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心灵】幼稚未必可笑(杂文)

编辑推荐 【心灵】幼稚未必可笑(杂文)


作者:铁磨 白丁,2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99发表时间:2019-05-06 22:41:06

一、
   这个世界的人与人之间,除了争斗、攻击,除了友善、互助,还有两种关系:称颂与讽刺。一部分的称颂与讽刺和争斗、友善不一样,它们与利益无关。与己本无利害关系,对有的人却要发自肺腑地称颂,对有的人却要冷酷无情地讽刺——这就是社会。我要说的就是讽刺,俗语是“笑话”的讽刺(“揭露”与“批判”的讽刺非我所说),“笑可笑之事”的“笑话”。何为“可笑之事”?无非是“呆傻”、“蠢笨”与“幼稚”。笑“呆傻”与“蠢笨”除了显得没有同情心,除了制造喜剧,似乎无可深究之处。而“幼稚”,我却想深究一下。当然,幼儿的语言、行为肯定是“幼稚”的,这不在深究之列。
  
   二、
   《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是个典型的“幼稚”形象,作品对他的“幼稚”有多处描写。“在任何场合,我都乐意说几句圆滑巧妙的恭维话,让太太小姐们听了高兴,这一点你们可以想象得到。”“……我觉得,就是这种事情,特别有必要献献殷勤。”“(‘这种刻意逢迎的本事’)主要是靠随机应变。当然我有时也动动心思,预先设想,准备一些在一般场合都适用的巧妙圆滑的恭维话,而且总是尽量装出这些话好像随口说出的样子。”我估摸这些话是那些“会说话”、“会事”的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但他不该说出来,说出来就显得他幼稚。某些真实的心理活动不经美化就说出来,就显得不成熟,就显得幼稚。这从反面说明,人们讲的那些“成熟”的话,很可能是经过美化而非真实的。
   在我们这样的社会,如果涉及到权力,涉及到比赛,涉及到竞争,涉及到评选,涉及到人事方面的利益,而因没有确实的证据和明显的迹象,就认为没有腐败、没有暗箱操作、没有不公正——这很可能会被看作是“幼稚”。这样的“幼稚”其实是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信心,同时也是避免自己心理阴暗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幼稚”被“可笑”,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悲哀,或者是市井庸俗议论的盲目、偏见、武断。对待这样“幼稚”的反面——“复杂”、“深刻”、“洞察”,要紧的是不能纠缠;麻烦的是他们却要纠缠你,非得博取你的赞同,否则他们好象感觉孤单一样,所以还是要敷衍一下。
   值班主任来到我的岗点时提到上头要求“打领带”的事。我在0点后穿夹衣路服时就打上了领带。与我同一岗点的老K看见,笑着说我:“真打上领带了!”我笑说:“听领导的话。”他在笑我的“幼稚”。他这心理类似于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当一个人有了独立的自我认知以后,他就不愿对人表现得“听话”了,他认为只有小孩才须听话;他不管这个人是谁,不管这个人说得对不对,不管不“听话”有没有不利后果。前段时间,一个职教科副科长来巡查,临走时对老K说:“注意点防溜,离百日没几天了。”老K很是反感,认为他说的是废话,是摆架子的话。到底是他的心态幼稚还是我的做法幼稚?
   L的妻子要住院生小孩,L说:“把那本《新婚育儿全书》拿上吧。”之前他们经常翻看《新婚育儿全书》。他妻子说:“可不要,让别人笑话。”L说:“这有什么可以笑话的?有不懂的地方看看嘛,谁头一次生小孩就什么都懂!”他妻子仍然说:“不!”
   还有,“成熟”的人们一般是不直接和坦率地认错或道歉的,认为那样显得自己幼稚。(近来我发现,我不到四岁的儿子做错了事情也不肯认错和道歉!看来,“幼稚就可笑”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
   一些体现毅力的事情,在起初的时候,他人也会看作是“幼稚”。比如颈椎疼痛,不好治,有人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两臂屈曲上举伸开,一次几十下;至于一天做几次,什么时候做,自己掌握。这个方法别看简单,很有效,关键在坚持的毅力。上班时,我每接一趟车,就举五六十下。现在是刚开始,与我同一岗点的同事就看我很可笑,学我,笑话我。我想,久而久之,他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这些事情之所以“可笑”,是因为“傻”,理性地说是“幼稚”。“幼稚”是按照某种要求或理想模式做或认为,而他人没有习见,显得不“成熟”。一般的理解,“幼稚”就是不“成熟”。“幼稚”因为不“成熟”就可笑吗?我认为未必。如果合乎理性,“幼稚”并不可笑;只有不合乎理性,幼稚才可笑。象“生小孩拿书”,虽然显得不“成熟”,但合乎理性,并不可笑。相反,“成熟”的那些人有多少是懂得理性的?恐怕大部分的人是不懂装懂或者拿些许的个人经验当理性——然而他们却不被“可笑”。
   “可笑”是不尊重,被“可笑”者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刚学说话的幼儿,是有很多“幼稚可笑”之处的;通常我们都会笑,这“笑”会不会对幼儿的心理成长不利?应当、通常是不会,通常幼儿还没有明显、自觉的自尊心,但也不能排除有潜在、自发的自尊心,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的自尊心(当我没有掩饰住而笑我不到四岁的儿子时,他会反感地说:笑什么!)所以,幼儿的“幼稚可笑”之处虽不在“深究之列”,但我们仍要注意,防止刺伤幼儿的自尊心。
   为什么要“笑话”别人?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抬高自己,显得自己高人一等。果真能“抬高”自己吗?
   一个人的一生,总有经验不足的时候,总有知识不够的时候,所以这样的“幼稚”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成熟”也不必要,相反,有些“幼稚”倒是必要的;象那种体现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信心的“幼稚”,不仅仅是被“可笑”的问题,更是社会的悲哀、悲剧的问题。
   但因“幼稚”而被“可笑”,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所以个人的“幼稚”要尽量避开别人的眼光——有的所谓“成熟”的人无非就是善于掩盖他的“幼稚”,要尽量从别人的“幼稚”中获取经验以“成熟”。如果已经“幼稚”了,可坦然处之,而不能陷入自卑与羞怯的心理阴影之中。
   这些“幼稚”都是有关“世故”的,都是不“成熟”,都是不或拒绝“老于世故”。对于所谓的“人情世故”,一般的人们在直觉上就知道如何“显得”自己“老于世故”。我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老于世故”未必有好处,未必是“人情练达”。
  
   三、
   还有一类是有关“真情”的。对这些“真情”,我不是想提供笑料,我也不是要“感动”大家,我是要让大家看到其中的“心酸”。
   L相对象,女方看不上他。可他很喜欢女方,想再一次地说服。想到介绍人是那种“自己不怎么样却喜欢笑话别人”的人,不可能同意他去,于是决定自己去……事后介绍人嘻嘻地笑着对他说:“小L真有意思。以后别去了啊。”
   有些事情不能用理性与否来判断,也不能用“成者王侯败者贼”来判断,而要用感性的“真情”来判断。如“相对象”这件事,已经不成了,再努力一次,或许能够成功,起码没什么损害;但人们看不到其中的真情,却看到其中的不成熟,以为可笑(人们通常的观念是:搞对象只讲条件,不讲真情);如果真的成功了,人们就又会说是什么“佳话”了。而如果是那种死磨硬缠无赖式的人,人们倒不敢“可笑”了。可见,人们价值判断的标准之一,是显得成熟与否,而“真情”,不过是“幼稚”罢了。
   “真情”变成了“幼稚”!这就是现实。所以需要从多个角度深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对象”这件事最直接的体现是,真情如果不讲条件就会变成幼稚,这就是现实——而《巴黎圣母院》偏偏要把这幼稚(加西莫多对美丽女主角)写成震憾人心的力量。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做到的事,现实很可能是做不到的。这就是真情在现实中的悲哀。
   我们在面对或表现“真情”时,更重要的是“潇洒”与拘谨的问题。无论何种方式,表达“真情”都需要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自然而然地表达还能打动对方的“潇洒”的才能,该哭就得哭,该笑就得笑。这种“才能”,大部分外向性格的人具有,但内向、拘谨的人在通常状态下是不具有的。具体地说,这种“才能”是,面对或表现“真情”时,会很得体地处理场合、时机、方式以及数量、分寸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所体现的,一方面是社交能力的有无或大小,也就是“潇洒”与“拘谨”,而“潇洒”就不幼稚,“拘谨”就幼稚;另一方面,则是“真情”的有无及大小。这两方面,我们可以割裂来看,也就是说,“潇洒”的未必有“真情”,“拘谨”的未必无“真情”。然而,现实的通常的情况是:谈情说爱的时候人们大都喜欢“潇洒”不喜欢“拘谨”;而表达“感激”、“感动”的时候人们大都表现得“拘谨”不表现得“潇洒”,如果这时候“潇洒”,不是轻浮,就是不怎么在意。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相反的情况也有;但是,我们大都注意我们的表现是“潇洒”了还是幼稚了,谁注意过其中“真情”的有无以及大小多少?而对“幼稚”的“可笑”,往往就忽略了其中的“真情”。有几个人愿意花脑筋细细考察到底是“潇洒”后面的“真情”多,还是“幼稚”后面的“真情”多?这就是真情在现实中的悲哀的深刻原因。
   《傲慢与偏见》对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爱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因拘谨而不潇洒而致的“幼稚”。我认为这并不是智力低,他给本内特先生写的信可以证明这一点;他只是社交能力比“潇洒”的人低,但他勇于表达真情(他后来的“移情”说明他的“真情”并无多少,但这是作者情节设计所致,并不能说明我引用不当,我是基于一般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而言的)。也就是说,这种“幼稚”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拘谨,是不潇洒的问题。威肯先生倒是英俊潇洒,可他是玩弄女性的高手。潇洒的外表下,往往掩盖着虚情假意;拘谨的外表下,往往是掩盖不住的真情。看来“真”除了“恶”以外还有不“美”的一面,就是“幼稚”。这也是真情在现实中的悲哀。
  
   四、
   从另一个角度、另一种人看,这种“真情”就不是“幼稚”,而是一种“才子气”。这种人是“置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稽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见《红楼梦》第二回)
   这种人的人生追求,既不是成功,也不是幸福,也不是“无所求”,而可以这样说,是一种“真性情的表达”。在权谋家看来,这种人幼稚;在普通人看来,这种人有才气;以历史眼光看来,这种人多数是悲剧人物——比如徐志摩,比如上面引文列出来的那些人。他们的悲剧不是因为他们个人,而是因为社会。比如李煜,如果放在当今,他就不必去当什么皇帝或者国王,只要当一个词人就行了。从政治方面讲,这种“真性情的表达”就是一种政治上的独立性,不自由的社会不会给他们独立性,只有自由社会才能给这种人独立性,让他们自由地“表达真性情”。爱因斯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德国,他是“排犹”的对象;在美国,他是人们的偶像。他虽然成功了,可成功是他的目标吗?他在《信仰自由》中说,“可以和能够把自己最好的观察和研究能力奉献给客观的、非时间性的现象,做一个这样的人,真是有特殊的福分。”他有他的“真性情”:“我的社会正义激情经常使我与人们发生冲突;同样,我对不是绝对必要的束缚和依赖的反感也使我与人们发生冲突。我始终尊重个人;我对暴力和社团狂热怀有不可克服的反感”以及“我认为,来自地位和财产的特权是不公正和腐败的,过分的个人崇拜也是如此。尽管我熟知民主国家形式的缺点,但我仍然拥护民主的理想。社会的平衡和个人的经济保障,我始终认为这是国家的重要目标”。
  
   五、
   “幼稚”实质是:“在个体认识到矛盾之前的强烈的天真”(引自《给我三天视力》)。这不必排除幼儿的幼稚。这种“天真”自然对付不了“世故”,表达不了“真情”;可是,“成熟”也许能对付得了“世故”,“潇洒”也许能表达得了“真情”,但,这对社会、对个人,一定有积极的意义吗?不,只有从理性与个性出发,才能对付“世故”,才能表达“真情”,对社会对个人,才有积极意义。

共 48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幼稚未必可笑》这是一篇值得社会关注的话题,也是值得深深回味和警醒的问题。作者采用了事实论证和合理推论的手法,步步为营地告诫人们,首先要区分幼稚的真假和幼稚的范畴,更提醒人们:有些幼稚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悲哀,同时也提醒人们,由于人的认知问题难免会产生幼稚,但这种幼稚于老于世故不同,更有些时候在不经意间也会出现幼稚问题,而有的时候幼稚又是一种才气……在作者的旁征博引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有着强劲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更有着十分理性的思维空间。一篇循序渐进的作品,一篇有理有据的作品,一篇值得咀嚼的作品,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木石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木石语        2019-05-06 22:42:24
  问候作者:创作愉快的同时身体康健!
2 楼        文友:木石语        2019-05-06 22:43:30
  一篇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更是一篇值得回味的作品,推荐共赏!
3 楼        文友:木石语        2019-05-06 22:44:26
  文笔流畅的作品,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再现!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