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征文“春光潋滟”】云谷印象(散文)

精品 【绿野征文“春光潋滟”】云谷印象(散文)


作者:烟波放钓 进士,7151.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09发表时间:2019-05-05 12:59:48
摘要:我接受省作家协会的任务,采写一篇纪实散文。我笔下的云谷社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原先是区里、乃至全市有名的贫困村,改革开放后,在社区党政班子的率领下,从基础最薄弱,到成为全省的致富典型,这其中肯定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悲欢故事……


   云谷,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如今早已是旧貌换新颜、满目现硕果。但俗语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云谷的变化变得倒底有多大呢?我带着几分好奇,悄悄地踏进了这个久别的老村落。
   这是初冬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将好奇打包进行囊里,骑上自己那头电动“小毛驴”,一路向东直奔云谷而来。
  
   一
   云谷是个好地方,东有大坪山,郑成功公园,一条宽敞的坪山路像一道彩虹一样穿云谷而过。平日里驾车经常路过云谷,总会向云谷投上深情一瞥。当熟悉云谷历史的人,再次踏上了这块土地,无论是谁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里的变化是多么的巨大啊,昔日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敞的大路,昨日破旧的砖瓦房变成洋楼别墅、厂房大厦,那时杂乱的荒野变成了人来人往的热闹公园……在这里,让我看到了云谷人,已经将探索时的困惑,变成了成功时的自信精神,这种力量爆发出来是不可估量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云谷社区没有将一种服务的理念挂在墙上,而是以社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每年工作的“答卷分数”。
   “混”进来社区服务中心办事的群众里,我感觉自己跟特务一样,悄悄地在人群里转着,满心想打探出点什么状况;这一刻,我都觉得自己的心非常龌龊,巴不得社区能出点什么事故;巧得很,刚好遇上来领取土地使用证的老黄。老黄的那满脸皱纹,笑起来就像一朵灿烂的花,逢人便夸:“三天时间不到,我的证就拿到了!马上就要搬进新房了。”老黄将刚办好的土地使用证非常认真、谨慎地收进布包里,然后习惯性地径直往二楼的老书记吴建设的办公室走去。但不巧的是,吴建设不在。跟随在他身后,和他打了下招呼,当他获知我来此了解社区工作的意图后,一开口便滔滔不绝如长江之水。他说,去年就张罗着要给儿子结婚翻盖新房,但是没想到三番五次的去区里,时间长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再跑了,然后就这样拖到了今年。原以为没有那么快的,但是没想到,重新改组后的社区便民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真正给自己一个惊喜,让自己三天就拿到了所有手续。
   看到老黄志得意满的笑容,社区负责工会和群工的黃志远先生告诉我,为了解决百姓的实际难题,社区整合所有部门成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而且七个工作日内,所有事情都必须给予答复和处理,这样一来,省去了百姓跑腿的功夫,居民们自然就更加信服社区的干部。
   在我深入社区走访的过程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人们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云谷村民今天能有这么的好的日子过,多亏了‘设啊’这位好书记、好领导、好人啊!”
   我知道,“设啊”是社区民们对老书记吴建设的“爱称”。一次次听到这样的称呼,我的心也不禁翻起一阵阵感动。我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话应在此时此地,再贴切不过了。
   一次在社区转悠时偶然遇到吴建设,当时他并不认识我,也不知道我来此的目的。此时此地,他无心,而我却有意,在这种陌生的情况下,对于我来了解这位云谷当家人的真实更加可靠些。因此,我悄悄跟随在他身后,沿着云谷辖区一路“游览”。小区里遇到社区的居民,特别是上了年级的老居民,都会迎上来握着她们的“设啊”的手,絮絮叨叨地说着那些“都去哪儿啦,好久不见了”、“您又瘦了”,或者张家长李家短的家常小事,这个时候“设啊”总是一脸笑容,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情一样,耐着心听着,陪着他的老邻居们。
   吴阿婆今年刚过90大寿,一见我们正往社区的“境主宫”方向来,连忙从家里捧出一碗煮好的红鸡蛋,在她儿媳妇的搀扶下摇摇晃晃地过来,硬是要“设啊”吃她的“寿蛋”,不好拒绝阿婆心意的吴建设连忙接过来,拿起一个蛋当着吴阿婆的面剥开,阿婆没有牙齿的嘴绽开了花一样的笑容,而我无意中发现,吴建设在别过脸去咬下一口鸡蛋的时候,有点泪花在他的眼里闪烁。
   这可是一位从自卫反击战枪林弹雨中闯荡出来的铁血汉子啊!可是,眼前的他却是这么柔情,要不是亲眼目睹,我如何也无法相信的。
   后来,我特意再去找吴阿婆,当她知道我的来意后,一把抓住我的手,老迈瘦小的她,此时的力气却不小,紧紧抓住我,好像怕我会跑了似的。她颤颤悠悠地告诉我,以前的云谷村很穷,村民吃得不好、住的房子破破烂烂、走的道路坑坑洼洼……有一句话,曾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流传在东海一带,像一座沉重的山压在云谷人的背上,“宁吃咸菜脯,不嫁石埔人”(云谷村有一阵子曾改名为石埔)。现代的摄影技术,让人们可以回看历史的痕迹。在云谷社区的展示馆,一张张旧照片,像一帧帧失语的电影胶片,把思绪带回遥远的年代——“低矮的石头房子,简陋的村办公楼,破旧的校园校舍,还有泥泞的街巷中间为方便走路而垫着的大小不一的石头,无不在叙述着当年破落的情景……”多少年来,云谷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虽然村里也有一家小小的石料厂,厂里却只有一台碾米机和一台风车,就是这么一家村办企业,虽然曾为云谷村带来方便和低微的经济效益,但杯水车薪,依然无法改变云谷的穷。
   在那种状况下,丧失了劳动力的老人们只能看着儿女的眼色过,要是不幸遇上儿不孝媳不顺,那晚年可就一点保障也没有了。幸好,“设啊”带着社区的这一班子,从一穷二白中闯出来了,如今各方面都好了,别说吃的、穿的、住的,老人们除了国家给的养老金,社区还根据老人的年纪分档次每月分发。吴阿婆张着瘪扁的嘴很幸福地笑着,看得出来老人非常满足。
   “其实,群众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事,为他们着想,帮群众做一点点,他们就会牢牢的记在心里,感激你。”吴建设过后这样对我说道,说得似乎很轻描淡写,但我明白这其中的分量有多重,过程有多艰辛。
   他笑了,我也笑了,心里暖暖的。
   随着黃志远走进一栋小楼,外墙贴上了时尚墙砖,房屋内部进行了隔断并做了装修,还配备了办公桌椅,这里是社区的“居民阅读室”。明亮整洁的阅读室里,几位居民正在翻阅图书,室内陈设温馨雅致,书籍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息。
   社区居民吴大姐在社区办完事后,顺路来到社区阅读室,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历史方面的书籍看了起来。她告诉我,每隔一两天到社区阅读室看书成了她的习惯。“书籍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掌握了不少知识,带来了许多乐趣。”吴大姐告诉我,社区里不少居民只要有空闲时间都喜欢来这里看书。
   确实,我已经在这里看到了,这间占地约500平方米的阅读室内,书柜沿墙摆开,书柜上的书干净整洁,有经济类、科普类、文学类等等,有别于其它社区,万余册各类禁毒图书也摆放在社区图书室里供居民阅读,增进居民对毒品危害的了解。几位居民正在阅读图书,这里还有电脑可供居民上网查阅资料和看新闻的电脑。志远告诉我,社区每年从是社区财政里拨出专项资金建立的。
   我有些疑惑,社区居民看些专业的工具书可以理解,但还有闲情逸致看这些被边缘化了的文学书籍,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志远听了我的疑问不禁哈哈大笑,他从管理员那里打印出借读表,借阅文学书刊的人果然不少,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还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这些书很多都是区文体旅游局和区文联给的,社区每年也会购买一些,更新一下,根据辖区居民的需要,对受欢迎的书籍进行补充,不受欢迎的书籍则被替换掉,社区安排专人管理,免费为居民开放。
   一位靠窗而立的老人捧着一本蓝色封面的书,全神贯注地看着,自从这个社区阅读室建起来后,几乎每天都有人来这里泡上个把小时,借阅自己喜欢的书。后来社区发现来借书的老人和小孩比较多,而老人们比较喜欢文学类、医疗保健、餐饮美食、健身常识等方面的图书,小孩偏向于画册、科学探秘、童话故事之类的,社区在添置图书时,也尽量往这些方面考虑,让来借阅的居民满意。今年75岁的居民黃大爷喜欢看历史人物传记,他告诉笔者,平时没事就喜欢来社区阅读室看书,阅读室里的图书很多,又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和借阅,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阅读室的玻璃窗口看出去,外面是云谷的一个广场,广场中心有一组篮球架,另外配套了一批健身器材,这是提供给居民的一个健身场地。而在正对面的居民小公园有几株香樟,志远指着其中一棵让我看,我一眼就看出这棵香樟是沿途所见所有香樟中长势最好的。“这棵香樟是1989年,云谷村的两委班子成员亲自栽种的,种的时候和其他树苗同样大小,现在却明显高出一截,你说怪不怪?他告诉我,吴建设老书记虽然退居二线了,但他对云谷社区的关注丝毫不减,这里毕竟蕴含着他数十年的心血。就像当年他亲手栽种下的香樟树,依旧时时刻刻与他的邻里们长相厮守着。
  
   二
   灿烂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榕树叶子撒落下来,随着风摇树动,地上的碎光闪闪烁烁,给人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我信步走上立交天桥,看着桥下坪山路来来往往的汽车川流不息,道路两旁的绿树郁郁葱葱,红色的鸡蛋花,粉色的美人树花朵开得好不灿烂,两旁高楼林立,泉州市农校,千亿山庄,云谷居委会在坪山路的一侧耸立,抬起头望向大坪山,策马扬鞭远眺台湾海峡的郑成功铜像,在深秋的暖阳下熠熠生辉。大坪山隧道口上方挂着一条红底黄字的横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走在云谷工业区,那些商店铺面,楼房街舍鳞次栉比,热闹非凡。
   早已经脱掉贫困帽子,并且率先走上小康的云谷社区,已经是个现代化美丽富裕的新型城市社区。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云谷,让我想到了沧海桑田这四个字,神仙麻姑看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她如果看到云谷几十年的巨大变化,我想她肯定也会忍不住,再落下云头,下凡到人间来游览一趟吧!蜿蜒曲折的田淮溪,顺着渠道一路向东欢快地奔向入海口。岁月好似一条河流,汇成了一首首悲欢离合的歌。
   与工业区隔着一条田淮溪,清澈的溪水哗哗地流淌,沿岸上种植的芒果树郁郁葱葱,灿烂的阳光透过树叶洒落下来,像是打碎的镜子在日头下闪闪烁烁。
   一摊接着一摊的各种特色小吃有序地摆在树荫底下,赣湘味、川渝味的、云贵的……这么多种地域美食,生意看得出来非常好,穿着企业制服的顾客,想来云谷工业区的工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转了一圈,我们重新回到居委会办公室落座,黄志远扳着指头给我算了一笔云谷的帐:看着一派现代化气息浓郁的社区,谁能想象得到在八十年代,这里还曾是一片落后的穷乡僻壤,村民仅仅依靠1100亩薄田耕种,以种菜谋生;在方圆三平方公里内没有一家上规模的企业,没有一幢像样的楼房,没有一天平坦的村道,全村工农业年产值不够300万元,村财政收入不足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仅仅约500元……
   翻看着云谷村的旧照片,只见村子里有大片的农田,杂草丛生的荒地,村道狭窄,房屋破旧,猪圈鸡舍混杂其间,没有明亮的路灯,田间地头垃圾成堆,简易旱厕臭气熏天。当时流传着一句话,云谷有“三难”“四多”。“三难”是行路难、吃水难、发展难;“四多”是破旧危房多、坑坑洼洼多、污水臭沟多、闲杂文盲多。60年代初,那时候村里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进出村子都要踩着窄小的田埂路,一不小心人就会滑到田地里。下地干活需要人扛肩挑。村民娶媳妇时,新郎只好脱下鞋子,赤脚背着新娘回家。到八十年代,村里有了一条泥土路,只有一米多宽,虽然大风吹过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但出行比以前稍微方便了一点,好歹自行车、板车能通过。
   村里的道路不好,厕所条件也糟糕。挖个坑,砌两块砖,周围随便用木头、秸秆、土坯一挡,上面盖个草棚子,就当厕所了,有的连草棚都没有,直接露天。厕所不分男女,没有门,要上厕所,在门口咳嗽一声或扔块小石头试探一下,没有卫生纸,大多用树叶、石头代替。厕所面积小,转身困难,围墙又低,人站起来就露出大半个身子,粪坑周边蛆蝇孳生臭烘烘,有的厕所还与猪圈连在一起,十分不卫生。许多东南亚华侨回来探亲,因为房子没有冲水的厕所,旱厕的脏、乱、差让人望而却步,他们已经不习惯了,到晚上和亲人们拉完家常,会雇一辆三轮车,直接到老城区的华侨大厦住宿,第二天再回来继续探亲访友。
   一个地方要生存,需要有清洁的水源,历史上城市的发展一般都在大江大河附近。以前村子里有一口池塘,清澈甘甜,村民的生活用水大多依赖这口池塘。七八十年代,村里开山砸石修北渠,青山绿水被破坏,池塘的水逐渐浑浊、变绿,发出难闻的气味,水量越来越小,离干涸也不远了。村子还有一口饮用水井,但村子这么多人,不免捉襟见肘,家家户户下雨时积蓄备用,有的村民只好自己挖井。村里办采石场,不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地表水又被污染,检测出矿物质、重金属超标,村里食道癌、肝癌时有发生,有的人三四十岁走向死亡。村民这时候是多么希望能像城市居民一样,用上源源不断的干净方便的自来水啊。

共 1186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文字质朴,文脉清晰,描摹细腻,主题突出。一篇溢满真情的纪实散文,云谷社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原先是区里、乃至全市有名的贫困村,改革开放后,在社区党政班子的率领下,从基础最薄弱,到成为全省的致富典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农村富不富,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这其中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其中吴建设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走上康庄的事迹,被作者剥丝抽茧,娓娓道来。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形象生动跃然眼前,感动人心肃然起敬,虽然是寒冷的冬天,但走在云谷的大道之间,无时无刻都能够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推荐发表,问好作者,感谢赐稿绿野文学社团,祝福创作愉快,笔健文丰。【编辑林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506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烟波放钓        2019-05-05 17:52:44
  编辑老师辛苦了,谢谢!
一壶茶,一竿钓,一怀好心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