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初探朱家坝(随笔)

编辑推荐 【绿野】初探朱家坝(随笔)


作者:只在眉心处 布衣,40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83发表时间:2019-05-03 16:29:42

五一小长假抽空去了湖城南郊东苕溪南岸的朱家坝村,那是朱熹后人聚居的地方。
   五月的东苕溪两岸风光旖旎,满目青翠,空气中植物的清香沁入心脾。沿着东苕溪,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朱家坝村。只见村口矗立着高高的木质牌坊,大约10米宽,6米高。牌坊顶部有二层飞檐出挑,坊脊上覆有小青瓦,飞檐两端有类似龙的雕塑。牌坊的四根立柱下各有石础加以固定,显得非常有气势。牌坊正中写着“朱家坝”三个金色大字,左右是两幅对联,其中一幅长对联是“廊下垂馨朱子理学千祀书香,壩上流芳龙山牡丹百世恩泽”。牌坊背面有书“鸢飞鱼跃”,取自朱熹的“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
   穿过牌坊,映入眼帘的是硕大的广场,广场中间有二棵古树,四周都是民居。右边宣传栏上有关于本村和朱熹理学思想的简介。笔直向前走完一条小巷,眼前豁然开朗,另有一番天地。此刻我们站在了整个村子的中间部位,一条小河自东向西穿村而过,河港两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村子呈东西走向,沿河而居。两岸民居门前全部是大约三米宽的廊檐,一落倒底,哪怕下再大的雨,居民们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淋不上半滴雨。在廊檐下散步,不由得让我想起湖州北街的河埠头。八十年代的北街也有这种廊檐建筑。那时候的北街非常热闹,河面宽阔,河中船只穿梭如鱼,街市上各种叫卖此起彼伏,而岸边的深墙大院却在闹中取静,于世俗中隐约着优雅。可惜到九十年代这些古建筑化为乌有了。
   村子的最东面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曰“津济桥”,横跨南北两岸。桥栏上有两对石狮子,两两相望,栩栩如生。站在桥上,清风徐来。向东望去,近处是河港,远处是沃野。转身向西望去,这条被称为“门前港”的小河明镜似地将天空的颜色尽收眼底。河两旁的帮岸都是花岗岩砌成的,隔三差五有石阶通向河面,有居民在河里浣洗。岸上每隔几米就有木质的靠背长椅依河而立,居民们三三两两坐在椅子上聊天,一派怡然自得、安居乐业的景象。
   我们从村的一头走向另一头,不时有几张慈善的面孔对我们微笑,还遇到几位老人跟我们拉拉家常,感觉到一种友好与平和。在这条老街上走着,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家临河人家门户大开,里面却空无一人,家里的陈设一览无余,正是应了那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活状态,可见这里民风淳朴、家风敦厚。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只有严格的家庭教育,从小打下良好的基础,长大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朱熹后人已然秉承了朱氏家族优良的家风,才能有如此平和的心态,平和的环境。
   村子的最西端原来与东苕溪相连,使得门前港水道东西贯通。现在由于修路,便切断了与东苕溪的通道,我不由得担心门前港会不会变成一道死水。
   走出朱家坝,带着些许留恋与不舍。我暗自许诺,寻一个雨天,再来朱家坝,在廊檐下看雨,听这里的老人讲讲过去的事情。

共 11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语言优美,详略得当,文脉清晰,情景交融。从村子的一头走向另一头,不时有几张慈善的面孔对我们微笑,还遇到几位老人跟我们拉拉家常,感觉到一种友好与平和。在这条老街上走着,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家临河人家门户大开,里面却空无一人,家里的陈设一览无余,正是应了那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活状态,可见这里民风淳朴、家风敦厚。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只有严格的家庭教育,从小打下良好的基础,长大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朱熹后人已然秉承了朱氏家族优良的家风,才能有如此平和的心态,平和的环境。识微知著,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力非同一般,令人敬仰。推荐发表,问好作者,感谢赐稿绿野文学社团,祝福创作愉快,假日开心。【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