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柳岸】《河边的错误》的新版上演(赏析)

编辑推荐 【柳岸】《河边的错误》的新版上演(赏析) ——评影片《一个母亲的复仇》中的文学意义


作者:晒胡 布衣,244.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44发表时间:2019-05-13 06:07:05
摘要:这样的情况比较罕见,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剧有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开头,中间也不错,结果烂尾了;而这个剧前面的剧情一般,基本是为了满足观众准备就绪的欲望,但结尾的升华就直接赋予了这部影片一个文学意味。就是这个结尾让这部影片不再耽于讲述复仇的故事,让我们的理解角度也不再仅局限于法律或母爱,而是直接触及到了人性的层面。

【柳岸】《河边的错误》的新版上演(赏析)
   《一个母亲的复仇》,片长将近两个半小时。在同类题材中,让人感到一种有意的拖沓。我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它其中诸多堆砌的情节,当然,如果这是一部文学作品,剧情的安排,的确存在许多的“无意义”。但是当你把这部电影当作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事件(本片也确实是因真实案件改编的),你的观看体验就会好很多,简而言之,就是你看一次谋杀和一个连环杀人案的区别,对于喜爱这类题材的观众来说,更多地带给人情节满足和心理快感的,当然是后者。
   除此之外,这部片子还有一个巨大的亮点,也就是结尾的情节安排。这样的情况比较罕见,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剧有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开头,中间也不错,结果烂尾了;而这个剧前面的剧情一般,基本是为了满足观众准备就绪的欲望,但结尾的升华就直接赋予了这部影片一个文学意味。就是这个结尾让这部影片不再耽于讲述复仇的故事,让我们的理解角度也不再仅局限于法律或母爱,而是直接触及到了人性的层面。
   先说说故事的结尾。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母亲开枪射杀了强奸女儿的罪犯。但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二点:
   第一,这是在无力的法律下不得已而展现的人性力量。按照影片宣传语的说法就是,“法律触碰不到的地方还有母亲”。凶手们被当庭释放让母亲对法律失去了期望,转而寄希望于自我的力量,来代替法律行使权力,促使母亲做出这一举动的内在推动力有两点,一是母性,二是对正义的追求。
   第二,母亲射杀凶手的枪,是警察给的。我们知道,当警察遇到罪犯时首先想的肯定是将其绳之以法,走法律程序,依法判罪。影片中的这名警察在看到身为母亲的戴维琪拿起枪时,他的第一反应也是希望她放下枪,但转念一想就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举动——他把母亲手上的枪(母亲手上拿着的是凶手的枪)换成了自己的枪。意思就是,你杀了他吧,我愿意和你一起犯这个人性造就的错误,于是人性的力量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下超越了理智,占了上风。
   这一刻的超越在整部影片中的地位为什么我会如此看中?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按照之前的情节模式安排这一幕会怎样?母亲可能就听了警察的话,根本不会开枪了。这在前面的情节中是有依据的。回想之前的复仇,母亲简直像制订了计划一样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她给人的感觉甚至不像是一个复仇者,而像是一个作案者。但为什么她最后开枪了?我想解释至少有两点,首先是“最后一个”,这是复仇的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结束了,母亲复仇的使命就结束了;其次是这一次母亲与嫌疑人的位置颠倒了,以往是嫌疑人在明,母亲在暗,而这次嫌疑人在暗,母亲在明,这一变化使母亲的愤怒达到顶峰。当然,这两点解释都是基于人性而言的。让人感动的事,编剧在这之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感。父亲中了嫌疑人的枪反倒没死,这件事作为劝母亲放下枪的理由从警察嘴里说出来显得很多余,因为这件事丝毫不会减少母亲的复仇决心,那么唯一的解释就只有一个——编剧觉得这一家人够可怜了,不愿再让悲剧发生了。
  
   二
   从这一角度我想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白流苏一直被范柳原牵着鼻子走,在上海、在香港都是如此,范柳原一直处在这段感情的主动方。范柳原和白流苏的交手每一次都是他赢,吊足了白流苏的胃口,但是最后一次,战争来了,范柳原决定立即求婚,才真正地去爱白流苏,而这正是白流苏一开始的目的。《一个母亲的复仇》中的斗争双方给人的感觉与《倾城之恋》很像,就是在前面一直处在下风的,最后一刻反败为胜。同样的模式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也有体现。
   更深一层,这部影片让我联想到了余华的《河边的错误》,在我看来,这个故事简直就是《河边的错误》在现实中的上演。同样,在这部小说里,点睛之笔依然在快结尾时的那一次射杀,但这个射杀不是程序般的警察射杀犯人。第一,这次射击是在法律之外的行为;第二,射击者马哲的身份是公安局刑警队长;第三,被射击者是一个杀了许多人的杀人犯,但他是个疯子。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法律拿一个精神病人毫无办法。这个疯子做了些什么事呢?首先是杀死了幺四婆婆,这是个孤寡老人,而且正是她收留的疯子;然后又接二连三杀死了一个男人,一个男孩;这些在他是可控的,也就是直接行为,不可控的是,工程师许亮在这一事件中被无端当成了重要嫌疑人。虽然办案人员没有任何证据,但他们的自以为是一再认为:疯子没有杀人动机。于是精神崩溃的许亮在迷幻中看到了河边一个被害者的人头,他脆弱的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宿命般的捉弄,糊里糊涂自杀了。这可以算作疯子的一次间接杀人。总而言之,正是疯子的这一身份和办案人员的自以为是,在河边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最后就有了这一出——被疯子愚弄了两年多的警官马哲恼怒至极,亲手射杀了疯子。
   人性对理智的超越在这个小说中体现得并不十分饱满,或者说不是主要的,马哲的射杀不像那位母亲,他在扣下扳机的那一刻神智十分清楚(虽然人性的力量也使他射杀了疯子),比如他想到射杀这个精神病之后他要去坐牢,甚至他还愿意在这之后直接去自首,非常冷静;而母亲不一样,她的复仇非常克制,直到最后开枪的那一刻,人性的光辉显示出了它的力量和不可侵犯性,这才体现出了与马哲的不同。
   除这之外,我想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故事中共有的荒诞因素。《河边的错误》里,不正常的人(疯子)是正常的,他的行为完全符合一个疯子的身份,而正常的人反而是不正常的。比如办案人员认为“疯子没有杀人动机”而把他排除在嫌疑人之外;比如见证人许亮的精神失常,他越想证实自己,越是受到嫌疑,几次的杀人凶杀都是他首先撞上或幻觉到的。这些荒诞因素使小说具有了反讽的意味,超越了写实的层面而展现了一个符号化的人类生存情境。而在《一个母亲的复仇》中,警察的给枪,母亲开枪,当一个人的人性成为他行为的主导因素时,又何尝不具有着荒诞、反讽的意味呢?

共 23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出色出彩的赏析文章。有作者的自我见解,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可见作者审视作品的眼光很独到,也很深刻。作者没有全面重复地叙述影片的故事情节主题内容,而是着眼于影片的结尾部分,也争是这样,才使得这部片子出类拔萃,得到青睐。作者对影片结尾做了理由分析,切中肯綮。人性可以补足法律的无奈,连一个制止犯罪的警察都要在人性复仇的瞬间站到了母亲一面。法律在人性的呵护面前往往是无力的,我们只能对法律持一种疑惑甚至不解的消极态度,惹人性却让我们的生活里的无助得到了支持。从这篇是的视觉,我发现,作者深谙比较文学的理论,且眼光无误。作者提及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作者所点评的影片同出一辙的是人物最终在劣势无奈的情况下反败为胜。在这部片子里,人性处处被动,让人觉得坚守人性就是一个错误,作者对《倾城之恋》的剖析,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支持了作者对所赏析影片的绝妙结尾和故事情节意义的观点。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影片在处理情节上的荒诞,好在荒诞也是情节的要素,试想,当我们遇到的犯罪或者矛盾,得不到合理解决,那也只有荒诞可以胜之,专业是对现实的抨击和撕扯。这篇赏析,阳光独特,分析辛辣,切中要害,很有深度。行文的逻辑思辨意味十分强烈,不容置喙的语言逻辑,现实了作者明晰的写作思路和析事的严谨。文章通过比较赏析,不仅仅丰富了内容,且具有不投一石,而击鸟而落的效果。实为高明,专业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长处。语言具有表现力,逻辑性强,无可挑剔。我们不能完全归于无奈的母爱,应该是人性的胜利。赏析给我们时刻的社会思考。倾情推荐赏读,感受赏析的魅力。【编辑:怀才抱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5-13 06:08:00
  精辟的文学赏析,请欣赏!感谢投稿柳岸,希望精彩不断。问候作者夏祺!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晒胡        2019-05-13 08:55:30
  辛苦编辑!敬茶!
2 楼        文友:老百        2019-05-14 10:10:35
  向晒胡问好,柳岸花明社团欢迎你!
   为便于联系,请加入柳岸文友交流群:490413039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晒胡        2019-05-14 22:32:24
  好的 谢谢!
3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19-05-14 10:18:59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回复3 楼        文友:晒胡        2019-05-14 22:32:47
  感谢认可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