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恋】 我结识了郭小川的亲人(散文)
一
我在北京的寓所与人定湖公园仅隔一道围墙,几乎每天都带孩子去公园“履行职责”,这样首先就与公园的门卫熟悉了。一天,门卫仰在他的大躺椅上看郭小川的书,引起了我的兴趣,与他海侃了一阵。说实在的,诗歌对我的磁力不是很强,不论是古代的格律诗还是现代的自由体,我连个爱好者都够不上。但是,我却可以自诩是郭小川的铁粉。我的老家有一本郭小川诗选,书中的压轴之作是诗人一首写了半截的悼念毛主席的长诗。编者在该诗后面加了注,说这首诗还没有写完,作者就突然去世了,他为党讴歌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听我侃完,门卫跟我说,郭小川的家人也住在你们大院里。我听了大为惊讶。我们的居住地虽然也是市区的中心腹地,但我们这个大院却是真正的“平民区”,我估计至少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住户都是和我一样的,给孩子带孩子的外地人。想不到这里竟居住着这等名人!
门卫说他认识郭小川的女儿,书就是他女儿送给他的。我立即写了一首敲门诗,请门卫给转交一下。但是等了些日子,却没有下文。后来我终于知道了郭宅在哪栋楼哪个单元。我时常在那栋楼前转,但是我不敢按那个门铃。
二
终于有一天,这是2018年4月15日星期日。我在那栋楼的门前看到了一位晒太阳的老太太。看其形态和年龄,应该是郭老夫人。我犹豫了一下,上前打个问讯:“听说郭小川的夫人在此居住,您认识她吗?”她直率地回答:“我就是。”并问我:“打听郭小川的老伴,有什么指教吗?”果然气质非凡,精神状态良好,只是耳朵有点背。我深鞠一躬,回答:“岂敢,岂敢,只是仰慕,冒昧了。”老人家年岁太大了,不能多谈,我赶紧告辞。
这次邂逅已足使我感到万分荣幸了,因为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整整一年之后的2019年4月14日星期日,这是一个多么巧合的日子。我不是在这里编故事,因为我有日记为证。一个非常非常偶然的机遇,我和郭小川的小女儿郭晓惠在她的楼外相识,这可比呈交自荐信简单省事容易多了。其实此前我就同她打过照面,但不知她就是郭小川的女儿。郭女士是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现已退休在家。她让我进了她的屋子,并同我合了影,临别借给我一本书又赠给我一本书,还留了联系方式。对一个初次见面此前并不认识更不了解并且身份差异很大的人,能做出这几个举动是多么不容易!她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和、开朗、豁达。她没有大人物那种傲气凌人的架子,对我也没使用那种居高临下的“接见”方式,在交谈中满是热情亲切和真诚。短短的十几分钟的会面,给我留下了久久的回想。
我穿着脏乎乎的鞋袜和并不整洁的衣服,竟“参观”了她的所有房间,此时我才知道,她的母亲,大诗人郭小川的遗孀,曾任光明日报文艺部编辑的杜惠女士,已经在二十天前,以百岁高龄仙逝了。老人家的彩像前,放着她女儿敬献的鲜花。
三
郭老师赠给我的书是2005年出版2015年再版重印的“世纪文学60家”丛书中的《郭小川精选集》,就是公园门卫看的那本,我已经从门卫手里借过了。那本书的《出版前言》后面附有一张表:“世纪文学60家”的评选结果。我觉得这张表很珍贵,当时在还书前特地抄了下来。这回我有书了,那张表就算白抄了。这也得算是心诚则灵的结果吧。我请郭老师在书上题个字,此时的她仍浸在失去慈母的哀痛之中,她题道:
“近在咫尺,却一直远如天涯,不知今日此时相见,竟是如此有缘人。叩谢老爹亲妈在天之灵。”
她借给我的那本书是她在十年前(2009年)编著的《一个人和一个时代──郭小川画传》。她解释说:这本书印数太少了,先不能给你,可以借给你看。
郭老师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说,这本书是为了纪念父亲九十周年诞辰而编写的,以照片加文字的形式,展现郭小川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一生。
书中大量的与郭小川相关的人物照片和材料照片都极其珍贵。这是郭老师的母亲杜惠女士收藏和保存的功劳。郭家也是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洗礼”的人家,郭小川在文革期间写的检讨就编出了一本书!可以想见,这些材料──当时统统被定为“封资修”、“黑黄毒”,必须统统毁掉的东西,留存至今是多么不易!
郭老师用“编年史”的形式记述了郭小川一生的革命履历和写作过程。全面,详实,客观,公正。应该说,书名虽为“画传”,但郭老师的记述,却并非是那些照片的注解,相反,那些照片倒是郭老师文字的配图或附图。如果说郭小川的诗集极具文学价值,那么,郭晓惠为其父作的传记则极具史料价值。
说到这里,我还想说点似乎与本文主题有点偏离的话。我的父亲与郭小川是同时代的人,虽然两人的地位、名望天壤之别,无法相比,但是他俩有几处是相同的:第一,他们都是在青年时代投身了革命;第二,他们都经历并参加了战争;第三,他们都热爱文学,并用拿枪的手拿起了笔;还有第四条,他们都是政治运动的挨触者。有了两位前辈的这几点相同,我与郭晓惠老师也就有了一点相同,就是:我也曾为我的父亲出版过一部纪念专辑。有了这一点相同,我自信:我也能成为郭晓惠老师的忠实粉丝。
2019年5月3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