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春去夏来(散文)
又至立夏,虽为夏之初,即便只穿着一件薄薄的短袖体恤,也能感受全身的一阵躁热,不由地想起范成大“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的诗句来。
恍如前天,犹在昨夜,聆听春风呢喃,相拥春色入怀,尽情地追逐“二月春风似剪刀,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曼妙春色,陶醉流连于“千里莺啼绿映红,竹外桃花三两枝”的美好韶光里。怎么不记得,春姑娘携着和煦的杨柳风、缠绵的杏花雨翩翩而来,驱走严寒,唤醒万物,抹绿大地,“绿阴冉冉遍天涯”,为人间万物带来勃勃生机。转瞬间春已逝夏伊始,“流水落花春去也”,旦见“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又临“人间四月芳菲尽,绿树阴浓夏日长”。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春秋更迭,时序轮回,当初的艳丽终落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繁花落尽,春之情殇。唐寅的《惜花春起早》:“拂曙起来人不解,只缘难放惜花心。”王安石的《惜春》:“春去自应无觅处,可怜多少惜花人。”于谦的《惜春》:“无计留春住,从教去复来。明年花更好,只是老相催。”试问,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骚客在迎春、惜春、叹春、挽春?又有谁留住了春天?
飘絮无言,落红含情,揉碎春花散满地,青山倾倒难再扶。应知:不必惋惜春的悄然离去,也无须责怪春的决绝无情,更不必感伤春去从此无消息。夏风已烈,春天自有归处。
春去夏来秋将至,“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未觉池塘青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花开花落,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运行规律,此事皆天定,半点不由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大自然慷慨恩赐的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之处,同样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和精彩。名家文豪对四季也是各有所爱。朱熹喜欢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秦观偏好夏天:“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刘禹锡钟爱秋色:“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韩愈醉心冬雪:“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岁分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春天走了,来年又绿江南岸,再剪柳叶瘦;秋天走了,来年仍有金秋时,果实挂满园。如果将人的一生也分为四季,那四季只能是一个单循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月远去,犹如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返。人生苦短,就是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也曾感叹“人生易老天难老。”想到此,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文人之所以惜春、伤春,不仅是哀叹大自然春光的远离,而是在惋惜岁月似过眼云烟,更是在告诫人们应该珍惜转瞬即逝的年华。
诚然,人生的四季亦如大自然的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风韵:少年如春,青年如夏,中年如秋,老年如冬。回眸过往的履迹,有过柔情善感的少年,充盈着几多憧憬、几多追求;有过血气方刚的青年,自主自立,无畏无惧;有过沉稳老道的中年,少了几分张扬,多了几分练达;在鬓发染霜的老年,唯留夕阳晚照,暮年恋旧。
有人说,人生如诗如文也如歌。少年纯情似歌,青年幻梦如诗,中年神采似散文,老年睿智如小说。我想:无论是诗还是歌,人生的每一韵律都应充盈着激情和豁达、向往和追求;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人生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世故和练达、自信和智慧。
春去夏来秋复冬,万物皆有定律,过去的让其过去,当下的且要珍惜。不必伤春悲秋,要懂得取舍,善待生命,过好每一个今天,微笑着走完人生的春夏秋冬,这才是明智豁达的人生之旅,这才是快乐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