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躬耕杏坛润桃李,漫笔光阴凝锦绣(赏析)
一、题外话:兼谈恩师与文学
张新宽老师是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兼班主任,高中那会就知道他爱写作,开设博客,并自印了一本随笔集《流光碎影》,经常给我们分享教育心得、励志故事等。作为一名取得卓越成就的数学名师情系文学,对同样热爱文字的我来说,堪称了不起的人,成为老师的学生,于我是莫大的荣幸。
只是,我的高中时代并不起眼,小学、初中在农村学校念书,城乡教育的差距促成了高中的心理转变。在农村升学率极低的教育现状下,曾经的佼佼者,踩着分数线的边缘走进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大门,在高中,一心想着考大学跨出农门。我将自己悄悄掩藏起来,仿佛跟别人说起爱文学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文学梦,从12岁县报发表的小诗《童年的梦想》到22岁内部非正式出版散文诗集《捡拾光阴的碎片》,整整十年,十年盼花开,放也放不下。
我的父母都是初中毕业的农民,没多少文化。家族中父亲那边出了二伯理工大学生,同年高考的大伯因二分之差落榜,如果补习,或许是另一番场景。母亲这边我的曾祖父是语文教师、退休校长,曾祖父的一个妹妹是大学生。那些年,能考上大学是相当不容易的。或许是家族庇佑,又或者是上天垂怜,让我这个没接受过文学启蒙不知天高地厚的乡野丫头,因为12岁的小幸运,做着斑斓的文学梦,没成想有一天也能邂逅缪斯女神。陷入文字怪圈,这条路走得太难,因此有了“文学是愚人的事业”之说。
我的高考之路也异常曲折,骨子里太骄傲了,导致第一次高考落榜,就差那么一点,无法让自己置于熟悉的环境,去了一所私立学校补习,和以前的老师同学少了联系。面对陌生的地方,高考前因过度劳累还从楼梯意外摔伤,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考验,难熬的补习岁月,一瘸一拐地坚持到底,最终过了二本分数线,尽管没能选择心仪的中文专业,走进医学院也没放下我的执念。
高中时,老师的自印文集《流光碎影》在班里争相传阅,又一次唤醒我内心深处沉睡的梦想,拿到书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倘若有一天,我的文字也能铅印成书,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情。还记得,老师当时说:高考谁考得好,有赠书。南下求学和老师同学疏于联系,大一那年的寒假,正值春节,想着高考已成往事,前去拜访老师,聊大学,聊南方,聊专业,无意间说起文学,共同的兴趣爱好让我们的交流频繁了起来。那会,仅是阅读积累,还未尝试网络写作。
后面几年,我在网络及纸刊发表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并业余给几个公益组织撰写宣传材料,寒暑假去看老师时,带着发表的书籍,平时网刊也经常分享文章,以致于老师说:为什么高中时没发现你的特长?那会应该好好往这方面培养。时间并没有磨砺我的锐气,大学间相对沉默少语,没能成为积极活跃的学霸,也没成为社团里的风云人物,有些不合群,秉持着做自己喜欢的值得的事情这一理念。老师还说过一句话,记忆犹新,要学会“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用俗语说,即为“夹着尾巴做人”,做人要虚怀若谷。所以我的大学写作经历除亲近的个别同学外,其他同学鲜为人知。当荣誉来临时,曾经也引得其他同学质疑,追问为什么选中的是我,我依然沉潜,让文字替我作答。这时,老师的《拾悟》班刊也办得有声有色,里面不乏精彩的文笔,有思考青春,感恩母校,品味亲情等,曾经也刊登过我的散文《与迤中在一起的青春》,看着师弟师妹的青春诗笺,不免有些伤时感怀之意。
每年回乡,我们都有短暂的交流,两年前,老师拿出一沓打印稿让我看,是多年从教历程积淀的关于高考补习的中篇小说,取名《高四不迷茫》,白纸黑字上残留有圈点勾画的墨痕。我非常惊讶,一是老师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写成了一部小说。二是选题上以补习为角度,既切合生活经历又具有社会意义。老师让我提提建议,我诚惶诚恐,爱文学从未涉猎过小说体裁,总认为好小说需要耗费非一般功力,让一个学生品评一二,总觉着自己不够分量。说来愧疚,我仅仅翻阅几页,看了大概。再过了一年,我们在一个文学颁奖晚会上约见,老师带着装订成册的小说,已改名《破茧成蝶》,这个名字兼具艺术性与美学思维,“破茧成蝶”成语释义为:肉虫或者毛虫通过痛苦的挣扎和不懈的努力,化为蝴蝶的过程。现在用来指重获新生,走出困境。同时,《捡拾光阴的碎片》由杂志社出版了,被我视若珍宝,知道自己的文笔还很稚嫩,谨作大学留念,我郑重地给老师敬赠文集,并在扉页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语:“文字,我心头仰望的梦,期待老师的欣赏,祝老师用更美的文字编织流光与碎影”。我也收获了老师的签名本书籍,春节之后,又匆匆返校,书一直搁置在家,当时略读一遍,时隔一年,记得故事人物,记得结局,中间细节已模糊不清。
前几日,老师告诉我:小说已扩充到十一万字。如果正式出版,以出版字数为计,称得上一部中长篇小说。身处富平这个文化大县,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大批爱好文学的人,富平本土作家圈里,又诞生一部中长篇小说,而且题材是针对补习生活,相对新颖少见,我为老师感到骄傲。再一次,老师让我写写读后感,适逢我刚结束繁忙的临床实习,大学即将毕业,时间相对充裕,这一次细读,便有了更深的感悟。所谓《破茧成蝶》带来的现实奋斗意义,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是命中注定的,同时也是不可预料的,要敢于突破枷锁,破茧拼搏。
二、从文学艺术角度浅析《破茧成蝶》
(一)小说时代背景下的情感召唤
小说后记中提到:本书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为背景,描述了六零后学子为了实现上大学,跳出农门的梦想,历经艰辛补习的过程。人物素材结合了六零后学生,以及在教学生涯中遇到的八零后、九零后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情感经历。对于补习生活中的苦与乐,九零后的我是深有体会的。谈及六零后的农村学子,我从中读出了老师及父辈的影子。老师曾说:自己补习那年参加高考时,买早点吃油条一时着急忘了找钱就匆匆去了考场,在那个物质匮乏、贫穷落后的年代,人们将钱看得很重这是情理之中。小说也如出一辙,提到主人公张军在数学考试前,也有相似的场景。不过幸运的是,他们都赢得了高考。
提起四补考生王芳丽,就想起同为六零后我的大伯,婆供不起两个儿子同时上大学,连考试需要的墨水钱都拿不出来,在学校老师的反复提议下,大伯还是没能走进补习班的教室,最终无缘大学。多年后,大伯说起那些年念了些书,字写得好,红白喜事村里请去记账,想必大伯已经释怀,可“命运”二字谁又能理清呢?而王芳丽在经历了四年补习后成功考入医学院。爷爷的一位堂弟,也曾就读母校迤山中学,平时成绩不错,一到考试心理素质极差,连续经历了三次高考均失败,后来因念过高中被聘为民请教师,却碍于落榜情面错失机遇。小说是现实的映照,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芳丽那样,四次拼搏终圆梦。
将小人物的人生沉浮聚焦于大时代,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这个国家教育的思考。类比名著《平凡的世界》,路遥先生也是着眼于小人物,置身于时代洪流,述说以孙少平为主的精神斗士由平凡蜕变伟大与命运抗争的奋斗历程。
(二)鲜明立体的多样化人物形象
小说集中在张军、杨辉、王芳丽、李翠芬、于锦萍、崔仁吉、赵刚烈、李兴盛等人身上,着重讲述了张军在补习过程中的坎坷经历。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包含着现实的影子。
张军:孝顺敦厚,志存高远。小说开篇就用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等表现手法说明张军的不幸落榜,同时也反映出张军曾经是优秀的学生。看榜前,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如原文描述“最后他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走小路去了学校,他害怕村里人会问他的成绩。”凸显极其复杂的动作、心理刻画。在当土工的补习前煎熬中,他骨子里同样是骄傲的,尝试生活上融进这个民工集体,却保持着精神的高贵,生活不仅基本温饱,还有更高的追求,学知识有文化。补习中,因是单亲家庭,他是家里的男子汉,还要操心家里的农活。他是一个矛盾化的个体,面对命运的波澜,整体是乐观进取的,又暗含一种世事坎坷的无奈。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他的补习生活贯穿全文,也穿插情感脉络,母子情,姐弟情,师生情,同学情包含异性同学细腻羞赧的青春期情感。
杨辉:爱憎分明,洒脱不拘。杨辉的出场似乎有些鲁莽,在与补习报道处两名老师争吵时,及后面的座位风波,与张军体现出了不同的行事作风。他的不拘小节,正和张军随和的性格形成了互补。
李兴盛:乐观仁厚,重情重义。虽说李兴盛是高考预选的失败者,但小说中李兴盛仿佛有一股定力,在张军遇到困难时,是背后的智囊团,帮着出谋划策。他更像一个长者,如后记所述:“李兴盛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衬托张军在高考落榜之后,遭受周围人的热嘲冷讽,孤独无助时的,我们依然能看到背后有一个坚强后盾。”谈起社会形势,如《白鹿原》里的朱先生,谈起鼓励青年人的拼劲,如《平凡的世界》里的田福军。
王芳丽:细腻多虑,谨小慎微。
李翠芬:刻苦好学,聪明活泼。
纪老师:甘为人梯,循循善诱。
……
(三)充沛细腻的细节及心理刻画
提起心理描写,先从主人公说起,张军男子担当下也有柔情。落榜的打击下,母亲安慰的话语使得张军心中的积怨一下子喷发了出来,他恨自己不争气,恨自己给母亲丢了人,趴在土炕上“哇哇”地哭起来。又如面对彩云与王芳丽时那个年代特有的敏感,使得这个大男孩有点腼腆不自在。
张军想考北京的大学也是由西安配眼镜的经历滋生的,西安不是他想像中诗意的长安,灞桥也无垂柳,走向西安,他开阔的不仅是眼界,更是决心。后面考完估分时,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写,淋漓尽致地映射着高考决定命运这一观点。那些年,还实行着估分报志愿,大有一招定乾坤之意,所以估分是慎之又慎。回想起,我高考查成绩时,网络已相当通达,可家人都对网络不熟悉,守着电视新闻,等待电话通知。那种场景仿佛是冰火两重天,至今仍历历在目。张军估分的那种纠结,保守,吃惊,喜悦等交织的心情,复杂而又揪心。
(四)自我现实与虚化艺术的碰撞
老师在提到创作的缘由时,写道:因为带补习班的经历,想写一本关于补习生学习和生活的小说。自己是一名教师,有责任为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激发广大教师的创作热情,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除却文学上展露的才华,老师在数学教育的求索上,成就更是斐然的,在县乃至省市都有影响。而正是这些,促成老师提笔记年华,也是一名教师作家的情怀与理想。
高中补习,苦乐并行的岁月。小说素材均来源于生活,取自学生的故事,民间传说,书本材料、社会见闻等。因而称“自我现实与虚化艺术的碰撞”。从小说发生的地点来说,出现的高中有怀德中学、频阳中学,校名均是富平的代称。从人物名字来说,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及性格印记。从村名来说,立意新奇,如那“探花村”、“张家堡”的来历。从故事情节来说,叙述极大地靠拢还原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场景,真正做到源于生活,至于高于生活,后文说明。小说行文不乏浓郁的三秦渭北风情,如秦腔、收麦扬场、姐姐出嫁、扯面等元素。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集体,小说开头结尾都提到郑老汉的作为,一次次激增张军的自尊心,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小人物甚至有些不堪的形象来走进故事,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高于生活的体现,二人的对话如何针锋相对,也是种地与考学两种命运的较量。社会生活中不是完美的,允许小说人物出现不完美方可体现紧凑感与现实性。去北京求学时,张军实现了人生抱负,在乡邻的簇拥下,走出村子。邻居们也都带着礼物前来送行,不断夸赞张军是个好孩子,北京是个好地方。在八十年代,这一幕,想必是非常辉煌的。虽然是个小插曲,也从侧面反映破茧成蝶的非凡影响。
三、《破茧成蝶》,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
拿到此书,答应给老师写评后,说实话我心里非常忐忑,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平时写写诗歌随心记录,一直喜欢擅长的散文也因忙碌的实习不得不暂停。这些年,写过的有关散文诗歌摄影等的评论总共也就六篇,虽说也发表杂志,获得小奖。对于小说评论,还是心存畏惧的。更何况这是给老师的小说写读后感,从没接触过小说,这可是个大活。就像在旱塬种田,操心收成,读完小说,分析人物,梳理结构,搜尽词藻,用方言讲仍觉无处挖抓。
重新翻阅电子版,趁着脱离医院的嘈杂环境,重回校园将琐事剔除,关闭网络读了又读。窗外的阵阵鸟鸣不时地催促我敲键盘,眼睛累了眺望邕江,读完小说,写罢此文,有种沉陷的感觉,亦真亦幻,在小说里很难走出来,或许是感同身受吧。这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情感继读《平凡的世界》《紫藤萝瀑布》《呼兰河传》之后,很久都没有出现了。
个人认为,《破茧成蝶》还有很大的扩充空间,如将主要线索置于高考,但并不局限于高考,也可酌情描写没有上大学的青年生存观,升华作品的深度与广度。类似彩云这样的平凡女性的命运走向,面对和张军的情感时,彩云体现出活泼伶俐的个性,这样有特点的女子终是固守乡村吗?那一代人改革开放后南下闯荡,赵刚烈当起了小老板,倔强的个性如何在南方的商海中立足,仅凭借正直和义气吗?还有李兴盛,在农村中开辟新天地,他是一个有理想,有知识的新时代农民形象。辍学固守农村的新时代青年如何在改革开放中突破父辈传统农耕思维?没通过高考,他们中有的人也能破茧成蝶。就像《平凡的世界》孙少安一样,因长子的身份,他背负着太多包袱,无法像弟弟少平那样外出打拼,在农村他也是个先进人物,破茧蜕变,生活本平凡,也要做自己的英雄。
老师的写作过程是纠结而艰难的,我的阅读过程同样是煎熬的。高考,经历过,缺憾过,但同时深深地感谢高考,致敬青春,让我拥有走出农村的底气。《破茧成蝶》,堪称一部描写补习生活的全景式回忆录,一帧农村学子曲折命运的时代缩影,一段突破自我共奔前程的师生同学佳话,一串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
再次感谢老师,感谢老师辛勤创作的精神盛宴,品读留墨,文润心音,是以为记。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