市级乃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当地闻名于世的旅游景点。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大院及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独有的文化,契合时代的脉搏,篆刻历史的烙印,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聪明才智和生活过程中酸甜苦辣咸的痕迹。相对来说,民居特色更为浓郁一些,无形之中在当地又有着无上的荣誉,所展现的威严,甚至某一时期可以代替官方向村民或族人下达一些指令,大院存在的起因基本都是成为名门望族,对外展示的生存状态或功绩,也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光大门楣”“光宗耀祖”之说。
   严格来讲,新中国建立之前。大院是另一种形式存在的,即所谓的会馆。目前各地大都留有如山陕甘会馆、广东会馆等,以官府牵头组织,借助旅居他乡的客商所奉献出来的金银财宝,在京城或是历史名城,搭建一处高大的宅院,拉拢起同乡逢年过年聚会聚餐等,在对外的商业交往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在某一领域或者商业形式上,谋取更大的利益。针对竞争对手,一致对外,甚至在居住的当地形成一股官商一体的力量,气势如虹,不能等闲视之。各朝各代,都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其实也是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得社会的进步更为明显,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居乐业。这是官方或者半官方的机构,相比本文所写的大院文化,则有着天壤之别。区别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是有形的存在和无形的建立,第二是掌控者的权力大小和财力的多少,第三是构成人员的社会阶层明显的不同,第四是生活理念不同,第五是参与者的奉献大小和所设门槛,第六等级不同受众不同。
   狭义的来说,“河南大院”在中原农村是相当气派相当尊贵的院落。气派,可以从修建的面积、高度、外观等来进行展现,从建筑结构的“明三暗五”房型到近现代的“乡村小洋楼”或者“乡野别墅”,无一例外地都是最完美的注解和比较权威的存在。尊贵,说法就更多了,首先要位于龙脉之上,就是传说中的风水宝地,通风透光,地形规矩,排水便利,面南背北之时须有威严之势。古时,罗盘可以测量,其实是为了检测磁场而已。农村大院,干净敞亮,大门二门月亮门,几进几出,四四方方,错落有致,正房偏房厢房,书房客房厨房,草料间杂物间等等,应有尽有,雕栏画栋,碧瓦朱檐,雄伟的大门两侧书着一副对联,巍峨的门楼外面立着牌坊,不是古代的土财主就是隐居的达官贵人,若是整个大家族聚居到一个大院落里,就像《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样。这在现代,是简化了的同姓村庄。抑或是村人所向往的生活而已。独立的个体家庭,是组成大院的基础,人文历史是大院文化的传承。这也是河南农村独有的院落文化。
   今天所讲所述,是围绕中国的“吉普赛人”——这说明河南人是善于迁徙和流浪,更能适应随处栖居的生存环境,无论扬眉吐气,还是忍辱负重,都因此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河南人的坚韧不屈奋发向上的可贵品质性格和吃苦耐劳不计酬劳的甘于牺牲的精神。基于此,那些出外讨生活的河南农民,在疲于奔命的生活面前,选择了坚持和抗争,在陌生的城市开始搭建属于自己的居住场所,哪怕是茅草泥屋,只要可以遮风挡雨即可,就算有了一席之地站稳了脚跟。然后,日子红火了再通知家里的人,亲戚朋友陆陆续续前来投奔,随着时日增加自发形成了群居的状态,故可以把他们生活的地方称为笼统意义上的““河南大院””,这不是一个具体存在的称谓,更不是对整个河南省名称的另种解读和阐释,只是那些出外淘金的每个河南人内心存在却又不愿去琢磨思考的很单纯的某种形式而已。
   “河南大院”,它只是一个很抽象还不成熟的概念,存在于天地之间,存在于除河南省之外的每个城市和乡村的角落,存在于每个流浪在异国他乡的河南游子内心里,存在于他们群体栖身的某处地方。也可以说是空间范畴的存在。只不过并不是实体的存在,完全是一种民间行为。所以,“河南大院”就是对身在河南之外的河南人群体或众多人聚集在某处的统称。虽然这种说法无据可查,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城市化的进程,已经凸显在每个城市,他们结伴而居,无形之中形成一个外人不易进入的部落,成为一个可以抵御外侮和寻求解决现实苦难的联盟或组织。他们之间,或许存在着血缘关系,或许仅仅是因为老乡关系,相互的交往中,消除了陌生、欺骗、戒备、不安、寒冷,透着熟悉、信任、坦荡、安静、温暖的情愫,满满的正能量。
   千年来,甚至新千年之后,或许很多人都未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引导和激励着“农民工二代”“农民工三代”,最重要的就是不忘本,时时刻刻惦念着故里,对中原牵着肠挂着肚,通过电视新闻或者互联网渠道,关注着来自家乡的新闻,如有新变化,内心里肯定美开了花,人前人后也会忍不住地去念叨,谁不说俺家乡好,忍不住就会趾高气扬地炫耀一把。
   那么,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现代我们走在建设小康的路上,河南哪些名人在这种历史的进程中,对这种“河南大院”的模式和存在情况有过推崇呢?新时代,我们是不是可以称之为“河南精神”更为贴切和符合史实呢?
  
   二
   河南大部地处黄河以南,位于华北平原南端。历朝历代,“得中原者得天下”为当权者所尊崇,乃至朝代更迭之际便会战火频仍,搞得民不聊生,有饭吃就是上天开了眼,给老百姓赏赐了五谷丰登硕果累累的好年景。饥馑时,处处都有打家劫舍的,青黄不接,饿殍遍野,凄凄惨惨。当然就有一些人,沿着黄河,到处迁徙,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就会落户生根,生儿育女,开拓着田地,要给后世子孙留下点基业,唯一能够保持的是庄户人家的淳朴善良,遇到上门乞讨的喜欢乐善好施,哪怕自己的余粮就是一个馒头,也会分一点出去。这是河南人骨子里所流露出来的悲悯众生和积德行善的朴素情怀。
   黄河两岸的人们,在经历过一次次战争之后,在黄河一次次决堤之后,在新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家园,继续耕耘泥沙湮没过的土地,一粒粒粮食在风和雨里结出硕果,一条条生命在血与火的涅槃中重塑精神世界,把守护庄园建设家园当作首要任务,抵御外侮重拾旧山河。一代接着一代,那种信念关乎生存,低到尘埃的基本诉求,把黄老之学深植于后世晚辈的心灵之中,同时又把孔孟之道发扬光大,在佛道儒三家之中尽皆采撷人性之中的大善之美、人间真情!从蔡文姬舍弃儿女毅然归汉,到奇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再到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从战国时期积极推行“变法”的商鞅,到“强项令”董宣不畏强权惩治恶徒,再到坚守扬州城抗清失败而自刎的史可法,无不说明河南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人物前赴后继,无不以胸怀天下为己任,以民利为先而舍我,可钦可敬的的精神引导着后来人。这仅仅是举例而已,在历史的风烟中,有一大串的名字,闪耀着光芒,映照着中原!
   关于河南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评断,最为突出的当属2009年10月13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在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开学仪式上,为在校的莘莘学子作了一场题为《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精彩演讲。尽管此提法有拔高之嫌疑,但无一例外地反映出河南的历史、文化在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显著的地位,中原文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至今,无论是历史遗留的夏商唐宋时期的历史古都之郑州安阳洛阳开封,还是现存于世的典籍记述,如《诗经》,就是河南地区最早的方言记录,当然还有不同时期所涌现出来的文学家史学界科学家等,还有演义到现在的花木兰替父从军和杨门女将之穆桂英挂帅等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用热血谱写希望,用忠魂铸就辉煌。他们不仅创造了中华的文明,更彰显着河南人的聪慧和奉献!
   到了近代,中国开始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河南人民的生活同样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过的道路。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来,越来越多的同胞所不能容忍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上横行霸道欺压良善的可耻行径,激起满腔热血拉起抗日大旗,如抗日名将吉鸿昌从一个士兵递升到将军,因不满旧军阀的混战,毅然决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爱国的旧军人转变共产主义战士,从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后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在长城内外抗击日军,进而收复了不少失地,鼓舞了各族人民的抗日热情。尽管最后失败了,又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还有杨靖宇,奉命调遣到建立东北抗日联军,自此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日寇进行了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后因叛徒出卖,不幸英勇牺牲,还被日寇砍掉头颅进行示众。无疑,吉鸿昌和杨靖宇都是河南走出来的民族英雄,作为同乡我们感到深深的骄傲和自豪,更应该缅怀和纪念。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为了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青春甚至生命。还有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时期,率领剧社全国巡回演出,用演出所得的收入为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们捐献了一架战斗机,后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常香玉因此被誉为爱国艺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还有更多更多的人,可以拉出很长很长的名单,都是中原沃土哺育的英雄儿女,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外出打工的兴起,从河南出去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逐渐在南方多省出现了关于河南人的地域歧视,从张贴布告、到招工选择甚至针对河南人的特定限制,结果造成了“谈豫色变”,看见河南人如同“防贼”,真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事实的真相真是如此吗?肯定不是尽然。笔者曾经梳理过一些典型案例,只是一小嘬人因为自身的文化学识水平很低,甚至是文盲法盲,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一味地采取过激手段,导致对于整个河南乃至河南人的极大误会。简直成了河南人的奇耻大辱,也成为很多出门在外的河南人的梦靥。无法解释,无处解释,无奈解释……成为压在每个河南人心头的巨石,成为每个河南人内心最大的憋屈,成为每个河南人无法言说的痛苦!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河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乡人民生活贫穷,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加上文化教育产业发展缓慢,受教育的程度有限,所以在面对城市的种种诱惑,会有人忍不住内心的躁动进行铤而走险的违法犯罪活动。这不止河南人在南方出现此类问题,其他省份肯定也有,只不过无形之中就被媒体夸大了关于河南人的危害性,结果一边倒的批判河南人,一些影视剧的人物形象也刻画不少河南人的丑恶嘴脸,但凡是反面人物,演员都是一口纯正的河南话,对于河南人的影射和中伤真是层出不穷。河南人怎么了?河南人到底招了谁惹了谁?
   三
   是啊,曾几何时,河南人被妖魔化了,百度搜索河南人,竟然和“偷井盖”沦为一体,是笑话,是屈辱,是气氛,是震怒……却又不知向何处发泄,不知向谁去诉说冤屈。怎么办?还能怎么办?
   说实话,那个时候出门在外的河南人,内心里都憋着一股子劲,既然你们说我们河南人不行,那我就好好干活,活出个样子给你们看,我们不求赞同,最起码不针对我们进行恶意攻击就行,只要能够理解,大家在一起共事才能敞开心扉,有了困难才能更好地一起面对,才能风雨同舟携手并进。诚愿每个河南人都有如此心理,用我们单纯的善良换取陌生人的信任和支持,用我们满腔的热血换取外界的认同。每个人的内心似乎都有一个炙热的信念,就让我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感化那些对我们带着“有色眼睛”的人,不求闻达于人群,只想把那虚无的“标签”去掉,堂堂正正地面对世间。大家都在坚持着,这是一个非凡的梦想,卑微而宏伟壮阔,渺茫而又近在咫尺,奇迹会发生吗?未来会给答案,希望就在眼前。
   著名作家二月河曾经说过,中原沃土滋养的河南人不仅能在平凡日子里真情相助,而且总能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这是河南人的传统美德。笔者在网上百度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这一组数据不止会让河南人甚至放在全国人民的面前,这都是令人感动的,令人钦佩的。在2003年创立,起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17年来,已经有16个人走上了《感动中国》的颁奖舞台,几乎是每年就有一个河南人感动了中国,或者说每一届的10个人几乎会出现是河南人,甚至是2个人,可以说河南人在这个光荣榜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事迹并非突出,是因为坚持多年为世界创造了更多的美好,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动容的画面。也许普普通通,也许平平常常,正是在多年来默默无闻的无私付出,正是多年来的无怨无悔的坚持,他们赢得了数亿人的支持,他们用自己的品行来证明自己,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来展示自己,他们用自己的言语来认可自己,他们不求世间的回报,他们不求别人的感恩,他们不求社会的颂扬,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点滴,他们只是年复一年地守护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他们只是夜以继日地向着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分享什么是爱什么是情。也许渺小,也许卑微,也许轻如鸿毛,也许微不足道,但是他们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并且是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内心深处篆刻着一句话——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那16位感动中国的河南人,他们是一亿河南人的优秀代表,他们是中原儿女中的英雄典范。他们不会奢求做过的事情带来荣华富贵,他们不会苛求身体力行带来丰厚的报酬,他们需要尊重,他们需要掌声,他们需要荣誉,他们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缓解对于河南人的误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相信不久的时日河南人的形象会越来越强大,河南人的口碑越来越爆棚。朴素的心愿,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努力,让故乡的名声传扬四海,让故乡的人们得到外界更多的善意和敬重。

共 783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地域黑的文章。作者开篇从大院文化开始讲起,逐渐引申到中国的“吉普赛人”——河南人身上,对于他们的勤奋和努力,历史自有定论。而自发形成的“大院文化”,尽管是无形的,只是出门在外的人聚拢在一起的相互扶持,面对外界的欺辱和不公时能够群起而攻之,有点“江湖”味道和气息,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放在旧时期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且带有明显的自我保护性或对外的攻击性,但是放在新时期,这明显就过时了。自打改革开放之后,中原的大量务工人员南下广东浙江等省,因为自身文化水平低下,人员良莠不齐,很明显在一段时间内在国内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一点作者并未掩盖和修饰,选择了直言不讳,分析了存在这种境况的原因。随着对于地域歧视的认知,作者还是给予抨击的态度。对于在地域黑的情况下,河南人忍辱负重,人人努力,力争改变局面,这一点从《感动中国》栏目上得到了验证。最后,作者呼吁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在和谐包容的关系之上,那么地域黑就会少了市场。同时,作者也诚愿人人都能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让世间充满公道,乃国兴民安。作者洋洋洒洒数千言,跟随历史的脚步,丈量时代的尺度,号紧时代的脉搏,可赞可叹。推荐阅读。春安。【编辑:温柔小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429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温柔小娴        2019-04-28 07:46:06
  日常生活中,“地域黑”的现象十分常见:比如我们在浏览新闻、微博、贴吧、论坛社区等只要涉及到某个省份,总会有人留言评论说“××地方的人就是不好”,“我就讨厌××地方的人”,更有甚者会展开更加疯狂极端的辱骂,有的还会以标签来定义某个省份。这是一种陋习,不值得提倡。
一个热爱文字而不靠文字过活又不甘平凡的伪小资,一个不断在文字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的80后母亲。喜清宁,崇尚简单。
回复1 楼        文友:李锦恒        2019-04-28 22:29:44
  辛苦了。春安。
  
   好久不写,找不到感觉了。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
2 楼        文友:草根        2019-04-30 17:35:06
  很有深度的文字,这需要丰富的阅历和广达的知识。
   欣赏学习李兄的好文,遥祝春安!
至少,无愧于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