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走马韩城(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走马韩城(散文)


作者:刘德正 白丁,7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06发表时间:2019-05-23 14:51:23
摘要:黄河、古城、澽水、圣人,使韩城成为名符其实的匠心之城,文史之城,传说之城,故事之城,文化之城,好一幅旷世的人间长卷。

不怕人家笑话,渭南我是知道的,却不知道她有个韩城,不知道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那件事发生在韩城,不知道韩城有个绵延700不衰的党家村,也不知道伟人司马迁出自韩城徐家村。我以为,这不仅仅是孤陋寡闻,简直就是无知。换言之,我也就是一个无知之人。
   还好,从陕北驱车返程途中落脚韩城,毕竟从安塞到武汉全程距离1068公里。这个选择的原因虽然有些复杂,但最最重要的是想弄明白“泾渭分明”的来龙去脉,也就是它的前世今生。否则,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让我有机会敬重这座矗立于黄河岸边的小城。尽管《史记》这部弘著如雷贯耳,尽管司马迁这位思哲如雷贯耳。
  
   一、
   行走在司马坡上,我除了因为无知而惴惴不安外,几乎是乖乖地任凭文史员冯小姐深入浅出的引导,不知不觉中我发现默默地聆听比疯疯癫癫、四处串跑要更为重要。顺着她简明扼要的说道,耳旁想起了少年时朗朗上口的“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太史公祠里那些拾级而上的匾额和楹联,落笔处,字字走心,句句牵魂。
   司马迁祠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西晋永嘉四年由汉阳太守殷济修建。全祠最有份量的匾额要数启功先生亲题的“汉太史司马迁墓”,从半山坡的“高山仰止”开始,几乎所有匾额都是历朝历代的韩城人题书,不论是“史笔昭世”,还是“河山之阳”,“史圣千秋”,无不体现着黎民百姓对司马迁的尊崇。恰到好处的映衬了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既无所谓高官厚禄,更无所谓千古流芳,崇尚的是浊清自分的正本清源。
   郭沫若先生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他对司马迁功绩概括程度之高直逼孔老夫子。不得不说还有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难怪今天的韩城人如此假说:如果没有司马迁,华夏文明,或者说中华文化的脉络就有了断层。
   还真是:“周览名山大川,其文疏宕有奇气。纪传货殖游侠,为愤仁义存侯门。”有道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既往,司马迁挥毫三千年,如今,我你他一日阅古今。司马迁与他的《史记》,一直、已经、正在、将要影响着嗣后的人,嗣后的世界。
  
   二、
   如今的韩城,是近些年来蓬勃兴起的一座现代新城。我们原本没有仰目韩城古城的计划,完全是因为在司马迁祠耗费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预期,我们饥肠频繁咕噜,而且已经接近正午。于是,一行人不得不改变既定方案,变更行程,正好就近去古城午餐。没想到的是,在古城入口处的『三舍餐厅』里,在翘楚陕南佳肴之间,我便领略了韩城的悠深况远。
   “进三舍道法自然古城因之名九州,退三舍海阔天空文公据此霸春秋。”就是这么一副其貌不扬的楹联,在刹那间让我遁入了韩城的过往。韩城古城,远眺黄河,近濒澽水,西依梁山,东北有塬,山水环拥,还真是一座易守难攻之城。古城也称金城,这是因为她在黄河、渭河、澽水三条河流中的特殊方位,古代人崇尚占卜易卦,而五行中水为财,西为金,这两金相遇,韩城就成了先人心中的金城。
   古城金城,一条明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古民居,古色古香的风韵犹存,上下天光的格局倚在,传说是当今中国六个保护最好的明清古城。在金城游历的时间虽然只有区区一个时辰,但我对金城的感觉感知,尤其是归真的历史,朴实的文化远远超越了从前涉足的三晋平遥,三湘凤凰,七彩丽江。
   金城古城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全城南北长达1000米,东西800余米,占地面积虽只有0.79平方公里,却散布着文庙,九郎庙,北营庙,东营庙,庆善寺,毓秀桥,城隍庙,县衙,状元府,闯王行宫。金城老街,名人故居,民居四合院等众多历史古迹及人文景致,一应俱全。幸亏于太史公祠冥冥之中的延时,才有了与金城阴差阳错的际遇,随遇而安的居然多了一份可遇不可求的行程。
  
   三、
   据说党家村是山陕古民居的杰出代表,国内外专家褒誉为她“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穿行其间,低矮的年份屋檐,完整地诉说着700年的兴衰往事,有些疲惫的我们豁然多了些精神。韩城在乾隆年间曾经被称为陕西的“小京城”,而党家村因农商并重、经济发达而又被称为“小韩城”,由此可见,当年党家村的兴盛颇有点空前绝后的意思。
   在土塬上方俯瞰,党家村貌似一座城池,顺黄土坡道进入村口,就有了浓浓的村俗味道,只是比我先前所见的村落大了许多。党家村拥有120多座四合院、11座祠堂、5个哨楼及庙宇、戏台、文星阁、看家楼、泌阳堡、节孝碑等。栉比鳞次的古建筑,无一例外地见证着党家的沧桑历史。其中,门楣及家训堪称是山陕人乃至中国人的“精神门楣”。
   就我而言,党家村于我最重要的当然也是这些无以计数,承上启下的楹联,还有斑驳厚重的匾额,尤其是严苛的家训。漫步其间,我依旧如一个小学生端坐于课桌前,从技艺精湛的砖雕贞节碑,到精美绝伦的高耸人云的文星塔,在悠长悠远的古今隧道里,聆听着耄耋党老的谆谆教导。既入目更入心,如梦方醒,如雷贯耳,醍醐灌顶不过如此。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这则古训道白了就是:说话要有教养,举止要讲规范,白天有所作为,静夜应有思得。一呼吸,一眨眼,一举手,一抬足,都应有所收获。也难怪区区一个党家村绵延近千年不衰,党家人也如此受世人乃至世界崇拜。
   心存裕后,是“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与人相交,“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为人处世当牢记,“光阴不惜过时悔,不孝父母老时诲,酒色赌博祸时诲,遇难不帮过时悔。”“农商并基业磐磐,祖宗兴盛;文武皆功勋赫赫,后裔绵长。”于是,便有了今日党贾舅甥之辉煌。家如此,国何不如此?(党家村由党姓舅家,贾姓甥家两姓组成,舅甥两门相辅相成,互帮互助,及各自为政,也众口一词,较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之血浓于水。)
   英国人查理教授于是说:“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日本建筑学博士青木正夫撰文称颂:“我曾到过欧、亚、美、非四大洲十多个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布局如此紧凑,做工如此精细、风貌如此古朴典雅,文化气息如此浓厚历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传统居民村寨。”现如今,党家村已被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并入围“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四、
   抵达龙门时我发现近千尺的观景平台上只有十余人,远不不及我想象的那般人头攒动。所谓龙门其实是位于秦晋黄河大峡谷之间,右岸为山西省河津市,左岸便是陕西省韩城市,即往事两岸悬崖相对如门,传说惟神龙可越,因此称龙门。也相传为夏时大禹所凿而成,也名禹门。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急湍,汹涌澎湃。伫立岸边,有如诗人所描绘的那样“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三秦记》这样描述:大鱼集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下者为鱼。”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皆以“一登龙站,身价十倍”而自豪。前秦苻坚,曾登龙门赞杨“美哉,河山之固”。于秦晋民间,应该说是华夏5000年,一直流传着无与伦比的神话,那就是“鲤鱼跳龙门”。此乃家喻户晓,而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盛传西汉时,入朝为官者近一半是陕西人,而这一半陕西人中有一半多是韩城人。韩城人聊起这些情难自禁,喜不自禁,满满的自豪。我想他们这是把自己当成了跃上龙门的那群龙,而不是坠落河谷的那些鲤。难怪老陕贾平凹于是说:“在我的认识里,陕西韩城、合阳、朝邑一带,是中国很值得行走的三块地方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纯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其徳刚健而文明,却长期以来被国人忽略甚至遗忘。”
   ……
  
   韩城历史悠长,故事很多,传说更多。从旧石器遗址到龙山文化,从大禹治水到鲤鱼跳龙门,从“三国一城”到秦塞雄都,从“迁生龙门”到“史家绝唱”,从大汉冶炼技术到南北朝兵器锻造,从唐宋风云到明清盛世,韩城,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人寻根朝圣之地。现如今,中国的公祭有三个,第一是祭黄,第二是祭孔,第三就是祭太史公司马迁,无需争辩的成为历史长河里的一簇明明白白的“泾渭分明”。
   黄河、古城、澽水、圣人,使韩城成为名符其实的匠心之城,文史之城,传说之城,故事之城,文化之城,好一幅旷世的人间长卷。即使身出当下的新城我们,也能依稀可见澽桥望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间百态,田园欢歌,物丰民富。
   然而,在一日之后的今日,我怀揣敬畏之心,不舍之情,不得已北上跨越黄河,驶离三秦,借过三晋,东进中原,直指江南的家园。我敬重的历史连同韩城城、韩城人、韩城物、韩城事将永驻心中。

共 35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游记体散文,说的是游览韩城的见闻。作品语言质朴流畅,将自己在韩城的所见所闻一一道来,将没有去过那里的小编也带到了韩城。“不怕人家笑话,渭南我是知道的,却不知道她有个韩城,不知道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那件事发生在韩城,不知道韩城有个绵延700不衰的党家村,也不知道伟人司马迁出自韩城徐家村。”开篇一段话,就将人的眼球紧紧地抓住,急于要知道究里,随着作者的介绍一路走着,欣赏着作品的优美的文字,也沉浸在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中。当从中走出时,就觉得也是到过那里的人了。很好的一篇作品,推荐共赏。也期待更多佳作呈现。【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5-23 14:51:55
  不错的作品,拜读了。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5-23 14:52:20
  随着这灵动的文字旅行去!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5-23 14:52:40
  感谢赐稿,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黄皮人        2019-05-24 20:17:43
  这篇作品是作者所有作品中的一次质的飞跃,文字功底深厚,知识储备丰厚,洋洋洒洒,游刃有余。望继续努力!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