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水墨南浔的暗示(散文)

精品 【流年】水墨南浔的暗示(散文)


作者:彭晓玲 布衣,44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13发表时间:2019-04-29 13:03:14

【流年】水墨南浔的暗示(散文)
   应是初夏时节,大雨后的傍晚,我终于走近了藏在太湖南岸水乡深处的南浔古镇。于我而言,江南的南浔,是一座与华丽而朴素的汉字有关的古镇,时常在我梦里蹁跹。
   缓缓地,我与友人漫步于南市河边,仿佛走在悠长的时光隧道里。行不多远,但见古老的通利桥优雅地横跨于南市河之上,忙奔至桥上。其时,暮色初起,略略看去,古镇好似一只将飞未飞的青鸟,灵动的双翅已然微微展开,圆圆的小眼睛忽闪着神秘的微笑。
   而南市河从容地穿古镇而过,拙拙地拱了些石桥,沿河依着些老房子,青瓦白墙,间或有木楼静静地朽红着。时间仿佛已经静默,古镇就如一幅静默的水墨画,清淡,舒缓,质朴,超然。
  
   一
   沿着河边悠悠而行,沿岸红灯笼已亮了起来,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走过。河在右,老房子在左,间或有诗意的廊桥。那些老房子有些已然关门,开着门的大多是些面馆、酒铺、饰品店、小吃店、笔庄之类。店铺都不大,亮着昏黄的灯,一副淡定的模样。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湖笔店,当街摆着曲尺柜台,柜台上青花笔筒里插了些湖笔,柜台里则摆满了一盒盒湖笔。柜台后面靠墙摆着高高的货架,架上也摆满了一盒盒湖笔。还没来湖州之前,我便知道,此地不光盛产丝绸,更是湖笔的产地。可令我奇怪的是,当地人奉汉武帝时的蒙恬为笔祖,还建造“蒙公祠”以祭。湖笔笔祖真是蒙恬么?当然,湖州乃东南形胜之地,历代才子迭出,文风浩荡。至南宋时期,湖州更是士大夫们息影山林的首选之地,他们及追随他们的文士们工于诗词,往来唱酬,自是带动了文房四宝的兴旺,湖笔享有盛名也就理顺成章了。
   接连看了几家湖笔店,都打着“善琏湖笔”的名号,却没有找到满意的湖笔。继续往前走,天暗下来了,我又走进一家湖笔店,柜台后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太太忙站了起来,朝我笑了笑。环视小店,正面墙上依然有“善琏湖笔”几个大字,清一色的深棕色柜台及货架,清爽怡人。那些躺在古典盒子里的湖笔,在昏黄的灯光下,灵性而憨态。我让老太太拿盒两支装看看,闻声从里屋走出一位穿对襟白褂的老伯,老伯眼光温和,声音也温和:你买笔是写字还是画画?是写大字还是小楷?随之老伯从货架搬出几盒大小不一的湖笔,一一解说。老伯善解人意的询问及解说打动了我,几番挑选,我与友人都买到了中意的湖笔。
   怀抱着湖笔,却舍不得离开小店,站在柜台前与老伯聊了起来。老伯告诉我,这小房子是自家的房子,他和老太太守店,有时女儿会回来帮忙。老伯年纪大了,思维却活跃,他家的店比别家更为整洁,除了湖笔,他还备了些笔筒、砚台、镇尺等,文房四宝都齐了,价格也公道,生意很不错呢。他还告诉我,湖笔的蜚声四海,当始于元。宋元在江淮之间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拉锯争夺,宣城为之凋敝,笔工走避江南。有元一代,不少南迁的笔工徒居湖州,湖州制笔能工迭出,“湖笔”之名就此奠定。
   说到这里,他叹了叹气,说道:到了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文化中心的北迁,使得那些力图善价而沽的湖笔工匠们驾起一叶扁舟,入京售笔去。善琏笔工由此逐渐散布于大江南北及京师通衢,虽离土而犹重生,“湖笔”之名由此名满天下。
   我笑了,指了指那些可爱的湖笔说:不管怎样,湖州总是湖笔的故乡,根还在这里。老伯脸上溢满了笑,连连点头。
   怀抱着两盒湖笔,我与友人重新沿着南市河悠悠地走,默默地,缓缓地。古镇好似躺在昔日繁华的梦里,隐约泛着莹莹的光芒,轻轻地荡漾着,波动着。而我怀里的湖笔,有了隐隐的重量,是真实的重量,还是虚幻的重量呢?我一时恍惚。
   渐渐地,走得久了,四周除了安静还是安静。高高低低的老房子,伏在灰色的夜色里,格子花窗将开未开。今夕是何夕?我侧耳倾听,似有古老而神秘的声响,在小镇的深处微微荡漾。古镇要告诉我什么呢?繁华旧梦么,无限风光么,还是古镇人于诗书礼乐的敬仰?
   只愿就这么缓缓地走,走到天荒地老。隐约传来一阵嘈杂声,忙立住脚,竟走到了通利桥头,眼前立着有名的双桥面馆。店内老板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店外靠河摆着四五桌子,人们正吃着面,还低低地交谈。我忙提议,不如来碗面条,坐坐再走?见傍河桌子正有空位,赶紧走过去坐下,身旁便是灯光里古朴的石桥,及桥下幽幽的河水。
   微微的风拂过,甚是惬意。想起对岸就有家浔酒店铺,柜台上摆满了大坛大坛的酒,不如去打些散酒来?也不等友人同意,我就过桥了,一眼瞧见那家小店铺,不由大喜。年轻的老板为我推荐了女儿红,用他家青花酒瓶为我装好,说,此酒醇厚,你们喝完了,酒瓶不必特意送过来,就放桌上,到时面馆老板会收好!
   待我回来,香香的面条也来了,我给我们仨每人倒上满杯女儿红。我平时不喝酒,但今晚却愿意醉,醉在古老的南浔醉在南浔的古桥边,未尝不是浪漫。连喝几杯,我就晕晕乎乎了,但三人酒兴依然在,另一人又忙忙地去打了半斤女儿红。我看着她踏上古桥袅袅而去,袅袅而回,却只能懒懒地坐着。再喝,酒不光香,竟还甜,人也似要飘飘而起。
  
   二
   许是喝了太多酒,我有些迷糊了,坐在那不动,也不言语,任周遭那些喃喃私语如歌响起。
   我猛然发现,就在喝酒时,湖笔依然躺在我怀里。不由哑然失笑,我怀里的湖笔,会写出怎样美妙的字呢?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是如此贪恋手中的毛笔,在细腻的宣纸上泼墨挥毫,多少或粗犷或纤秀或笨拙或娇憨的文字便跃然纸上!凝神细读,素洁的黑白二色,犹如阴阳二极,线条飞动交会时的婉转错让,阐释了宇宙的云雨变幻,乃至暗示了人世间的聚散离合。
   想想也有意思,写字,原本只是为了表情达意,但独独在中国演绎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世界上有哪种文化,会如中国如此陷入深深的文字崇拜?也因此,在薄薄的纸页上,古老的墨汁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那一个个汉字,放开了手脚,可舞蹈可奔走可飘扬,也可生儿育女。它们血脉相承的族谱,演绎为一株枝桠纵横的大树,清晰如画,生机勃勃。
   我很少写毛笔字,但我敬重那些散发着墨香的毛笔字,那些纵横自如的线条常令我如痴如醉。于是,我突然想起去冬在兰亭的情景,其时,阳光温暖,我坐在昔日曲水流觞那弯小溪跟前,想望着当年兰亭雅集的场景,满脸沉醉。
   应是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之初,阳光怡人,惠风和畅。三月初三,王羲之邀约谢安、孙绰、支遁等友人及子弟42人,兴致勃勃地踏着青青的春草,雅集于兰亭,行“修褉”之礼。王羲之未曾料到,在他仕途困顿之际,一直期盼的从容、淡定、逍遥,竟在会稽山阴之兰亭,静静地等候着他。
   当初王羲之官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王右军”之名由此而来,但官场的浑浊,容不下一个清风白袖的文人书生。官场上我行我素的王羲之,竟被官场风暴,径直吹到了会稽。此地种兰的传统可追溯到春秋时代,据说越王就曾在此种兰,后人建亭以志,名曰兰亭。而修禊的风俗,则始于战国时代。每年三月三,人们都会到水边祓禊,或以香薰草蘸水,洒在身上,洗去尘埃,或曲水流觞,开怀畅饮,吟咏歌唱。
   这一天,春花芬芳,金色的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竹林漏洒到清亮的溪水之畔。光线晶莹通透,饱含水汁。落花在风中出没,在光影中任意地飘荡。所有的刀光剑影都隐去了,社会终于安定下来了,岁月被缕缕阳光抹上了淡金的光泽。举行祓楔仪式后,王羲之与众位友人终于可以安心地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古琴悠扬而起,盛了酒的“觞”自上流顺流而下,“觞”停在谁跟前,谁就自觉地饮酒赋诗。那只“觞”像一只可爱的小船,敏捷灵动,在水中随波逐流,任意停歇,掀起阵阵欢声笑语。
   环视周遭,王羲之焦灼的表情终于平和了,却忽然间陷入了沉默,沉静在自己的冥想里。而酒喝得久了,喝得多了,谢安、孙绰、谢万、庾蕴、孙统、郗昙、许询、支遁、李充、袁峤之、徐丰之一干友人各具情态,或吟或咏,或醉或眠,或俯或仰、或起或坐、或拈髯而笑,或放浪形骸,他们吟哦的诗句,也大抵与眼前的景象相关。譬如,好友谢安诗云:
   相与欣嘉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物景,微风扇轻航。
   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
   他们或许并不知道,望着眼前的灿烂美景,王羲之却在思索关于人和自然的命运关于短暂与永恒的意义,时而快乐,时而忧伤。事实上,王羲之虽和当时东晋文人一样,讲求名士风流,清谈玄理,但他的思想里还有玄儒的味道,期盼为国家效力。当他想起人的生命终有尽头时,想起自我的遭遇,内心的酸涩不由肆意泛滥,孤独与悲当时凉萦绕而来。
   参加聚会的人们大都兴致高昂,商议着将当天吟诵的37首诗汇集成一册《兰亭集》,还纷纷叫嚷着让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微笑着走到几案前,趁着酒兴,挥起鼠须笔,在薄薄的蚕茧纸上率性游走,《兰亭序》一气呵成。
   一开始,文字明媚而又喜悦,但写着写着,调子陡然一变,变得沉痛起来,甚至还有激愤。对生命的追问到了深处,便是深切的悲观。这种悲观,不仅仅是对社稷江山的关切与忧患,而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于是,《兰亭序》寥寥三百二十四字,将一个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铺展开来,快乐渐成了悲伤,美丽渐成了凄凉,令其时站在一侧的友人惊心动魄,更令后世之的惊心动魄。
   酒醒后,当王羲之凝神再看自己这幅《兰亭序》,有几分惊艳,几分得意,也有几分寂寞。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悄悄地将《兰亭序》反复重写了数十百遍,却再也写不过最初那幅《兰亭序》。对此,他感叹万分:“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于是,他将那份原稿看作家族的第一传家宝,秘藏起来。
   王羲之绝对没有想到,他酒醉后的率性涂鸦,成就了书法史的绝唱。他更没有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漫长的岁月。后世的所有书家,只有翻过临摹《兰亭序》这座高山,才可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这些后人包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米芾、陆继善、陈献章、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甚至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
   王羲之死了,但他的字还鲜活着,其历代王氏后人也多继承家风,最有名的首推其七世孙王法极。王法极,陈末隋初人,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其幼年出家,法号智永,人称“永禅师”。智永年少时就酷爱书法,立志传承王家翰墨,使家族墨法千古流芳。可寺院杂务繁多,常常打扰和中断他的书法练习。思索再三,他亲自在寺院里修建了一间阁楼,待他登梯上去后,就让人将梯子抽走并毁坏,并郑重地向众僧人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
   从此,就在那间阁楼上,智永苦心操练书法,十年如一日。倘笔头磨秃了,他就将坏笔头换下来,扔进旁边的簏子里。三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智永竟积攒下十大簏子秃笔头。至此,他的书法已是精熟至极,声名日震,真、行、草兼备,且深得王家家风余韵。
   后来,智永临逝世时,将家传《兰亭序》墨迹郑重地传给了弟子辩才。辩才俗姓袁,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孙,博古通今,精于琴棋书画。他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密不示人,且在自己寓居的房间房梁上悄悄地掏了一个暗龛,专门用来贮藏《兰亭序》。
   而世人皆敬仰《兰亭序》的真迹,渴望能一睹其风采,却只能望洋兴叹。贵为天子的唐太宗也无不免俗,甚至更为执着,当其得知《兰亭集序》在辩才的手中,竟动用手里的权力,派遣监察御史萧翼前往江南,想方设法从辩才和尚手里骗得了《兰亭序》的真迹。
   得到真迹后,唐太宗欣喜异常,赐给了辩才许多钱物作为补偿。但辩才惊怒攻心,深感愧对先师,用补偿得来的钱款建造了三层精巧的宝塔。但他依然不能释怀,渐渐地吃不下饭,只能喝点粥,一年多之后就谢世了。
   而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迹后,从此“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还命人摹刻翻拓,赐给他的皇子近臣。至临终时,唐太宗还以他惊世骇俗的自私,对儿子李治提出最后的要求,将真本《兰亭序》殉葬在他的陵墓里。从此,“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令后世文人陷入永久的叹息而不能自拔。再至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温韬掘开了唐太宗的昭陵,《兰亭序》从此下落不明。
   其时,阳光朗朗,站在兰亭碑跟前,残缺的青色碑石,康熙皇帝苍凉雄浑的笔墨跃入我的眼帘。我想,人们对《兰亭序》虔诚的向往,便是于美好文字的永远仰慕!
   多少时间悄然滑过?却友人将我唤回了现实,已是夜色阑珊。终有曲终人散之时,我的头依然晕乎,便相扶着踏上归途。隐约记起我之前看过的《浔溪棹歌〉,一首歌咏通利桥的诗,好似有咏哦声从星空飘然而来:“新开河口路初分,南下永安未夕曛。笮解青丝度通利,临流酾酒酹参军。”

共 808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藏身于太湖南岸水乡深处的南浔古镇,是一座与华丽而朴素的汉字有关的古镇。作者行走于古镇,仿佛走在悠长的时光隧道里。既有眼前的粉墙黛瓦和流水石桥红灯笼,还面馆、酒铺、饰品店、小吃店、笔庄之类店铺,更有温和儒雅的湖笔店老板和身后的湖笔文化及历史,兰亭集序的历史光影,古镇藏书楼主人的一生执著与风骨。旅行于一地,看到的不仅有特色风物,更有无可替代的文化成色。文章写眼前景,讲历史与掌故,景物跃然纸上,人物如在眼前,读来切身感受到文化流传里的某种疼痛。好文推荐!【编辑:王程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429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程想        2019-04-29 13:06:39
  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语言陌生又有质感,既有眼前的景物游记,又有历史文化的追溯。写得有内涵有深度又极有趣味!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9-04-29 23:03:3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3 楼        文友:华夏子民        2019-04-30 16:56:18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眼前景和历史的故事尽收眼底,使读者耳目一新,是值得赞赏的好文。
诗词小说创作
4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9-04-30 20:22:44
  偶然看见这篇关于古镇南浔的文字,便点进来看看。这或许源于我对故乡的一种情结。我,祖籍南浔。其实,是没有一天真正在故乡生活过的南浔人。曾经,南浔只是我梦里一片故乡的净土。直到我18岁那年,第一次走进这个梦里的故园。从此一发不可收地爱上自己的故乡,只要有机会就想回去看看,看看那静静流淌的南市河,走走一座座屹立在那里的小桥……我把南浔不断写进自己的文字,一次次,一遍遍,南浔成为我所有以江南为背景的小说,短篇、中篇,还有长篇。我的第一部江山绝品的背景就是南浔,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莲心》的背景是南浔,也就完稿的小说《玲珑玉女》的背景还是南浔。我爱南浔,也爱所有喜欢的南浔的人。谢谢你朋友,在你的笔下,南浔有另一种古雅与美丽,因为湖笔,因为藏书楼。再一次谢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