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人赏江山文】追寻(看点文学)

精品 【江山人赏江山文】追寻(看点文学) ——赏小民西安老师精品小说《昌隆街十七号》


作者:只留阳光 举人,5188.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733发表时间:2019-05-20 10:10:27

《昌隆街十七号》是看点社团优秀小说作者小民西安老师的佳作。这篇小说写作技巧高妙,小说主人公一直在追寻,那么就用《追寻》做标题,寻寻小说的妙处。
  
   一、一悬到底抽丝剥茧,现实回忆巧妙融合
   巧设悬念是小说创作常用的方法,大多放在文章的开头,吸引读者兴趣,再高妙者就是设悬之后讲一个故事,最后揭示谜底。倘若能步步设悬一悬到底,则需要作者有高超的驾驭能力,小民老师于此文的构思上,就做到了这一点。
   开头,主人公就提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记忆已经模糊,儿子的过往都已经记不清楚。“平原,平原……它是我的故乡吗?”“我”大声且清晰地说:“我没有在平原出生。”那么,“我”是谁?到底从哪里来?那飘在原始森林上空的悲壮歌声又怎么会进入“我”的脑海?那里又是哪里?第一部分,整个就是提出问题,设疑的过程。那么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值得作者用这么多篇幅、花这么多的心思提出来呢?
   儿子儿媳带“我”来到江畔古桥镇的老宅,“我”对这里的确很熟悉,“‘江——畔古——老——宅’从“我”口中发出单调、好像单音节字母般的几个字”,“桥两侧的栏杆古色古香,我有一种想抚摸它的冲动”,这些描写都说明我和这里的确有渊源。果然,儿子告诉“我”,这里是文革下放的住处,“我”也在这里找到了一部分记忆,是关于儿子小时候的。可是,这里还不是“我”的出生地,而当面对一根手杖时,“我”“似乎看到白亮亮的雨线把天空织得密密麻麻,我在泥水中艰难地向前挪着,周围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我”想到了野人山的战斗,想到了战友樊国泰。那些又是“我”生命历程中怎样的存在呢?读者带着问号继续前行。
   清江市,退休前工作的地方,“我”遇到了张忠孝,与他的交谈中,提到了二十五中的批斗,红卫兵质问:“宋儒明,老实交代!你以前在国民党军队里是干什么呢?还去过缅甸!”他们骂“我”是狗特务!狗汉奸!
   “宋儒明,你为什么在履历表上把自己的出生地写错,到底想隐瞒什么?”一位年龄稍大点的红卫兵质问着我。
   终于又提到出生地了,“如同一道闪电划过脑际,我扶着轮椅的双手颤抖了起来,接着浑身像在打摆子。我一字一句地从牙缝里挤出来:‘走!走!我们,我们去海城,那里……那里……的昌隆街……昌隆街十七号’”,直到这时,标题里出现的昌隆街十七号才在文章中露了脸,那里有什么?可是“我”的出生地?可能让“我”寻回完整的记忆?
   最后一部分,“我”终于在昌隆街十七号找回了我的童年,我的青年时光,最重要的是“父亲和我为了参军而引发的争吵声”,参军,才有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驱逐日寇,还我河山!”的呐喊,才有了训练射击和战斗。至此,主人公寻回了完整的记忆,读者也解开了心里的谜团。原来,这个人的一生如此复杂。参军,战斗,被批斗,平反,工作,退休,老迈而失去记忆,然而,却让人肃而起敬。
   这步步设疑推进情节,看似是主人公儿子儿媳为行程主导,实则是作者的精心布局,在这个布局中,现实和回忆巧妙融合,主人公一步一步寻回人生经历,尤其是在野人山战斗的口号和画面,在四个部分中反复出现,说明这段经历是“我”最深刻的记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追寻的重点。
   把一个简单的故事写得引人入胜,或者说这篇小说根本就不是侧重于讲故事,仍然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不得不佩服作者安排布局的巧妙。
  
   二、细致描写人物出彩,主要次要形神兼具
   不是以故事为主的小说,靠什么来表现主旨?当然是靠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当然是“我”。一个记忆消退的年迈人,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长者,一个心怀爱国热情的老军人。这个人物形象是如何立起来的?
   “艰难地欠了欠身子,我试着抓一把床边的护栏,想坐起来,没有成功。老迈打垮了我!我索性大声呼叫起来:‘宋哲!宋哲!来扶我’”。开头的这几句描写,有动作,有语言,非常符合上了年龄的老人的特点。不要小看“大声呼叫”这个细节,有句俗话叫“老还小”,这老人上了年龄,无法再像以前一样支配自己,内心会产生种种恐慌,会对周围人产生依赖。这呼叫,既是老人率性的表现,又体现了他和儿子之间关系的和谐。
   当儿子提到“平原”时,“我”脑子里闪现了野人山的情景,请看此时老人的动作:“我猛地摆脱宋哲的轻抚,站了起来。大声且清晰地说:‘我没有在平原出生。’”猛地,大声而清晰,这些词说明那些记忆藏在“我”的记忆深处,是最不能磨灭和忘怀的,也是能激起“我”内心热血的。
   来到下乡时的旧宅,“我突然左手抓起了宋哲的衣角,右手指着院子右侧一片荒草丛生的角落,清晰地喊着:‘那里以前不是厕所吗?下面是个猪圈!’我的嘴角漾起了一丝笑容,似乎看到那头大黑猪瞧着正在方便的小宋哲,急得直哼哼”。这些描写非常符合失忆老人独特的思维形式,在遇到触发点时记忆忽然打开,而寻回记忆让他的嘴角漾起一丝笑容。
   看到拐杖,想起国泰,“我捧着手杖,颤颤巍巍地从轮椅上站了起来。我大声喊着:‘国泰!野人山!打日寇!国泰!野人山!打日寇!’泪水从我的眼中滑落!”此时的老人,似乎又回到了当时和战友并肩作战的时刻,似乎已经分不清现实和回忆,虽然是颤颤巍巍,虽然是坐着轮椅,然而大声喊着口号的老人让人油然而生敬意,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让他如此缅怀?泪水滑落,其实老人知道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一切又都不该忘记。
   再看看文章最后的描写吧!“热血又一次沸腾在我的全身。宋哲和徐芳在身后搀住了我。挺了挺腰板,向着西天如血的残阳,我敬下了一个迟缓而又庄重的军礼!”这段描写的画面感很强,读者仿佛有镜头的即视感,西天残阳如血,儿子儿媳搀扶下,一个老人庄严而肃穆敬礼的身影,就这样定格在读者的脑海。
   谁言老迈热血失,爱国情怀心中蕴。
   倥偬岁月随流水,无限敬意万古存。
   至此,老人形象完美塑造。
   我们再来看本文的次要人物。作者并没有因为他们是次要就忽略了对他们的描写。
   首先看儿子儿媳,“我”从梦中警醒呼唤时,儿子儿媳迅速过来,“徐芳递给宋哲一杯水,宋哲右手接过,用嘴吹了一会儿,放在了床头柜上。他轻轻拍打着我的脊背,耳语般地说着”,看看儿子的表现吧,“用嘴吹了一会儿”,“轻轻拍打”,“耳语般地”,这些词语多么传神,多么令人感动,儿子面对记忆渐失的老父,像对待孩子一样细致,耐心抚慰。类似的描写在文中还有多处,“我似乎想起了什么,艰难地扭转头颅,侧向宋哲。宋哲和徐芳同时矮下身子,凑近了我”,“宋哲和徐芳相互很快对视了一眼,彼此一笑。宋哲更加低声耳语般凑近我说”, “过了不知道多长时间,有人在轻轻地拍着我。我睁开眼睛,是宋杰”,“刚说到这里,徐芳也凑了过来,也搀住了我”。动作总是那么轻柔,关爱总是那么及时,这一对孝顺的夫妇,让读者心中时刻洋溢着暖流。
   还有那“幺表弟的孩子”,开口便叫大伯,发现“我”并不认识他之后,“男子眨眨眼,赶紧小跑着来到轮椅后边,和宋哲一起推了起来”。朴实而热情,通过一个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人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他拿出的拐杖,让“我”回忆起了更多的内容,回忆起了樊国泰。
   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作者都精心刻画,通过他们言行举止的细节描写,让一个又一个人物跃然纸上,让读者感觉,这些人物仿佛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品着小说,似乎是在观看一部纪录片,画面感,镜头感都很突出。
  
   三、无论是情节的安排还是人物的塑造,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今天我不想从主旨上谈,咱们换一个说法,探究一下这篇小说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态度。
   首先,从主要人物的塑造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包含着对老军人的敬意,对历史的尊重,告诫人们,英雄不应该被忘记,历史不应该遗落。
   老军人的一生中应该有很多画面都值得留恋,可是,独独那热血战斗的场景,时时在断了片的脑海里翻腾,那口号声不仅仅是响在老军人的耳旁,也响在他的后代,响在读者的耳旁。这正是作者想要通过这篇小说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旨。“我又颓然坐回到轮椅上,将目光转向宋哲宋元还有徐芳,端详了他们很久。我闭上眼睛,喃喃地轻声说着:‘你们啊!事实上都快忘记了他们!’”忘记他们的,何止是宋哲宋元还有徐芳,或许还有很多人。太平盛世,国家富强,我们生活在物资充盈条件先进的时代,有很多东西已经渐渐离我们而去。或许我们在赞佩当今的英雄,感叹他们替我们负重前行,是,这是一种感恩,可是,这还不够。我们该做的是铭记那些为我们牺牲的英雄,铭记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当下有一些人别说铭记了,他们完全不知敬畏,拿英雄调侃,甚至做出侮辱英烈的举动。这是一种悲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无法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不该忘却,我们该深深铭记。这应该是作者的第一个情感导向。
   其次,对失忆老人的关注,对良善孝道的倡导。
   这不是全文的主旨,但是作者无疑在文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情感态度。老人失忆年迈,正是他们最无助,最惶惑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儿女的关怀。文中对儿子媳妇形象的塑造,让读者心中如有暖流,熨帖而舒适。这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从内心认可、赞扬、呼唤这种孝道。那用婴儿带背着母亲求医的儿子,那抱着母亲在江边低语的儿子,那推着母亲游历祖国河山的儿子,这都是近段媒体报道的,也是广大人民百姓希望见到的。媒体有这种呼唤引导的职责,我们文学人同样重任在肩。尽管不算文章主旨,也是读者能够、愿意、欣然接受的一种情感引导。
   最后,或许我们还可以读出些别的东西。二十五中的批斗,也是历史,有些是需要反思的。当张忠孝感叹“那些年,不知道是咋挺过来的”的时候,我们似乎又得到了一种引领。总会挺过去的,风雨之后便是晴天,无论个人,还是团体、国家,任何境地都不要放弃希望,坚持,奋斗,迎来美好明天。
   其实,读者得到的任何一种引领,都是作者情感态度的体现,这篇小说寄寓了作者期望和情感倾向,希望我的这点文字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此文。
   不写了,字数已经超过原作,这正是因为原作耐人解读,欢迎大家阅读小民西安老师的优秀小说《昌隆街十七号》,由看点文学社团推出。
  
   【看点·光】昌隆街十七号(小说)_江山文学网http://www.vsread.com/article-885677.html

共 41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社长的这篇关于《昌隆街十七号》的赏析,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剖析的:一、悬到底抽丝剥茧,现实回忆巧妙融合。二、细致描写人物出彩,主要次要形神兼具。三、无论是情节的安排还是人物的塑造,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可以说,通过这三个方面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整个小说的脉络和构思,以及小说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等,都已经全方位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使读者透过文字的表面看到了一个老军人始终不变的情怀;看到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儿子儿媳妇用心呵护照料的老人的情景……确实,在我们如今这个社会,类似于这篇《昌隆街十七号》的小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读,并从中品出真意才好。拜读美作。满满的钦佩。倾情推荐。【编辑:兰花悠悠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521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兰花悠悠香        2019-05-20 10:14:22
  社长真是赏析文的高手!这篇小说经过社长的剖析,丝丝脉脉都变得清晰起来了。点评不到位处见谅。
回复1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19-05-20 10:59:10
  兰花姐辛苦了,编按很精准。
2 楼        文友:小民西安        2019-05-20 10:21:07
  多谢社长!赏析比原文精彩!敬茶!
小民西安
回复2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19-05-20 10:59:35
  多出佳作,回头我还赏析。
3 楼        文友:玄鉴        2019-05-20 12:15:16
  这是我见过的比较喜欢的赏析文章。不只是条理清晰,可贵的是解析里面的思想。
回复3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19-05-20 12:37:08
  引领和倾向,是正能量小说不可回避的问题。啥时候有空你也来一篇呗。
4 楼        文友:玄鉴        2019-05-20 14:49:44
  像社长一样能写好文章的人很多,但是和社长一样具有这般赏析别人作品能力的人并不常有。
回复4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19-05-20 15:02:34
  这话过了啊,首先我的文算不上好,其次写赏析写得好的老师大有人在,鉴鉴调皮了哦。
5 楼        文友:玄鉴        2019-05-20 14:50:42
  我抽空试一个,哈哈,不过没大有信心。
回复5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19-05-20 15:03:04
  写吧,写好咱们交流。
6 楼        文友:陶桃        2019-05-22 21:02:25
  欣赏阳社佳作,祝文丰夏安!万事如意!
7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9-05-23 07:26:29
  恭喜佳作斩获精品,祝贺阳光社长再创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5-23 18:36:20
  简约而得作品之髓,透辟入骨,有典范之风。怀才抱器拜读只留阳光社长佳作感言。学习了。问候夏祺!
怀才抱器
回复8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19-05-23 18:49:08
  老师过誉了,好文给赏析提供了好的条件。感谢老师留评驻足,敬茶问好。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