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朝圣者的信仰(散文)

精品 【心灵】朝圣者的信仰(散文)


作者:黄皮人 秀才,1123.8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654发表时间:2019-05-21 08:47:16

【心灵】朝圣者的信仰(散文)
   在西藏旅游期间,最令人心灵震撼的不是布达拉宫的千年风骨,也绝非雅鲁藏布江的万古绝唱,而是在晨钟暮鼓、香火缭绕,或大街小巷、荒郊野外等随处可见、匍匐叩拜的朝圣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不会相信,也无法想象那些朝圣者顶礼膜拜的情形;根本不理解,也不懂得什么叫执着,什么叫虔诚。
   藏传佛教,起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距今一千四百余年。主要流传入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和蒙古;尼泊尔、不丹,以及印度和俄罗斯的部分地区。
   我们多次往返于拉萨市,住宿在距离布达拉宫很近的宾馆,每次都要去布达拉宫广场游玩。我发现,无论是朝霞初升的清晨、夕阳西下的黄昏,还是水流如注的雨天、骄阳似火的晴天,都能见到来布达拉宫叩拜的朝圣者。一日,我们在广场拍照,不知不觉中暮色悄悄地降落下来,覆盖在布达拉宫的红白墙上和空旷的广场上,倦鸟叽叽喳喳地歇息在广场周边茂密的树枝上。突然,天空聚变,下起了大雨,我们赶紧躲进了附近的亭子里避雨。这时,我们发现不远处的石板地面上有几名身着藏服的朝圣者,面对布达拉宫,正在一下一下地叩拜,全然不顾大雨倾注于身。还有一日夜晚,我们拍摄布达拉宫的夜景,大约有3个小时,发现一群信徒始终在叩拜。那场景非常有意思,我们都在广场,都对着同一个方向--布达拉宫,然而,我们是在用眼睛观赏,他们却在用心灵感受。我们离开时,已近半夜,游人稀少,但他们依旧如故。如果不是第二天早起赶路,我真想看看,他们到底要坚持到几点钟?
   他们这是怎么呢?起初,我一时无法理解。因为我既不是佛门弟子,也不懂佛教之道,只是以游客的身份和闲暇的心态关注他们。但从他们那专注虔诚的神情和一丝不苟的动作,我能感受到他们早已将世间一切都抛弃得一干二净,灵魂离开了壳体,到达了极乐世界。正因为有了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所以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老城区中心,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去叩拜这座久负盛名的寺院时,为了表示虔诚,我们从宾馆一路步行前往。走进八廓街小商品市场,在店铺林立、摩肩接踵的人流中,我们遇到了几名朝圣者。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仔细观察:他们神情专注、旁若无人,每走三步、双脚并拢、双手合十、蹲下,然后双手前伸、往地上一趴,随即身子朝前一窜,匍匐在地;再收回来呈跪拜姿式,起身站立,如此周而复始。带领我们出来游玩的司机是当地人,是一名佛教信徒,听了他的解释我们大致明白:朝圣者亲近那充满慈悲的净土,能够与心目中通灵万物的神佛更加接近;而磕长头时的两手合十,表达了已领会了佛的旨意与教诲;双手触额、触口、触胸便达到了身、口、意与佛相融,合为一体的境地。
   大昭寺门前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一角燃烧着酥油灯和香炉,火光摇曳、青烟缭绕。酥油灯和香炉周边密密麻麻围满了朝圣者,不时有人走近炉前,往灯盏里添酥油,朝炉膛内续桑叶和松枝。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是专程前来朝圣的信徒,他们伫立在炉前默默祈祷,并不停地转动手中的转经筒。这么多人聚集于此,没有一点嘈杂之音,只有火苗燃烧的“嘘嘘”之声、众人诵经的“嗡嗡”之声和转经筒发出的“悠悠”之声。一切都是如此的有条不紊,这阵势,这场景,比我过去在大年初一的庙会上或庙宇里看到的烧香拜佛的情形要壮观得多!
   然而,更让我惊叹不已的是在大昭寺门前叩拜的朝圣人群!他们虔诚地匍匐在青石板上,聚精会神地、始终不停地、循环往复地叩拜着。这里面既有满脸皱褶的老人、稚气未脱的幼童,又有年轻漂亮的大姑娘、俊俏帅气的小伙子。也许是经年累月的朝拜,有的石板上磨出了等身长的深深印痕,有的被身躯摩擦得像镜子一样光滑。
   叩拜也是强度极大的体力活动,往往这些朝圣者相约一起到来,轮流叩拜。累了,就在一旁休息,喝水,补充营养。休息的人围坐一起,他们随身带有制作熟了的青稞,熬成粘稠状,装于碗内,就用手抓着吃。来这里朝拜的信徒如家住附近,一般都要呆一天;如远道而来,则呆好几天。可见其多么辛苦!
   后来,我发现无论我们走到那里,都能看到朝圣者顽强、孤独的身影。甚至,他们成为我们在整个西藏旅游中的一道风景,伴随我们一路前行。这些信徒有的来自国内的四川、青海等省,有的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国,不远千里,长途跋涉,锲而不舍。
   一次,我们乘车从日喀则到定日,这是位于西藏西南的一条公道,沿途高山巍峨,密林丛生,道路崎岖,人迹罕至。途中,碰到一名朝圣者正在公路上三步一磕头地往前行走,步伐坚定、从容。这里荒郊野外,没有人烟,为我们开车的次柱师傅赶紧停车下来,给他一点施舍。趁此短暂的时间,我仔细看了看他:板寸长的头发上落满细细的灰尘,黝黑的脸上写满长途跋涉的疲惫,衣服上粘着厚厚的黑泥;但眼神却流露出坚毅的神色。此处距离拉萨还有500公里,他要在这条漫长的路途中餐风饮露,爬山涉水,昼夜兼程。望着他三步一叩头地朝拉萨方向踽踽独行的背影,我陡然生起一股怜悯之情。
   在西藏多日,与司机不断交流,使我也对朝圣者的叩拜学问略知一二。叩拜分为就地磕头,短途磕头,长途磕头三种。就地,或于家中的佛龛前,或于附近的寺庙旁,以一定数量为限,就地磕头。短途,一般围绕寺院、神山、圣湖磕头一周,少则几个小时,多则10天半月。长途,千里、万里不等,历经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前行。据说,一般的信徒一生要磕10万个头。
   不止一次,我们看到,有些朝圣者的额头磕出了厚厚的茧子,甚至青瘀、红肿、流血;其胳膊、膝盖处衣服磨破,露出鲜红的皮肉。当然,更多的朝圣者使用了护手、护膝和护胸,以保护皮肉不受伤害。
   无论在家里,抑或在野外,往往他们只身一人,没有人跟随,更没有人监督,完全靠自我约束。但他们绝不偷懒,绝无怠慢,中规中矩的完成每一个动作。即便在漫长的路途中,如遇河流,须涉水、或者乘船过渡,则先在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如遇交通堵塞、或其它原因致磕头中止,则施划标线或积石为志,再次上路由此开始。即便晚上休息,第二日也要从昨日磕头之处启程。他们就是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向心目中的圣地。
   看见他们,我常常想,如果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能够将这种执著、虔诚、认真的精神和行动,用于学习和工作上,那绝对是模范、是标兵。
   朝圣者面前是一条无穷无尽地道路,它伸向远方的天际,那里有至高无上的神灵,像磁石般吸引着众多的信徒。虽然,他们越走离神灵最近,但路途险恶难行,走得好升入天堂;否则堕入地狱。不断有人因饥饿、疾病等人为因素或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而抛尸野外,导致“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是,一人倒下去,更多的人站了起来,他们义无反顾、前赴后继,朝着祖祖辈辈走过的道路继续前行。生命不息,叩拜不止!因为人人心中都铺设了一条通往天堂的道路。
   在西藏旅游期间,众多朝圣者的身影始终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以额头叩击大地的执着,以身体匍匐前行的虔诚以及以目光传递的坚定神色,是我们这些旅游者难以揣摩和理解的。他们分明是在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丈量大地,用生命和灵魂在大地上书写经文。他们姓甚名谁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姓名--朝圣者;他们从那里来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去的地方--拉萨;他们的职业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共同追逐的事业--叩拜。
   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支撑着他们呢?我想:应该是与生俱来的,根植于骨髓内的、生长在细胞里的东西,那就是: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

共 30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游记,是一篇不一样的游记,文章记述的是西藏的朝圣者,他们的虔诚,他们的坚定,他们的矢志不渝……特别是在无任何人的监督下,朝圣者都还是那么坚定和虔诚地朝心目中的方向一路跪拜而去,这些情形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作者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能够将这种执著、虔诚、认真的精神和行动,用于学习和工作上,那绝对是模范、是标兵。”作品生动地记录了自己看到的情形,并以自己的理解对此进行了描述。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支撑着他们?作者说是信仰,是信仰的力量。作品流畅,灵动,将自己的观感融合在对这些情景的描述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朝拜活动的描述让人开阔的眼界。谢谢作者带来的佳作,期待你的旅行继续,创作继续!【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523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5-21 08:48:09
  拜读大作,感谢老师的描述!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5-21 08:48:46
  期待更多的作品呈现,在心灵展现你的才华!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5-21 08:49:47
  “他们分明是在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丈量大地,用生命和灵魂在大地上书写经文。”很好的句子。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刘德正        2019-05-26 06:18:36
  如果说我们有一样东西不能少,那便是精神!
读懂生活,不枉今生。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