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树上的村庄(外一篇)

精品 【浪花】树上的村庄(外一篇)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18564.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52发表时间:2019-05-18 14:22:09


   父亲说,一棵树就是一个村庄。
   对于我来说,有树的地方就有村庄,我的记忆里始终站立着树的形象。它们一棵两棵,挺着一身的葱茏,将目光伸向远处,根牢牢的扎在大地之上。
   村庄不能没有树,所以,祖父在的时候,春天来了,他从乡里买一茬杨树刺槐树苗子扛回家。把房前屋后的堤坝栽满。他对树的敬仰,时常让我感动。
   沙坪屯干旱无雨的天气,谷物丰收的年景清的可数,祖父栽下树苗后,他挑着木桶,到屯子那口荷塘担水浇灌。祖父担着水,唱着民歌,我像一尾鱼追随在他左右。
   树苗在祖父精心的护理下,抽出了新的嫩芽,焕发了勃勃生机。
   老宅的周围被杨树槐树梨树簇拥着,俨然一个世外桃源。我喜欢在夏日的午后,和祖父以及三伯,大大们,在树荫底纳凉,祖父摇着蒲扇,讲过去的故事。阳光将树枝的剪影,折射在地上,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着无限的梦想。
   天纯粹的蔚蓝,仿佛一面镜子悬挂在半空。风的造访,裹携着深浅不一的花香,沐浴着我的心灵。安静的世界,躺在芦苇编制的凉席上,日子像娘的葱油饼一样,弥漫着稠稠的芬芳。树在一年年茁壮,祖父用生命的木梳,一天天梳理着这些渐渐成才的树林。
   摘槐花做菜团子吃,采榆钱儿焖红豆苞米碴子饭,祖父不忘嘱咐,不要折断了枝条,那些枝枝蔓蔓,就是树的胳膊和脉络。都是有灵性的,毁坏一根树枝,正如掉了人的一个手指。十指连心,树会疼的。
   想不起来是哪年春季,大杨树上垒了喜鹊窝,几棵粗壮的杨树冠全住上了喜鹊。
   祖父盯着我们,不许上树掏鸟窝。他抱来枕套,睡在树下的凉席上,喜鹊叽叽喳喳一叫,他就醒了,睁眼看看,没有人糟蹋鸟窝,就又睡了。
   我读中学时,一天黄昏,门口来了一辆四轮车,几位伐木工人,同父亲讨价还价,买走了几十棵碗口粗的刺槐,说是盖房子。并相中了那两棵最像样的杨树。
   父亲做不了主,问祖父。八十高龄的祖父,一根木头拐杖敲着地面啪啪响,"不卖,多少钱也不卖。堂子,住家过日子,树是房子的风水,不能砍,砍了破坏了风水,对后人也不好。
   两棵白杨树留了下来,日益苍老的祖父,曾经在饭桌上和父亲说过,其中一棵杨树可以给他建一所房子,父亲点点头,又摇摇头。他的眼中含噙着泪水。
   那一刻,我才明白,树是一个村庄的标签,也是承载父辈先人的抽屉。
   祖父不止一次的叮咛过父亲,有一天把他的家安在,早逝的祖母身边。
   后来,我慢慢知道,祖父为什么对树木如此深情。
   当年,高粱撑起一片青纱帐,菊花遍地黄的季节,祖父赶着一架驴车,到三十里外的庄子娶回奶奶,她一下驴车,看着三间石头房四周连棵树也不存,生气的说,怎么不栽树呢?树是一家人的风水。
   祖父记住了奶奶的话,婚后,开始栽树。
   树栽了一茬,又一茬,砍了一批又一批。
   村庄的大地上,那一辈一辈谷物般被收割的人,恰似一棵棵树木,倒下一波,又站起一波。
   祖父最终睡在那棵白杨树打造的房子里,祖父是在果实飘香的晚秋,听着白杨树杈三四只乌鸦的聒噪后,果断叫父亲锯倒一棵白杨树,晾晒了一些日子,请木匠三叔在院子内,叮叮当当,凿刨了一周,造好了房子,涂了鲜红的颜色。
   祖父那时候还指点着三叔,如何如何做,一脸的宁静安详,好像在说着别人的故事。
   祖父被一棵杨树收买,第二年清明给祖父上坟,坟包后面齐刷刷钻出很多杨树苗。任其自然生长,几年光景,祖父祖母睡觉的家园,也是挺拔着一株株白杨。
   村庄的树,我是不清楚它的数目,不过,人有着树木的名字,我邻家大姐是在五月生的,那暂,桑椹墨紫墨紫,熟透了。大爷勤快,摘了一碗桑椹端回来,憨笑着说,吃吧,犒劳你的。大娘就给大姐起名桑椹。
   桑椹姐爱吃桑椹,两家合用的沟帮儿,栽了不少桑椹,桑椹繁衍得极快,桑椹姐与屯子的毛愣谈恋爱时,就钻桑椹树荫里,茂密的桑椹树林,人扎进去,就如进了汪洋大海。只听此起彼伏的布谷叫声,此外什么也看不到。
   我读初一的那个夏天,前院的男生柳树,拽着我的手,进了桑椹林子里,他依在树干上,眼睛脉脉含情地瞅着我,嗨!长大后,做我媳妇呗。
   我羞红了面颊,一转身跑出桑椹树林,我无法回答柳树,未来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离开村庄住进城市,一张车票缩短了我与村庄的距离。
   每回,父亲伫立在屯口,像一棵树,展开一片乡情和亲情的绿荫,等着我的归来。
   大包小裹送我返城的母亲,车子走了很远很远,她依旧树一样种在原地,挥手,再挥手。
   我有理由相信,一棵树就是一个村庄,祖父的祖父是树,父亲是树,到了我这一代,父辈栽下的树荫,乘凉的人越来越稀少,儿女们都去了远方,偶尔回来一趟,对村庄慢慢失去了记忆。若干年后,只剩下树木泊在风中,进行一次又一次对人类的怀想。
  
   二、母亲的岁月
  
   母亲缝补过的衣裳鞋子,父亲的,母亲的,我们姐弟的,只要没有碎,甚至,补丁落补丁的,都盛在那口褪了色的枣木柜子里。
   枣木柜子在母亲的岁月中,成了一个风水,始终在我们家堂屋,最醒目的位置,活得生动沉实。
   春天的时候,母亲择一个好天气,打开柜子,一包一包取出衣裳。放在炕上,一件一件展开,杨柳风从敞着的窗户,涌进来。携着原野的花香,在空气中打转儿,伸出鼻息,嗅着布料上的岁月沉香。母亲如数家珍,每件衣裳,都凝聚着一个故事,一段或坎坷,或平坦,或波折的人生。
   年少时,喜欢这样温馨的光阴。满目都是暖色调的风景。
   母亲珍爱她穿过,做过的衣裳,把它们归类陈列在包袱内。一只只红的,绿的,黄的,粉的包袱,均是母亲和家中上海牌缝纫机的功劳。纯的确良布料,当央绣几朵蔷薇,亦或牡丹。想来读过五年书的母亲,把没有实现的绘画梦,种在平淡如水的生活里。即便是一只套袖,一个围裙,一条头巾,也要绣上蓝天白云,山山水水,花草树木。
   我们淘气,新衣服没穿多久,就会刮碎,膝盖张嘴,母亲斥责完,比量着破碎的地方,踩着缝纫机,哒哒哒,用七种丝线,踩出一副精致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了,大街上流行成衣铺,母亲还是坚持,去集口扯几尺布,再在兜售时髦服装的店面,仔细揣摩尺寸,大小,样式。回来给我们量身定做,我穿着母亲手工制作的衣服,针脚细密,样式不落俗套。得到同学们的赞许,她们羡慕我有一位巧手母亲。
   我读的中学,距离村子十里地,只好借宿。阳春三月,母亲一针一线缝补的衣裤,虽然料子不是高档的,但因为前襟和布兜锈了可爱的鸟儿,花儿。在一大片牛仔,体恤中也是清新一族。
   为此想到诗人的句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时密密缝,唯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
   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适应那里的环境,只好也去精品店选购比较潮的衣服。不过,脚上的鞋,一直是母亲纳的千层底。我坚持的理由有两点,一是,暖和。密密匝匝的针线,分明是母亲挑灯夜战的身影,沿着每一根线,我可以快捷的找到老家,枕着母亲的汗味睡个好觉。
   还有一点就是漂泊的路上,穿着母亲纳的千层底,耳边萦绕着村庄的风土人情,邻里之间的和睦,家的烟火气息。就减少了一个人彳亍行走的寂寞与孤独。后来,我住到了城市,与母亲的交流,缩短到一天一个电话,一周回去探望一次。工作忙,就改为一个月返乡一回。
   六十九岁的母亲,戴着老花镜,也引不上针了,她遗憾的摇着花白的头说,唉!老了,老了,不中用了,不能给你们缝补衣裳,纳千层底鞋了……
   那台饥荒年月给家里添彩的缝纫机,也老得锈迹斑斑,收废品的来好几次,母亲就是舍不得卖掉。
   儿女不常回家,母亲想念我们时,就翻出我和弟弟在家穿过的衣服,用手抚摸着,俯下身深深地闻着,摆在晾衣杆上晒一晒。
   母亲将满腹的牵挂,藏在孩子用过穿过的物什上,想着想着,她会幸福地笑一笑。似乎又回到了那段时光中,母亲踩着皎洁的月色,给家人缝补衣裳。那时候的母亲,一头的青丝,一担水从村口老井到屋里的泥瓦缸,二里路,不歇息,不洒一滴水。年轻的母亲,将所有的希望缝在衣服鞋垫上,让我们背着去了远方。那天回老宅和父母聚一聚,无意间看见母亲握着一支油笔,在纸糊的墙上记录什么?
   我凑近一看,某年某月某日,闺女回来,买了一壶酒,两只板鸭,又花钱了。五月十一,清儿来家帮种苞米,我没空炒菜,她就吃个简单饭走了,难受。
   两面墙壁,黑压压的蝌蚪般贴着我们回家的时间,点点滴滴都做了记载。
   我问母亲,为什么记录?母亲说,你们每回来一趟,我就兴奋的不得了,平常吃饭的只有我和你爸。空落落的,孩子来家了,这个家才像个家……
   当下流行一首歌:不要当父母老的白发苍苍,走不动了,才想到尽孝。在他们还健在时,抽出时间陪陪爸爸妈妈。
   感谢上天,让我还有孝敬父母的机会,母亲,父亲,您养我长大,我就有责任和义务,陪你们到老。我送给母亲一件礼物,就是每周回去两次,帮老人做做家务,唠唠嗑,烫一壶老酒,炒几个田园小菜。一家人坐在炕桌旁,边吃边回忆过去的时光。
   父母在,故乡就在。
  

共 36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树上的村庄很贴实的反映了关东大地的民风,以树为载体,来表述村民的纯朴、深情、隐忍、辛劳。而今,随着加入城市,远离村庄的人越来越多,越走越远,村庄仿若一棵树,扎根心上,时时牵着游子回到故乡。这其中,有祖辈、父辈长久的情怀;有山水、炊烟温暖的回忆。一棵树就是一个村庄,一段亲情就是一脉血缘。黄绿着我的四季,律动着我的人生。母亲的岁月是缝补的岁月。缝补着家的暖,缝补着儿女的心。无论多远,都忘不了故乡的庭院,黑夜的灯火,细密的针脚,远去的光阴。母亲老了,期盼的心更加强烈,儿女远了,愧疚的心更加疼痛。两篇散文入心入情,触及人间沧桑和亲情冷暖。笔法细腻,共鸣至深,引起读者满满的回忆与沉思。感谢赐稿,倾情推荐文友共阅。【浪花诗语编辑·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519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19-05-18 14:24:05
  编按未尽,不当之处见谅,祝姐文笔精进品岁月美好,心想事成享人间温情。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2 楼        文友:雷开艳晨曦        2019-05-23 07:34:04
  欣赏好文,朴实细腻,却感人至深。
3 楼        文友:曹桂        2019-05-28 09:58:04
  读完此文后,我觉得“村庄”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尤其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心里,是一种永恒的记忆,像自己的影子一样,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怀里揣着的却是满满地乡念。这是一篇美文,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
奋起直追阳彩路,枝繁叶盛绽风骚。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